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0509331800
DOI 10.6846/TKU.2005.00389
論文名稱(中文)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執行現況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understanding the actual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蔡淑惠
研究生(英文) Shu-Hui Tsai
學號 6911001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23
論文頁數 16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高熏芳
委員 - 田耐青
關鍵字(中) 國民小學教師
教學設計
系統化教學設計
教師專業能力
關鍵字(英)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tructional Design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我國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教學設計的現況與困難。首先透過文獻分析與探討來發展問卷,以為研究工具;再邀請三位專家學者,包括教學設計專家、一般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師與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共同檢視本研究問卷初稿,最後施測問卷依教學設計五大要素,分為分析(Analyze)、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執行(Implement)、評鑑(Evaluate)等,共計七十一題,欲藉此瞭解目前國民小學教師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執行程度,以及不同背景之教師(包括:性別、年資、學歷、教育學分、職別、職務別、曾否參與相關課程與蒐集參考資料的方式等八個背景變項)在教學設計執行程度上之差異。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主,共發放373份正式調查問卷,回收238份問卷,有效問卷有2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57.4%,Cronbach α值為0.981。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在教學設計執行程度上,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教學設計各階段之執行自我覺知平均數偏高,其中又以實施階段之執行程度最高,評鑑階段之執行程度最低。再者,就各階段來看,分析階段以資源分析之執行程度最高;設計階段以教學時間與順序的安排執行程度最高;發展階段以評量工具的發展之執行程度最高;實施階段以會時時觀察學生是否有參與教學活動為最高;評鑑階段則以會從評量結果與學生反應來確認教學是否有改進之處的執行程度最高。第二,從不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教師其執行教學設計程度來分析,發現不同性別之教師在教學設計評鑑部分的執行程度有所差異;不同教學年資之教師在教學設計執行程度並無差異;不同學歷之教師在設計、實施與評鑑部分的執行程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同職務之教師在設計、發展與實施部分的執行程度皆有顯著差異;是否曾修習過教學設計相關課程對教師在教學設計之執行程度上皆有顯著差異;以及在各種蒐集資料之方式中,以利用其他方式(如:自購書籍、看電視時事與報章雜誌等等)之執行程度較高。第三,對於教師在執行教學設計上所面臨之問題與困難,有多數的教師表示無法完全執行教學設計之最大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而教師認為重要但不知如何進行的項目為學習目標的訂定與編寫、教學策略的設計,另外在教學設計細項中最不重要的項目為資源分析,最不需要的項目為評量方式的設計及媒體與教材的選擇和發展。
  最後,本研究依據以上研究結果,針對師資培育機構、國民小學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各項建議。
英文摘要
An effective teacher should have a well-prepared instructional design plan before instruction.  This instructional design will help teachers gai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learners and facilitate teachers manage their classroom teaching. During instruction, teachers must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manage teaching time, employ various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methods, realize factors that will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and adjust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accordingly. In other words, teachers must adjust instructional pace and methods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s and arouse students’ motiv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can help teachers achieve this goal. However, whether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and principles are acceptable and applied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is still unknown. Do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suitable for today’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And what is the actually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nswers are yet to be unfolded.
