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1000531800
DOI 10.6846/TKU.2010.00519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舉辦奧運之政策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Policy analysi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s dominated by China Cmmuist Par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李厚慶
研究生(英文) Hou-Ching Lee
學號 79527030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04
論文頁數 9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顏建發
委員 - 董立文
關鍵字(中) 北京奧運
公共政策
軟實力外交
國家能力
政經轉型
關鍵字(英) 2008 Beijing Olympics
Public Policy
Soft power diplomacy
state capacity
transform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08年北京奧運之舉辦,之所以引發世人之關注,吾人認為必然存在所謂結構的條件。因此本文除了從公共政策的觀點分析,也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分析中共舉辦奧運其背後所擁有的內外環境與制度條件。
    從外環境來看,中國崛起勢必帶來國際輿論的各種疑慮,為了消弭中國威脅的負面形象,在「和平論述」的基本架構下,中共推動了所謂「軟實力外交」的各項作為,因此奧運的舉辦,各視為其理念與政策結合的產物。就內環境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傾斜式的發展模式,造成嚴重的經濟社會衝突與矛盾。為了化解執政危機、凝聚內部民心,中共透過奧運的舉辦,展現其國家能力與愛國主義的動員力量。
    為了加強論文的深度,本論文以「柏林奧運」與「漢城奧運」兩項個案作為基礎,進行制度性的比較以及奧運政經轉型效應的分析。即便兩者皆為非民主政體,但前者奧運後卻走向戰爭,後者則走向經濟現代化與政治民主化。本研究發現其關鍵在於「國際社會的態度」與「國內政治菁英的行動」。由此作為延伸,舉辦奧運後的中國其政經發展,由於受到全球輿論的關注,遂構成其政經轉型轉型的外在動力;但為了避免出現類似和平演變的結果,中共將更加強化對於國內異議人士的控制。
英文摘要
Since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 have been concerning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 – from public policy to new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 – to analyz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ircumstances of such great event.

       From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e rise of China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concerns and anxieties that China has been working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yellow perils” ideas throughout the “soft power diplomacy” under “peace discourse” framework. Moreove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has become the creature of such idea and policy. From internal, the uneven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has caused the great economic and social conflict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take this event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and coerce the nation throughout the mobilization of state capacity and patriotism.

To enhance the discussion, I try to take the “1933 Berlin Olympics” and “1986 Seoul Olympics” to make institutional comparisons and transformational analyses. Even though the Third Reich and South Korea were yet democratic regimes, the former went to war and the latter went to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From the previous two cases, how should China develop afte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An external force to push her into transformation or a weapon to suppress the dissid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問題意識、研究設計、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4
一、	問題意識…………………………………………………………4
二、	研究設計…………………………………………………………5
第二章	 中共舉辦奧運的外部策略分析…………………………………………...18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困境…………………………………..19
一、	後冷戰時期中國的外交環境…………………………………..19
二、	中國威脅論的衝擊與挑戰……………………………………..20
第二節	和平論述建構與軟實力外交的實踐………………………………..22
一、	「和平論述」的建構……………………………………………22
二、	軟實力外交的推動……………………………………………..24
第三節	舉辦奧運是「軟實力外交」具體實踐………………………………..28
一、	從語境結構與符號內容,探索官方的政治邏輯……………  29
二、	市場化與軟實力的結合:奧運的宣傳與形象塑造…………....31
三、	奧運與軟實力外交的反省……………………………………..33
第三章	 中共舉辦奧運的內部策略分析…………………………………………...35
第一節	國家能力的展現……………………………………………………..36
一、	經濟社會危機與國家能力的關聯性…………………………..36
二、	國家能力與威權政體的意義…………………………………..37
三、	舉辦奧運為威權國家專制能力的展現………………………..40
第二節	民族主義的動員……………………………………………………..49
一、	威權政體的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49
二、	奧運與中國民族主義的關聯性分析…………………………..50
第四章	 從柏林、漢城到北京奧運:三個個案的政經意義分析 ………………….56
第一節	柏林奧運與漢城奧運的政經意義…………………………………..57
一、	柏林奧運:極權政體的政治慶典………………………………57
二、	漢城奧運:政經變遷的轉折點…………………………………60
第二節	歷史與制度性的比較:三個奧運舉辦的政經意義…………………63
一、	內部的分析:政治經濟的轉型…………………………………63
二、	外部的分析:結構與權力體系的分析…………………………66
第五章	 結論 ……………………………………………………………………….72
第一節	研究發現……………………………………………………………..72
一、	修正「理性選擇」或「漸進模式」的思維模式…………………..72
二、	說明中共建立「和平論述」與「舉辦奧運」之間的關係………..73
三、	從「軟實力外交」說明中共舉辦奧運的外部策略………..……73
四、	從「國家能力展現」與「民族主義動員」說明中共舉辦奧運的     內部策略……………………………………………………………..76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79
一、	方法論的對話與經驗性研究的實行………………………..…79
二、	延伸「和平論述」的邏輯,尋求相關的個案互為補充…………80
三、	持續觀察中國內外環境的變化……………..…………………80

