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8200910093200
DOI 10.6846/TKU.2009.00688
論文名稱(中文) 1930年發生於霧社的事件之空間與族群脈絡
論文名稱(英文) Space and Ethnic Context of the 1930 Wushe Incid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廖子翔
研究生(英文) Tzu-Shiang Liao
學號 6963603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9
論文頁數 16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鄭晃二(hoangell@mail.tku.edu.tw)
委員 - 汪明輝(t24019@cc.ntnu.edu.tw)
委員 - 王進發(watan_kiso@apc.gov.tw)
關鍵字(中) 霧社
紀念空間
莫那魯道
霧社事件
國家論述
關鍵字(英) Wushe
memorial space
Mona Rudao
Wushe Incident
national discour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解構霧社地區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打破目前「霧社事件」一元論述,釐清霧社地區紀念空間對於在地社群的意涵;除了瞭解霧社事件前後脈絡外,並找出部落與紀念空間的關係;指認出「大霧社地區」的部落範圍、獵場、戰場、祭祀空間…等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場所,並且針對這些場所做進一步分析,提出在主流社會下的大中華觀念中,如何建立部落自主意識的課題。
大霧社地區經日本統治近40年後,以及國民政府接手至今,時代的更迭對於發生在78年前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的賽德克人,有許多極端的詮釋版本,不同時期的政府不斷建構相關「霧社事件」神話、歷史、論述與空間,以此手段瓦解原住民的自我認同,造成賽德克人面對自治議題時的內部矛盾,已經變成難以透過傳統儀式化解之分裂的集體記憶。
本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獻資料搜尋為主,主要從部落老人、文史工作者、及相關領導者物的一手與二手口述歷史為主軸,並配合古地圖整理與田野調查,重新繪製文化空間地圖,更進一步呈現霧社地區所發生的事。
並以兩個課題霧社發生的事與紀念空間進行深入討論,首先在霧社的歷史事件裡角色扮演,在於從哪種角度來詮釋,政府所主導的「親日」與「抗日」,影響了霧社地區的社群關係,忽略了當時各部落對於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的差異性,其次討論關於羅生門化的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後的論述,影響了霧社地區居民的價值觀,最後藉由空間的指認建立霧社事件的網絡關係,歸結後進一步建構主體意識的紀念性。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中不同版本的「英雄」,是不同時期的當局政權詮釋的產物。
(二)從賽德克傳統文化觀來看,被神格化的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應到此為止。
(三)紀念空間只是當代所接受的方式,賽德克人的主體論述才是永久的紀念。
(四)日人統治前霧社地區的行事規範,是以「 Gaya/Waya」為準則,1930年後外來強權逐漸取代「 Utux」的位置。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Wushe Incident” and clarifies the memorial space in Wushe on how it has a meaning to the local group; besides comprehending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Wushe Incident,”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ibe and cultural spaces; identifies the range of the tribes, hunting fields, battlefields and sacrificial spaces in Wushe, which have both cultural and historic value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se places will provide a discussion on how to create tribal autonoetic consciousness under mainstream Greater China hegemony. 

Since 40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and the KMT ruling, there are many extrem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Wushe Incident” and also different stories of the Seediqs, which all happened 78 years ago. Different government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created myths, histories, discussions and spaces related to the “Wushe Incident,” which disintegrated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aboriginals. This causes an inner conflict in the Seediqs when they face the issue of self-government, which had become a split memorialization that even traditional ceremonies cannot resolv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research focuses mainly on documents and data collecting. Firsthand and secondhand reports, such as the oral history from elder people in tribes,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results by different history workers, will also be gathered. By collating the old maps and field-researches, a new cartography for cultural space in Wushe will be mapped, which also demonstrates the events that once took place in Wushe. 

