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1113580000
DOI 10.6846/TKU.2011.00685
論文名稱(中文) 中華民國空軍戰略轉變之研究(1988-2010)-以戰略思考觀點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Change of R.O.C. Air Force (1988-2010)-In the view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alysi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戴漢川
研究生(英文) Han-Chuan Tai
學號 7932601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7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顧立民
委員 - 陳文政
關鍵字(中) 空軍戰略
戰略思考
不決戰
戰力保存
決戰境外
關鍵字(英) Air force strategy
strategy thinking
not decisive battle
war capability keep
decisive battle offsho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反攻大陸」口號震天價響的時代中,中華民國的軍事戰略,瀰漫在「大陸軍主義」思維中,空軍並無主動地位,然在歷經「攻勢作戰」、「攻守一體」、「守勢防衛」、「積極防衛」及「守勢防衛」等五個時期,我國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的演變後,基於對現代高科技戰爭型態的體認,我國空軍的發展已漸能跳脫「支援陸、海軍作戰」角色,並能獨自呈現具體且明確的「空軍戰略」。
1988年後至2000年間是中華民國空軍戰略發展的機遇期,事實上經過檢視,就內部環境而言,此時期,我國於1992年因應時空環境轉變,首度針對全面性拒止進襲共軍的作戰思維,進行戰略性檢討,最後確立:「台灣地區防衛作戰首重制空、制海」的用兵原則;另1995年則提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軍事戰略構想,確立「制空、制海、反登陸」建軍備戰的順序;就外在環境而言,則有來自於「現代高科技戰爭型態的來臨」、「世界軍事革命的風潮」的啟發及中共「攻防兼備」、「首戰即決戰」空軍戰略威脅的催化;我空軍由於上述因素,戰略地位在此時有別於軍事戰略「攻勢作戰」、「攻守一體」時期,獲得顯著的重視及提升。而這樣有利於空軍戰略發展的環境及因素,促使中華民國空軍此期間在建軍備戰上,獲得了關係戰力提升的重要武器,來積極回應此戰略環境的變化。
2008年馬英九總統主政後,因應兩岸關係新形勢的發展,軍事戰略由「積極防衛」調整為「守勢防衛」,然此時空軍戰略,面對中共空軍制空能力大幅增強及其「攻防兼備」戰略所造成戰力失衡的威脅,已有空防崩潰的危機。面對當前「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略劣勢,期待我國軍及空軍決策者,能以符合總體、務實、主動、前瞻之戰略思維,建構足以「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空軍戰略,以扭轉危局。
英文摘要
As the slogan“Strike Back to Mainland China”is pervading the world, the military strategy is intoxicated with the thinking of “Great Army Principle”;the ROC Air Force (ROCAF) has no initiatives either.  Our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and military strategy has realized the entity of modern and high-tech warfare after experienced the five stages such as“Offensive Operations”,“Integrated Operations”,“ Defensive Offensive”,“Active Defense” and “Defensive Offensive”,and the ROCAF has broke away from the role of“Ground/Surface Support”to present a concrete and explicit“Air Force Strategy”.
The ROCAF has a strategic development period called the opportunity phase from 1988 to 2000. Due to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 military authorities has reviewed a comprehensive confrontation tactics in 1992, and issued a Taiwan defensive principle for priority “Air Supremacy and Maritime Supremacy”. In 1995, they announced a “Tenacious Defense and Effective Blocking” strategic to valid the “Air Supremacy, Maritime Supremacy and Anti-Landing” arming sequence. Besides, the enlightenment of “High-Tech Warfare”, “The Worldwide Trend of  Military Revolution” and the intimidation of PLAAF’s“Integrated perations”, ”First Battle As Decisive Battle” strategy have speed up the ROCAF Strategic position to differ from the military strategy such as “Offensive Operation” and “Integrated Operations”, therefore,  it obtained a valuable improvement.  Thus the ROCAF received crucial weapon that promote their war potential to deal with any future situations.
