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0713210900
DOI 10.6846/TKU.2007.00581
論文名稱(中文) 從貞觀政要論李世民政治思想
論文名稱(英文) Emperor Taizong's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Book: Zhen Guan Zheng Y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黃南競
研究生(英文) Nan-Ching Huang
學號 79300026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7-06
論文頁數 27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陳德和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唐太宗
李世民
貞觀政要
貞觀之治
政治思想
關鍵字(英)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Li Shimin
Zhen Guan Zheng Yao
Reign of Zhen Guan
Political Though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唐太宗(年號貞觀)在位23年(西元六二四年-西元六四七年),是最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太平盛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輝耀眼的一頁,史稱「貞觀之治」。而「貞觀政要」最為歌頌以及所欲師法者,不外乎是「納諫」與「任賢」這兩部分。玄武門之變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激起反思,玄武門之變除了是爭權奪利的事件,也是對傳統嫡長制的挑戰,所須考慮的是如何將國家治理的更好及自身的才能武功讓人臣服,對以往出身即為太子,長大後便為皇帝嫡長子而言,除了體制上的傳統外,也需藉由自己積極開拓來奠定基礎。唐太宗「推誠之至,始獲忠心」的胸懷,也具體表現在他對部屬的信用不疑上。治理朝政所任臣吏特別著重在「因材適所」、「用人唯才」、「任人唯賢」的大公無私胸襟,「適材適所」的讓賢才能全方位且無後顧之憂的去發揮所長。貞觀政要所顯示的君臣溝通文化,無論是在溝通的對象、溝通的內容、溝通的層次性等,均成為中國君主專制政體之下君臣溝通文化的典範。
貞觀之治在國史上,它是很光輝的一頁。史家都贊揚它,讀中國歷史的學者都神往它。我們也因有貞觀之治而感到驕傲。但它不是奇蹟,而是時間、空間、人物、和情勢各項因素所配合而成的。那是一種政治天才的體現,和政治藝術的傑作,無論如可,總是值得佩慰的。貞觀之治是個特殊的政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往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似均稍遜一籌,後來的開元之治、唐雍之治,似亦有所不及。
歷朝之治亂與衰,恒有其定律,此則不因君主或民主而異,亦不因古今中外而有殊。從紛雜史料中,尋求其共同的理念,則對人類的歷史可找出若干可循和足以參證的資料。故貞觀之治對於現代而言,仍有其研究及參考的價值。
中國五千年歷史,二十二朝代中,國勢強盛,疆域最廣,文風教育鼎盛,對於宏揚華夏威儀之世至深,就要算是「大唐盛世」。無怪乎連歷史對大唐也有「萬國衣冠冕旒」的美稱,被四夷君長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除為開國功臣更是奠定盛世的偉大人物。唐太宗(年號貞觀)在位23年,就時間言雖不及康熙與乾隆,但史稱的「貞觀之治」卻是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太平盛世,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輝耀眼的一頁。
英文摘要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whose era name is Zhen’guan, had ruled China from 624 to 647. During his reign, China became tremendously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and this period, which has been usually called “Reign of Zhen’guan”or “Zhen’guan Prosperity,” is commonly viewed as a glorious page in Chinese history. “Zhen Guan Zheng Yao” is a book recording Taizong’s political discussion with his courtiers, in which “admonition” and “meritocracy” are the very essence that people later on would like to capture or extol. Additionally, Taizong’s “Incident of Xuanwu Gate” is indeed worthwhile to give some thought from a different angle. Such an incident is not merely a political infighting over the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but it is also a challenge to the primogeniture system, which says that the eldest son should inherit and take the position as the “Crown Prince” before he becomes the next head of state. This incident, namely, implies that, the eldest or not, anyone of the emperor’s sons may have the chance to be the new ruler as long as he is able to demonstrate his talents and capabilities for governing a nation and subjugating its people. As to the “Crown Prince”, who is traditional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next in line to the throne, he is required to enhance his own reputation in battle. Taizong, a prince of high caliber but the second son to the imperial family, seizes power through political maneuvers. After ascending the throne, Taizong places his full trust in those who work under him in exchange for their unswerving loyalty. Besides,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benevolence and care for governance, and his magnanimity is embodied in the appointment and recruitment of civil officials on the basis of their aptitude, competence, and virtue. In brief, the book, “Zhen Guan Zheng Yao,” has turned into a cultural paradigm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judging from the book’s scope and conten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Reign of Zhen’guan”or “Zhen’guan Prosperity” is a glorious page in history. Most historians would give this period high praise, and scholars researching into Chinese history yearn for it.