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0920382500
DOI 10.6846/TKU.2009.00681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情慾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Gay Novels and Queer Novels on Erotic Writing(1960-2007)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張巧瑜
研究生(英文) Chiau-Yu Jang
學號 69501005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6
論文頁數 26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委員 - 石曉楓
委員 - 張雙英
關鍵字(中) 同志小說
酷兒小說
情慾書寫
關鍵字(英) gay novels
queer novels
erotic writ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1990年代初期迄今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台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的研究已達到某種程度的飽和、氾濫。在這樣的時間點,也許我們可以開始重新檢視台灣近五十年的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以及延續二十年的研究狀況與困境,並作一個反省。

    在廣泛閱讀同志小說和酷兒小說之後,我發現同志小說並不只是聚焦在同性的情感愛慾或其人生困頓,更多時候是微妙地呈現角色人物於同性、異性間的複雜情感;而酷兒小說也不總是強調情慾流動,因為酷兒小說可能只是形式上具備「酷兒」的元素,但內容充斥著同志精神。亦即,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的範疇具有重疊的辯證空間。

    在這個現象下,我嘗試藉由「情慾書寫」的角度爬梳同志小說和酷兒小說之間的曖昧地帶,以此打破同志小說和酷兒小說對立的說法,以及為二者之間模糊不清的說法作一個釐清,期以凸顯同志和異性戀之間種種可能的聯結。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ince the 1990s, gay novels and queer novels in Taiwan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of critics. It is about time to take a look at the texts of gay and queer novels which were written within these fifty years and to re-examine the recent studies in light of their concerns and their dilemmas. As a departure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present study seeks to take these issu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reflect on them.

    In my reading of a wide variety of the gay and the queer novels, I find that the gay novels deal with not only the homosexual love and crises in the hero’s life, but also erotic affections among the same sex and the different sex and the third sex. Likewise, the queer novels tinged with the fluid erotism abound in homosexual affections; the gay novels subsume certain elements of the queer novels, along with the homosexual love. That is to say, certain blurred space between the gay novels and the queer novels exists. 

    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deal with the ambiguous, vague space between the gay novels and queer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rotic writing” so as to reconsider their oppositions and to clarify them. After casting some light on the ambiguity of the two, I hope to make this point clear that the links between gay and heterosexual people are evid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2
    第二節 前人研究之主題回顧與反省6
    第三節 名詞疑義與界義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39
    第五節 論文架構43

第二章  情慾書寫的背景與動機45
    第一節 醞釀――1950年代至1960年代45
        一、據點的形成45
        二、現代化將個人從大家庭的財產公有、公共空間解放出來46
        三、自我陷入困境時代,慾望的溢出48
    第二節 浮現――1970年代至1986年50
        一、性╱別政治運動前身50
        二、媒體、一些「專家」開始窺看/詮釋「同性戀」與愛滋病51
        三、經濟起飛,Gay bar、三溫暖、T-bar興起57
    第三節 性主體的建立――1987年解嚴之後60
        一、協商――爭取人權60
        二、商業的力量――書店/出版社、網路、影展、音樂67
        三、「情慾書寫」成為一個文類類型74

第三章  同志小說主題分析77
    第一節 女女愛欲/慾78
        一、童女舞曲與死亡探戈交錯79
        二、T、婆美學91
        三、婚姻是窮途末路的救贖家屋,抑或欲/慾望蘇醒的旅途驛站103
    第二節 男男欲/慾力109
        一、童男「性」啟蒙的想像與困挫110
        二、父名之下,是無法逃離異性戀家庭機制抑或可以超脫119
        三、戀父與自戀,「男同性戀」形成的肇因121
        四、男體強健的審美――恐懼青春肉體的消殞124
        五、愛╱礙――愛人有異性情人132

第四章  酷兒小說主題分析139
    第一節 模糊疆界的性別141
        一、生理決定論142
        二、男體與女體「連續體」的辯證145
        三、變性的重點向來都不在變「性」147
    第二節 流動的情慾150
        一、依感官生活的負面評價151
        二、從感官生活中成長152
        三、「雙性戀是牆頭草」的去污名156
    第三節 表演式的身分異變158
        一、改編神話傳說、童話故事160
        二、醜陋、野生、攻擊性強?161
        三、繪製未來理想藍圖166

