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1014465700
DOI 10.6846/TKU.2010.01291
論文名稱(中文) 晚明男色小說情慾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Male Homosexual Novels on Erotic Writ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陳偉達
研究生(英文) Wei-Ta Chen
學號 6940001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09
論文頁數 1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葆文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陳葆文
關鍵字(中) 《龍陽逸史》
《弁而釵》
《宜春香質》
男色
男色小說
情慾書寫
關鍵字(英) Long Yang Yi Shi
Bian Er Chai
Yi Chun Xiang Zhi
Male Homosexuality
Male Homosexual Novel
Erotic Writ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歷史上的同性情欲以明清時代的興盛男風最受後人關注,受到時代氛圍等複雜因素的影響,男色關係風行一時,反映在商業出版品上,在晚明便有男色小說專著的出現。面對這樣的時代氛圍與男色小說專著的現世,可以對中國古代男色在晚明的發展與情況提供有利且較完整的研究資源。是故,本研究將以晚明三部專以描寫男色的小說:《龍陽逸史》、《弁而釵》與《宜春香質》為研究材料,對於小說中的情慾書寫進行解析,以期爬梳男色小說中的情慾現象,並透過小說現象的討論,挖掘男色情慾的權力機制,並從而解讀出此類小說出現的意義,與在豔情小說中的地位與價值。
    本論文共有五章,其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對於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和前人研究成果進行陳述與討論,且對於命題與行文時所使用的名詞進行釐清與定義。
    第二章、男色小說的情慾模式:針對於《龍陽逸史》、《弁而釵》與《宜春香質》三部小說中的情慾現象,即是男色雙方所建立的情慾模式進行分析。並對於情慾模式在小說中的進行、結構原則上的異同與作者在情節安排上的主旨與態度來進行爬梳。
    第三章、情慾書寫中的性別認知:本章重點即放置在男色情慾模式中主、被動雙方在行為表現上所呈現的性別認知傾向之討論,除了歸結出在男色情慾關係裡彼此的性別定位,更進一步地揭示作者所透顯的書寫意識。
    第四章、情慾書寫中的權力機制:由階級結構與權力運作與男性凝視與性別宰制兩方面來對男色關係中的權力機制進行探討。再將社會、文化、經濟等層面之現象與權力結構的運作相結合,歸結出雙方的關聯性並延伸至男色情慾機制之所形成的原因探討上。
    第五章 結論:整理出小說中男色情慾現象的書寫,再由內在層面的檢視,歸結出情慾關係中的權力運作與男色情慾書寫的機制。並解讀出男色小說出現的意義,與在豔情小說中的地位與價值。
英文摘要
Among the homosexual passi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male homosexuality in Ming and Chin Dynasty receives great atten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Affected by some complicated factors, such as time and the atmosphere, the male homosexuality had a great vogue, which is reflected in commercial publications.  Because of this,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of the male homosexuality in late Ming Dynasty can be offered more advantageous and complete research resources.  Thus, this thesis will view these three novels, “Long Yang Yi Shi”, “Bian Er Chai”, and “Yi Chun Xiang Zhi”, which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male homosexuality, as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s.  Furthermore, the erotic writing in these novels will be analyzed in this thesis and the erotic phenomenon of male homosexuality novels is expected to b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as well.  By discussing the phenomenon existing in the novel, this thesis hopes to find out the power mechanism of the passion of male homosexuality and further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le homosexuality novels and its position and valu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states and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the range of the study,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Moreover, the terms used in this thesis will be defin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Erotic Pattern of Male Homosexuality.  According to the erotic phenomenon in “Long Yang Yi Shi”, “Bian Er Chai”, and “Yi Chun Xiang Zhi”, Chapter Two aims to analyze the erotic pattern which both sides of male homosexuality establish.  At the same time, this chapter analyzes and presents the progress of the erotic pattern in nove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structures of erotic pattern, and the main idea and attitude that the author shows on the plot arrangement.  
    Chapter Three, the Gender Cognition in Erotic Writing,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tendency of sex cognition which is presented from the behaviors between the voluntary one and the forced one in the passion pattern of male homosexuality. This chapter not only sums up the gender position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male homosexuality, but further reveals the author’s writing awareness.
    Chapter Four, the Power Mechanism in Erotic Writing, discusses the power mechanism in the relationship of male homosexuality from the two points of view, that is, the hierarchy structure and the power operation, and the male gaze and the domination of gender.  What’s more, this chapter will conclud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peration of power structur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ociety, culture, and economy. The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ason why the passion mechanism of male homosexuality would develop.
    Chapter Five is Conclusion, which puts the erotic writing about the male homosexuality in order. This chapter further inspects the interior aspects and then concludes the power operation in the ero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mechanism of erotic writing on the male homosexuality. Besides, the meaning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le homosexuality novels will be interpreted in this chapter and their positions and value in erotic novels will be presented as well.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前人研究概況	3