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here in Taiwan are proud to have it. However, rather than a miracle, it is a unique combin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right time and space, with the right people and appropriate circumstances. Simply put, there was and will be no comparison between this period and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 difference of time and space, there seems to be a constant rule to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all powers, be it a monarchy or a democracy. By plowing on with numerous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materials,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so as to look ahead. As a consequence, “Reign of Zhen’guan”or “Zhen’guan Prosperity” deserves to be explored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21 dynasties within the China’s history of 5000 years,  Tang dynasty is perceived as the zenith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Tang China also flourishes economically and militarily while emperor Taizong reigns. After defeating those nomadic kingdoms around Tang China, the emperor Taizong wins the title of “Tien Kehan”(Heavenly Khan). Taizong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founding of Tang dynasty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emperors in all of Chinese history. As far as the span of Taizong’s reign is concerned, an entire 23-year reign can hardly compare to the two emperors’ reign of the Manchu Qing dynasty, Kangxi and emperor Qianlong, who ruled China 60 and 61 years respectively. In spite of this, what people today would lovely to talk about is still Taizong’s “Reign of Zhen’guan”or “Zhen’guan Prosperity.” It is a period which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本文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文獻探討與回顧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形成貞觀之治的背景與動因	14
第一節 隋朝滅亡的殷鑒	14
第二節 太宗家世的啟發	20
第三節  治國經驗之感悟	24
第四節 皇室爭權的省思	34
第三章 造就貞觀之治的理論意涵	43
第一節 儒家政治思想與意涵	43
第二節 道家政治思想與意涵	81
第三節 墨家政治思想與意涵	109
第四節 法家政治思想與意涵	124
第四章 貞觀之治的政治思想發展與實踐	160
第一節  用人無私唯才是任	160
第二節  胸襟寬廣納諫從善	172
第三節 講求治道關心吏治	185
第四節 坦率真誠君臣一體	209
第五章 貞觀之治政治思想探析與影響	235
第一節 以史為鑑對貞觀盛世發展的影響	235
第二節 政治思想對貞觀盛世治國的影響	244
第三節 貞觀盛世政治思想在當時的影響	249
第四節 貞觀盛世政治思想對現代的影響	251
第六章 結 論	253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展	253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258
參考書目	26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一、古 籍
1〔漢〕公羊壽,《春秋公羊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1年
2〔漢〕司馬遷,《老莊申韓列傳》。台北:天工書局,1985年
3〔漢〕司馬遷,《韓世家〉。台北:天工書局,1985年
4〔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台北:天工書局,1985年
5〔漢〕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6〔漢〕趙岐,王雲五編,《孟子趙注》。台北:商務,1975年台北:聯經,              1985年
7〔東漢〕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
8《晉書》。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標點本 
9〔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二十五史》,1979午2月
10〔魏〕何晏注,邢昺〈宋〉疏,《論語注疏》。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11〔唐〕白居易:《白香山詩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四部備要本
12〔唐〕吳兢:《貞觀政要》。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7年11月
13〔唐〕唐太宗撰,〔清〕鮑廷博、吳騫各手校:《帝範》(中國子學名著集成31.珍本初編,儒家子部,清江寧翻刻武英殿聚珍八種本)。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14〔唐〕陳陶:〈隴西行〉,收錄於〔清〕清聖祖彙編:《全唐詩》。台南:平平出版。1974年12月
15〔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16〔唐〕劉肅:《大唐新語》,《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7〔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二十五史》,1979年2月
18〔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上海:中華,1959年
19〔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年4月
20〔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中新書局,1976年11月
21〔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1987年
2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23〔宋〕范祖禹:《唐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明刊本,1973年12月
24〔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5〔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二十五史》,1985年2月
26〔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歷代類三》。台北:文津出版,1985年12月
27〔明〕顧炎武:《日知錄.周末風俗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28〔清〕《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嘉慶二十  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
29〔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
30〔清〕胡震亨:《唐音癸籤》,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2冊,集部421,詩評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卷5 
31〔清〕張廷玉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二十五史》,1979年2月,卷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32〔清〕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中華,1997年
33〔清〕董誥等編、陸心源補輯拾遺:《全唐文及拾遺》。台北:大化書局,1987年
34〔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35〔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1990年
36〔清〕錢謙益、季振宜輯,屈萬里、劉兆祐編:《全唐詩稿本》明清未刊稿彙編第二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二、專書
1.Alan C. Isaak著,朱堅章等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79年第7印 
2.B.A.波波娃:《唐初治國之藝術與思想》(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出版公司,1999年)
