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1023332600
DOI 10.6846/TKU.2010.00553
論文名稱(中文) 諮商師個案概念化之初探研究—以受性侵害男童、少年個案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case conceptualization by counselor— sampling of male youth who have been sexually abuse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郭玲君
研究生(英文) Ling-Chun Kuo
學號 69569022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5
論文頁數 25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素珍
委員 - 廖美蓮
委員 - 徐佐銘
關鍵字(中) 個案概念化
性侵害
男童與少年
關鍵字(英) case conceptualization
sexual abused
boys and male juvenil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諮商師對於受性侵害的男童、少年的個案概念化歷程與概念化的主題內容。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半結構訪談大綱訪談四位相關實務的心理專業工作者,並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最後研究者透過紮根理論之「開放編碼」與「主軸編碼」的編碼步驟對四位研究參與者之個案概念化歷程與概念化的主題進行分析。經分析後,本研究結果在「整體發現」部分有三點,一為研究參與者的「個案概念化是歷程性也是階段性的工作」,歷程性從思考個案的背景脈絡開始,到處理個案的創傷與復原議題結束;而階段性指個案概念化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諮商的開始階段、工作階段早期、工作階段中期與工作階段晚期,每階段中都有其思考的焦點主題。二為「關係與權力的議題在整個歷程都需要被不斷檢視」。三為「諮商師性/性別的覺察對概念化歷程是重要的」。在「諮商開始期的發現」有兩點,一為「理解個案的轉介因素是進入治療的重要步驟」,因為男童與少年會透過其他方式包裝創傷,使創傷被隱藏起來。二為「文化、性別議題是理解個案脈絡的重要基礎」,因為面子與男子氣概讓男孩沒有受害者的位置,同時文化結構對男孩身體界限的模糊,也讓男孩受害了不自知。在「工作階段早期的發現」有兩點,一為「男性個案建立關係的方式不同於女性個案」,男性需要以忠誠、義氣、博感情表現對關係的需求,同理男子氣概及肯定其正向經驗等是與其建立關係的方式。二是「對發展任務的理解是概念化焦點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青少年的社會發展、性發展以及親密關係的發展都會與其創傷經驗形成交互作用而發生影響。在「工作階段晚期的發現」有兩點,一是「創傷的影響與處理」,包含理解創傷的情緒、行為及相關之心理動力,並提出處理策略。二是「復原歷程」,理解個案從〝一個促發的因素〞開始,到自我功能的恢復,最後是〝關係的復原〞,讓個案步上復原之路。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個案、學校教育工作;諮商師的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counselors conceptualized sexual abuse cases of boys and male juveniles. Four counselors were interviewed in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s. The data of case conceptualization processes and contents were analyzed by grounded theory using open coding and axial coding processes.Researcher categorized the finding into three main points. First, the case conceptualization process was a continuous and also a staged one. This process started from gather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client, managing clients’ traumas, and to the end of recovering clients’ concerning issues. The staged work of case conceptualization included four stages, beginning stage, early working stage, middle working stage, and final working stage. Each stage focused on different subjects.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and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lient and related people should be examined during entire process of counseling. Third, counselors’ sex and gender awareness was important for the case conceptualization process.There were two finding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First, understanding reasons of referral was an important step of starting counseling, since boys and male juveniles would use different means to cover or hide traumas. Second, culture and gender issues were the foundations to understand cases, because males tends to deny their being the victims in order to avoid conflict with masculinity. In addition, the body boundary between males was vague in their culture, therefore, boys and male juveniles might not aware being abused. There were two findings in the early working stage. First, counselors used different ways to develop relationship with male clients than with female clients. Loyalty, brotherhood, masculinity and positive experiences were the ways for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ors and male clients. Second, familiar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ceptualization. Social, sex, and intimacy developments would interact and then impact on clients’ traumas. In the final working stage, there were two important issues,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First,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s included understanding clien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and psychodynamic, and then developing coping strategies. Second, the recovering process started from “a trigger recovering factor” to self-function recovering, and then to relationship recovering.Finally,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proposed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clients, counselors, and educato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名詞釋義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諮商員個案概念化兒童與少年性議題的養成訓練	6