第三節、研究範疇	8

第四節、研究進路與架構	12

第五節、名詞定義	13
一、男色	13
二、男色小說	18
三、情慾書寫	22

第二章、男色小說的情慾模式	25
第一節、以「慾望」遇合	26
一、「金錢肇始─各取所需─因利生變」	26
(一) 身份對應種類	27
1、小官與商賈	27
2、小官與富家子弟	31
3、其他	32
(二) 模式特質	33
1、遇合關係的締結:消費	33
2、結局類型	34
3、權力關係	35
二、「肉體欲求─發生龍陽─欲滿而散」	36
(一) 身份對應類型	36
1、小官與商賈	36
2、僧侶與僧侶	37
3、小官與土豪	38
4、小官與龜公、篦頭匠	38
5、儒生與土豪	40
6、僮僕與翰林	41
7、儒生與儒生	43
(二) 模式特質	45
1、遇合關係的締結:洩欲	45
2、結局類型	46
3、權力關係	46

第二節、以「情感」遇合	48
一、「知己救難─以身報恩─報恩功成」	48
(一) 身份對應種類	49
1、知事之子(後淪為小官)與風流才子	49
2、縣尹之子(後淪為戲子)與儒生	51
(二) 模式特質	53
1、遇合關係的締結:認同	53
2、關係的延續	53
3、身份改變與情欲質性	53
二、「一見鍾情─感於鍾情─雙方情合」	54
(一) 身份對應種類	54
1、儒生與翰林	54
2、武弁子與秀士	56
(二) 模式特質	59
1、遇合關係的締結:感化	59
2、關係的延續	60

第三節、小結	60
一、遇合類型與結構關係差異	60
二、組合身份與權力對應	61
三、性別認知與互動關係	62
四、結語	63

第三章、情慾書寫中的性別認知	66
第一節、模擬與超越	66
一、模擬	67
(一) 外在形象	67
(二) 外在行為	76
二、超越	84
三、結語	89

第二節、模糊與回歸	91
一、模糊	91
二、回歸	93

第三節、小結	96
一、性別認知取向之行為層與意識層之對應	96
二、性別認知型態與情慾遇合模式之對應	99
三、結語	103

第四章 情慾書寫中的權力機制	106
第一節、情慾權力結構之時代氛圍	106
一、上位者的影響	106
二、男色風氣盛行	108
三、當代思潮	109
四、商業興起	112
五、結語	115

第二節、階層對應與性自主權之支配	115
一、士人階層	115
(一) 階層對等	116
(二) 階層不對等	118
二、商人階層	119
三、其他階層	121
四、結語	123

