§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8201023415700
DOI 10.6846/TKU.2010.00562
論文名稱(中文) 馬偕設立之噶瑪蘭教會量變的研究(1873~1923)
論文名稱(英文) George Leslie Mackay's Establishment of the Kap-Tsu-Lan Church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Quantity Change(1873-1923)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古庭瑄
研究生(英文) Ting-Shiuan Gu
學號 69503012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7-19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宗賢
委員 - 張素玢
委員 - 吳明勇
關鍵字(中) 馬偕
噶瑪蘭
教會
基督教
關鍵字(英) Mackay
Kap-Tsu-Lan
Church
Christia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因著宣教的大使命,十九世紀末馬偕來到了臺灣北部,並在1873年前往噶瑪蘭地區宣教。至1882年時,即有噶瑪蘭人大量改信基督並建立教會,展開前所未有的信仰盛況。然而,這些馬偕所建立的噶瑪蘭教會,卻在1895年後便開始呈現衰微的發展,終至1923年完全消失。因此本論文擬以噶瑪蘭人的教會信仰生活,及當時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作為研究方向,探討教會衰微的原因及其發展歷程。

茲將本研究發現摘述如下:

   依據馬偕時期噶瑪蘭教會數量的變化,可以將其劃分為播種期(1873~1882)、增長期(1883~1894)與衰微期(1895~1900,至1923年終止)三期。在此期間內,馬偕共設立了至少24間教會,並帶領了2500人信主。而自1895年後,噶瑪蘭教會的數量便逐漸減少,至1900年即已減少至20~22間,此後亦逐年下降。

  從噶瑪蘭人的信仰生活探究教會衰微原因,噶瑪蘭人群體性且快速的改信,造成了大量信徒需要照顧。而在馬偕不主張起用其他國外宣教士的政策下,未有同等信仰根基之同儕分工,使的他不斷地奔走在臺灣北部各地領導,忙碌非常。所以馬偕在噶瑪蘭教會的停留時間並不算長,培育噶瑪蘭人信仰的工作,主要則是落在也仍需被培育的臺灣本地傳道人在負責。在馬偕無法長時間照顧下,本地傳道人平均每一位又需負擔照顧至少一百位信徒的教導,因此無法有全備的建造與監督,而使的噶瑪蘭人對教義的瞭解未能深入,形成容易隨波逐流的局面,導致衰微。

  另外,19世紀末噶瑪蘭人所身處的環境過於波動,亦是影響教會無法穩定發展的原因。清代針對噶瑪蘭人所設置的土地保護政策─「加留餘埔/沙埔」,因未能達到實質保護效果,而使噶瑪蘭人於道光年間開始(1840~1850)便逐漸向外遷移。至1895年時,又遭逢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政權變動,更加速其社會的變遷。噶瑪蘭人在經臺人武裝抗日、天災及總督府的土地調查改革後,經濟生活更漸困頓,向外遷移人數亦加增,原馬偕設立的噶瑪蘭教會便逐漸成為廢墟。而在後繼教會領導者轉以漢人地區建立新教會的主張下,於是教會乃消失。噶瑪蘭人在對基督信仰還未具有深厚的根基下,於原教會消失後,聚會情形即呈現不穩定的狀況,且多有與非信徒通婚者,而隨從祭祖風俗等事情,於是信徒遂轉而不去教會而逐漸流失。
英文摘要
Because of Christ’s command ─“ Go into all the world and preach the good news to all creation”, George Leslie Mackay went to Northern Taiw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 1873, Mackay began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Kap-tsu-lan. During 1882~1900, a large amount of Kavalans turned to believe in Jesus Christ. Evangelical missions in Northern Taiwan was very successful. But, after Mackay passed away, Kavalan churches began to fade awa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Kavalans’ life in the Christian faith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at they were in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churches in Kap-tsu-la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Mackay’s missions in Kaval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y are Dissemination (1873~1882), Increase (1883~1894), and Decline (1895~1900, end in 1923) periods. During these periods, Mackay set up at least 24 churches, and led 2,500 people to Christ. However, since 1895, the number of Kavalan Church gradually decreased. By 1900, it was reduced to 20~22 churches, and continued to reduce and finally disappeared in 1923. .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Kavalan churches are, first, Kavalans’ massive and fast conversion to the Christ made a large number of followers in need of care. Because of Mackay didn’t want to dispatch foreign missionaries, there were not sufficient co-workers for Mackay. It made him busy running around all over Northern Taiwan, and he was too busy to train them. Since Mackay didn’t stay in Kap-tsu-lan for a long perio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usually were assumed by local preachers from Taiwan. However, they also lacked the capacity to take care of the Kavalan Christians. On average, per local preacher needed to educate at least one hundred believers. As a result, the believers did not develop strong foundations in faith. 