第二節、男童與少年的性議題與性/性別發展	25
第三節、受性侵害的男童與少年	37
第四節、復原歷程的相關理論	46
第三章、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研究方法的選擇	56
第二節、研究參與人員	60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資料處理	66
第四節、研究信效度	77
第五節、研究倫理	79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討論	80
第一節、諮商師對個案背景與脈絡的觀點	81
第二節、諮商師對個案關係、權力議題與其動力的觀點	109
第三節、工作階段早期的概念化焦點	132
第四節、工作階段中期的概念化焦點	152
第五節、工作階段晚期的概念化焦點	174
第五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204
第一節、研究結果	204
第二節、研究討論	221
第三節、研究建議	232
第六章、研究省思	239
第一節、研究歷程與方法的省思	239
第二節、研究者的自我省思	241
參考文獻	243
附件一  訪談大綱	252
附件二  研究邀請函與同意書	253
附件三  訪談札記(範例)	254
附件四  團體觀察紀錄表(範例)	255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名詞釋義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諮商員個案概念化兒童與少年性議題的養成訓練	6
第二節、男童與少年的性議題與性/性別發展	25
第三節、受性侵害的男童與少年	37
第四節、復原歷程的相關理論	46
第三章、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研究方法的選擇	56
第二節、研究參與人員	60
第三節、研究流程與資料處理	66
第四節、研究信效度	77
第五節、研究倫理	79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討論	80
第一節、諮商師對個案背景與脈絡的觀點	81
第二節、諮商師對個案關係、權力議題與其動力的觀點	109
第三節、工作階段早期的概念化焦點	132
第四節、工作階段中期的概念化焦點	152
第五節、工作階段晚期的概念化焦點	174
第五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204
第一節、研究結果	204
第二節、研究討論	221
第三節、研究建議	232
第六章、研究省思	239
第一節、研究歷程與方法的省思	239
第二節、研究者的自我省思	241
參考文獻	243
附件一  訪談大綱	252
附件二  研究邀請函與同意書	253
附件三  訪談札記(範例)	254
附件四  團體觀察紀錄表(範例)	255
表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個案概念化」的內涵與向度	8
表2-2  幼兒與兒童的性議題	25
表2-3  兒童性侵害所造成的影響	39
表2-4  性侵害對兒童的影響	41
表3-1  本研究參與者背景	61
表3-2  性別反思團體帶領者背景	64
表3-3  性價值觀澄清團體帶領者背景	65
表3-4  性價值觀澄清團體內容大綱	65
表3-5  資料分析編碼表	70
表3-6  替代性文本,開放性編碼範例:	70
表3-7  資料概念化	71
表3-8  概念化後的範疇	72
表3-9  主軸編碼範例	74
表3-10 書寫格式說明	76
表5-1  受性侵害男孩的創傷影響	214
表5-2  個案概念化向度與歷程的比較	221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	66
圖3-2  概念化歷程的整合性概念與歷程圖	75
圖5-1  受性侵害男童、少年概念化歷程圖	205
圖5-2  復原歷程示意圖	218
參考文獻
中文
內政部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防制委員會(2008)。性侵害事件被害人數統計(年齡、性別、籍別)。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dspc.moi.gov.tw/lp.asp?ctNode=776&CtUnit=79&BaseDSD=7&mp=1
中華民國刑法(2010)。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10)。
心理師法(2001)。
王文秀、謝淑敏、李沁芬、陳瑩珊、彭一芳(譯)(2009)。Karp,C.L.& Butler,T.L.著。性侵害兒童的處遇策略:從受害者轉化成倖存者。台北:心理。
古錦榮(2009)。誰令漢子受了傷。載於明愛曉輝計畫—童年創傷輔導服務(主編),『從生存到生活』走進創傷輔導的旅程(頁215-223)。香港:曉輝網上學堂。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3)。Johnson,A.G.著。見樹又見林。台北:群學。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朱玲億、林美黛、李立維、趙家琛、李島鳳、游淑瑜、周士雍(譯)(2000)。Corsini,R.J. & Wedding,D.著。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何亞晴(譯)(2002)。Eric Centerwall著。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較度探索性。台北:女書文化。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米高‧奎因‧巴頓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Strauss,A. & Corbin,J.著。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吳書榆(譯)(2006)。Kindlon,D.& Thompson,M著。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台北:商周出版。
吳慧敏(2001)。兒童及少年時期性侵害被害盛行率及相關因子研究:以台南市和花蓮市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寶嘉、林素妃、陳靜儀(譯)(2008)。Gilbert,L.A. & Scher,M.著。性別諮商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
呂嘉惠(2006)。專業助人供著者面對學生性議題的自我準備與諮商概念。學生輔導,102,26-35。
呂瓊華(2005)。橫跨一生的傷痛~童年性侵害。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263-272。
宋廣文(譯)(2006)。Sigmund Freud著。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胡桃木文化。
李淑珺(譯)(2008)。Browne,M.A.& Browne,H.A.著。受虐的男孩,受傷的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兒童少年福利法(2003)。
周素琴(1997)。多元文化諮商本質及多元文化諮商能力內涵之探討。國際人文年刊,6(1),125-144。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005)。
林中鍵(2009)。創傷及精神治療。載於明愛曉輝計畫—童年創傷輔導服務(主編),『從生存到生活』走進創傷輔導的旅程(頁215-223)。香港:曉輝網上學堂。
林玉華(譯)(2005)。Klein, M.著。兒童精神分析。台北:心靈工坊。
林玉華、樊雪梅(譯)(2004)。Bateman, A.& Holmes, J.著。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秀慧、林明雄(譯)(2001)。Cashdan,S.著。客體關係治療:關係的運用。台北:心理。
林佩儀(2000)。三位童年性侵害女性成人復原歷程研究—以社會文化脈絡觀點詮釋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家興、王麗文(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進階:心理分析取向的實務指南。台北:心理。