第五章  難以界定的「性╱別」,回歸「情慾」173
    第一節 性╱別跨界174
        一、女╱男同志不是女╱男人174
        二、同志與異性戀的聯結地帶178
        三、瞞天過海的扮裝201
        四、陽性氣質――T、變性男、男人204
        五、陰性氣質――男同志、女心男身、變性女209
    第二節 回歸情慾213

第六章 結論――價值與反省221
    第一節 文本時間性的差異、通俗與經典小說的差異221
    第二節 價值與反省227


附錄238

參考書目25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小說文本

    林懷民:〈安德烈.紀德的冬天〉,《變形虹》(台北:水牛公司出版,1978)。
    陳燁:《孤獨和年輕總是躺在同一張床上》(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84)。
    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紀》(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84)。
    光泰:《逃避婚姻的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6)。
    陳若曦:《紙婚》(台北:自立晚報公司出版,1986)。
    顧肇森:〈張偉〉,《貓臉的歲月》(台北:九歌公司出版,1987,八版)。
    宋澤萊:《紅樓舊事》(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87,新版)。
    陳映真:〈趙南棟〉,《鈴鐺花》(台北:人間公司出版,1988)。
西沙:《錯愛》(台北:林白公司出版,1988)。(男男議題有〈錯愛〉、〈月光〉、〈角落〉)
    光泰:《夢幻列車:同性戀的自白》(台中:晨星公司出版,1988再版)。
    李慧敏:〈開刀〉,瘂弦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89)。
    安克強:〈四季〉,《我戀你依舊如昔》(台北:希代公司出版,1989)。
    安克強:〈狂歡舞會〉,《你走後的天空很藍》(台北:希代公司出版,1990)。
    玄小佛:《圓之外》(台北:萬盛公司出版,1991)。
    楊麗玲:《愛染》(台北:尚書文化公司出版,1991)。
    楊照:〈變貌〉,《獨白》(台北:自立晚報公司出版,1991)。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1)。
    洪凌:《肢解異獸》(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1)。
    郭玉文編:《紫水晶:當代小說中的同性戀》(台北:尚書文化公司出版,1991)。(收入司馬素顏〈岸邊石〉、江中星〈流星曲〉、西沙〈化妝的男孩〉、梁寒衣〈唇〉、黃啟泰〈黑狗奇遇記〉、藍玉湖〈薔薇刑〉、顧肇森〈張偉〉)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公司出版,1991)。
陳燁:〈天牆〉,《燃燒的天》(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1)。
    林裕翼:《我愛張愛玲》(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2)。(收入〈白雪公主〉、〈粉紅色羊蹄甲樹上的少年〉)
    林裕翼:〈湯姆男孩〉,《愛情生活》(台北:太雅公司出版,1992)。
    朱天心:〈春風蝴蝶之事〉,《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公司出版,1992)。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4)。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4)。
    林俊穎:《是誰在唱歌》(台北:麥田公司出版,1994)。(收入男男議題,有〈美麗的空屋〉、〈是誰在唱歌〉)
    郭強生:《留情世紀末》(台北:皇冠公司出版,1995)。(男男議題有〈離人〉、〈不該張揚的事〉、〈一夜為師〉、〈留情世紀末〉)
    陳雪:《惡女書》(台北:平氏公司出版,1995)。(收入〈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異色之屋〉、〈夜的迷宮〉、〈貓死了之後〉)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平氏公司出版,1995)。
    林耀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5)。(收入〈慢跑的男人〉、〈黑海域〉)
    陳南:《男人失樂園》(台北:號角公司出版,1995)。
    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皇冠公司出版,1995)。(收入〈美人魚的喜劇〉、〈憂鬱的赤道無風帶〉、〈他的眼底,你的掌心,即將綻放一朵紅玫瑰〉、〈儀式〉、〈色情錄影帶殺人事件〉)
    李岳華:《紅顏男子》(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95)。(收入男男議題:〈紅顏男子〉、〈危樓〉、〈火事〉、〈關於艾凡〉、〈曾有人這樣愛過〉)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6)。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公司出版,1996)。
    董啟章:《安卓珍尼》(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96)。
    米契爾:《愛人》(台北:號角公司出版,1996)。
    楊宗潤編:《眾裡尋他:開心陽光當代華文同志小說選(一)(台北:開心陽光公司出版,1996)。
    楊宗潤編:《難得有情:開心陽光當代華文同志小說選(二)》(台北:開心陽光公司出版,1997)。(收入心岱〈無花果〉、陳燁〈紅色沙漠〉、林俊穎〈是誰在唱歌〉、李岳華〈危樓〉、曹麗娟〈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米契爾〈單身男子一個午後〉、汪子仲〈我在心理等待你〉)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96)。(收入〈膜〉、〈戰爭終了〉、〈香皂〉、〈溺〉)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6)。
    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6)。
