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0615093200
DOI 10.6846/TKU.2006.00581
論文名稱(中文) 歐洲聯盟整合下的歐洲認同
論文名稱(英文) National Identity and European Ident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歐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蔡穎芃
研究生(英文) Ying-Perng Tsai
學號 6910302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6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卓忠宏(dcho@ms36.hinet.net)
委員 - 卓忠宏(dcho@ms36.hinet.net)
委員 - 張福昌
委員 - 鍾志明
關鍵字(中) 民族國家
國家認同
歐羅巴
歐洲意識
歐洲認同
歐洲憲法草案
歐洲憲法條約
關鍵字(英) nation-state
national identity
Europa
European integration
European identity
European constitution
A three-pillared institutionalism
Constitutional Trea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民族/國家意識與歐洲認同兩者為近代歐洲發展中所產生的兩大重要政治文化,在歐洲整合的過程中皆為關鍵性的基本元素。因此,如何在不妨礙各國主權下異中求同,以獲得全體最大利益、用寬容的態度由「民族認同」擴大至「歐洲認同」將對歐洲下一階段整合的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地位。
歐洲為傳統民族國家的發源地,不過,歐洲大陸長久以來也同時被視為同一個社群(community)。因此,本文從歐洲兩大文化認同「民族意識」與「歐洲意識」作為分析的主軸。民族主義成為凝聚國家內部的力量,不過,另一方面,由於歐洲地區在地理上的特殊性,所謂的歐洲觀念源自於彼此長久以來共享的歷史及文化遺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歐洲觀念其實早以深埋人心,但是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歐洲所孕育的工業化、現代化與傳播的催化,逐漸形成歐洲整體共同意識的過程,到了1950年代面對國際環境的巨變及歐洲文明長久以來崇高的地位挑戰,才在政治家及行動家的操作下,將之具體化,進行歐洲統合。不過在傳統國家主權下的歐洲架構仍然無法順利地將國家認同轉移至歐洲認同。學者史考特和拉芬從規律、規範和認知三個支柱(a three-pillared institutionalism)理論架構中得知雖然憲法草案中強化了歐盟的法律體系、明示了歐洲共同價值及塑造各種統合符號,但是卻無法強化歐盟各國國家人民的集體認同感,抑或弱化了歐洲統合,使得現階段的歐洲邁向「不等速的歐洲」並以「政府間合作」主導歐洲聯盟的統合速度及程度。『歐洲憲法條約』公投的失敗,則是最典型的例子。這次的失敗可以視為歐洲人民對於歐洲聯盟統合速度過快、擔心國家主權的逐漸消失而在態度上有所保留,不過對於歐洲統合仍然抱持著相當高度的肯定。
本研究之目的除了從歐洲政治與文化發展來說明分析「民族認同」(或國家認同)及「歐洲認同」在目前歐盟內部之歐洲認同議題上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外,並針對歐洲憲法條約相關內容,檢視歐洲整合下國家主權之消長與人民對歐盟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在身為原始會員國的法國與荷蘭否決歐洲憲法後是否會影響歐洲下一階段的統合目標。本文各章節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民族國家與國家認同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  歐洲認同的發展與形成
第四章  歐洲憲法草案對歐洲認同的影響
第五章  結語
英文摘要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cept of Europe emerged as two principal factors in Europe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y also play crucial roles to the future European Integration. Europe is regard as the cradle of the nation-state for a long time, on the other hand, European continent is considered as a special community as well. Nations-state relies on national identity while European integration is dependent on European self-identity. The tension between these two opposite identities influences the speed and the degree of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By the major approach of historical and secondary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author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and the European identities from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Europe and also tries to explain the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 of identity issues nowadays in European Union. Moreover, based on the three-pillared institutionalism by Scott and the developed by Laffan, though the Draft Constitutional Treaty may consolidate the European Union’s legal system, create important symbols for Europe and present equally European values, the constitution didn’t cohere successfully all the European people. By the result of referendum in France and in Netherlands, two primary member states of European Union, to Constitutional Treaty, we conclude that European people are principally in favor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For the moment, they still put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on the first plac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structure is as followed: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Development of Nation-State and National Identity
Chapter 3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Identity
Chapter 4   The influence of The Draft of Constitutional Treaty to European Identity
Chapter 5   Conclus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歐洲聯盟整合下的歐洲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and European Identi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分析架構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二章   民族國家與國家認同的形成與發展17
第一節 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內涵17
一、 文化概念的民族(nation) 與政治意義的民族18
二、 由族群認同到國家認同的發展過程: 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21
(一)民族國家(nation-state) 的萌芽: 王權結合了民族與國家22
(二) 真正民族國家的建立: 國家等同於人民24
(三)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民族認同等同於國家認同.25
第二節 國家認同: 民族主義的中心議題.27
一、 語言28
二、 族群特性(ethnicity)31
三、 宗教32
四、 歷史與起源33
五、 認同 - 族群認同(ethic identity)34
第三章   歐洲認同的形成與發展41
第一節 歐洲意識的萌芽42
一、 歐羅巴( Europa) - 神話的歐洲42
二、 地理的歐洲:變動與不斷擴展的地理概念43
(一) 希臘古典時期43
(二)中世紀的歐洲疆域47
(三)近代以來歐洲疆域的變遷48
第二節 歐洲觀念的成形與發展49
一 、 歐洲地區文明的源頭與基礎: 優越文明感的歐洲51
(一)希臘羅馬文化51
(二)基督教文化54
二、 歐洲代表的是一種文化55
第三節 歷史的歐洲57
一、 近代歐洲意識的開端57
二、 十九世紀之前的歐洲意識59
(一)帝國主義反思下的歐洲60
(二)拿破崙時代的歐洲61
三、 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意識62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歐洲整合6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歐洲整合65
(三)由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66
第四章   歐洲憲法草案對歐洲認同的影響71
第一節 歐洲認同的體現:歐洲憲法條約的誕生71
一、 歐洲憲法條約的成立起源72
二、 歐洲憲法條約的內涵與特色75
三、 歐洲憲法條約中加強歐洲認同相關之檢視77
第二節 從制度主義觀點分析歐洲憲法內容與歐洲統合的關係84
一、 「制度主義的三個支柱」理論(a three-pillared institutionalism)85
二、 歐盟制憲對於歐洲集體認同感的以及歐洲統合的影響95
第三節 歐憲否決:歐洲國家主義抬頭?98
一、 法國成為第一個否決歐洲憲法條約的國家98
二、 骨牌效應:荷蘭繼法國之後公投否決歐洲憲法條約106
第五章   結語113
參考書目117