The discussion will be separated into two topics. First, the role of which the Wushe Incident had played in history will be discussed. Opinion-differences of the government on pro-Japanese or anti-Japanese influence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ribes in the Wushe area, and ignored their reaction-differences to the “Wushe Incident.” Then discussion will be made on how the rashomon effect of the incident had influenced the values of local Wushe residents. Lastly, through the dedication of a memorial space to build a network of the incident and further establish the monumentality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What I have found in this research are shown as below: 
1. The “heroe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Wushe Incident” are only the production of governmental interpretation. 2. According to Seediq’s traditional cultural aspects, deification of the “Wushe Incident” should end. 3. The memorial space in Wushe is how the people in present-day accept the history;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Seediq’s subjectivity is what is permanently memorable. 4. Before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 norm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Wushe area was governed by “Gaya/Waya;” after  1930, outside forces gradually replaced “Utux.”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動機	1
二、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背景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背景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流程	12
一、研究問題	12
二、研究流程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一、文獻收集、閱讀及分析	16
二、田野調查與訪談	17
第二章  案例研究:賽德克族與霧社發生的事	18
第一節  賽德克族	18
一、霧社地區族群分佈	18
二、賽德克部落社群觀念	24
第二節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的治理政策	30
第三節  「羅生門化」的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	35
第四節  服傭統治者價值觀下的主導	52
第三章 霧社文化空間調查	57
一、Banunhun(白石山區)	59
二、部落遺址	61
三、深崛大尉事件地點	67
四、ruru skpite (人止關)	68
五、姐妹原事件地點:	70
六、霧社警察官吏駐在所	73
七、薩拉茅事件	74
八、突擊發生地霧社公學校	75
九、Tgdaya舊部落生命園區	77
十、保護蕃襲擊事件收容所西寶與德羅多夫	79
十一、霧社埋石	81
十二、霧ヶ岡神社	82
十三、日人紀念墓塚	83
十四、Tgdaya 生命紀念園區	83
十五、部落現況	92
十六、賽德克文化公園	99
十七、雲龍橋(suku橋)	102
十八、莫那.魯道故居紀念空間	104
第四章  課題討論	106
第一節  關於霧社發生的事	106
一、霧社地區的事件網絡建構	106
二、「霧社事件論」分析	107
三、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後	109
第二節  關於霧社的紀念空間	116
一、霧社紀念空間來源	116
二、外來的紀念空間觀念	118
三、田野調查的紀念空間分析	120
第五章 結論	126
一、研究發現	126
二、後續研究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132
附錄一、霧社事件相關論述新聞收藏	132
附錄二、泰雅族相關祭典儀式	146
附錄三、霧社地區相關地圖收錄	147
附錄四、地名總表	152
附錄五、左久間五年理蕃隘勇線計畫	154
附錄六、霧社相關重要文化空間	155
附錄七、相關法規條例	164

【圖目錄】
圖1-1.賽德克語言分佈圖	8
圖1-2.1929年霧社街區	9
圖1-3.1929年各駐在所與各社分佈圖	10
圖1-4.研究流程	15
圖2-1.Truku德魯固群遷移史	20
圖2-2.Toda多達群遷移史	21
圖2-3.T Tgdaya(德固達雅)遷移史	22
圖2-4.部落領域性示意圖	27
圖3-1..霧社文化空間地圖	57
圖3-2.霧社文化空間地圖	58
圖3-3.日治前部落分佈	61
圖3-4.賽德克三群分佈	62
圖3-5.ruru skpite所在位置	68
圖3-6.仁愛分局配置圖	74
圖3-7.霧社小學校衝突事件現況配置圖	76
圖3-8.古戰場配置圖	77
圖3-9.莫那.魯道公園配置圖	78
圖3-10.德龍宮配置圖	82
圖3-11.清流部落配置圖	83
圖3-12.清流部原住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圖	85
圖3-13.餘生紀念園區配置圖	86
圖3-14.目前研究範圍部落分佈狀況	92
圖3-15.「霧社事件紀念園區」全區平面圖	100
圖3-16.「霧社事件紀念園區」紀念碑置圖	100
圖3-17.莫那.魯道故居位置圖	104
圖3-18.莫那.魯道紀念空間配置圖	105
圖4-1.賽德克族傳統祭儀(舞蹈)示意圖	116

