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0714154200
DOI 10.6846/TKU.2007.00584
論文名稱(中文) 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論中共區域經濟發展策略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PRC’s strategy of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invigorting the Outdated North-Eastern Indastrial Bas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方正
研究生(英文) Cheng Fang
學號 79124029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0
論文頁數 14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共同指導教授 - 龔春生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張世熒
委員 - 潘錫堂
關鍵字(中) 振興東北
東北老工業基地
區域經濟
市場經濟
計畫經濟
關鍵字(英) Reinvigorating North-Eastern Region
The Outdated North-Eastern Regional Industry Base
regional economy
market economy
planned economy
state-owned enterpri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於1949年建立政權後,為因應各種政經形勢,在不同時期規劃出不同的發展戰略,1978年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政策後,二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交出令人驚訝的成績單,但在高速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大陸面臨了許多嚴重的問題,其中區域發展差距的日益擴大,不但關係到中國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更關係到中共政權的維持;東北地區素被稱為“共和國長子”,是中共建政後第一個施行計畫經濟體制的地區,1978年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東北地區喪失原有發展優勢,經濟地位逐年下滑,持續的經濟衰退,讓東北地區出現了許多複雜難解的問題,針對長期以來威脅政局和社會穩定的區域發展失衡問題,化解經濟衰退所造成的社會不安,更為了吸納下一波中國經濟發展的養分,2003年「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正式成為中共官方重大經濟發展戰略,本論文係以中共區域經濟發展歷史為基礎,探討中共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各領導人主政時期區域經濟政策制定之考量因素與成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形成背景、目的,以及在中共區域經濟發展策略中扮演的角色;並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實施前後之經濟數據比較,運用經濟發展指標(含: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所得、對外貿易投資、引進外資)、社會發展指標(含:人力資源、就業人口)、產業體制變遷指標(含:產業結構發展、不同所有制比重)等三大指標,來呈現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探討其政策成效、衍生問題與未來展望。
英文摘要
Abstract:
After it’s regime establishment in 1949,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has formulate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o handle variou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ng Xiao-ping’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1978, the economic growth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achieved astonishing performance. However, behind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Mainland China also encountered many grave problems. Among them, the increasingly expanded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regions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but also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Mainland China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Eldest Son of the Republic” which was the first region where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was implement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After 1978, with the constant realization of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has already lost its inherent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faced with declination of economic superiority as well as continuous economic deterioration, which has led to a number of complicated and knotty problems. In order to solve the long-existing un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threats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bility, alleviate the social disorder resulted from economic deterioration and, furthermore, absorb the nutrition for the next wa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 Reinvigorating the Outdated North-Eastern Industrial Base” policy in 2003 has officially become the v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This thesis uses the histor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as foundation in its efforts to explore the phase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the considered factors in formulating regional economic policies under different government leaders and the results of those policies,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of the “ Reinvigorating the Outdated North-Eastern Industrial Base” policy and the policy’s role in the overal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In addition, in comparing the economic data and stat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invigorating the Outdated North-Eastern Regional Industry Base” policy, this thesis also looks into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caused 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said policy by employing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indexes so as to exhibit the actual eff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including GNP, income per capita, investment for foreign trad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including human resources, employment population), System Variation Index (inclu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percentage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yste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提要………………………………………………………Ⅰ