【圖表目次】

【圖1-1】 國家認同與歐洲認同的關係(相互從屬與相互切割)3
【圖1-2】 國家認同與歐洲認同的關係(相互排斥與相互建構)4
【圖1-3】 論文研究架構圖7
【圖1-4】 在「制度主義的三個支柱」原則下分析歐洲統合9
【圖2-1】 瑞士族群語言分布30
【表3-1】 西方文明在不同時期的的演變過程51
【表4-1】 歐盟制憲大會成員73
【表4-2】 歐洲制憲時間進度表74
【圖4-3】 在「建構主義的三個支柱」原則下分析歐洲統合85
【表4-4】 學者所提出的「歐洲價值」/「歐盟價值內容」88
【表4-5】 在歐盟建構條約中所論及的學者所提出的「價值觀念」89
【表4-6】 普世價值與歐洲價值的不同處90
【表4-7】 歐洲憲法條約中所提及之「行為準則」91
【表4-8】 歐洲憲法草約中對於歐盟及會員國權限的區分93
【圖4-9】 歐盟制憲過程中三支柱的互動96
【圖4-10】 歐盟憲法條約在歐盟成員國間批准情形99
【表4-11】 歐盟憲法各國批准進度摘要101
【圖4-12】 歷年法國對於歐洲事務的公投投票率102
【圖4-13】 法國民眾對於歐洲憲法的公投結果102
【圖4-14】 法國民眾對歐洲憲法條約投下贊成票的因素103
【圖4-15】 法國民眾對歐洲憲法條約投下反對票的因素104
【圖4-16】 在荷蘭舉行的歐洲憲法條約的公投結果106
【圖4-17】 荷蘭民眾對歐洲憲法條約投下贊成票的因素106
【圖4-18】 荷蘭公投中民眾贊成歐憲的因素10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籍
-大衛.赫爾德(David Held)著;李銘珠 譯(2004),「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現代治理」(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台北:正中書局。
-王晧昱(1997),「歐洲合眾國 : 歐洲政治統合理想之實踐(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e)」,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著;趙旭東,方文 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台北: 左岸文化。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 譯(2001),「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Programme, Mythe, Reality),台北:麥田出版。
-吳志中(2004),「歐洲憲法的終極意義--人類進步的象徵與驕傲」,台北:當代出版社。
-施正鋒編(2003),「歐盟的深化與廣化」,台北:歐盟協會。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鎌德撰、黃文雄主編(民93年),「民族主義」,台北:台灣新文化運動叢書。
-張維邦(2003),「莫內與『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創立」,臺北 :一橋出版社。
-張福昌(1992),「邁向『歐洲聯盟』之路」,臺北:三民書局。
-錢乘旦主編(1999),「歐洲文明 : 民族的融合與衝突」,貴陽市: 貴州人民出版社。
-Barry B.Hughes著,歐信宏、陳尚懋 譯(1999),「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二、中西文期刊
-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世界歷史,第6期,1994年。
-李明英,「資訊時代下的兩岸關係:認同和主權問題的討論」,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23號,民國91年2月。
-施正鋒,「歐洲聯盟整合後的歐洲認同」,歐洲的深化與廣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台北。
-張旭鵬,「古代世界的『歐洲』觀念」,四川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
-張浚,「歐洲:疆域與認同的歷史辨証」,歐洲研究,第1期,2005年。
-惠一鳴,「論歐洲一體化變動發生與發展的基本歷史動因」,史學集刊,第1期,2000年2月。
-董小燕,「試論歐洲認同及其與民族意識的張力」,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4年。
-蘇宏達,「從制度主義解析歐洲聯盟憲法聯盟憲法條約草案」,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民國93年6月。
- Fossum, Jon Erik. (2003). “On the Search for a European Identity”, Oslo: The International Spector.
- Gerbert,Pierre (1983). “ La Construction de l’Europe” . Notre Siècle .Paris : Imprimerie mationale, coll.
- Piris, Jean-Claude (1999) Does the European Union Have a Constitution? Does it Need One? European Law Review, Vol. 24.
- Hale, John (1993).“The Renaissance Idea of Europe”, European Identity and the Search for Legitimacy, Soledad Garcia (ed.), London: Printer Publishers.
- Laffan, Brigid. (2001). The European Union Policy:a Union of Regulative, Normative and Cognitive Pillars”.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8
- Pim den Boer (1995). “Europe to 1914: the Making of an Idea”. The History of the Idea of Europe, Kevin Wilson and Jan Van Dussen (eds.). London: Routledge. 
- SU, HUNGDAH. (2004 Dec.) “Can Constitution-Building Advance European Integation?A Three-Pillared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Vol 26, No.4 Oxfordshire: Carfax Publishing.

