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2023195900
DOI 10.6846/TKU.2020.00536
論文名稱(中文) FINTECH 創新金融數位架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FINTECH Research on Digital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Fina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數位商務與經濟碩士學位學程
系所名稱(英文) Master's Program in Digit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林玟語
研究生(英文) Wen-Yu Lin
學號 60788006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7-02
論文頁數 3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鴻璋
委員 - 壽大衛
委員 - 戴敏育
關鍵字(中) 金融科技
純網銀
數位身份
創新金融
關鍵字(英) FinTech
Neo-Bank
Digital Identity
Financial Innov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數位技術的更迭,人們對於金融服務的使用習慣也隨之改變。金融服務行動化、便利化、 同時又能顧及隱私性及安全性,成為了此數位世代的人們,在使用金融服務時,最希望能獲得 的核心保障。而我國在金融數位化及身份數位化之進程雖然仍正處於起步階段,但我國之金融 數位技術日漸成熟,以及政府開始推廣之身份資料數位化之政策,兩者皆正好提供了我國創新 金融數位化的好時機。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能讓客戶擁有「前瞻性的個資保護」 與「多方位數位金融便利」的創新隱 私金融生態架構。並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技術作為此架構之交易訊息與資訊保護之核心。 並以期能讓民眾在使用數位金融服務時能更自由地掌握其個資,與享有一個兼顧方便與高隱私 度的數位資料保護系統。
英文摘要
With the alte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our manner of using financial service has undergone a metamorphosis. We are eager to have a more secure and more convenient financial ecosystem that the providers could give us.

The timing of the progress of financial and personal identity digit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starting booming. Therefore, we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financi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 reasons described above, this paper's core demonstrates a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ecosphere, letting users have an innovated privacy-secured and multiple digital economic servi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誌 謝 i 
中 文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方向 2 
1.3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4 
2.1 個案研究法 4
2.2 比較型信息研究方法 5 
2.3 資料搜集及研究設計 5
第三章 近代數位銀行的演進程序以及各國純網銀狀況 7 
3.1 近代銀行之演進 7 
3.2 何為純網銀 10
第四章 數位身份及數位科技之興起 15 
4.1 數位身份探討 15 
4.1.1 數位身份識別及數位服務個人化 16
4.2 區塊鏈及相關技術 18 
4.3 小結 21
第五章 創新隱私金融生態架構 22 
5.1 創新隱私金融生態 (IPDFEC) 架構 22
5.2 PIDP 之功能及運作 24 
5.3 三大金融交易平台 27 
5.4 核心區塊鏈 28 
5.5 情境模擬 29
第六章 結論及後續探討 31 
6.1 結論 31 
6.2 研究後續探討 32
參考文獻 33

表目錄
表 3.1 台灣純網銀業者 11 
表 3.2 國際純網銀案例 12

圖目錄
圖 2.1 本研究設計步驟 6 
圖 4.1 區塊與區塊間的鏈動關係 18 
圖 4.2 PBFT 算法流程 20 
圖 4.3 Brett King 提出之金融服務市集架構 21 
圖 5.1 創新隱私金融生態架構 2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內政部 (2018),數位身分識別證 (New eID) 簡易問答集。 
2. 內政部 (2019),數位身分識別證 (New eID) - 新一代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 
3. 古書瑋 (2017),My Data 2017 (Advancing human centric personal data) 會議 
4. 布雷特‧金恩 (2018)。《Bank 4.0 金融常在,銀行不再?》,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究院。 
5. 李沃牆. (2018). 臺灣發展純網銀的利基與挑戰. 會計研究月刊, (389), 19-23. 
6. 約書亞‧格恩斯 (2017)。《破壞性創新的兩難》,商周出版。 
7. 陳英慧 (2018),Open Banking 對金融業之機會與挑戰,彰銀資料(月刊) 
8. 陳恭(2017)。智能合約的發展與應用。財金資訊季刊(九十期頁 34) http://www.fisc.com.tw/Upload/b0499306-1905-4531-888a-2bc4c1ddb391/TC/9005.pdf 
9. 秦小燕. (2015). 美國高校信息素養標準的改進與啟示——ACRL《 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 揭讀. 圖書情報工作, 59(19), 139-144. 
10.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9),智慧政府行動方案。 
11.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8),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簡介。 
12.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 (2019),推動開放銀行創新。 
13. 許明恩 (2020),自己的資料自己管:MyData 解放資料價值。 
14. 黃明達. (2003). 網路銀行多行帳戶整合模式之研究. 資管評論, (12), 121-138. 
15. 臧正運(2019),從國際發展趨勢論我國推動開放銀行應有之思考,金融聯合徵信, 第 34 期,2019 年 6 月,頁 4-12。 
16. 劉曉薇 (2019),純網路銀行對銀行業的影響研析。 
17. 蘇珊‧契斯蒂、亞諾‧巴伯斯 (2016)。《FinTech 金融科技聖經》,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周刊。 
18. 蘭登‧摩里斯 (2013)。《創新的起點》,商周出版。 
19. 曾憲立、蕭乃沂、宋同正 (2020),智慧政府下 MyData 個案推動與模式建構 : 數位身份識別與服務流程優化。