  Seco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for the Kavalan was too fluctuating for churches to develop stably. Because the protective policies of the land that the Qing Dynasty (Manching government) set for the Kavalan have no real protective effect, Kavalans started to move toward Sanxing and Hualien areas from 1840 to 1850. In 1895, the Manching government ceded Taiwan to Japan expedited the change of the Kavalan society. After Taiwanese armed uprisings,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reformation of land investigatio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ecame harsher for Kavalans,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people moving away from Kap-tsu-lan. The Kavalan churches set by Mackay then became ruins. After Mackay passed away, Presbyterian church leaders decided to set up churches in the Han society. As a result, the Kavalan churches gradually disappeared. The Kavalan Christians were not steeped in their faith. After moving into the Han society, their church-going activity was irregular, and many were married to non-believers which affect their belief. As a consequence, the Kavalan churches disappear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  文獻分析.....................................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6
一、研究範圍.........................................16
二、研究限制.........................................18
第五節  研究架構.....................................20
第二章 馬偕與噶瑪蘭人................................21
第一節  馬偕早年生平及其至臺.........................21
一、家庭生長背景.....................................22
二、教育背景.........................................24
三、前往海外宣教.....................................27
第二節  十九世紀噶瑪蘭人的環境與習俗.................30
一、十九世紀噶瑪蘭人聚落位置.........................30
二、噶瑪蘭人的傳統文化...............................41
小結.................................................45
第三章 噶瑪蘭教會的建立歷程及其信仰生活..............49
第一節  噶瑪蘭教會的建立及其變化.....................49
一、播種期(1873-1882)................................50
二、增長期 (1883-1894)...............................55
三、衰微期(1895~1923)................................70
第二節  噶瑪蘭人的教會信仰生活.......................77
一、團體改信的背景...................................77
二、醫療信仰.........................................81
三、噶瑪蘭人的傳道...................................83
小結.................................................91
第四章 歷史事件對噶瑪蘭教會的衝擊....................95
第一節   噶瑪蘭人土地的流失..........................95
一、清代加留餘埔/沙埔制..............................95
二、日治時期的土地調查...............................102
第二節   天災戰爭與通婚..............................109
一、天災戰爭.........................................109
二、與非信徒通婚的影響...............................117
小結.................................................120
第五章 結論..........................................123
〈附錄一〉噶瑪蘭教會中英地名及今昔位置對照...........133
〈附錄二〉馬偕寫給FMC的四個傳教方法..................135
參考資料.............................................136


表次

〈表2-1〉《噶瑪蘭廳志》所錄之36社....................34
〈表2-2〉噶瑪蘭村社位置之行政區劃沿革................35
〈表3-1〉馬偕日記在1873-1882年至噶瑪蘭的紀錄.........54
〈表3-2〉馬偕日記在1883-1893年至噶瑪蘭的路線.........68
〈表3-3〉馬偕日記在1895-1900年至噶瑪蘭的路線.........71
〈表3-4〉1893年至1923年噶瑪蘭教會消失的狀況..........72
〈表3-5〉馬偕日記所載施洗人數........................77
〈表3-6〉噶瑪蘭教會駐堂者............................85
〈表3-7〉教義理問答考試紀錄..........................88
〈表4-1〉1910年部分噶瑪蘭人混於宜蘭平原漢人村社的新居
         地與人口....................................105
〈表4-2〉1910年頭城、蘇澳區噶瑪蘭人新居地與人口......105
〈表4-3〉1910年三星地區噶瑪蘭人新居地與人口..........106
〈表4-4〉1900年東臺灣加禮宛噶瑪蘭人新居地與人口......106
〈表4-5〉1892年前後噶瑪蘭教堂樣式....................109