    賴香吟:〈虛稱讀者來函的小說〉,《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6)。
    洪凌:《在玻璃懸崖上走索》(台北:雅音公司出版,1997)。(收入〈牙齒情挑〉、〈玻璃子宮的詩〉、〈在月球上跳舞〉)
    梁寒衣:《水仙的炎鏡》(台北:麥田公司出版,1997)。(收入〈唇〉、〈山茶花男子〉、〈喬丹娜,我愛妳!〉、〈叫做「諾魯」的男子和他的逃亡史〉)
    李昂:〈彩妝血記〉,《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公司出版,1997)。
    紀大偉編:《酷兒狂歡節──台灣當代QUEER文學讀本》(台北:元尊文化公司出版,1997)。(收入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陳建志〈穿過你的氣息我的回憶〉、常余〈月、鏡、繭的變奏曲〉、洪凌〈在記憶的劫點重逢〉、喆子〈處男蟳之純真年代〉、紀大偉〈不在場證明〉)
    林俊穎:《焚燒創世紀》(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7)。
    董啟章:《雙身》(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97)。
    紀大偉:《戀物癖》(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8)。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公司出版,1998)。
    吳繼文:《天河撩亂》(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8)。
    朱天心:〈浪淘沙〉,《方舟上的日子》(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88)。
    章緣:〈大水之夜〉,《大水之夜》(台北:聯合文學,1999)。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出版,1999)。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公司出版,1999)。
    李昂:《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公司出版,1999)。(收入〈禁色的愛〉、〈莫春〉、〈回顧〉)
    安克強編:《1998第1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樓蘭女與六月青》(台北:熱愛公司出版,1999)。(收入黃惑〈樓蘭女與六月青〉、李美井〈四方月亮與六月青〉、亞歷山大〈橫向發展障礙〉、林聿潔〈妳,不再是我〉、最矢〈錯肩〉、陳建志〈人魚男孩〉)
    安克強編:《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公司出版,1999)。(收入史海偉〈捉姦〉、小葉〈海〉、鄭家聲〈窺〉、天使情人〈朱詠嵐〉、張勝宏〈台中――嘉義的中興號〉、唐果樹〈來自天堂的明信片〉、小子〈故事二分之ㄧ〉、陳宛瑜〈疤〉、吳億偉〈幕〉、潘弘輝〈蝶變〉)
    安克強編:《愛戀無悔──世紀末同志愛讀本【2】》(台北:熱愛雜誌,1999)。(收入,古拉克〈浮沙〉、瓊兒〈激情〉、澄河〈天鵝.野鴨.螢火蟲〉、理子〈春子〉、張危〈飛行〉、Vagary〈麻痺〉、李克〈給未婚妻的信〉、Kad○u〈黑色菸盒記事〉、葉宜欣〈遇見妳的回憶〉、沈懷程〈默言.莫言〉)
    孫梓評:《男身》(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0)。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公司出版,2000)。(收入〈寂寞的十七歲〉、〈月夢〉、〈青春〉)
    張亦絢:《壞掉時候》(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1)。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1)。
    舞鶴:〈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十七歲之海》(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2)。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2)。
    白先勇:〈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收於《台北人》(台北:爾雅公司出版,2002)。
    林俊穎:《夏夜微笑》(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2)。(收入〈下一站,伊甸園〉、〈夏夜微笑〉、〈魔術時刻〉、〈借來的時間〉、〈愛奴〉)
    林懷民:《蟬》(台北:印刻公司出版,2002)。
    周芬伶:《影子情人》(台北:二魚文化公司出版,2003)。
    陳雪:〈哭泣與耳語〉,《鬼手》(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3)。
    馬森:《夜遊》(台北:九歌文化公司出版,2004)。
    許佑生:《男婚男嫁》(台北:北極之光公司出版,2004)。
    振鴻:《肉身寒單》(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4)。
    林俊穎:〈熱天午夜〉,《善女人》(台北:印刻公司出版,2005)。
    許正平:〈籃球〉,《少女之夜》(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2005)。
    蔡素芬編:《九十四年小說選》(台北:九歌文庫公司出版,2006)。(男男議題有賴志穎〈紅蜻蜓〉、陳志鴻〈腿〉,女女議題有陳雪的〈無人知曉的我〉)
    張曼娟編:《同類:青春女.同志小說選》(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6)。(收入譚華齡〈我撿到一個女人〉、孫梓評〈女兒井〉、林怡翠〈公主與公主的一千零一夜〉、張漠藍〈海的氣息〉、祐希〈失身人魚〉、Ray〈忠孝東路〉、林育涵〈夜書店〉、高岱君〈藍天〉)
    張曼娟編:《同輩:青春男.同志小說選》(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6)。(收入張維中〈代替說再見〉、陳建志〈人魚男孩〉、陳慶祐〈今宵多珍重〉、林怡翠〈馬吉的快樂鬆餅機〉、阿法@fa〈夜集〉、潘弘輝〈下雪的洋面〉)
    成英姝:《男妲》(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2007)。
    朱天文:〈肉身菩薩〉,《世紀末的華麗》(台北:印刻公司出版,2008)。