英文提要………………………………………………………Ⅱ
致謝辭…………………………………………………………Ⅳ
目  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0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07
第四節  分析架構的建立……………………………………09
第五節  研究範圍……………………………………………10
第二章  中共區域經濟發展政策之演變……………………11
第一節  中共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探討………………………11
第二節  毛澤東時期區域經濟發展…………………………15
第三節  鄧小平時期區域經濟發展…………………………20
第四節  江澤民時期區域經濟發展…………………………26
第五節  胡錦濤時期區域經濟發展…………………………31
第三章  東北老工業基地現況分析…………………………39
第一節  東北老工業基地概況………………………………39
第二節  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分析………………………43
第三節  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現存問題………………………48
第四章  中共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背景因素與策略規劃52
第一節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策略背景與過程……………52
第二節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政策…………………56
第三節  東北三省地區概況與振興目標……………………64
第四節  中共振興東北政策內涵分析………………………76
第五章  中共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成效分析……………83
第一節  經濟發展指標………………………………………84
第二節  社會發展指標………………………………………96
第三節  產業體制變遷指標…………………………………111
第六章  結論…………………………………………………128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3
參考書目………………………………………………………137
表目錄
表2-1:1995年大陸各省GDP(國內生產毛額)分布情況……………………25
表2-2:東部沿海各省區國內生產總值分析1999-2002 ………………………30
表2-3:1990-2002年大陸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 差距倍數比較……………37
表3-1:全國與東北三省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統計…………………………42
表3-2:東北三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及佔全國比重統計………………43
表5-1:2002-2005年東北各省國內生產總值(GDP)…………………………85
表5-2:2004年東北地區及各主要經濟區經濟狀況……………………………85
表5-3:2005年大陸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量與比例摘要統計………86
表5-4:2004年東北及沿海各省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源…………………87
表5-5:2002-2005年東北各省人均GDP及增長率………………………………88
表5-6:2002-2005年東北各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消費性支出統計………………………………………………………89
表5-7:2004年東北及各主要經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城鎮居民收入比      較…………………………………………………………………………89
表5-8:2004年東北及各主要經濟區開放程度的比較…………………………92
表5-9:2003、2004年全國各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年底註冊登記情況…………95
表5-10:2005年東部沿海主要省份及東北三省城鄉結構比例…………………97
表5-11:東北三省與部分沿海地區科技人才狀況比較…………………………97
表5-12:2004-2005年東北及沿海各省市人民教育水平統計……………………98
表5-13:2002-2005年東北三省與東部沿海地區就業人口與增長率統計……100
表5-14:2002-2005年東北三省與東部沿海地區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統計……100
表5-15:2004-2005年東北三省與東部地區部分省份城鎮就業單位構成……104
表5-16:2002-2005年東北三省與東部地區部分省份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及失業率統計……………………………………………………………………105
表5-17:2002-2005年東北三省與東部地區部分省份職工平均工資及指數統107
表5-18:2002-2005年東北三省與東部地區部分省份三大產業產值構成與就業構成統計…………………………………………………………………108
表5-19:2000-2004年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變化表………………………………113
表5-20:2002-2005年東北各省農林漁牧總產值及指數統計…………………114
表5-21:2000、2004年東北三省第三產業內部結構變化………………………116
表5-22:2004年東北經濟區與其他經濟區之間三次產業的比較………………117
表5-23:2001、2004年東北地區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重及變化……………………………………………………119
表5-24:1978-1998年大陸工業總產值中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比重……122
表5-25:2002-2005年東北三省國有及控股工業投入資源於該地區所佔比重…………………………………………………………………………124
表5-26:2002-2005年東北三省國有及控股工業產出所佔比重………………125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流程圖………………………………………………………9
圖5-1:2004年東北及各主要經濟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較………………86
圖5-5:1997—2005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總額成長趨勢……………………86
圖5-3:2002-2005年中國大陸進出口商品總額統計…………………………91
圖5-4:2005年東北各省貨物進出口總額統計………………………………93
圖5-5:東北三省與東部地區部分省份鄉村就業單位構成…………………103
圖5-7:1978-2010年中國大陸GDP中各種經濟成分所佔比例………………126
圖5-8:2004年大陸工業總產值中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比重……………12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1、于宗先,區域經濟學:經濟學百科全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2、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中國外交五十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4、中國統計年鑑2000-2005,國家統計局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06年)。
5、方創琳,區域發展戰略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6、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7、王永治、胡春力,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1999年)。
8、王建,中國發展報告-區域與發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王紹光、胡鞍鋼,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
10、王誠,大陸就業發展新論,核心就業與非核心就業理論分析(北京:大陸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2年)。
11、王夢奎,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白和金,十五計畫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石廣生,世紀之交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朱厚倫,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16、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區域經濟的整合與產業發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經濟企業研究所,1998年)。