In 2008, President Ma, Ying-Geou adjusted the military strategy from “Active Defense” to “Defensive Defense” to manage the new situation betwee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ROCAF had encountered impact of air superiority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strengthening of PLAAF air power and its “Integrated Operations”strategy.  To confront the challenges unfavorable position that “The Enemy Is More and We Are Less”,“The Enemy is Strong and We Are Weak”, we eagerly expect that the Decision Makers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ROCAF could integrate an overall, concrete, active, perspective strategy thinking to construct a “Pit the few against the many”, “Fight against numerically superior enemy” Air Force strategy to reverse the inferior tren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01
壹、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01
貳、文獻探討..............................................04
參、研究方法與研究途徑....................................10
肆、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3
伍、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4
第一章、軍事戰略與空軍戰略的意涵..........................17
第一節  軍事戰略的意涵....................................21
第二節  空軍戰略的意涵....................................32
第三節  軍事戰略與空軍戰略階層的關係......................38
第二章、我國空軍面臨的外部戰略環境........................41
第一節  國際戰略環境......................................42
第二節  全球軍事改革的浪潮................................55
第三節  中共軍事戰略的轉變................................64
第三章、我國空軍戰略的內涵及轉變..........................73
第一節  我國空軍戰略的歷史背景與內涵-兩蔣時期.............74
第二節  我國空軍戰略的內涵與轉變-李登輝時期...............88
第三節  我國空軍戰略的內涵與轉變-陳水扁時期..............102
第四節  我國空軍戰略的內涵與轉變-馬英九時期..............114
第四章、我國空軍戰略及作為的檢視.........................127
第一節  「不決戰」的戰略.................................127
第二節  「戰力保存、戰力發揮」的戰略作為.................133
第三節  「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139
結  論...................................................147
壹、研究回顧.............................................147
貳、研究心得.............................................150
參、研究展望.............................................154
參考文獻.................................................157
圖表目錄
圖   次
圖0-1:論文研究架構圖.....................................15
圖1-1:國家利益、目標與政策之相關聯性一覽圖...............18
圖1-2:我國國家安全戰略體系圖.............................20
圖1-3:軍事戰略制訂程序圖.................................28
圖1-4:國家戰略、軍事戰略與空軍戰略關係圖.................39
圖1-5:中華民國戰略體系圖.................................40
圖2-1:時間、科技、知識之函數關係.........................57
圖2-2:軍事事務革命的過程模式.............................58
圖2-3:「系統組合的系統」的系統體系.......................63

表   次
表0-1:國內有關我國軍事戰略研位論文综整表.................05
表1-1:戰略各階層責任及性質劃分...........................21
表1-2:戰略組成要素一覽表.................................25
表2-1:軍事事務革命定義...................................59
表2-2:中共軍事戰略各時期發展對照表.......................65
表3-1:1950-1970年美國對台軍(援)售主要武器系統表.......81
表3-2:1979-1987年美國對台軍售主要武器系統表..............8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Andre’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Alvin and Heidi Toffler著,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Alvin Toffler著,黃明堅譯,《第三波》。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Bill Owens著,曾祥穎譯,《軍事事務革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等譯,《全球化大轉變: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1年。
John M.Collins著,鈕先鍾譯,《大戰略》。台北:黎明出版社,1987年。
Malcolm Waters著,徐偉傑譯,《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Mark A. Stokes著,《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玉山出版社,2001年。
Richard O.Hundley著,吳福生、余忠勇譯,《軍事事務革命與美軍轉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Richard H. Witherspoon著,高一中、林茂興、余忠勇、錢武南、蔡依玲等譯,《軍事革命譯文彙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Roger C. Molander等著,王振坤譯,《戰略性資訊作戰的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Susan M. Poska著,吳奇達等譯,《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丁肇強,《軍事戰略》。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空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三軍大學,《空軍戰略論》。台北:空軍學院譯印,1972年。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
中共軍事科學院編,《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中共中央台灣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卷七:國防建設》。 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
王高成主編,《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緝思等著,《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世界地位》。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1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王長河《空權百年-論臺海安全》。桃園:國防大學出版,2005年。