3.范建得、吳博文譯:《法理學》(Jurispurdence The Philosophy and dethod of the Law)
4.《孟子正義》。北京:中華,1998年
5.《諸子集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4年
6.丁禎彥、吾敬東:《春秋戰國時期觀念與思維方式變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7.山本七平著,周君銓譯:《貞觀政要的領導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8月,尾崎秀樹等:《興國之君: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明太祖》。培真文化出版社:東芝文化總經銷,2002年
8.《中國吏治制度史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9.《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10.《日知錄集釋君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11.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的之研究》,中篇,士族保持政治地位之方法;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12.氏著:《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13.氏著:《學術與政治之間》;Kung0chuan Hsaio, “Legalism and Autocracy   in Traditional China,” pp.108-121; E. A. Kracke, Jr., “The Chinese and the Art of Government,” in   Raymond Dawson, ed., The Legacy of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4.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15.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5月,初版
16.王先謙著:《莊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印行
17.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
18.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初版 
19.王邦雄著:《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9月,初版
20.王叔岷著:《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1992年5月,初版 
21.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鵬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9月,初版
22.王雲五:《晉唐政治思想.李世民的政治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23.王雲五:《叢書集成簡編》。收錄余允文〔宋〕,〈尊孟辨〉卷中。台北:商務,1966年
24.王運熙、顧易生、徐鵬選注:《歷代詩歌淺解.隋煬帝時挽舟者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9年 
25.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26.王儀:《隋唐與後三韓關係及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運動》。台北:中華書局,1972 年10月
27.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28.田浩治:《論孟章句辨正及精義發微》。台北:文史哲,1984年
29.田繼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30.白福海:《唐太宗君臣論政:貞觀政要新編》。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31.《全唐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昭和51年
32.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33.朱謙之:《老子校釋》,《老子釋證》。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3月,初版
3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35.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36.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37.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十二版,〈參、老子哲學要旨〉
38.吳光:《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2000年
39.吳秀英:《韓非子研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40.吳宗國:《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41.吳澄:《司道德真經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42.李勉註:《管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43.李焯然:《儒道與治道:《帝範》與儒家德治思想》,《孔子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2001年
44.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45.李維武:《中國人文精神之闡揚》。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
46.李樹青:《蛻變中的中國社會》。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47.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48.周繼武:《孟子思想蠡測》。台灣:金華,1976年
49.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台灣省教育會,民國1980年8月3版
50.林永喜:《孔孟荀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分析研究》台北:文景,1986年
51.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1988年
52.林啟彥編著:《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8月,一版二刷 
53.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哲學論評》。台大哲學系,1989年1月
54.林漢仕:《孟子探微》。台北:文史哲,1978年
55.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56.河上公著,東萊先生重校:《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元月,再版,廣文書局影印宋麻沙本,老子下,〈守道〉第五十九
57.金耀基:「合法性」,政治學、第3 冊,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58.金觀濤:「興盛與危機新版序」,興盛與危機。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1988年8月
59.金觀濤等著:《問題與方法》。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1988年8月 
60.南懷瑾:《孟子旁通》。上海:復旦大學,1996年
61.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62.胡世慶、張品興:《中國文化史》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
63.胡曉明、胡曉暉:《唐太宗-貞觀聖帝》。台北:實學社出版,1998年
64.涂杏臺:《唐太宗政治思想之探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3年
65.	 韋卓民:《孟子之政治思想》。台北:華中大學韋卓民紀念館,1981年
66.倪連生:《關於皮亞杰的結構主義》,結構的時代──結構主義論析。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198675年12月
67.唐史研究論集。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68.唐律疏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1968年
69.孫聚友:《儒家管理哲學新論》,(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3年8月) 
70.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1999年
