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2109375300
DOI 10.6846/TKU.2021.00473
論文名稱(中文) 幼兒STEAM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以「顏色」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n Integrating the Theme of “Colors" into Preschool STEAM Curriculu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余玉祺
研究生(英文) Yu-Chi Yu
學號 60975002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5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劍涵(chienhanc@mail.tku.edu.tw)
委員 - 曾聖翔(u9241346@gmail.com)
委員 - 林君憶(chunylin@ntnu.edu.tw)
關鍵字(中) 顏色
STEAM
幼兒
關鍵字(英) STEAM
colors
chil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研究者本身為幼兒園教師,學前幼兒的學習方式普遍以透過動手做獲得第一手學習經驗,所以透過主題課程、方案課程、學習區等教學模式的轉變,逐漸將學習的主要角色放回學生本位,而不再是教師決定課程與活動內容取向。以研究者教學五年經驗來說,普遍幼兒園的學習區可分為美勞、積木、益智、扮演、語文區,但較為少見科學相關的學習區?所以研究者想透過加入STEAM元素的課程,來研究跨領域(Cross curriculum)對於幼兒的學習是否益於在學前教育階段的主題、方案課程?
一、課程設計方面,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藉由「顏色」這項生活化的主題達成STEAM課程中的核心任務-從觀察、發現,進而直覺體驗,最後到問題解決。另外,STEAM也是一種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顏色」的時候,以不只一種的媒材與學習方式來學習「顏色」,正體現了STEAM的學習精神。
二、課程收穫方面,學生的學習成效以「美感」最為突出。由於研究者是以STEAM做為課程的設計,而不是STEM。美感在於A藝術這項成分中的涵義是不容小覷的!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er is a kindergarten teacher. The learning method of pre-school children is generally to gain first-hand learning experience through hands-on learning. Therefore,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s such as theme courses, program courses, learning areas, etc., the main role of learning is gradually returned to student-based , Instead of the teacher deciding the content orientation of courses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five-year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general kindergarten's learning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art and labor, building blocks, puzzles, acting, and language areas, but science-related learning areas are relatively rare? Therefore, researchers want to study whether the cross curriculum for children's learn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themes and program courses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stage by adding STEAM elements to the curriculum?
1.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problem-solving is oriented. Through the life-like theme of "color", the core tasks in the STEAM course are achieved-from observation, discovery, intuitive experience, and finally to problem solving. In addition, STEAM is also a learning attitude. When students learn "color", they use more than one kind of media and learning methods to learn "color", which reflects the learning spirit of STEAM.
2. In terms of curriculum gains,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s most prominent in "beauty". Because the researcher uses STEAM as the course design, not STEM. The sense of beauty lies in the meaning of the A-art component that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壹、 研究目的	3
貳、 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壹、 幼兒	4
貳、 STEAM教育	4
參、 學習區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壹、 研究對象與範圍	6
貳、 研究限制與處理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幼兒園課程理論與教學策略	7
壹、 探究取向課程理論	7
貳、 教學策略	9
參、 課程環境的規劃	11
肆、 小結	12
第二節 跨領域的課程與教學	13
壹、 跨領域課程緣起	13
貳、 跨領域課程設計方式	15
參、 小結	16
第三節 STEAM教育	17
壹、 STEAM的源起與意涵	17
貳、 STEAM教學模式	19
參、 小結	21
第四節 幼兒STEAM課程	22
壹、 幼兒STEAM課程的目標	22
貳、 以逆向設計進行STEAM課程	26
參、 STEAM活動的情境與運用	29
肆、 STEAM活動材料的選擇與投放	31
伍、 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3
壹、 研究方法的選擇	33
貳、 研究架構	37
參、 研究流程	4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0