牛力、倪齊生,《鄧小平國家安全指專藝術》。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田金麗,《追風英雄-F-104戰機英勇故事》。台北:新高地出版社,1998年。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甘浩森(Roy Kamphausen)、施道安(Andrew Scobell)編,國防部譯印,《解讀共軍兵力規模》。台北:國防部,2010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壹冊、第貳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
朱小莉、趙小卓著,《美俄新軍革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辛明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手冊-空軍分冊》。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沈偉光主編,《21世紀軍兵種》。北京:新華社出版社,2001年。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李潔明(James R. Lilley)、唐思(Chuck Downs),《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李少軍主編,《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慶山,《新軍事革命與高技術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李陳同主編,《戰爭哲學與中共戰略研究》。桃園:國防大學戰爭學院,2008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
空軍總司令部編,《空軍作戰要綱》。台北:空軍總司令部,1999年。
范震江、馬保安主編,《軍事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林宗達,《先發制人中共訊息戰之制敵機先》。台北:經典文化出版社,2005年。
邵偉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故尚智主編,《2008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2008年。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ㄧ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翁明賢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
翁明賢主編,《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建構研究(2000-200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翁台生,《CIA在臺活動秘辛—西方公司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徐焰,《台海大戰》。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2年。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
高春翔主編,《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高化民,《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郝柏村,《教戰記》。台北:軍事迷文化公司,1998年。
郝柏村,《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上)》。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國防部,《國防部年鑑》。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55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國防軍事建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0年。
國防部,《國軍軍事思想》。台北:國防部印頒,1978年。
國防部,《軍制學》。台北:國防部,199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軍事革命》。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年。
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主編,《心之甘霖-第32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文字類作品選輯(一)》。台北:國防部總政戰部,1995年。
國防部,《俞大維先生年譜資料初編(二)》。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6年。
國防部軍務局譯,《軍事革命譯文彙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1999年。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2000年。
國防部,《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國防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二、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0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6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8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9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2009年。
康紹邦、宮力等箸,《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閔增富主編,《空軍軍事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1979-1994》。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陳福成,《防衛大台灣》。台北:金台灣出版社,1995年。
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國家安全》。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1999年。
黃力智等編,《赤空凝碧血—空軍34中隊815號機殉難14烈士紀念集》。台北:殉難者家屬自費製作發行,1993年。
黃煌雄,《戰略:台灣向前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倩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印行,1999年。
郭乃日,《台海防衛啟示錄》。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06年。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戰略思想》。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9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2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城邦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曾章瑞,《全民國防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
曾祥穎,《第五次軍事事務革命》。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喬良、王湘穗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出版社,1999年。
張明睿著,《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出版,1998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曾效蘭、陳思蓉編輯,《奉獻與奮鬥-讓全體國人共享修憲成果》。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5年。
曾復生著,《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司,2006年。