【表目錄】

表1-1.1929年Tgdaya人口狀況	9
表1-2.教育設施(從設立到1930年止)	11
表1-3.1930前霧社地區的建設項目	11

表3-1.白石山發生事件	60
表3-2.日治前賽德克三群整理	63
表3-3.人止關紀念公園事件	70
表3-4.馬赫坡紀念公園事件	78
表3-5.餘生紀念碑更改歷程	87
表3-6.餘生紀念碑設計、餘生紀念館設計	88
表3-7.餘生紀念碑事件記錄	89
表3-8.霧社紀念公園事件	101
表3-9.莫那.魯道紀念空間事件	105

【照片目錄】

照片2-1.霧社鳴槍	54
照片2-2.「原住民反侵略,娜魯灣護台灣」活動	54
照片2-3.貳拾元硬幣2001年07月09日發行	55
照片2-4.1996年郵總發行一套電影郵票	55
照片2-5.霧社事件紀念園區事件78周年來賓敬禮	56
照片2-6.霧社事件紀念園區事件78周年長官致辭	56

照片3-1白石山區	61
照片3-2.ruru skpite入口處	70
照片3-3.ruru skpite日治時期駐在所所在地	70
照片3-4.人止關紀念公園	70
照片3-5.仁愛分局	75
照片3-6.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發生地	78
照片3-7.霧社公學校衝突事件指示排	78
照片3-8.半穴屋、瞭望臺	79
照片3-9.雕像基座	79
照片3-10.台大農場	81
照片3-11. Sipo (西寶)所在地點	81
照片3-12.仁愛國中	81
照片3-13.德羅多夫(Drodux)所在	81
照片3-14.仿日式燈	83
照片3-15.日式裊居	83
照片3-16.日人紀念墓塚現況	84
照片3-17.日人紀念墓塚	84
照片3-18.日治時期日本神社,為現今餘生紀念碑原址	88
照片3-19.1949年拍攝的餘生紀念碑	88
照片3-20.廟宇式牌樓	88
照片3-21.921 災後重建之餘生紀念碑	89
照片3-22.因居民反彈而再次改建後之餘生紀念碑	89
照片3-23.921 災後新建之餘生紀念館	89
照片3-24.清流水圳	91
照片3-25.清流水圳	91
照片3-26.清流吊橋	92
照片3-27.清流防空洞	92
照片3-28.清流土地公廟	92
照片3-29.清流農地重劃紀念碑	92
照片3-30.雲龍橋	104
照片3-31.橋下紀念空間	104
照片3-32.橋上賽德克銅像	105
照片3-33.日治時期橋墩	105
照片3-34.莫那.魯道紀念石碑	106
照片3-35.莫那.魯道祭祀空間	106