參考書目    ………………………………………………………………………..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書
199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Bernstein, Richard & Munro, Ross H. 許綏南譯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
Nye, Joseph S.著,吳家恆、方祖芳譯 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
Holsti, K.J著,李偉成、譚溯澄譯 1986,國際政治的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頁200-202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許綏南譯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
中國體育年鑑編輯委員會編1981,中國體育年鑑1978,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編2001,現行體育法規彙編1949-1988,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信賢2006,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臺北:韋伯。
王韶光、胡鞍鋼1997,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紹光1997,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台北:三民書店。
卡蘿拉史坦&英格柏德森2006,希特勒草莓:屠殺、謊言與良知的歷史戰場,台北:商周出版。
朱金平2001,中國打開奧運之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朱景鵬2004,國際組織管理-全球化與區域化之觀點,台北:聯經出版。
江紅1994,跨世紀的夢,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追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何金樑1996,中共發展競技體育運動戰略之研究,台北:國立體育學院。
何思因、吳玉山 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吳文忠1981,中國體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
吳重遠等編1994,兩票之差,北京申奧2000年奧運會始末,北京:中國奧林匹克出版社。
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
吳國光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至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吳敬璉2000,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
李允傑、邱昌泰。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2003年),頁41。
李仁德1994,中共體育行政組織研究,台北: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英明1999,中國:想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
李偉成、譚溯澄譯1988,國際政治的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
李華球2007,北京奧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是遐思?是理想?,台北:博揚文化。
季辛吉 著 林添貴 譯1998,《大外交》上冊,台北:智庫文化。
周雪光1992,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邱昌泰等,政策分析(台北:空大,2001年),頁28。
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台北:五南,19881),頁13。
林中進2005,申辦國際運動賽會成敗因素研究,台北 ;國立中山大學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
張彩珍1990,論體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登及2003,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
張萬增2000,新世紀體育改革發展之探討,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許綏南譯1997,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社。
許義雄1999,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放2001,奧運商機大策劃,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陳勁2002,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喬治諾夫(Vassil Girginov)、裴利(Jim Parry)著,許立宏譯2004,解讀奧林匹克運動會,台北:中華奧會。
程紹同2003,現代奧運會主辦城市申辦模式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程傳銀2002,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北京:體育文化導刊出版。
趙全勝1999,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
劉正豐1989,奧運會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北:歐語出版社。
劉清峰1994,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淇2002,北京奧運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
劉繼南2002,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鄧小平1993,「國際情勢和經濟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盧子健1985,中國對外關係轉變,香港:金陵出版社。
謝艷明2003,奧運到中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魏紀中2005,我看中國體育,北京:三聯書店。
魏鏞、朱志宏、詹中原、黃德福1991,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易君博1990,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羅清俊、陳志瑋譯,Thomas R. Dye原著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侯尊堯 2008,後冷戰時代中國的柔性權力分析和北京申奧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博士論文。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
劉青峰編1994,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鄧小平1993,「國際情勢和經濟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53。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容芬2008,「希特勒玩盡柏林奧運」,開放雜誌,8月號,頁43。
郭承天2000,「新制度主義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年),頁171。
宋國誠2001,「中共主辦2008年奧運對其綜合國力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8期,頁1-3。
李華球,2002「淺析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尚待突破的危機因素」,國防雜誌,第17卷第9期,頁54-71。
杜戎珄2004,「北京申奧經驗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周靈山 孫美蓮2001,「中國北京申辦2008奧運之公關策略」,大學體育,第五十五期,頁59-71。
林中進2005,「申辦國際運動賽會成敗因素研究」,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  
林文程2008,「後冷戰時期中國的柔性權力分析何北京申奧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
林英亮2002,「從北京申辨2008年奧運及北高兩市世棒賽場地之爭─談運動精神」。中華體育季刊,第16卷3期,頁138-145。
邱坤玄2000,「解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台北,31卷第3期,頁23。
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台北,30卷第3期,頁1。
梁清1992,「北京申辦二千年奧運會縱橫談」,香港:紫荊,總25期,頁48-52。
楊成緒,「世紀更迭與大國關係變化」,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1999年:頁4。
楊雪燕、張娟2003,「90年代美國大報上的中國形象」,新聞與傳播,第六期,頁56。
楊照2001,「我們被迫提早直接面對北京」,新新聞,第750期,頁16。
解建衛2001,「『綠色奧運』的探析與展望」,體育科學,第五期,頁30-33。
劉書林2001,「青年的奧運情節與愛國主義」,中國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頁16-18。
蔡桑旭1991,「中共體育運動發展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第5期,頁471-524。
魏華1993,「對中共積極申辦公元兩千年奧運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8期,頁67-79。
林奎燮2003,「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期,頁101。
莊文忠,「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十六卷第四期(台北:2003年),頁27。
程紹同2003,「現代奧運會主辦城市申辦模式分析」,台北:運動政策與事業經濟管理研究,頁16-31
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
邱坤玄2000,「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1卷第3期,頁23 
陳儒修1993,「符號『中國』在電影中的意義」,當代,第87期,頁109。
授郝2004,「唯漂亮主義-關於國家主義新形象的塑造」,電影欣賞,頁63-64。
周雪光,「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收錄於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頁151。
董立文,「中共奧運安全模式之分析」,國土安全電子季刊,第二卷第一期(台北:2008年,1-3月)頁8。
呂實珉2006,「奧運安保的概念和基本特徵」,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第1期,頁3-4。
王信賢2006,「中國大陸國家權力與社會運動分析」,政治學報,第40 期。
董玉文(2008),「論北京奧運後中共「和平發展」的挑戰」,國防通訊。
周雪光,「中央集權的代價」,收錄於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至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章清,「自由主義:啟蒙與民族主義之間」,收錄於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417-478。
 