71.徐亮之:《一代英主唐太宗》。台北:國家出版社,1993年
72.徐堅:《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民國1972年
73.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學生,1975年
74.徐道鄰:《唐律通論》。上海,中華書局,1947年,又,《中國法制史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75.徐賓:《歷代黨鑑》。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76.晁福林:《霸權迭興》。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77.馬起華:《政治行為學》,商務,1978年
78.馬端臨:文獻通考,(鹹豐九年崇仁謝氏利本)
79.高政一註譯:《四書讀本》。台南:大孚書局,民1986年
80.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1996年
81.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82.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83.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中華文化員會,1955年
84.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85.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86.張起鈞:《老子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64年9月,台初版 
87.張潤書:《行政學》。三民,1976年
88.張蔭麟:《中國史綱》。台北:正中,1952年
89.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90.梁韋弦:《孟子研究》。台北:文津,1993年
91.梁啟超原著,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更》。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2月,再版
92.畢浩明:《社會學界限與局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1990年
93.莊萬壽著:《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94.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九版 
95.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隋唐五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年11月 
96.陳大齊:《孔子學說論集》。台北:正中,1958年
97.陳文新、曾凡玉:《唐太宗守靜人生》。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98.陳立夫:《孟子之政治思想》。台北:中華,1973年
99.陳志貴:《貞觀之治新探》。潘陽:遼寧出版社,1990年
100.陳飛:《唐太宗》。台北:知書房,1995年
10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 
10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103.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104.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105.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修訂版
106.陳實主編:《開創盛世的帝王謀略-唐宗韜略》。北京:昆侖出版社,200年1月
107.陳顧遠:《中國法制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108.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6月
109.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110.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月,增訂八版
111.揚帆:《唐太宗的人生哲學》。台北:生智文庫,1994年
112.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1989年
113.華國凡、金觀濤:《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7年6月1版
114.費孝通:《鄉土中國》。臺北,綠洲出版社,1967年
115.賀凌虛:《商君書今注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116.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5月,初版
11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18.馮建國:《唐太宗兵法-舉賢任人的用人智謀》。台北:知青頻道,1998年6月
119.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1990年
120.黃杰編:《孟子彙函》。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7年,(讀孟子叢說) 
121.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
122.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卷2》。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123.黃俊傑:《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1996年
124.黃俊傑:《中國文化思想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125.黃登山:《老子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初版 
126.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3月,十二版 
127.黃新亞:《千古君臣夢:李世民、唐太宗評傳》。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年
128.楊實:《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9.楊蔭樓:《貞觀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7年
130.雷家冀:《天可汗的時代:貞觀政要》。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
131.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132.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3.趙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134.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書局,1974年
135.劉紹輔:《中國經濟思想史》。台中:中央,1960年
136.劉肅:《大唐新語》。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本二八編一冊,1979
137.劉澤華:《中國古代攻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1992年
138.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一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學生,1998年
139.歷史研究編輯社:《唐太宗與貞觀之治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0.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台北:聯經,1982
141.錢伯誠、魏同賢、馬樟根編:《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42.應運生:《揭密貞觀政要-1300年的管理經典書完全解密》。台北:星定石文化,2002年5月
143 戴炎輝:《唐律通論》。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144.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人民,2001年
14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僶勉出版社,1978年 
146.瞿林東:《中國史學散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47.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台北:東大,1982年
148.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69年