17、何帆,為市場經濟立憲(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18、吳傳鈞,中國經濟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19、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一),西部內陸省區大開發(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1年5月)。
20、李文星,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21、李京文,中國區域經濟教程(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李京文,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李治國,鄧小平經濟思想原旨與概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4、李富春,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報告(北京:外文出版社,1955年)。
25、林甦、羅天虹,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26、林善煒,大陸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7、武友德,不發達地域經濟成長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
28、洪名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29、胡兆量,中國區域發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0、胡鞍鋼等人,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灣:致良出版社,1996年)。
31、孫海鳴、趙曉雷,2003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32、徐逢賢,跨世紀難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33、留國光、王洛林、李京文,2004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34、張敦富,區域經濟開發研究(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年)。
35、張琦,中國利用外資的新戰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36、張業斌,中國所有制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藕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7、張慕津、程建國,中國地帶差距與中部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38、陳永生,「國企生產效率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振興東北政策、機遇與挑戰(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39、陳在方,中國大陸東北市場商機探索(台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1年)。
40、陳建勳,中國大陸出口和經濟成長之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2年)。
41、陳家海,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轉變(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42、陳棟生,區域經濟研究的新起點(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
43、陳棟生、陳吉元,地區經濟結構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44、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45、陸大道、薛鳳旋,1997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46、陸大道等,1999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0年)。
47、章國榮,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的實証分析(北京:大陸統計局,2004年)。
48、彭志龍,關於中國高經濟增長率的幾種解釋(北京:國家統計局,2004年)。
49、黃作平,中國經濟區域新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
50、郭代模,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年)。
51、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
52、董志凱,新大陸50 年所有制結構的變遷(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3月)。
53、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局,2001年)。
54、趙德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5、劉迎秋,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56、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57、魯志強,西部大開發指南(北京:北京社會出版社,2000年)。
58、鮑振東等,2006年中國東北地區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59、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決議與事件的回憶上卷(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60、鍾秦,危機逼近中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61、韓朝華,戰略與制度:中國企業集團的成長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62、簡二旺,區域經濟發展的微觀機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63、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的社會形構,高銛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64、魏萼,中共經濟論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印行,1984年)。

二、期刊
1、于宗先,「大陸台商的機遇與挑戰」,投資大陸月刊(台北),2004年第120期。
2、中國人民大學,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月刊(北京),2004年第3期。
3、中國人民大學,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月刊(北京),2004年第2期。
4、中國農業統計資料(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
5、王小魯、樊綱,「大陸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新華文摘(北京),2004年第7期。
6、王亞平,「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趨勢與對策」,工業經濟(北京),2002年第9期。
7、王章陵,「大陸經貿區域開放與台資企業發展趨劫的分析」, 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18卷,第9期,民國81年9月。
8、付玉,「東北的三大包袱:舊體制觀念、債務和冗員」,經濟報導(北京)2003年9月8日。
9、司正家,「幾種非均衡發展理論的比較與啟示」,實事求是(烏魯木齊),1999年第6期。
10、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第58期,2003年2月。
1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區域經濟的整合與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回顧(台北),民國92年6月。
12、「西部內陸省區開發成為大陸經濟增長新依托」,投資大陸月刊(台北),第6期,2000年6月。
13、吳解生,「論宏觀區域政策的若干“細化”」,開發研究(北京),1999年4月。
14、李江,「『三期』的成因與對策思考」,長安雜誌(北京),2005年第3期。
15、李誠固、李振泉,「東北現象」特徵及形成因素,經濟地理(長沙),第16卷,第1期,1996年3月。
16、李學林,「中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研析」,展望與探索(台北),2004年第2卷,第8期。
17、杜躍平,「老工業基地面臨的挑戰和振興的出路」,工業經濟(北京),2003年第5期。
18、明寧,「對中共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之分析」,中共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第37卷,12期,2003年12月。