照片4-1.研究者爺爺參加高砂義勇軍第五回	111
照片4-2.戰場回來後的紀念	111
照片4-3.硫磺島紀念碑	113
照片4-4.《父親們的旗幟》	113
照片4-5.霧社警察分室廣場舉行的敵首凱旋祭	117
照片4-6.紀念碑名字牆	120
照片4-7.紀念碑整體	120
照片4-8.景觀公路禮讚	122
照片4-9.「霧社事件」真相	122
照片4-10.莫那.魯道故居「神明桌」	123
照片4-11.莫那.魯道故居紀念牌	123
照片4-12.馬赫坡人型雕像	124
參考文獻
Kumu Tapas(姑目•答芭絲)
    2004a《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1)》台北:翰盧圖書。
    2004b 《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2)》台北:翰盧圖書。
Taugan Tansikian(田銀旺)
    2001 年七月《萬豐村卓社群源流簡史》。
Walis‧Norgan
    1992《蕃刀出鞘》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主編
    2001《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出版社。 
山邊健太郎編
    1971《現代史資料,第 22 冊,台灣 2》東京:書房。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合編
    1992年11《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的蜂擁群起》,武陵出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1996年《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巴萬.韃那哈(沈明仁)
    1998《崇信組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北:海翁出版社。
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
    2008《從賽德克族的文化觀點及傳統信仰探討日治時期的衝突》
水沙漣原住民文化藝術團,主持人王進發
    2007《南投縣原住民(泰雅、賽德克、太魯閣)祭典、音樂、舞蹈、工藝類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書》南投縣文化局。
江兒編著
    1996《白石傳說──泰雅族發源聖地探勘手記》台北:台大登山社
台灣總督府
    1918《理蕃誌稿》第1篇,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1922《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台北。
    1931年刊《霧社事件始末》『現代史資料』22,台灣2。
台灣總督府民政殖產部
    1896《台灣產業調查錄》台北。
生駒高常
    1930年11月28日〈霧社蕃騷動事件調查覆命書〉
伊能嘉矩、栗野傳之丞合著
    1900《臺灣蕃人事情》收錄於現代史資料22台灣2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
    1923《 生蕃傳說集 》台北:南天年出版2
李筱峰
    2002《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杉山靖憲
    1922《台灣歷代總督之治績》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沈明仁
    1998《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台北:海翁出版社。
服步兵次郎
    1931年4月《關於霧社事件》台北:台灣總督。
阿威嚇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註;林道生翻譯
    1999《阿威嚇拔哈口述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出版社。
施正鋒、許世楷、Yabu Syat
2001《霧社事件台灣人集體記憶》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敏麟主編、陳錦榮編譯
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2002年11月《泰雅族族群意識建構,認同,與分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高萬金 (布興大立) 
1995《寧死不屈的原住民 - 霧社事件的故事神學》台南:台灣神學研究院。
淡江大學
2009年5月《霧社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報告書》
吳永昌總編
2005 郭明正<德固達雅時期的Alang Gungu/固塢部落 >。刊於《自立、創新、永續:建構春陽環村自然生態登山步道計畫成果報告書》南投:春陽社區發展協會。
陳渠川
1977《霧社事件》台北:地球。
喜安幸夫
1984《日本統治台灣秘史》台北:武陵。
森丑之助
1917《臺灣蕃族志》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黃炫星、鄧湘揚
1995年《合歡禮讚》南投縣風景區管理所、仁愛鄉公所。
楊碧川
1992年《簡明台灣史》三版,高雄,第一出版社。
廖守臣
1978年〈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44期。
1984年《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國立編譯館編
1997《認識台灣歷史篇》南天出版社。
劉育玲
2001《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
劉斌雄 
1975〈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蔡錦堂
2000『從神社到忠烈祠--戰前與戰後「國家宗祀」的轉變』《第一屆日本研究‧台日關係‧日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鄭晃二、曹金龍
2006《霧社紀念空間解構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鄧相楊
1988《霧社事件》台北:玉山出版。
1998《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台北:玉山出版。 
戴國煇
2002年4月《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簡鴻模
2002a《人止關百年紀念特刊》南投: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同舟協會。
2002b《祖靈與天主:眉溪天主堂傳教史初探》台北:輔仁大學。
2002c年8月《人子關事件-百週年紀念特刊》台北:永望文化。
2003《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台北:輔仁大學。
藤井志津枝
1997年5月《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文英堂出版社。
藤崎濟之助
1930《台灣的蕃族》南天書局,台北,1988年6月複刻版
鐘孝上著
1983年再版《台灣先住民史》台北:台灣文藝出版社。

網站:
莫那.魯道與台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 文/戴寶村,吳三連歷史史料庫
http://www.twcenter.org.tw/a01/a01_01.htm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http://thcts.ascc.net/view.asp?gotosoft=Layer&d1=&t1=&desc=desc
賽德克族民族議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sediq.org/
新台灣史研習營記事 <第六屆新台灣史研習營>相逢水沙連—族群關係與歷史
http://www.twcenter.org.tw/g02/g02_06_02_07_4.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