(三)新聞資料
「古都的蛻變-龍應台看北京奧運」,聯合報,2006 年7 月24 日。
「預算23.5 億美元 北京奧運拒絕腐敗」,華夏時報(北京),2005 年6 月8 日。
「德報:北京奧運恐和柏林一樣成為宣傳秀」,中央社2008-02-04。
(四)網站媒體
RAND,網址:http://www.rand.org/pubs/issue_papers/IP187/IP187.html(點選日:2010年3月6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560000/newsid_7567200/7567242.stm(點選日:4日5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930000/newsid_6937300/6937368.stm(點選日:4日5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950000/newsid_1953400/1953443.stm(點選日:4日5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1950000/newsid_1953400/1953443.stm(點選日:4日5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420000/newsid_7428900/7428907.stm (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340000/newsid_7348200/7348222.stm(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BBC中文網,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480000/newsid_7484800/7484807.stm(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57/54488/54489/3802863.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人民網,網址: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102773.html(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1692/index.html (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人民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index.html(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人民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人民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7484348.html(點選日:2010年3月15日)。
大紀元時報,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8/8/5/n2216604.htm (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大紀元,網址: http://au.epochtimes.com/b5/8/4/9/n2075456.htm(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7/8/13/n1799918.htm(點選日:2010年4月3日)
大紀元 ,網址http://au.epochtimes.com/b5/8/4/9/n2075456.htm(點選日:2010年,4月5日)。
大紀元,網址: http://au.epochtimes.com/b5/8/4/9/n2075456.htm(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大紀元時報,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8/8/5/n2216604.htm (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大紀元,網址: http://au.epochtimes.com/b5/8/4/9/n2075456.htm(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文匯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3/12/11/YO0312110004.htm(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中央電視台網站,網址:http://big5.cctv.com/gate/big5/news.cctv.com/china/20070827/107317.shtml(點選日:2010年3月5日)。
中共全國人大網站,網址: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zyw/zywj/2007-10/09/content_372920.htm(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ljszqh/426675.htm(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中國評論,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6/9/9/100369969.html?coluid=54&kindid=0&docid=100369969(點選日:2010年3月17日).
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specials/zxxx/200807/22/t20080722_16241464.shtml(點選日:2010年4月6日)。
中國報導周刊,網址:http://china-week.com/html/02237.htm(點選日:2010年4月1日)。
明報,網址: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420/4/6909.html(點選日:2010日3月29日)。
中國經濟網,網址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specials/zxxx/200807/22/t20080722_16241464.shtml(點選日:2010年4月6日)。
中國教育報,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4459/44462/7518471.html。(點選日:2010年4月6日)。
多維新聞網,「奧運與政局﹕北京未履行人權承諾」,網址:http://crd-net.org/Article/Class5/200802/20080204095508_7467.html(點選日:2009年4日5日)。
華夏經緯,「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北京共識』」,網址:
  http://hk.huaxia.com/zt/pl/07-093/608561.html(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國政基金會,網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247.htm(點選日:  
   2010年3月28日)。
國政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4536(點選日:2010年4月2日)。
國際日報網路版,網址: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87169  
  (點選日:2010年4月1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3/content_1522884.htm(點選日:2008年10月11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01/content_8893190.htm(點選日:2010年3月6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736.htm(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243.htm(點選日:2010年3月10日)。
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12/content_5834306.htm(點選日:2010年3月15日)。
新華網,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9/5/3/100295308.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295308(點選日:2010年3月15日)。
新華網,網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新浪網,網址: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6/1/1/1373515/1.html