149.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150.龐朴:《中國儒學》第四冊。上海:東方,1997年
151.龐朴:《先秦儒家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2年
152.嚴耕望:「論唐代肖省之職權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本,1953年
153.蘇子由撰,凌以棟批點:《道德經注》。台北:藝文印刷館,1965年,《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154.蘇新鋈:《先秦儒家論集》。台北:文津,1981年
155.釋德清著:《老子道德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4月,《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 
156.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三、期刊
1.Dison Hsuehfeng peo, “Imperial Sucession and Attendant Crisis in Dynastic China an Analytic-quantitative Study through the Five-element Approach,” 《清華學報》,新八卷,第二期,1970年 
2.「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卷
3.「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一期,1983年
4.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7本,第3分》,1976年
5.毛漢光:《科舉前後清要官型態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歷史與考古組影印單行本,民國1980年
6.王吉林:〈唐太宗的對外經略及其困境〉,《史學彙刊》,第16期,1990年7月
7.王洪信:〈唐太宗治政思想試析〉,《邢台師範高專學報》,第2期,1995年
8.王清杰:〈從唐太宗“群臣論治”談“貞觀之治”的形成〉,《史學月刊》,第7期,2002年
9.王德明:〈論唐太宗的「德治」思想〉,《遼寧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1年
10.田久川:〈略說貞觀之治之吏治〉,《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1998年
11.任育才:〈唐太宗君臣治國之志略探賾─以『貞觀政要』為中心〉,《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 陳秉貞:〈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及影響〉,《歷史月刊》,第171期,2002年4月
12.朱浤源,「模型建構與思想研究」,思與言,卷二十二,期一,民國1984年5月
13.沈  淦:〈唐太宗尊儒崇文論略〉,《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1999年1月
14.沈 淦:〈論唐太宗的尊儒崇文〉,《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1998年8月
15.林俊宏:〈孔子德治思想的開展(上)〉,《孔孟月刊》,第38卷,第7期,2000年3月
16.孫國棟:「唐代三省制之發展研究」,新亞學報第3卷,第1期,又,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叢書,1978年
17.孫國棟:「唐貞觀之徽間黨爭試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七期,1965年
18.孫鈺華、蓋金暐:〈略論唐太宗的太子教育〉,《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1997年
19.徐復觀,「中國古代人文精神之成長」一文,民主評論11卷14期
20.袁頌西,「大衛伊士敦之系統論」,思與言,卷六,期六,民國1979年3月
21.馬  拾:〈論唐太宗李世民的領導謀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5年
22.馬有良:〈仁、義與孔孟的經權思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2000年11月
23.郭名浚:〈荀子與韓非的人性觀點之比較論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 1999年
24.陳壽燦:〈從貞觀之治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具體實踐與歷史價值〉,《哲學研究》,第9期, 2002年
25.揚國榮:〈論原始儒學的經權學說,《孔孟月刊》,第31卷,第3期,1992年11月
26.雷 戈:〈唐太宗的政治哲學探析〉,《北方論叢》,第3期,1998年
27.賓先舉:〈孔孟為政道德觀初探〉,《懷化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6年3月
28.劉子健:「包容政治的特點-南宋政治簡論之二」,中國學人,第五期,(1973年) 
29.劉正浩:〈孔子「正名」考〉,《孔孟學報》,第36期,1978年
30.鄭功正:〈李世民的美學思想及其詩美成就〉,《文史哲》,第1期, 2002年
31.龍冀野:〈唐太宗的度量和權術〉,《歷史月刊》,第1期,1998年2 月

四、學位論文
1.江澄祥:《韓非與馬克維里的政治思想之研究與比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1966年6月
2.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3.施義勝:《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政治研究所研究生碩士論文,1970年
4.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從官吏家庭背景看社會流動,政大博士論文,1968年
5.劉醇鑫《貞觀政要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年5月
6.雷家驥:《唐代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79年
7.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政大博士論文,1961年
8.羅彤華《儒家思想與貞觀之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年
英文部份
1.C. K. Young,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s Bureaucratic Behaviou,” in Confucianism in Action
2.Cf,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Wiley New York, 1965).
3.Charles O. Hucker, ” Confucianism and the Chinese Censorial System,” in Confucianism in Action 
4.Charles O. Hucker著,張永堂譯,「明末的東林運動」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5.Derk Bodde, Clarence Morris, Law in Imperial China。台北,新月書局影印本,1971年
6.Edgar Bodenheimer 著,范建得、吳博文譯:《法理學》(J urisprudence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台北:漢興書局,1997年元月,初版 
7.H. J. Wechsler, “Factionalism in Early T’ang Government” 
8.H. J. Wechsler, “The Confucian Impact on Early T’ang Decision-making 
9.Howard J. Wechsler. “ Factionalism in Early T’ang Covernment,” in Denis Twitchett, Arthur F. Wrigh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台北,虹橋書店影印本,1973年
10.James T. C. Liu, “Some Classifications of Bureaucrat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Confucianism in Action
11.Peter M. Blau, W. Richard Scott, Formal Organization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2)
12.Robert K. amerton, “Bureaucratic Sturcture and Personality,” in Social Teory andPersonality, (Yhe Free Press, 1957)
13.Wechler之論見:Howard J. Wechsler, “The Confucian Impact on Early T’ang Decision-making,” T’oung Pao, LXVI, 1-3 (198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