傅慰孤,《高維戰略—看台澎防衛作戰新思維》。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90年。
蔡瑋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鄭文翰主編,《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劉漸高主編,《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
劉湘濱等著,《軍事革命與二○一○年後台海戰略評估》。三軍大學編印,1999年。
鄧小平,《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論述選編》。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選集一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軍事文集第三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霍小勇主編,《軍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薛釗,《戰略性的思考》。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諸葛文武,《國共空戰密史》。台北:洞察出版社,1986年。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00年。
薛國安等,《世界新軍事變革熱點問題解答》。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閻鑄,《軍事戰略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戴金宇主編,《空軍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蘇進強著,《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揚智文化出版社,2003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顧德欣,《鄧小平國際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顧維鈞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11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二、期刊
尤寬裕,〈核子時代軍事戰略計劃作為〉,《國防雜誌》,第4卷,第2期,1988年8月。
王振東,〈軍事事務革命對現代戰爭之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3期,2004年7月。
王國璋,〈中共如何取代我國在聯合國之席位〉,《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5期,1993年5月。
王崑義,〈台海危機控制與『決戰境外』的戰略分析〉,《遠景期刊》,第2卷,第4期,2000年10月。
天風,〈中共空軍加強遠程戰力-空軍要在戰爭中擔「主角」獨立完成任務〉,《廣角鏡月刊》,總第334期,2000年7月。
天嘉,〈中國空軍步入攻防兼備階段〉,《鏡報月刊》,總第290期,2001年9月。
王斐生、吳孝寶,〈我空軍機場跑滑道、機庫堡之戰力保存〉,《空軍學術月刊》,597期,2007年7月。
任宜明,〈如何精進我國聯合作戰的能力:空軍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4期,2002年夏季。
李安曜、許哲銘,(中共空軍的編裝與武獲現代化),《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8期,2009年3月。
李春,〈迎接新軍事革命的思想挑戰〉,《現代軍事》,第5期,1997年5月。
沈水榮、葛善斌、王海粟,〈鄧小平制空權思想及其對國防建設的指導意義〉,《中國軍事科學》,第17卷,第5期,2004年9月。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對兩岸關係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
周力行,〈資訊時代的非傳統性軍事衝突〉,《國政研究報告》,2002年5月。
周煦,〈我國重返或加入聯合國之分析〉,《中央月刊》,第24期,第12卷。
林正義,〈八一七公報後美國對台軍售政策〉,《歐美研究》,第33卷,第3期,1993年9月。
林文程、林正義,〈臺灣修憲與台美中三角關係〉,《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2006年12月。
吳福寶,〈中共跨世紀『睦鄰戰略』與『對台政策』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6卷,第9期,2001年3月。
吳兆元,〈二次大戰英倫三島防空作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8卷,第9期,1993年3月。
高孔廉、鄧岱賢,〈美中台三邊激盪下的兩岸關係〉,《台北:中國戰略學會》,春季刊,2008年7月。
翁明賢,〈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2003年3月。
翁明賢,〈確定的號角:專訪伍世文部長〉,《國防政策評論》,第1期,2000年10月。
唐仁俊,〈淺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發展與限制〉,《中華戰略學刊》,秋季刊,1999年10月。
唐仁俊,〈解放軍空軍戰略之發展與演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2006年12月。
莫大華,〈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分析-資訊戰爭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
夏有志,〈中共導彈及巡弋飛彈攻擊能力與方式〉,《空軍學術月刊》,584期,2005年7月。
倪文忠,〈機場軍事建築防護工程探討〉,《空軍學術月刊》,584期,2005年7月。
黃迎旭,〈中國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確立與調整〉,《中國軍事科學》,第15卷,第1期,2000年1月。
張嘉仲,〈威脅與對策一台灣的戰略觀點〉,《尖端科技》,第184期,1999年12月。
張農科,〈向攻防兼備型轉變-訪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將、政委喬清晨中將〉,《紫荊雜誌》(香港),總第109期,1999年11月。
張中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臺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陳伯江,〈美國的軍事革命與國防發展-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訪談錄〉,《現代軍事》,第261期,1998年。
陳偉寬,〈試論遭敵「第一擊」後可能景況與我因應之道〉,《空軍學術月刊》,584期,2005年7月。
陳文政,〈二○二○年的國軍-軍事的威脅與組織的因應〉,《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3期,秋季號,2010年。
景隆,〈軍事事務革命對亞太地區的衝擊〉,《國防譯粹》,第26卷,第11期,1999年11月。
楊中美,〈中共空軍戰略方針的演變形成〉,《中共研究》,第34卷,第10期,2000年10月。
楊中美,〈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共研究》,第35卷,第10期,2001年10月。
楊開煌,〈天安門事件後中共對台政策內容之分析〉,《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989年12月。
楊志恆,〈台灣軍事戰略的發展與調整〉,《國防政策評論》,2001年1月。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1999年10月。
劉慶元,〈從三次台海危機論台海安全〉,《中華戰略學刊》,2001年4月。
劉志攻,〈台北-華府-北平三角關係〉,《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5期,1986年2月。
鄭瑞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3-4。
蘇進強、陳國雄,〈從國防預算看國防政策〉,《國策專刊》,1994年4月。
蘇進強、沈明室,〈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2000年4月。
三、研討會論文
王慈弘,(拒敵境外與空中力量之發揮),《民國100年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朱延智,〈中共制空戰力研析與因應之道〉,《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2000年。
施正權,〈後冷戰時期全球化的困局與前景一戰略思考觀點的分析〉,《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發展的趨勢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000年12月。