聯合報,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ZxEgtH6BBALx2xRQfETPTPd2/article?mid=536(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聯合報,網址: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131484(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聯合報,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ZxEgtH6BBALx2xRQfETPTPd2/article?mid=536(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聯合報,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ZxEgtH6BBALx2xRQfETPTPd2/article?mid=536(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聯合早報,網址: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7/sino_us080426.shtml(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德國之聲,網址: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3512329,00.html(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國際日報,網址: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87169(點選日:2010年4月1日)。(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國政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4536(點選日:2010年4月2日)。
國政基金會,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247.htm(點選日:2010年3月28日)
聯合報,網址: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131484(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苦勞網,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5101(點選日:2010年4月7日)。
自由時報,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19/today-p3-2.htm
明報,網址: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420/4/6909.html(點選日:2010日3月29日)。

二、英文
(一)專書
Braybrooke, David and Charles E. Lindbom, 1963, A Strategy of Decision (New York).
Carl Fitzgerald and Z.Brzezinski 1963,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NY:Praeger.
Carl Fitzgerald and Z.Brzezinski,1963,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NY:Praeger).
Evans, Peter and Theda Skocpol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nn, Michael 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e. Joseph S .Jr 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on, Hebert 1957,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Steinmo , Sven,Kathleen Thelen & Frank Longstreth ,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mlinson, Alan and Young, Christopher, eds. 2006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Sport Event, New York: SUNY.
Wildavsky , Aaron., Graymer , L. and Trow, M. 1977,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in Public Policy. Berkeley: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Wittfogel, K.A.1963, Oriental Despotism (New Hav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 

(二)期刊論文
Barme , Geremie R. 1999, CCP & ADCULT PRC , the China Journal,No, 41 January, pp .1-10.
Bush, George W. 1999 A Distinctly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 A 
Speech at Simi Valley, California , November 19 . 
Hall, Peter and Rosemary C.R.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 Political Studies XLIV ,pp.938.
Lieberthal, Kenneth 1988, Introduction : 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 ’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 in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gerg ,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 and Process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u , Ya-Ling. 1992,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 
China Quarterly (130),.pp293-316.
Rice, Condoleezza 2000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Vol.79 ,No.1,pp.56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in Peter Evans and Theda Skocpol ,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37.
Vogel, E. 1969, Canton under Communism 1949-1968, N.Y: Harper Torchbook.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