第三節、性別宰制與審美態度之取向	124
一、情慾互動下的性別宰制	125
二、男性凝視下的擬女傾向	131

第四節、小結	139

第五章、結論	142
參考書目	147
參考文獻
一、原典
(一) 主要研究文本(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明•京江醉竹居士:《龍陽逸史》,收於(思無邪匯寶-伍)(臺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收於(思無邪匯寶-柒) (臺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收於(思無邪匯寶-陸) (臺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二) 其他(先依照原典年代排列,次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88年)。
漢.劉向編,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王世懋:《閩都疏》(臺北:新興出版社,1974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收於《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左臣:《女開科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
明.古杭艷艷生:《昭陽趣史》,收於(思無邪匯寶-參) (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安都:嘉靖《太康縣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上》(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吳敬所:《國色天香》,收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44編第8冊(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明.李樂:《續見聞雜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44編第9冊(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芙蓉主人:《癡婆子傳》,收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風月軒又玄子:《浪史》,收於(思無邪匯寶-肆) (臺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編選》中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姚旅:《露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唐伯虎:《僧尼孽海》,收於(思無邪匯寶-廿四)(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明.情顛主人:《繡榻野史》收錄於《中國歷代禁毀小說集粹》第四輯第一冊(臺北:雙笛國際事務有限公司,1995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張治纂修:《荼陵州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年)。
明.陸楫:《蒹葭堂雜著摘抄》,收於《紀錄彙編》卷204(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陸人龍:《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明.無遮道人編次:《海陵佚史》收於(思無邪匯寶-壹) (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明•馮夢龍:《情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馮夢龍:《山歌》(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年)。
明•葉權:《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收於《四庫全書》第12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鄧志謨:《新刻洒洒篇》(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八編六冊(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明.羅貫中、施耐庵:《水滸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明萬曆丁巳刻本(天一出版社,1975年)。
明.不題撰人:《春夢瑣言》,收於(思無邪匯寶-廿四)(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清.王先謙:《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李漁:《無聲戲》,收於《李漁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李漁:《十二樓.序》(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李漁:《肉蒲團》(臺北:微風草堂文化,2001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文化圖書,1988年)。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二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森:《品花寶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專著(依照類型排列)
(一) 小說文學(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陸澹安編:《小說詞語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嘯馬:《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審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0年)。
茅盾等著,張國星主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 (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臺北:笙易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2000年)。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1年)。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艷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7年)。
施瞱:《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傅耀珍:《明代艷情小說研究》,收於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第11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張廷興:《中國古代艷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二) 歷史社會學(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笠原仲二著,楊若薇譯:《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三聯書局,1988年)。
陳佳榮:《中國歷代之興治盛衰亂亡》(香港:學津書店,1989年)。
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中國風俗史》第三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史楠:《中國男娼秘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小明雄:《中國同性愛史錄》(香港:粉紅三角出版社,1997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商傳:《明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熊秉真主編,王璦玲等編:《欲掩彌彰 :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
楊一凡編:《中國律學文獻》第二輯第二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三) 其他(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林語堂:《中國人》(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謝石、沈力譯:《性史》(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1990年)。
Bret Hinch,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LA: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1990)。
莊慧秋等著:《中國人的同性戀》(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周傳基譯,張紅軍編《電影與方法》(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臺北:允晨出版,1992年)。
Jacques Corraze著,陳浩譯:《同性戀》(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瓊.瑞尼斯、露絲.畢思理作,王瑞琪等譯:《金賽性學報告》,(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年)。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Susan A.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智揚文化,1996年)。
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關與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梅奎爾著、陳瑞麟譯,《傅柯》第八章〈傅柯的「權力學」:他的權力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中國性科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科技編輯部編:《中國性科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西蒙•波娃原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差異》 (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世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的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康正果:《身體與情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4年)。
劉達臨,魯龍光主編:《中國同性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2005年)。

三、期刊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一期,1988年)。
鮑家麟:〈陽尊陰卑、乾坤地位~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收入於《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古風出版,1988年)。
張玉法:〈中國歷史上的男女關係〉,收入《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古風出版,1988年)。
王鴻泰:〈《三言兩拍》中的情感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嘗試〉(《史原》19期,1993年10月)。
吳存存:〈《弁而釵》與《宜春香質》的年代考證及其社會文化史意義發微〉(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第32卷第一期,1994年)。
孟彭興:〈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市民社會生活的嬗變〉(大陸:《上海社會學院學術季刊》第2期,1994年)。
閻愛民:〈斷袖之歡-歷史上娼妓中的男色〉(《歷史月刊》,1996年12月)。
矛鋒:〈斷袖-漫談《紅樓夢》、《品花寶鑑》中的同性情愛〉(《聯合文學》卷13期4,1997年)。
吳瑞元:〈在情欲的視野中發現同性情欲歷史-情欲歷史的特色與古代性情欲歷史的建構〉(《史匯》期2,1997年)。
陳益源:〈明末流行風-小官當道:明代的三部同性戀小說〉(《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
何志宏:〈明清男同性戀現象初探-以筆記小說為主要建構〉(《史苑》期58,1998年)。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收錄於《漢學研究》第六卷第一期,1988年)。
張瀛太:〈照花前後境,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吳存存:〈明中晚期社會男風流行狀況敘略〉(《明清史》第5期,2001年)。
施曄:〈明清同性戀現象及其在小說中的反映〉(《明清小說研究》期1,總期63,2002年)。
袁書菲:〈規範色欲:十七世紀的男色觀念〉 (《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詹惠蓮:《魏晉南北朝夫妻關係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集刊第四十六號,2002年6月)。
毛文芳:〈情欲、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頁159-222)。
陳寶良:〈明代社會流動性初探〉(大陸:《安徽史學》第二期,2005年)。

四、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列)
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翁文信:《《姑妄言》 與明清性小說中的性意識》(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慧芳:《《弁而釵》、《宜春香質》與《龍陽逸史》中男色形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蕭涵珍:《晚明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宜蘭: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