施正權,〈試論中共國際戰略的微調轉變: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協商與合作的展望》,2006年11月。
施正權,〈中共和平發展的戰略分析:兼論台灣的行動戰略〉,《建構廿一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紀念先鍾教授戰略學術研討會》,2006年3月。
黃介正,〈跨世紀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華府觀點〉,《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
陳文政,〈台海制空均勢的轉變及其對台灣防禦計畫的意涵〉,《台灣國防安全與空全發展研討會報告》,2003年1月。
陳文政,〈台灣軍事戰略之演變與前瞻〉,《建構廿一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紀念鈕先鍾教授戰略學術研討會》,2006年3月。
陳連進,〈空權與國家安全〉,《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2月。
理查‧費雪,〈下一世代的中華民國空軍:未來的競逐〉,《台灣國防安全與空權發展研討會》,2003年1月。
張隆義,〈1995-1996年台海危機:日本觀點〉,《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學術研討會》,1997年6月。
裘兆琳,〈1995-1996年台海危機:華府、北京與台北之決策失誤檢討〉,《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學術研討會》,1997年6月。
蔡明彥,〈空軍基地防衛:中國飛彈攻擊與台灣防禦因應〉,《台灣國防安全與空全發展研討會》,2003年1月。
蔡政廷、程富陽,〈「固若磐石」的國防新思維〉,《國防大學第三屆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王文元,《中共反恐戰略之現況與未來-從戰略思考的觀點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李安曜,《後冷戰時期中共空權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李安曜,《後冷戰時期中共空權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李安復,《中共新軍事革命與對台戰略-軍事戰略計畫作之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李黎明,《軍事戰略基本原理的〈力空時〉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2008年5月。
李志堯,《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月。
周國樑,《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演變與兩岸互動關係1949~2000》(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中豪,《中共空軍戰略轉變因素及發展趨勢(1949~2008年)》(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林子傑,《從戰爭角度看三次臺海危機(1949-1963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96級歷史組專題研究論文),2007年1月。
吳恩德,《嚇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施正權,《民權主義均衡理論與設計之研究-一個從政治戰略觀點的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
唐仁俊,《中共空權: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陳添勝,《地緣政治「論海島型國家空軍戰略發展」-中國民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大元,《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1922-2002)-兼論我國軍事戰略之方向》(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陳子平,《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研究》(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4年1月。
謝曉芬,《全球化衝擊-政治、經濟與文化面探討》(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羅曉東,《中華民國軍事事務革命研究》(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羅慶生,《全球化時代中共的軍事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講義
王世塗,〈軍事戰略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戰研所講義》,1998年。
張蘭澄,〈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班講義》,1997年。
六、網際網路
〈AEI報告:台海防衛應重視戰時軍力保存〉,《中央社》,2009年8月4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6日,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8/20090804102015.html。
〈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網》,2004年12月27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27/content_2384731.htm。
〈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網》,2006年12月29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2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6-12/29/content_5546516.htm。
〈2008年台灣入聯公民投票〉,《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11年3月31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5%8F%B0%E7%81%A3%E5%85%A5%E8%81%AF%E5%85%AC%E6%B0%91%E6%8A%95%E7%A5%A8#.E7.9B.AE.E7.9A.84。
〈2010年,影響未來的十件大事〉,《立報》,2011年1月7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1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7/131/2kdv6.html。
王崑義,〈十七大觀察:中共的接班大戲與兩岸、全球戰略〉,2007年11月2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9日,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574809。
王正雄,〈八二三台海戰役空軍作戰之探討〉,《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檢索日期:2011年3月28日,http://www.mnd.gov.tw/Mp/MPBook.aspx?cnid=177。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國際在線》,2005年12月22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8606/2005/12/22/381@831238.htm。
〈中國維持世界第2大軍費國〉,《中央社》,2010年6月3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2日,http://news.cts.com.tw/cna/international/201006/201006030487520.html。
〈中國空軍新戰略與新安全觀〉,《大公網:瞭望》,2009年11月11日。檢索日期:2010年11月25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9/11/11/junshi01-1170146.htm。
〈台灣海峽兩岸大事年表〉,《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11年5月3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B5%B7%E5%B3%BD%E5%85%A9%E5%B2%B8%E5%A4%A7%E4%BA%8B%E5%B9%B4%E8%A1%A8。