19、邱宏輝,「中國大陸現代化過程中的區域經濟」,中共研究(台北),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
20、夏文思,「胡錦濤抓住東北,打擊上海幫」,開放雜誌(香港),2003年第11期。
21、孫立平,「新舊失業群體考驗東北」,中國改革(北京),2004年第3期。
22、徐炳文,「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總戰略」,經濟學家(成都),1992年第6期,1992年6月。
23、高長‧曾柏堯,「大陸對外貿易形勢樂觀但有變數」,台商張老師月刊(台北),第73期,2004年5月。
24、張敦福,「依賴理論的發展歷程和新進展」,山東師範大學學報(山東),第1期,2000年。
25、張華,「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中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貴州財經學院學報(貴陽),1998年,第5期,1998年5月。
26、郭曦東、張偉,「信息化時代老工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管理(北京),2003年,第23期。
27、野潭,「中國社會十大階層及其地位」,鏡報月刊(香港),2002年3月號。
28、陸大道、劉毅、樊杰,「我國區域政策實施效果與區域發展的基本態勢」,地理學報(北京),第54卷第6期,1999年11月。
29、程建國,「中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及政策取向」,教學與研究(北京),2000年,第4期,2000年4月。
30、楊雪野,「崛起的中國私營經濟」,當代中國研究月刊(台北),總第63期,1998年。
31、「數據時空」,經濟文摘(甘肅),省統計局,2005年3月。
32、賈俐貞、賈俐俐,「區域經濟的三大理論基礎」,改革與戰略(南寧),1999年第1期。
33、蓋文啟,「談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演變」,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濟南),1999年第2期,1999年2月。
34、趙東波,「加強區域合作,共創『東北工業經濟圈』,工業經濟(北京),2003年第10期。
35、劉少奇,「在北京各界慶祝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三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月報(北京),1953年第3期。
36、劉崢嶸,「振興東北,政策述評」,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北京),2004年第1期。
37、劉錚,「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道路選擇」,工業經濟(北京),2003年第5期。
38、魏后凱,「『東北現象』盤活三省經濟」』,城市濟圈、區域經濟(北京),2004年第1期。
39、魏艾,大陸經濟今年面臨挑戰,投資大陸月刊(台北),第108期,2003年2月。
40、蘇廷鰲、付偉,「增長極理論與我國域經濟發展」,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1999年第1期。
41、龔向明、羅志輝,「三代領導人的區域經濟思想、策略及效果的對比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湖南),1999年第5期,1995年5月。

三、報紙
1、「中國東西部差距在繼續拉大」,中國新聞社(北京),2004年7月31日。
2、「東北老工業基地如何調整改造」,經濟日報(北京),2002年8月8日。
3、胡鞍鋼,「一個中國,四個世界」,中國經濟時報(北京),2001年4月17日。
4、徐京躍,「2003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全新佈局」,新華社(北京),2003年12月2日。
5、陳明星,王志傑,「四極論:中國區域經濟的新格局」,經濟參考報(北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03年10月22日。
6、臧志風,「大陸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相統一的根據」,學習時報(北京),2004年7月28日。
7、趙馨、簡文,「中國領導人目光投向東北」,經濟報導(北京)2003年9月8日。
8、「縮小地區差距須弄清概念」,中國經濟時報(北京),2002年5月21日。
9、薛小和,「東中西互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大陸經濟日報(北京),2003年10月23日。
10、林則宏,「政策扶持,東北力造經濟發長第四極」,工商時報(台北),2004年2月12日,第6版。

四、學術論文:
1、鄭明正,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沿海與內陸省區間之比較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5月)
2、嚴惠妙,國家競爭優勢: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之再思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3、李其桓,中國大陸西部區域經濟發展與策略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貳、英文部分

一、Books:
1、Ralushka, Alvin The New China – Compar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87). 
2、Tisdell, Clement All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 Policy Issues and Analysi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1993).
3、Solinger, Dorothy J.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New York: M.E. Sharpe,1993).			
4、Goodman, David S.G. China in Reform : The View from the Provinces” in China’s Provinces in Reform : class,Commun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1997).
5、Goodman,David S.G.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ism : EconomicDevelopment,Conflict and Negotiation,”in China Deconstructs: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New York:Routledge,1994).
6、Prybyla, Jan. S. Reform in China and Other Socialist Economies(Washington, D.C.: The AEI Press,1990).			
7、Lin Justin Yifu ed.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6)。
8、Liew, Leong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ransition: From Plan to Market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1997).			
9、Kleinberg, Robert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 The Experiment with Foreign Capitalism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0).
10、Shirk, Susan L. 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
11、Yang, Dali L. Beyond Beijing:Liberalization and the Regions in China (New York: Routledge,1997).	

二、Periodicals:
1、David, C.B. Teather and Herbert S. Yee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Issues,”in China Transition :Issues & Policies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2、Li, Si-ming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Issues, in China Transition : Issues & Policies, edited by David C.B. Teather andHerbert S. Yee,135-157。London : MacMillan Press Ltd,1999.
3、Oksenberg, Michel 「Mao’s Plicy Commitments, 1921-1976」,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25, Dec 1976.	
4、Schueller, Margot.  「Liaoning : Struggling with the Burdens of the Past in China’s Provinces in Reform」,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edited by David S.G. Goodman,93-126.London : Routledge,19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