林翠湄、黃俊豪、連廷嘉、王雪貞(譯)(2006)。Shaffer, D.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邱世伶(2004)。幼兒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獻輝(2002)認識與協助性侵害的受害者。諮商與輔導,203,8-12。
侯雪媚(2009)。童年創傷的輔導—一個自我探險的歷程。載於明愛曉輝計畫—童年創傷輔導服務(主編),『從生存到生活』走進創傷輔導的旅程(頁49-87)。香港:曉輝網上學堂。
施宏達、陳文琪(譯)(2004)。Herman,J.著。創傷與復原。台北:遠流。
洪素珍(2000)。台灣女性性受害生存者創傷復原的歷程。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之「千禧年全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
洪素珍(2002)。台灣性受害生存者創傷復原之歷程。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04-331)。台北:五南。
洪素珍(2008)。內政部「男童及少年安置機構性教育及性侵害防治計畫」結果需求評估。台北: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
洪素珍、徐依婷、郭玲君(2008年11月)。從安置機構主管觀點看機構內男童及少年之性與性別議題上的現狀與需求。載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97年度男童及少年安置機構性侵害防治研討會」(頁108-139),台北。
洪素珍、郭玲君、徐依婷(2008年11月)。從安置機構觀點看機構內男童及少年之性議題—社工人員焦點團體結果分析。載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97年度男童及少年安置機構性侵害防治研討會」(頁78-107),台北。
洪素珍、郭玲君、徐依婷(2008年11月)。解讀機構性議題—生活輔導老師之觀點。載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97年度男童及少年安置機構性侵害防治研討會」(頁46-77),台北。
洪蘭(譯)(2000)。Seligman,M.著。改變。台北:遠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69)。台北:巨流。
韋政通(1988)。中國人的道德思考。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71-87)。台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8)。Strauss,A.,& Corbin,J.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Goldenberg,I. & Goldenberg,H.著。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揚智文化。
張本聖、洪志美(譯)(2003)。Groth-Marnat,G.著。心理衡鑑大全。台北:雙葉書廊。
張幸良(1994)。以自我檢核為基礎的自我督導模式:檢核諮商員對當事人的概念形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美惠(譯)(2005)。Gratch,A.著。這就是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莉莉(2002)。性侵害倖存少女心理劇治療歷程與結果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雅玲(2005)。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梁榮仁(1997)。輔導教師的多元文化諮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梁翠梅(1996)。諮商督導員訓練效果之研究—以台灣區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義務督導員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畢恆達(2006)。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譯)(2007)。Garland,C.著。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台北:五南。
郭雅真(2007)。童年期遭受性侵害成年女性倖存者個別諮商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秉華(1995)。台灣學校輔導人員的養成教育與未來趨勢。論文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主辦之「輔導工作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高雄。
陳金燕(1993)。從諮商員的「自我覺察」談諮商員教育。輔導季刊,29,62-69。
陳金燕、羅幼瓊、張貴傑、邱美華、羅明華、李昱陽等譯(2000)。A. E. Ivey, M. B. Ivey, & L. Simek-Morgan著。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陳阿月(譯)(2008)。Morgan,A.著。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
陳美霞(2009)。性侵害倖存者之性治療。載於明愛曉輝計畫—童年創傷輔導服務(主編),『從生存到生活』走進創傷輔導的旅程(頁265-273)。香港:曉輝網上學堂。
陳若彰(2000)。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登義(譯)(2006)。Lavinia Gomez著。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陳慧女、廖鳳池(2006)。家庭內性侵害受害者之性受害經驗、適應症狀與諮商介入情形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102-139。
陳慧女、盧鴻文(2007)。男性遭受性侵害之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20,252-264。
陸雅青、劉同雪(譯)(2008)。Ogdon,D.P.著。心理診斷與人格測驗手冊。台北:心理。
曾璟婷(2004)。受虐兒童遊戲治療師實務經驗與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賀孝銘(1999)。在學準諮商員之「個案概念化」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賀孝銘、吳秀碧、張德榮(2001)。不同層級準諮商員「個案概念化」能力之差異比較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2,1-32。
賀孝銘、吳秀碧、張德榮、林清文、林幸足(2001)。諮商員個案概念化之能力結構與評量表之編製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2,193-230。
黃瑛琪(1994)。諮商師教育訓練中「多元文化諮商能力」與諮商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0(4),1-8。
黃慧真(譯)(1998)。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著。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桂冠。
楊國樞、葉明華(2005)。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頁249-292)。台北:遠流。
鄔佩麗(1999)。性侵害被害人心理重建輔導人員訓練方案發展研究。台北: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廖梨伶、洪栩隆(2006)。主要照顧者與青少年於性議題之溝通現況調查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2(2),1-12。
翟宗悌、鄔佩麗(2003)。諮商心理師支援台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現況分析與困境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2,261-276。
