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1011133100
DOI 10.6846/TKU.2010.00530
論文名稱(中文) 由「窮神知化」論張載境界、修養與現象之互攝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ciprocal Relation of State ,Cultivation,and Phenomenon form Zhai Chang’s 「Qiong Shen Zhi Hu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吳嘉明
研究生(英文) Chia-Ming Wu
學號 6950102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8
論文頁數 1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林安梧
委員 - 高柏園
關鍵字(中) 張載
正蒙
窮神知化
修養
境界
現象

形而上
天道觀
德盛仁熟
太和
太虛
關鍵字(英) Zhai Chang
metaphysics
Chi
Jeng meng
Cultivation
Phenomenon
Qiong Shen Zhi Hu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安排次序如下:

第一章     基本問題的導出
1. 說明張載思想之成形,以及其內容架構之主體 
2. 從詮釋到方法的確立
3. 並由「體用一如」的中國思想之價值作為基本立場,將如何完善其天人系統的可能納入討論之中 

第二章  修養論之保證與境界之實存 
1.義界的可能性: 
    透過分別論述張載形上之各類概念,並通過前人之詮釋與分判,釐清《正蒙》所據的超越根源,並清楚的解析每個語義所涵的可能內容,以及此語在《正蒙》裡所代表的意義,整體來說,即是《正蒙》形上思想之考察。
2.形上根源的確立:
     從太虛到氣的完整討論,並逼顯出張載如何在太和之道當中,包容此虛與氣的過程。 
 
第三章  境界與現象的統一 
   1.此章為針對「窮神知化」一語的內在根據作探討 
   2.論述方式:採取從框架式的擬定到內在內容所應完備之條件做敘述。
   3.明白的提出張載所以為人之境界應當在何狀態下,才可達到「窮神知化」之內在條件。 

第四章  修養化性之工夫:會心達知 
    從自誠明的天道與性一體的立場,到自明誠之修養過程,證成「誠」所通貫於人當中,當屬從「德盛仁熟」而「窮神知化」之天人關係為一事。

第五章  結論
1.即有限而無限 
   2.從「德盛仁熟」到「窮神知化」重構之困頓與理想
英文摘要
Zhai Chang(張載) is a famous scholar in philosophy of Song Dynasty. His main achievement is to reorganize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lso, he adds some of his viewpoints which are much alike the Western philosophy. This research chooses the phrase「Qiong Shen Zhi Hua」which is adopted from Zhai Chang’s writing works to investigate his thinking structure.

Th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The derivation of the basic questions
This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houghts of Zhai Chang, and the main structure of its contents.

Chapter 2: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eting morality
1.The possibility of “Definition.”
2.The establishment of “metaphysics.”

Chapter 3: Whether outer conditions inspire inner morality and behavior in performance or not
1.This chapt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ner bases of the phrase「Qiong Shen Zhi Hua」
2.To elaborate clearly the inner conditions of the phrase「Qiong Shen Zhi Hua」.
Chapter 4: The process to achieve oneself (or Ego)

After finishing discussing metaphysics, based on its conditions,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thinking system of Zhai Chang.

Chapter 5: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the findings and the limitation in this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基本問題的導引……………………………………四

第一節 問題意識之提出…………………………………………四
第二節 方法擬定與理解之可能限度……………………………七
第三節 章節內容綱要……………………………………………十

第二章 修養論之保證與境界之實存:氣化流行的天道觀…… 十三

第一節 太虛─究竟真實………………………………………十三

一、「太虛」概念之釐清…………………………………………十三
(一)境界義………………………………………………………… 十六
(二)周遍義………………………………………………………… 十七
(三)互滲義………………………………………………………… 十九

第二節 氣………………………………………………………二三

一、橫渠氣論之詮釋殊……………………………………………二四
(一)形而下的唯氣論……………………………………………… 二五
(二)太虛神體之本體論…………………………………………… 二七
(三)存在與流行…………………………………………………… 三五
(四)最高實有之兩義─太虛與氣………………………………… 三七
 