壹、 研究場域	50
貳、 研究參與對象與情境	50
參、 研究教材	5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6
壹、 資料的蒐集	56
貳、 資料的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玩顏色	59
壹、 課程發展歷程	59
貳、 學習成效	66
參、 研究者省思	68
肆、 小結	69
第二節 渲染	70
壹、 課程發展歷程	70
貳、 學習成效	74
參、 研究者省思	76
肆、 小結	77
第三節 吹畫	78
壹、 課程發展歷程	78
貳、 學習成效	82
參、 研究者省思	84
肆、 小結	8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7
壹、 課程設計	87
貳、 課程收穫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2
壹、 給予未來教學者的建議	92
貳、 課程設計的參考	93
參考文獻	95

表格目錄
表2- 1課程統整的異同比較	14
表2- 2跨領域課程設計方式	16
表2- 3 STEAM的緣起與演變	18
表2- 4 STEM與STEAM的比較	19
表2- 5課程特質	20
表2- 6 STEM統整教育模式	21
表3- 1 STEAM教學設計步驟	38
表3- 2第一次教學流程教案	41
表3- 3第二次教學流程教案	42
表3- 4 第三次教學流程教案	43
表3- 5第四次教學流程教案	44
表3- 6第五次教學流程教案	45
表3- 7第六次教學流程教案	46
表3- 8夢想幼兒園海豚班作息表	51
表3- 9研究資料代碼	57
表3- 10研究分析步驟	58
表4- 1第一次教學流程架構	60
表4- 2第二次教學流程架構	61
表4- 3玩顏色形成性評量-身體健康與動作	66
表4- 4玩顏色形成性評量-美感	67
表4- 5玩顏色形成性評量-認知	67
表4- 6第三次教學流程架構	70
表4- 7第四次教學流程架構	72
表4- 8渲染的形成性評量-美感	74
表4- 9渲染的形成性評量-認知	75
表4- 10渲染的形成性評量-身體動作與健康	75
表4- 11第五次教學流程架構	79
表4- 12第六次教學流程架構	80
表4- 13吹畫的形成性評量-美感	82
表4- 14吹畫的形成性評量-認知	83
表4- 15吹畫的形成性評量-身體動作與健康	83

圖目錄
圖2- 1皮亞傑的認知發展	23
圖2- 2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	26
圖2- 3 STEAM活動設計模型	28
圖3- 1行動研究法實施流程	34
圖3- 2三角驗證	35
圖3- 3 顏色課程架構	37
圖3- 4 STEAM教學步驟	39
圖3- 5 研究流程圖	49
圖3- 6 海豚班教室環境規劃	52
圖3- 7光與色彩	53
圖3- 8光源色	54
圖3- 9 表面色	54
圖3- 10 色光三原色與色料三原色	55
圖4- 1繪本-自己的顏色	6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翁崇文(2018)。國小推動科技教育教學的困境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219-221。
張仁家與林癸妙(2019)。美國STEM 教育的發展沿革與經驗─以俄亥俄州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5(4)。1-25。
周芬美與段曉林(2019)。以自我效能激發策略融入STEM統整活動對國中學生STEM學習效能之探討。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5(4)。26-49。
盧秀琴、洪榮昭與陳芬芳(2019)。設計STEAM課程的協同教學─以「感控式綠建築」為例。教育學報,47(1)。113-133。
周淑惠(2017)。STEM教育自幼開始─幼兒園主題探究課程中的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69-176。
葉栢維(2017)。STEAM理論融入高中科技實作活動設計-以手機號角音箱設計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2)。1-20。
凌曉俊(2020)。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頁 122-126
胡倩瑜、臧瑩卓(2008)。協助一位幼兒園在職進修教師課程轉型之行動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25-45。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20(4),1-24。
劉雯瑜(2016)。基於UbD理論之技職課程設計與實踐。大學教師優良創新課程及教學競賽專刊,(2016),133-149。
范斯淳、游光昭(2016)。科技教育融入STEM課程的核心價值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2),153-183。doi:10.6209/JORIES.2016.61(2).06 【Fan, S.-Z., & You, G.-Z. (2016). Core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61(2), 153-183. doi:10.6209/JORIES.2016.61(2).06】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民84頁165。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Allan C. Ornstein、Francis P. Hunkins著)。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蘇永明(2015)。當代教育思潮。臺北市:學富。
倪連生譯(1996)。結構主義(J. Piaget原著,1968年出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周珮儀譯(2000)。課程統整(James A. Beane原著,1997年出版)。臺北市:學富。
凌曉俊(2020) 試論幼兒園探究主題課程的理論及實踐要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1),頁 122-126。
劉威德(2000)。教育大辭書。鷹架理論。
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初探-理論篇。翰林文教雜誌,15,8-35。
周淑惠(2017)。面向21世紀的幼稚教育—探究取向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單文經(2008)。探究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63-84。
方德隆(2000)教育大辭書。跨學科活動。
李揚(2014)。STEM教育視野下的科學課程構建。杭州浙江師範大學。
魏麗敏(2000)。教育大辭書。擴散性思考。
蘇愛秋(1999)。學習角與大學習區。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pp.49-119)。臺北:心理出版社。
賴麗珍譯(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原著,2017出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湯志民(2002)幼兒習環境設計(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山東省眾創教育研究院(2019)。STEM教育作為一種跨學科學習的方式,以下五點認識你了解嗎?取自: https://kknews.cc/education/okzlooo.html