劉福鎔(1993)。多元文化諮商理論及其對諮商工作的意義。諮商與輔導,213,23-2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賴欣怡(2008)。破曉時分—童年期性侵害女性倖存者內在小孩改變歷程探討。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佩如(2001)。國小六年級學生與家長溝通「性」議題之現況調查—以新竹市學生為對象。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瑜雯(2005)。後設認知技能涉入諮商員個案概念化過程研究--以專家與新手諮商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
Bidell(2005).Counselor Preparation- The sexual orientation counselor competency scale: Assessing attitudes,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counselors working with Lesbian, Gays, and Bisexual clients.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44, 267-279.
Black, C.A. & DeBlassie,R.R.(1993).Sexual abuse in mal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dicators, effects, and treatments. Adolescence,28(109),123-134.
Braverman, L.(ed.)(1988). A guide to feminist family therapy. New York: Harrington Park Press.
Briere. J. E., D., Runtz, M., & Wall, T. (1988). Symptomatology in men who were molested as children: A compariso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8(3), 457-461.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Counseling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2001).CACREP accreditation manual: 2001 standards. Alexandria, VA: Author.
Farmer, E. & Pollock,S.(2003). Managing sexually abused and/or abusing children in substitute care.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8, 101-112.
Fassinger, R. E., & Richie, B. S. (1997). Sex matters: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training for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y. In D. B. Pope-Davis & H. L. K. Coleman (Eds.),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 Assess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pp. 83–110). Thousand Oaks, CA: Sage.
Finkelhor, D., & Browne, A. (1985). The traumatic impac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Finkelhor,D.(1990). Early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 updat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1,325-330.
Friedrich,W.N., Grambsch,P., Broughton,D., Kuiper,J., Beilke,R.L.(1991). Normative sexual behavior in children.Pediatrics,88(3),456-464.
Gallo, A.M. (1979) Early childhood masturbatio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Pediatric Nursing, 12, 47-49.
Gil, E.(2006).Helping abused and traumatized children: Integrating directive and nondirective approach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olcomb-McCoy, C. C. (2000).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28(2), 83.
Israel, T., & Selvidge, M. M. D. (2003). Contributions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to counselor competency with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client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1, 84–97.
Kitzrow,M.A.(2002).Survey of CACREP-Accredited Programs: Training Counselors to Provide Treatment for Sexual Abuse,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42,107-118.
Lew,M.(2004). Adult male survivors of sexual abuse: Sexual issue in treatment and recovery. Cotemporary Sexuality,38(11),1-8.
Loganbill,C., & Stoltenberg,C.(1983).The case conceptualization format: A training device for practicum. Counsel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22(3),235-241.
Lovett,B.B.(2007).Sexual abuse in the preschool years: Blending ideas from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ego psychology, and Biology. Child Adolesc Social Work Jounal,24,579-589.
Money,J., Ehrhardt,A.A.(1972)Man & Woman, Boy & Girl: Gender Identity from Conception to Maturit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Rutter,M.(1971). Normal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1, 259-283.
Schofield, M. (1965) .The sexual behaviour of young people. London: Longmans.
Speight, S. L., Myers, L. J., Cox, C. T., & Highlen, P. S. (1991). A redefinition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0(1), 29-36.
Vontress, C. E.(1988). An existential approach to cross-culture counseling.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6, 73-83.
Zucal, B.(1992). Gender issues in couple therapy.  In John D. Atwood(ed.). Family Therapy: A systemic behavioral approach.(pp.59-69) Chicago, Illinois: Nelson-Hall Inc.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