圖次

〈圖2-1〉馬偕像......................................29
〈圖2-2〉宜蘭平原簡略俯瞰圖..........................31
〈圖2-3〉清宜蘭廳7保與12堡圖.........................32
〈圖2-4〉19世紀中葉前噶瑪蘭村社分佈位置..............39
〈圖2-5〉淇武蘭社家屋復原圖..........................42
〈圖3-1〉馬偕翻越三貂角前往噶瑪蘭....................51
〈圖3-2〉馬偕時期的打馬煙教會........................59
〈圖3-3〉馬偕前往奇萊平原............................65
〈圖3-4〉1893年前後馬偕在噶瑪蘭建立的教會據點........67
〈圖3-5〉1883-1893年噶瑪蘭人教會數量變化圖...........67
〈圖3-6〉1893-1923年馬偕設立的噶瑪蘭人教會數量變化圖.75
〈圖3-7〉1893-1923噶瑪蘭一地總體教會數量變化圖.......76
〈圖3-8〉1883-1923馬偕設立之噶瑪蘭人教會的總體變化...76
〈圖3-9〉女學堂的噶瑪蘭學生..........................87
〈圖4-1〉〈禁止漢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拓本............99
〈圖4-2〉〈嚴禁胥差需索社番貼費碑〉拓本..............101
〈圖4-3〉二十世紀初宜蘭平原噶瑪蘭人分佈圖............107
〈圖4-4〉流流社教會舊址今日圖像......................117
〈圖4-5〉今日利澤簡教會..............................122
參考文獻
壹、中文資料
一、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1977《教務教案檔》第五輯(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余文儀
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金鋐、蔣毓英纂修;台灣史料編輯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
2004《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秀堂編著
1986《台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姚瑩
1957《東槎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柯培元
1983《噶瑪蘭志略》。臺北:成文出版社。
陳淑均
1983《噶瑪蘭廳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黃叔璥
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神學院(藏)
—— 《奇立板教會洗禮簿》
—— 《番社頭教會成人部洗禮簿》
—— 《番社頭教會小兒部洗禮簿》
—— 《宜蘭街教會洗禮簿》
—— 《宜蘭街教會小兒部洗禮簿》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1904《北部中會議事錄》
1910《北部中會議事錄》
1913《北部中會議事錄》
1923《北部中會議事錄》
臺灣教會公報社編
2004《臺灣教會公報全覽》。臺南市:教會公報出版社。