〈台灣關係法〉,《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11年5月3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97%9C%E4%BF%82%E6%B3%95。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11年4月3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B5%B7%E5%B3%BD%E9%A3%9B%E5%BD%88%E5%8D%B1%E6%A9%9F。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共十六大報告全文〉,2002年11月17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1/17/content_5233867.htm。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CCTV新聞頻道》,2005年1月28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18日,http://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om/news/other/20050128/100693.shtml。
〈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小牛飛彈美售台453枚飛彈值139億〉,《聯合報》,2007年3月1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2日,http://www.rcnda.nccu.edu.tw/news/200703.htm。
〈共軍對台導彈 增至1500多枚〉,《蘋果日報》,2009年9月1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2日,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906417/IssueID/20090901。
〈余克禮:胡六點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重大戰略方針〉,《中央日報網路版》,2009年1月7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1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7&docid=100630795。
李文忠等,〈民間版「國防白皮書」〉,《台灣新社會智庫》,2009年5月11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11日,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383&Itemid=117。
〈社論:客觀嚴謹執行宏遠建軍規劃 提升國軍現代化戰力〉,《國防部青年日報社》,2007年9月27日。檢索日期:2011年7月1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Lqv38zCRGBHBvGoQoe12bIE-/article?mid=182。
〈李、扁「台獨比賽」傷台灣〉,《中央網路報》,2011年3月23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5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23/53/2ojjd.html。
周桂田,〈普遍與特殊激盪:全球化風險與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思考〉。檢索日期:2011年1月7日,http://soc.thu.edu.tw/acdamic/tsa/data%20of%20Taiwan%20sociology%20association/%B7s%B8%EA %AE%C6%A7%A8%5CChauoqetean-nsc.pdf。
周虎,〈空軍戰略與聯合作戰之探討〉,《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檢索日期:2011年3月26日,http://www.mnd.gov.tw/Mp/MPBook.aspx?cnid=177。
〈和平發展首次作為國家戰略提出意義重大〉,《中國網》,2005年3月12日。檢索日期:2011年5月30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5lh/809334.htm。
林正義,〈二○○一年台灣安全展望〉。檢索日期:2011年3月29日,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118325。
〈空軍前副司令李貴發:台需飛彈為主體的不對稱戰力〉,《中國時報》,2010年6月2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19日,http://blog.udn.com/cptwjp7/4091773。
〈美軍調整亞太軍力 以關島為中繼站〉,《大紀元新聞網》,2004年10月16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7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4/10/16/n692357.htm。
〈美國警告中共不可妄動〉,《中時電子報》,1999年7月17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19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cn_tw_strait/88071706.htm。
〈美軍事考察團:台灣戰備設施抗炸力堪虞〉,《中國時報》,2001年1月14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19日,http://news.taiwannet.com.tw/newsdata/showdetail1.php?ID=154。
〈美將售台64億美元武器,近年來最大規模〉,《大紀元》,2008年10月6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3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8/10/6/n2286854.htm。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深圳新聞網》,2008年10月24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21日,http://big5.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8-10/24/content_3329586.htm。
〈胡四點主要內容〉,《文匯報》,2006年1月27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30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1/27/CH0601270014.htm。
胡全威,〈軍購與國家安全:6108億軍售案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2004年11月24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30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3/NS-B-093-005.htm。 
〈前國安團隊組戰略模擬協會〉,《聯合報》,2005年11月7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25日,http://news.sina.com/udn/000-000-101-103/2005-11-06/1219325805.html。
〈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發展〉,《新華網》,2006年8月23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htm。
〈馬上棄械投降〉,《自由時報》,2008年9月11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21日,http://taiwantt.org.tw/taiwanimpression/2008/20080911-9.htm。
陳偉寬,〈論空權與空軍戰略〉,《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檢索日期:2011年3月26日,http://www.mnd.gov.tw/Mp/MPBook.aspx?cnid=177。
陳文政,〈為何台灣應發展遠距精準打擊之嚇阻戰力〉,《台灣新社會智庫》,2008年9月30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25日,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38&Itemid=117&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
陳文正,〈台海戰力失衡的過程與後果〉,《戰略風-王崑義部落格》,2010年4月29日。檢索日期: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598817&comopen=1。