鄧慧慧(2000)。學習區Learning Area。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79/
顏色維基百科(2013)。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8%89%B2
光的種類伊士康科技(2011)。取自:http://ez-conn.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6867.html
王啟榮(2017)。「色彩學」色光三原色(RGB)與色料三原色(CMY)。取自:https://www.gameislearning.url.tw/article_content.php?getb=5&foog=9998
王啟榮(2017)。「色彩學」光與色彩。取自:https://www.gameislearning.url.tw/article_content.php?getb=4&foog=9998#。
5月繪本大師自由的心靈開啟現代圖畫書: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創作與生活。取自: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7072。
黃永和、莊淑琴(2004)。「協同教學」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7,64-77。
蔡釋鋒(2016)。《STEAM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對於學生知識整合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台灣。
劉玉燕(2003)由統走向開放教育:佳美的經驗。應用心理研究,11, 216-230。
陳佩英(2018)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之構思與實踐。主題論文課程研究13卷2期頁21-42。
余勝泉、胡翔(2015)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開放教育研究,(4),13-22。
如何設計將STEAM教育融於幼兒園活動中?雲鹿幼兒園設計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yenkgob.html。
柳棟、吳俊杰、謝作如、沈涓(2013)。STEM、STEAM課程與可能的實踐路線。中小學信息技術雜誌,6,39-41。【Liu, D., Wu, J.-J., Xie, Z.-R., & Shen, J. (2013). STEM, STEAM courses and possible practice rout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6, 39-41.】。

英文部分
Baeten, M., & Simons, M. (2016). Student teachers’ team teaching: How do learners in theclassroom experience team-taught lessons by student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42(1), 93–105. doi: 10.1080/02607476.2015.1135226Wynn, T., & Harris, J. (2012). Toward a STEM + Arts curriculum: Creating the teacher team.Art Education, 65(5), 42–47. doi:10.1080/00043125.2012.11519191
Gelman, R., & Brenneman, K. (2004). Science learning pathways for young children.Early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 150-158.
Montie, J. E., Claxton, J. & Lockhart, S. D. (2007). A multinational study supports child-initiated learning: using the findings in your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62 (6), 22-26.
Dodge, D. T., & Colker, L. J. (1998). The creative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Washington: Teaching Strategies Inc.
Drake, S.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Drake, S. M., & Burns, R.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nor, A. M., Karmokar, S., & Whittington, C. (2015). From STEM to STEAM: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Pedagogies, 5(2), 37-47.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3991/ijep.v5i2.4458
Erickson, H. L., Lanning, L. A., & French, R. (2017).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thinking classroo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CD.
Yakman, G. (2008). STEAM education: An overview of creating a model of integrative education. ( PATT-19). 
Stohlmann, M., Moore, T. J., & Roehrig, G. H. (2012).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ing 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 Journal of Pre-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2(1), Article 4. 
Wyszecki, Günther; Stiles, W.S. Color Science: Concepts and Methods, Quantitative Data and Formulae 2nd ed. New York, NY: Wiley Series in Pure and Applied Optics. 1982. ISBN 978-0-471-02106-3.
R. W. G. Hunt. The Reproduction of Color 6th ed.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IS&T Series in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11–12. ISBN 978-0-470-02425-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