英文文獻: 
1. Albrecht, J. P. (2016). How the GDPR will change the world. Eur. Data Prot. L. Rev., 2, 287. 
2. Botta, A., De Donato, W., Persico, V., & Pescapé, A. (2016). Integr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56, 684-700. 
3. Chang, Y. W., Lin, K. P., & Shen, C. Y. (2019, March).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e-Marketplace. In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PerCom Workshops) (pp. 429-430). IEEE. 
4.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5. Hang, D. (2019). 2019 Australian Payments Plan Consultation. Policy, 2(8298), 0414. 
6.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2018). “Open API Framework for the Hong Kong Banking Sector” 
7. Mastercard (2019), “Digital Identity, Restoring trust in a digital world” 
8. Mastercard and CB Insights (2019), “What to watch for in FinTech 2019” 
9. Nicholls, C. C. (2019). Open Banking and the Rise of FinTech: Innovative Finance and Functional Regulation. Banking & Finance Law Review, 35(1), 121-151. 
10. Parker, B. D. (2019). PSD2 Open Banking: The Challenges of Third‐Party Provider Identity and Regulatory Checking. The PayTech Book: The Payment Technology Handbook for Investors, Entrepreneurs and FinTech Visionaries, 64-67. 
11. Umarovich, A. A., Gennadyevna, V. N., Vladimirovna, A. O., & Alexandrovich, S. R. (2017). Block chain and financial controlling in the system of technological provision of large corporations ’economic security.
12. World Bank Group, GSMA 2016. Digital Identity: Towards Shared Principle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Cooperation A joint World Bank Group – GSMA – Secure Identity Alliance Discussion Paper. Available at: http://www.gsma.com/mobilefordevelopment/wp-content/uploads/2016/07/TowardsShare d-Principles-for-Public-and-Private-Sector-Cooperation.pdf. 
13. Wiener, N. (1948). 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Technology Press. 

網站資料: 
金融管理委員會 - 純網銀專區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648&parentpath=0,7 搜尋時間:2020/05/20 
國家發展委員會 - 數位服務個人化 (My Data) 
https://www.ndc.gov.tw/cp.aspx?n=8B6C9C324E6BF233&s=460617D071481C4B 搜尋時間:2020/05/24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 https://digi.ey.gov.tw/Page/E0A424256E2FA4C2 搜尋時間:2020/05/22
MOICA 內政部憑證管理中心-憑證簽發統計數據 
https://moica.nat.gov.tw/moica/apstatistic.do 搜尋時間:2020/05/23
BUSINESS INSIDER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future-of-banking-technology 搜尋時間:2020/05/08
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4086/taiwan-internet-only-bank-winner-announce 搜尋時間:2020/05/11
uPortlandia https://uportlandia.uport.me/ 搜尋時間:2020/04/15
iThome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34869 搜尋時間:2020/05/11 
TechOrange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9/07/30/taiwan-virtual-bank-license-release-today-nextbank-linebank-rakutan/ 搜尋時間:2020/05/1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