二、書籍

Bratt, John H原著,趙中輝譯
1990《加爾文的生平與教訓》。臺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Cadier, Jean原著,安篤斯、卓忠信、顏朝明合譯
1969《加爾文小傳》。香港:宣道書局。
Marian Keith原著,蔡岱安譯
2003年《黑鬚蕃》。台北:前衛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
1972《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臺北:史語所員工福利委員會。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1995-1996《光緒朝朱批奏摺》117冊 。北京:中華書局。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主編
1998《清代潦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清代閩浙臺地區諸流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市:中華書局。
甘為霖原著,李雄揮譯
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
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  
1991《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中)(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學明
2006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
吳贊誠
1966《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政隆
2001《台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
周聯華 
1984 《神學綱要》(一)。臺北市:道聲出版,聯合總經銷。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編
1960《宜蘭縣志‧卷九‧革命志》。宜蘭縣: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1963《宜蘭縣志‧卷二‧人民志禮俗篇》。宜蘭縣: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卓邦宏等編
198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創設100週年紀念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1985《寧願燒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創設105週年紀念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林呈蓉 
2006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
林治平主編   
1996《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1998《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修澈計畫主持
2003《噶瑪蘭族的人口與分佈》。臺北市:原民會。
邱瓊苑
1995《新編焚而不燬訓練手冊》。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育委員會。
邱金水、薛小梅主編
1996《宜蘭古文書》第肆輯。宜蘭市:宜蘭縣文化中心。
施添福
1997《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柯志明
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徐泓
2007《清代臺灣自然災害史料新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徐惠隆
1992《蘭陽的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出版社。
徐謙信
1953《宜蘭傳教七拾年簡史(1883年~1953年)》。臺北市:七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中會。
1972《臺灣北部教會暨神學院簡史》。臺北:臺灣神學院出版部。
馬偕原著,林晚生譯
2007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 
高淑媛編
2004《宜蘭縣史大事記》。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主編
1990《清時期中國歷史地震圖集》。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
張振岳 
1998《噶瑪蘭人的特殊祭儀》。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
曹永洋
2001《寧毀不鏽-馬偕博士的故事》。台北:文經社。
清水純原著,王順隆譯
1998《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臺北:南天書局。
許錫慶編譯
2000《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史料彙編(明治二十九年四月至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郭水龍 
1969 《北部教會史實隨筆》手稿。臺北:臺灣神學院藏。
郭和烈 
196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歷史》。台北:作者自印。
1971 《偕叡理牧師傳》。嘉義:臺灣宣道社。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臺北市:南天出版社,二版。

陳宏文 
1982 《馬偕博士在臺灣》。臺北市: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部。
1997 《馬偕博士在臺灣》。臺北市:中國主日學協會。
陳志梧
1988《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臺北市: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出版。
陳俊宏 
2000 《重新發現馬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彥亘
2004《噶瑪蘭族》。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
陳玲蓉
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臺北:自立晚報。
陳秋坤
1994《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梅卿 
2000 《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市:宜縣府。
陳清義 
1923 《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歷史》。臺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局。
陳清義原著,陳宏文譯
1997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臺南:人光出版社。
陳進傳
1989《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彰化:左羊出版社。
黃六點
197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大觀1872-1972》。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
1982《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臺南:人光出版社,再版。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市:省文獻會。
廖風德 
1990 《清代之噶瑪蘭》。臺北市:中正書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
1999《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衛生篇(一)、(二)》。臺北:捷幼出版社。
劉益昌
1993 《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初步調查報告》宜蘭文獻叢刊2。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鄭仰恩
1997《宣教心‧台灣情-馬偕小傳》。台南:人光出版社。
2005《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
鄭連明主編
1995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三版。
劉克襄
1989《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台灣的旅行(1860-1880)》。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賴永祥
1990 《教會史話》第一輯。臺南市:人光。
1995 《教會史話》第三輯。臺南市:人光
戴炎輝
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簡後聰
2001 《臺灣史》。臺北市:五南。
蘇文魁
1992《滬尾江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設教一百二十週年紀念冊》。台北: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滬尾文史工作室
1992《春風化雨二甲子-馬偕博士在淡水》。臺北:淡水教會120週年慶典籌備會。


三、期刊論文

(一)	論文

林素珍
1991《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對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林熙皓
2006《姑娘在北臺灣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定位與意義初探》。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
查忻
2001《皇民化運動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張妙娟
2002《台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台灣的基督徒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雅玲
1989《北部長老教會研究─1872-194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梁文祥
2005《花蓮海神信仰及傳說故事─以大陳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為例》。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偉齡
1990《南部基督長老教會之研究─1865-198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郭書蓁
2004《兩個時代的北部長老教會女性─從晚清到日治前期》。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陳梅卿
1991《清末台灣におけるキリスト教の受容と開展-マッカイを中心に》。日本:立教大學博士論文。
曾柏翔
2005《馬偕教育志業的研究》。臺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詹素娟
1996《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寶村
1982《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一八六○~一八九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年。
嚴思毅
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排灣族宣教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二)期刊