四、論文
- 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學術研討會,「認同與國家 : 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 = Identites and national formation:Chinese and Western experiences in the modern world」,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83。

四、外文書籍

- Bellamy, Richard (2001). Citizenship and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Continuum.
- Barraclough, Geoffery (1979).Turning Points in World History . Norfolks: Thames and Hudson.
- Beitter, Ursula E. (2003). Critical essays on contemporary European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 Peter Lang.
- Carr, Edward Hallett (1945). Nationalism and After,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 Connolly, William E. (1991). Identity/Difference :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N.Y.:Comell University Press.
- Croisant, Maurice (1995). Le Fédéralisme dans les Démocraties Contemporaines.  P aris : Mont chrestien.
- Delanty, Gerard(1995). Inventing Europe.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 Delors,Jacques(1992). Our Europe. London:Verso.
- Dedman, Martin J.(2006).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1945-95 : a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erguson, Wallace and Bruun,Geoffey (1963). A Survey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Fitzsimmons, M. P. .(1994). The Remaking of France. Cambridge.
- Gellner, Ernest (1983).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Grant, Charles(2002).”New Leadership for Europe.” In New Designs for Europe, eds. Katinka Barysch, Steven Everts, Heather Grabbe et al.London: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 Grosser, Alfred.(2003). Les pays de l'Union européenne. Paris : 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 Hayes, Carlton J. H. (1931).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New York : Richard R. Smith.
- Herodotus(1938). Historie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 Hesiod(1914). Theogony.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 Homer(1925). Iliad.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 Huntington, Sammuel(1997).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 Jansen ,Thomas(1999). Reflections on European Identity. 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 Working Paper.
- J.M.,Thompson(1944). The French Revolution . Oxford.
- LEBRUN ,François(2002). L’Europe et le monde :XVIe-XVIIIe siècle. Paris:Armand Colin.
- Loke ,John(1998). Identité et difference =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II. xxcii, Of Identity and Diversity : L'invention de la conscience, Paris : Seuil.
- Hayes, Carlton J. H. (1931).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 New York : Richard R. Smith.
- Pindar(1915). The Nemean Odes.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 Rutherford ,Jonathan(1990). Identity :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 Scott, Richard(1995).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Sage.
- Strauss, Anselm(1959) .Mirrors and Masks: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Glencoe, III.
- Une étude de la Trans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Association (1994) ,L'Identité européenne : analyses et propositions pour le renforcement d'une Europe pluraliste, Belgium: Presses interuniversitaires européennes.
- Vaughan-Whitehead ,Daniel(2005). l’Europe à 25-Un défi social . 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 Witte, Els and Van Velthoven, Harry(1999). Language and Politics-The Situation in Belgium in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russels:Balans VUB University Press.
- Zorgbibe,Charles(1993). Histoire de la Construction Européenne . Paris : P.U.F..

四、國內外網站
-淡江大學歐盟文獻中心  http://www.lib.tku.edu.tw/libeu/libeu.htm 
-歐洲聯盟官方網站  http://europa.eu.int/ 
-歐洲統計局  http://epp.eurostat.cec.eu.int 
-歐洲聯盟民意調查eurobarometer http://europa.eu.int/public_opinion/index_en.htm 
-歐盟最新動態EurActiv  http://www.euractiv.com/en/ 
-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  http://euobserver.com/ 
-Europe Online   http://europeonline.com 
-法國世界報網站  http://www.lemonde.fr 
-Arena-Center for Europe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Oslo http://www.arena.uio.no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