二、同志小說評論
 
   (一)專書
    林水福、林耀德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收入王溢嘉〈新感官小說的情色認知網路〉、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小說的慾望流動〉、紀大偉〈台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流放〉)  
    施淑:〈文字迷宮――《迷宮》評析〉,《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公司出版,1997),頁221-234。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公司出版,1998)。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公司出版,1998)。(收入〈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酷異的慾望迷宮:評紀大偉的《感官世界》〉、〈洪凌的《肢解異獸》與《異端吸血鬼列傳》中的情慾與性別〉、〈九○年代台灣的女同志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
    王德威:〈蟬與蟬脫〉,《蟬》(台北:印刻公司出版,2002),頁5-8。
    紀大偉:〈蟬的全球化〉,《蟬》(台北:印刻公司出版,2002),頁9-13。    

    (二)期刊

    紀大偉:〈冷酷的放逐:文學中的愛滋〉,《婦女新知》,163期,1995.12,頁8-9。
    王德威:〈同性戀科幻先鋒〉,《明報月刊》,1996.07。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1997. 2。
    趙彥寧:〈自我複製的快感〉,《聯合文學》,13期4卷,1997.2,頁178-179。
    張娟芬:〈與男同志錯身――評董啟章《雙身》〉,《聯合文學》,第13卷,5期,1997.3。    
    劉亮雅:〈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中外文學》,第26卷,12期,1998.5。
    曾秀萍:〈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4。 
    劉亮雅:〈世紀末臺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6期,1999.11。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公司出版,2001)。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南方文壇》,第3期,2001年。 
    馬嘉蘭:〈摘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收於《女學學誌第15期》,2003.5,頁1-36。。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和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33卷,1期,2004.6。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229期,2004年11月,頁53-73。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公司出版,2000)。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1998.10.31–11.1。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8)。
劉人鵬、丁乃非、白瑞梅:《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出版,2007)。



三、同志理論暨研究

    (一)專書
梁濃剛:《快感與兩性差別》(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89)。
    Jacques C○rraze著,陳浩譯:《同性戀》(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2)。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碩人公司出版,1995)。
    Shere Hite著,譚智華譯:《海蒂報告》(台北:張老師公司出版,1995)。
    汪成華:《黑色蕾絲──台灣第一本女同性戀發展與現況書》(台北:號角公司出版,1995)。
  周華山:《衣櫃性史》(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矛鋒:《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公司出版,1996)。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6)。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公司出版,1997)。
    鄭美里:《女兒圈》(台北:女書公司出版,1997)。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
    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下集(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7)。
    Chesire Calh○un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公司出版,1997)。
    Eric Murcus著,林賢修譯:《當代同性戀歷史(一):美國經驗一九四五~一九九○》(台北:開心陽光公司出版,1997)。
    洪凌:《酷異劄記:索朵瑪聖域》(台北:萬象圖書公司出版,1997)。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公司出版,1998。
Eric Murcus著,林賢修譯:《當代同性戀歷史(二):美國經驗一九四五–一九九○》(台北:開心陽光公司出版,1999)。
    陳銘石番:《出櫃》(台北:大慶公司出版,2001)。
    莊慧秋編:《揚起彩虹旗》(台北:心靈工坊公司出版,2002)。
    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道教育空間》(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0)。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第三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0。
何春蕤編:《同志研究》(台北:巨流公司出版,2001)。
趙彥寧:《帶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公司出版,2001)。
    甯應斌:《性無需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
    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 MD),陳雅汝譯:《異╱同之外:雙性戀》(The Bisexual option: Second Editi○n)(台北:商周公司出版,2007)。