王一剛
1976〈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的設教和貢獻〉,《台灣風物》26卷1期,年3月。頁20-24。
王興安
2001〈評柯志明著《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大歷史學報》27期。頁225-234。
伊藤熙原著,林英俊譯
1995〈宜蘭紀行〉,《宜蘭文獻雜誌》18期。頁97-124。
李信成
2004〈清治下噶瑪蘭族「番社」的組織與運作〉,《宜蘭文獻雜誌》67‧68期。頁82-138。
李嘉嵩
1963〈日本治臺─宗教政策考(一)〉,《瀛光》128期。頁709-711。
李騰嶽
1951〈馬偕牧師在北部台灣醫療界之事蹟〉,《文獻專刊》第2卷3、4期。頁27-31。
阮昌銳  
1966〈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臺灣文獻》17期1卷。頁22-43。  
1965〈宜蘭地區漢化的噶瑪蘭族初步調查〉,《臺灣文獻》20期1卷。頁1-7。
周宗賢
1984〈清末基督教宣教師對台灣醫療的貢獻〉,《臺北文獻》35期3卷。頁1-10。
吳學明
1997〈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三自運動(一八六五至一九四五)〉,《臺北文獻直字》第121期。頁85-153。
1998〈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研究與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年6月。
林昌華
1999〈馬偕牧師與淡水—日記與書信的考察〉,收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國史館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台北:國史館。
2000〈馬偕日記中的噶瑪蘭族〉,收錄至中央研究院編,《國際學術研討會: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頁1-25。臺北市:編者。
2001〈馬偕研究的史料問題〉收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國史館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2001年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台北:國史館。
2005年9月〈「焚而不燬」-清法戰爭中的馬偕牧師與「耶穌聖教」〉,《臺灣風物》55卷3期。頁43-79。
林鴻信
1998〈馬偕神學思想初探〉,《臺灣神學論刊》20期。頁63-74。
2001年〈從「臺灣遙寄」看馬偕〉,《臺灣神學論刊》23期。頁31-46。
查時傑
1994〈馬偕及淡水牛津學堂〉,收於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

徐惠玉
1998年〈寧願燒盡、不願鏽壞--馬偕博士的生平與志業〉,《漢家雜誌》58期。頁8-13。
偕萬來口述、李忠賢紀錄
1993〈偕萬來先生自述〉,《宜蘭文獻雜誌》6期。頁29-43。
張春生
1971〈馬偕博士與台灣北部〉,《臺北文獻》第17、18期。頁182-187。
陳壬癸
1982年(馬偕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與臺灣),《臺灣文獻》33卷2期。頁111-119
陳志榮
1995〈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收錄至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頁77-97。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陳俊宏
2002〈馬偕研究偶得一籮筐〉,《臺灣文學評論》。頁196-205。
陳梅卿
1991年〈清末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台灣風物》41卷02期。頁33-55。
2001〈馬偕牧師及其家族在臺的生涯〉,《歷史月刊》160期。頁89-99。
陳順勝
2002〈日據前的西方醫療及其對台灣醫學之影響〉,收於《科技、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陳偉智
1998年〈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George L. MacKay)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雜誌》33期。頁43-72。
陳秋坤  
1989〈清代前期對台少數民族政策與台灣土著的傳統土地權利,1690-1766〉,收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頁1023-1038。臺北:編者。
陳偉智
1998〈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33期。頁43-72。
陳梅卿
1991〈清末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臺灣風物》41期2卷。頁33-55。
董芳苑
2001〈啟蒙臺灣社會現代化的外來宗教--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文獻》52卷4期。頁7-40。
詹素娟
2001〈有加有留(ū ke ū lâu)─清代噶瑪蘭的族群土地政策〉,收錄至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113-138。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1995〈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來源、分佈與遷徙〉,收錄至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頁48-6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
2004〈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期1卷。頁43-78。
劉璧榛
2003〈身體與權力─噶瑪蘭社會中群體認同與性別認同的關係〉,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頁217-240。臺北市:同編著。
鄭仰恩
2000〈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臺灣社會:一世紀來的歷史回顧〉,《臺灣神學論刊》22期。頁1-22。
2007〈台灣的「黑鬚蕃」:馬偕其人其事〉,收錄於林晚生漢譯,馬偕原著,《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頁329-359。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賴永祥
1998〈台灣教會史──史料研究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
魏外揚  
1996〈基督教在臺早期的醫療宣教〉,收入林治平編,《臺灣基督教史─史料研究與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9-297。臺北:宇宙光。