二、「氣之性本虛而神」─氣性義………………………………四十

第三節 保合太和之道…………………………………………  四八
第四節 與異學之批判…………………………………………  五六

第三章  境界與現象的統一:「窮神知化」………………… 六二

第一節	聖、人之際…………………………………………… 六四

一、真際妄見:現象界與道德界之統一……………………… 六四
      
二、《易‧繫辭傳》言「窮神知化」…………………………六七

三、橫渠所言「窮神知化」…………………………………… 六九

第二節	誠明所知與天德良知………………………………… 七四

一、「誠」─現象中之所以然與天德之普遍常在………………七六
 
二、心所知化之狀…………………………………………………八二

第三節	天授與人受之究竟根源……………………………… 八五

一 、性說的展開………………………………………………… 八七

二 、現象中境界發顯的可能─性命系統的確立……………… 九一

第四章 修養化性之工夫:會心達知……………………………九四

第一節 心知:清與存……………………………………………九五

一 、誠與道:太和之本體義與人之為主體的關係界定……… 九八

二 、仁心遍潤的實成意義…………………………………… 一○二

第二節	會心達知而窮神知化…………………………………一○六

 一 、成性的統一:德性、見聞與天地、氣質諧和之可能……一○七


第五章  結論…………………………………………………… 一一二

第一節 即有限而無限…………………………………………一一三
第二節 從「德盛仁熟」到「窮神知化」重構之困頓與理想………………………一一五  

主要參考書目…………………………………………………… 一一七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古典文獻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 注,《四書集注》,南京,鳳凰出版,2008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清‧王夫之,《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清聖祖敕編,《性理大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二、當代專著(按年代排序)

張岱年,《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黃秀璣,《張載》,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龔杰,《張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丁為祥,《虛氣相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

楊立華,《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論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參考書籍 (按姓氏筆劃排序)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台北,聯經,2003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2002年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藍燈出版社,199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1983年

郭齊勇,《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帕瑪,《詮釋學》,台北,桂冠,1992年


四、論文集(按年代排序)

洪漢鼎主編,《詮釋學經典文選》,台北,桂冠,2002年

趙吉惠、劉學智主編,《張載關學與南冥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劉述先、楊貞德,《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台北,中央研究院,2007年

劉學智、高康玉主編,《關學、南冥學與東亞文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李明輝、陳偉芬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年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


五、學位論文(按年代排序)


朱建民,《論張載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論依據》,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陳正榮,《張載易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金春植,《張載氣化論之結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邱惠蘭,《張載生死哲學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六、期刊論文(按年代排序)

唐君毅,〈張橫渠之心性論及其形上學根據〉,《哲學論集》,1972年

蔣秋華,〈論張載的氣〉,《孔孟月刊》第21卷第3期,1982年11月

李 增,〈張載氣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論集》第16集,1983年1月

黃麗香,〈張載之禮學〉,《孔孟月刊》第25卷第7期,1987年3月

彭雅玲,〈張載變化氣質說管窺〉,《孔孟月刊》第27卷第7期,1989年3月

程宜山,<關於張載的"德性所知"與"誠明所知">,《哲學研究》第五期,1985年

林正三,〈張載的變化氣質說〉,《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期,1995年8月

彭文林,〈張橫渠闢佛的氣化論〉,《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年12月

黃漢忠,〈評陳來《宋明理學》對張橫渠思想的詮釋〉,《鵝湖學誌》第16期,1996年

鄭曉江,〈張載生死觀及其現代沉思〉,《船山學刊》第3期,2000年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26卷第11期,2001年5月

曾志偉,〈張載氣化論下鬼神存在的證立—論「二氣之良能」的辨證歷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

陳政揚,〈論莊子與張載的「氣」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

黃敏浩,〈張載太和篇「太虛」與「氣」之關係的兩種詮釋述評〉,《孔孟月刊》第22卷第3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