〈陳水扁裁示終止國統會國統綱領〉,《星島網訊》,2006年2月27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30日,http://www.singtaonet.com:82/global/head/t20060226_150647.html。
〈國防部:兩岸不宜做軍備競賽〉,《中央社》,2009年7月18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7&docid=100839455。
溫家寶,〈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國網》,2005年10月19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10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5zqh/1002849.htm。
〈翔昇戰機,扁今命名雄鷹〉,《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年3月27日。檢索日期:2011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27/today-p8.htm。
〈解放軍報:摒棄「和平建軍」 隨時應戰〉,《文匯報》,2008年12月2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21日,http://news.wenweipo.com/2008/12/02/IN0812020053.htm。
〈福建部署新飛彈 可封鎖北台空域〉,《自由電子報》,2010年3月17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17/today-p3.htm。
廖天威〈國防改革應全方位思考〉,《國政評論》,2002年10月13日。檢索日期:2011年7月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825。
〈積極防禦的中國軍事戰略〉,《學習時報》,2004年3月25日。檢索日期:2011年1月21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060925.htm。
〈應對複雜是中國軍事戰略能力當務之急〉,《國際線上》,2010年7月22日。檢索日期:2010年12月23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7/22/541s2929666.htm。
〈蘭德公司研究報告:台海空戰解放軍佔絕對優勢〉,《中國時報》,2009年8月8日。檢索日期:2011年3月26日,http://forum.dtm.com.tw/archiver/?tid-26.html。
蘇紫雲,〈台灣空防、「危機」倒數〉,《台灣新社會智庫》,2010年3月15日。檢索日期:2011年4月10日,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44&Item。id=117&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vin Toffler.,&Heidi Adelaide Toffler. War and Anti-war:Making Sense of Today’s Global Chaos. N.Y.:Grand Central Publishing,1993. 
Beaufre,André.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Translated by R.H.Barry. London :Faber and Faber,1965.
Christopher Tangton, ed.,The Military Balance 2001.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N.Y.:Praeger Publishers, 2001. 
Earl, H.T.Jr.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Prospects and Cautions. Carlisle Barracks: U.S. Army War College,1995.
Edward,N.L. Strategy: The Logic of War and Peac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Hart,B.H.L. The Strategy OF Indirect Approach. In Christopher Tangton , ed., 1975.
Henry, E. E. Military Concepts and Philosophy.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5.
James,E. D.,&Robert, L. P.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l990.
James, N. R. Along the Domestic-Foreign Frontier: Exploring Governa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John, B. H.,&Robert, S. J.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ritain and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
John, B.,&Steve, 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John, M. C. Grand Strate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1973.
Kenneth, N. W., Theory of 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 Hill,1979.
Mark, B.,&Abram, N. S.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of Doctrinal Writing. RAND U.S., 2000.
Pakenman, W. T. T., Kiely,D. G., Legate ,R. E., Whitehead,D. Naval Command and Control. London: Brassey’s Defense Publishers, 1989.
Roger C. M., Andrew, S. R.,and Peter, A. W. 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A New Face of War. RAND U.S.,1996.
U.S.Department of Defense,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JCS Publishers, 1987.
二、期刊
Bates, G. Chi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ssessing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6.
Bill,C. Building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 4, No.28 ,July 1993.
James, A.B.Ⅲ.,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Vol.71, No.5, 1991.
James, J. W. QDR 2001: The Navy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Quarterly 5 ( Autumn 1999).
Mary, C. F. The Russian Military’s Strategy for “Six Generation” Warfare, ORBIS, Summer 1994.
Martin L.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y Options in Asia.  Westview Press, 1996.
Roger, C.,& others. Enter the Dragons Lair-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CA:RAND,2007.
Steven, M.,&James, K. Strategy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From Theory to Policy. Carlisle Barracks: U.S. Army War College, 1995.
William, A. O. The Emerging U.S. System-of-Systems. Strategic Forum, No. 63, Feb. 1996.
William, F. P. Defense in an Age of Hope. Foreign Affairs, Nov./ Dec. l99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