貳、外文資料
一、史料
FMC
──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Correspondence in 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Archives, Victori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dexed in Burnside 1986.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1895《The Presbyterian Record》.Toronto :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宜蘭廳編
1985《宜蘭廳治一斑》。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臺北州警務部
1924《臺北州理番誌─舊宜蘭廳上、下編》(大正12年)。臺北:編者。
臺灣日日新報   
1921《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編者印行。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1918《理蕃誌稿》〈第一卷〉。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臺灣: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2《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一回報告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二、書籍

Austin, Alvyn J. 
1986	Saving China:Canadian Missionaries in the Middle Kingdom,1888~1959.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MacLeod, Duncan. 
1972  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 . 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Reprint of 1923 ed. Published by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Confederation Life Building, Toronto.
Cadier, Jenn. 
1969  A Brief Biography of John Calvin .The Alliance Press, Hong Kong.
W. Stanford Reid
1982  John Calvin: His Influence in the Western World.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Hesselink, John. 
1988  On Being Reforme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 N. Y: Reformed Church Press, second edition.
Keith, Marian. 
1912  The Black Bearded Barbarian: the Life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of Formosa.    New York : Missionary Education Mov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Mackay, George Leslie.
2007  Mackay’s Diaries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馬偕日記英文版. Published by The Relic Committee of the Northern Synod of the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Aletheia University ,Tamsui.
1895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edited by Rev.J. A. Macdonald , ed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Hossack, J. D. 
1982  The Faith Is Strong: Knox Presbyterian Church Embro 1832-1982 . Anniversary Historical Committee.
Campbell, William. 
  1972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 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
  1915  Sketches From Formosa. London: Marshall Brothers Ltd.
McIntosh, W. D. 
1930  One Hundred Years in the Zorra Church . Toronto: The United Church Publishing House.
清水純
1991《クウァラン族:變わりゆく臺灣平地の人》。京都,アカテミア出版會。
田野口慎四郎、田野口懿惠編
1992《年表‧臺灣の紀錄明治時代》。東京:編者印行。
齋藤勇編
1923《馬偕博士的業績》。臺北:淡水學園。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86《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臺北:南天,複刻本。

三、期刊論文

Farris, Allan L. 
1975   “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 1600-1850,” in Neil G. Smith et al., A short Histor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pp.43-47.  Toronto: The Centennial Committee, Committee on History,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McDonald, Graeme 
1968   “George Leslie Mackay: Missionary Succes in Nineteenth-century Taiwan. ” Papers on China, Vol. 21 , pp.131-18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McNab, John. 
  1933   “ The Pathfinder of Formosa, George Leslie Mackay”, in They Went Forth , pp.66-96. Toronto: McLelland & Stewart Limited.
中村孝志
1935〈蘭人時代の番社戶口表〉,《南方土俗》4(1):33-48。
伊能嘉矩
1897-98〈宜蘭方面に於ける平埔蕃的實查〉,《東京人類學雜誌》12(136-138)、13(147、149、152):373-378、415-426、457-466、345-350、429-438、59-64。



參、網際網路資料
馬偕博士日記
取自真理大學典藏數位化計劃「馬偕與牛津學堂」。〈http://www.au.edu.tw/ox_view/mackay/default.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