    (二)期刊

    李元貞:〈婦女新知的回顧與前瞻〉,《女性―人》,第2期,1989.7,頁216-222。
    王墨林、舒詩偉編:《身體氣象專輯》,《島嶼邊緣》,第6期,1993.1。
    王浩威、吳其諺編:《佛洛伊德的誘惑》,《島嶼邊緣》,第7期,1993.4。
    平非專題編輯:《女人國.家認同》,《島嶼邊緣》,第9期,1993.10。
    紅水鮮、記小尾、蛋糖饃編:《酷兒QUEER》,《島嶼邊緣》,第10期,1994.1。
    王都邑:〈男男  女女 的異質公司出版〉,《誠品閱讀》的「同性戀」專號,1994.8,頁30。
    新邪人類五人小組╱悲筆、夏柳、荻蒺、陶雁、柯梧編輯:《色情國族》,《島嶼邊緣》,第14期,1995.9。
    辜敏倫:〈女同性戀的身體──目光凝視與主體位置〉,《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2。
    白佩姬:〈文化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年代中葉台灣同志運動的曲折〉《騷動》,1996.10,2期。
邱貴芳:〈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地位──訪談陳雪〉,《台灣文藝》(新生版)第158 期,1996.12。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48期,1997.2。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3。
    朱偉誠:〈「撫摸」同志的心情〉,《騷動》,第4期,1997.6。
    李昂:〈自序:走過情色時光〉,《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公司出版,1999),頁4-6。
    朱偉誠:〈台灣同志學〉,《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2001.3。

    (三)學位論文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
    陳錦華:《網路社會運動:以本土同志運動在網上的集結與動員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1。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替政治及文化實踐》,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育涵:《情慾文本化與酷兒操演:紀大偉的書寫與實踐(1995–2000)》,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王順平:《臺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簡安得:《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
    陳佩甄:《台灣同志論述中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吳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弔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中興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劉孟哲:《邊境:台灣男同志通俗小說研究(1990–2007)》,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黃郁軒:《私領域中的認同展演:台灣同志運動另一面》,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同志與酷兒理論

    Rich, Adrienne,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and Lesbian Existence” in Henry Abelove, Michèle Barale and David Halperin eds.,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Press,1993), 227-254.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Pantheon,1978).
    Weeks, Jeffrey, Sex, Politics,and Society: 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ince 1800 (New York: Longman,1981).  
    Nestle, Joan, “The Fem Question.” Pleasure and Danger: 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Ed. Carole S. Vanc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4, 1989), 232-41.
    Nestle, Joan, “Butch-femme Relationship: Sexual Courage in the 1950s.” A Restricted Country: Documents of Desire and Resistance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7, 1996).   
    Davis, Madeline and E. L. Kennedy, “Oral History and the study of Sexuality in the Lesbian Community: Buffalo, New York, 1940-1960.” Hidden from History: Reclaiming the Gay& Lesbian Past. Eds. Martin Duberman et al (New York: Meridian, 1990). 
    Tyley, Carole-Anne, “The Feminine Look,” Theory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Authority/ Vision/ Politics, eds. Martin Kreiswirth and Mark A. Cheetham (Ann Arbor: Michigan UP, 1990), 191-212.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2).
   Däumer, Elizabeth, “Queer Ethics; or, the Challenge of Bisexuality to Lesbian Ethics.” In Hypatia, vol.7, no.4, 1992, 91-105. 
    Witting, Monique, The Straight Mind (1980), reprinted in The Straight Mind and other Essays (Harvester Wheatsheaf, Hemel Hempstead,1992).
    Rubin, Gayle, “Of Catamites and Kings: Reflections on Butch, Gender, and Boundaries,” The Persistent Desire: A Femme-Butch Reader, ed. John Nestle (Boston: Alyson Publications, 1992).
    Butler, Judith, “Critically Queer.” Bodies That Mattes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1993), 223-242. 
     Eadie, Jo, “Activating Bisexuality: Toward a Bi/Sexual Politics.” In Activating Theory : Lesbian, Gay, Bisexual Politics, ed. Joseph Bristow and Angelia R. Wilson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1993).
    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奧菊.羅得(Audre Lorde),孫瑞穗譯:〈情欲的利用──情欲作為一種力量而言〉,《婦女新知》,159期,1995.8,頁24-28。 
    基進女性女性主義(Radicalesbians),〈女人認同女人〉(Women-identified Women),張君玫摘譯,《婦女新知》,158期,1995.7。
    張小虹:〈女同志理論〉,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出版,1996)。
    Elizabeth Grosz, Inscriptions and body maps: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corporeal, in McDowell, L., Sharp, J. Space, gender, Knowledge: feminism reading (London: Arnold, 1997).參見陳幼石的翻譯:〈銘文和肉體示意圖──呈示法和人的肉身〉,《女性人研究室》,第2期,1989.7。
    Halberstam, Judith, Female Masculinity (Durham: Duke Up, 1998). 
    葛爾.羅賓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北京:時事公司出版,2000)。
    蘇珊.桑塔格(Susan S○ntag):《疾病的隱喻》 (台北:大田公司出版,2000)。譯自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佛洛伊德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出版,2004)。



五、文學現象評論與文化理論工具書

    (一)專書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1)。
    埃斯卡皮(R○bert Esc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公司出版,1995)。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2003,第二版)。

    (二)期刊 

    陳國偉:〈新世代的情慾寫作〉,《文訊.九○年代台灣文學現象特寫》,182期,2000.12,頁50-51。
    游美惠:〈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005.5,31期,頁58-61。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期,1997,頁96。



六、性別理論暨研究

    (一)專書
李昂:〈至少看過這本書――再版序〉,《殺夫》(台北:聯經公司出版,1983)。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3)。
    何春蕤:《豪爽女人》(台北:皇冠公司出版,1994)。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公司出版,1995)。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公司出版社,1995)。
    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1996)。
    保羅.阿布藍森、史帝文.平克頓,吳國卿譯:《美麗性世界》(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公司出版,2000)。
    賴守正:《西洋情色文學史》(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3)。
    R.W.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台北:書林公司出版,2004)。
    奧塔維毆.帕茲(Octavio Paz):《雙重火焰──愛情與愛慾的幾何學》,蔣顯璟、真漫亞譯,(台北:邊城公司出版,2004)。
 
    (二)期刊
    顧燕翎:〈色情與性愛的歷史糾葛〉,《騷動》,1997.1,3期,頁77-81。
    吳錫德編:《情慾與禁忌》,《世界文學》第4期(台北:麥田公司出版,2002)。
    何春蕤、張家銘:〈「色情世界與色情研究」對談講座紀錄〉,《東吳社會學報》,2006.6,20期,頁173-206。



七、報紙

    曾瑞欽:〈二十歲青年廖仙忠〉,《中國時報》,1975.3.6,第3版。
    〈不愛昂藏愛紅妝,妖嬈粉面似流鶯〉,《中國時報》,1985.9.27,第5版。
   〈AIDS並未列入法定傳染病,我國將採非長期隔離治療模式〉,《中國時報》,1986年3月1日,第3版。
   粘嫦鈺:〈貼著時代脈動走――冷了婚外情,炒起同性戀〉,《聯合報》,1992.7.5,22版。
    蕭秀玲:〈同性戀者的壓抑來自異性戀霸權〉,《聯合報》,1993.12.29。
    關人倩:〈女同性戀文學還有前途嗎?〉,《立報》,1994.11.2。
    王德威:〈愛欲相煎,纏綿不絕――當代小說的情色寫作風潮〉,《中國時報》,1996.2.1,開卷版。
    紀大偉:〈親密戰友:同志通俗讀物〉,《中國時報.開卷週報》,1996.7.4,37版。
    何春蕤:〈邱妙津的死與不死〉,《聯合晚報》,1997.2.14,3版
    江中明:〈首屆同志文學獎開辦〉,《聯合報》,1998.6.20,14版。
    徐淑卿:〈有志一同攻佔文學獎〉,《中國時報》,1998.6.25,41版。
    朱偉誠:〈同志派對與多元社會〉,《中國時報.論壇》,2004.1.19。



八、紀錄片

    Haworth, Gwen, She’s A Boy I Knew(Canada, 2007)
 


九、網頁、網站

    劉良德:〈10號書坊:南部唯一同志書店〉,公民新聞平台,2008年4月9號。參見網址: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682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網址:http://gsrat.net/
    2005認識同志手冊(包含跨性別的主題),http://www.htlione.org.tw/2005handbook/htm/humanright-1.htm#S
    島嶼邊緣,http://www.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index.htm
    國際邊緣,http://www.intermargins.net/
    性政治,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