  Therefore,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how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sign instruction, and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to the professional implementation. A survey questionnaire is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 subject randomly selected twenty-five schools and distributed 373 survey questionnaires. 238 returned survey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April and May, with twenty-four invalid forms. The return rate was 57.4 percent. The alpha coefficient was 0.981 for the combined scale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practic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a high level of self-perceived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2.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valued that, the highest phase is “Implement”, and the second important is “Design” phase. The least important phase is “Evaluate”.3.In the “Analyze” phase, “Resource analysis” is the highest aspect. In the “Design” phase, “Instru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sequence” is the highest aspect. In the “Develop” phas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tools” is the highest aspect.4.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which are in sex, highest degree, position type, have take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urse or not.5.Teachers commented that they didn’t have enough time to follow the theoretical procedur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ctual practice. 6.Teachers also commented that they need more training on writ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designing students’ assessment, and using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were shared and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lementary school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教師專業知能	8
第二節 教學設計之內涵與模式	14
第三節  教學設計之發展現況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42
第三節 樣本群體基本資料分析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現況分析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教師之差異比較分析	78
第三節  綜合討論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0
中文部分	110
英文部分	115
附錄  117
附錄一 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人數統計表 117
附錄二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專業知能之專家審核問卷 121
附錄三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專業知能之專家意見 128
附錄四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專業知能之預試問卷 135
附錄五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專業知能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144
附錄六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專業知能預試問卷因素分析 146
附錄七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設計專業知能之正式問卷 149
附錄八 不同教育體系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差異比較表 157
附錄九  不同職務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差異比較表 158
附錄十  蒐集資料方式與教學設計各細項執行程度統計表 159


表次
表2-1  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整理	10
表2-2  各教學設計模式項目比較表	33
表3- 1  研究流程進度表	40
表3- 2  台北縣淡水地區國民小學教師人數表	43
表3- 3  預試問卷調查回收統計表	44
表3- 4  正式問卷調查抽樣統計表	45
表3- 5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回收統計表	45
表3- 6  性別	47
表3- 7  年資	47
表3- 8  最高學歷	48
表3- 9  教學資格	48
表3- 10  職別	49
表3- 11  職務	49
表3- 12  搜尋參考資料之方式統計	50
表3- 13  參加相關課程	50
表3- 14  專家背景簡介	55
表3- 15 教學設計專業知能調查問卷之專家內容效度綜合整理	55
表3- 16  預試信度分析表	60
表3- 17  正式施測信度分析表	63
表4- 1  教學設計知能執行現況表	65
表4- 2  教學設計知能之分析部分現況表	67
表4- 3  分析部分未能完全實行之原因統計表	69
表4- 4  教學設計知能之設計部分現況表	70
表4- 5  設計部分未能完全實行之原因統計表	72
表4- 6  教學設計知能之發展部分現況表	73
表4- 7  發展部分未能完全實行之原因統計表	74
表4- 8  教學設計知能之實施部分現況表	74
表4- 9  實施部分未能完全實行之原因統計表	75
表4- 10  教學設計知能之評鑑部分現況表	76
表4- 11  分析部分未能完全實行之原因統計表	77
表4- 12  不同性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差異比較表	78
表4- 13  不同年資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分析部分差異比較表	79
表4- 14  不同年資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設計部分差異比較表	79
表4- 15  不同年資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發展部分差異比較表	80
表4- 16  不同年資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發展部分差異比較表	80
表4- 17  不同年資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評鑑部分差異比較表	81
表4- 18  不同學歷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分析部分差異比較表	81
表4- 19  不同學歷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設計部分差異比較表	82
表4- 20  不同學歷之設計部分事後比較表	82
表4- 21  不同學歷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發展部分差異比較表	83
表4- 22  不同學歷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實施部分差異比較表	83
表4- 23  不同學歷之實施部分事後比較表	84
表4- 24  不同學歷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評鑑部分差異比較表	85
表4- 25  不同學歷之評鑑部分事後比較表	85
表4- 26  不同教育學分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分析部分差異比較表	86
表4- 27  不同教育學分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設計部分差異比較表	86
表4- 28  不同教育學分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發展部分差異比較表	87
表4- 29  不同教育學分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實施部分差異比較表	87
表4- 30  不同教育學分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評鑑部分差異比較表	87
表4- 31  不同職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分析部分差異比較表	88
表4- 32  不同職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設計部分差異比較表	88
表4- 33  不同職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發展部分差異比較表	89
表4- 34  不同職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實施部分差異比較表	89
表4- 35  不同職別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評鑑部分差異比較表	89
表4- 36  不同職務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分析部分差異比較表	90
表4- 37  不同職務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設計部分差異比較表	90
表4- 38  不同職務之設計部分事後比較表	91
表4- 39  不同職務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發展部分差異比較表	91
表4- 40  不同職務之發展部分事後比較表	92
表4- 41  不同職務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實施部分差異比較表	93
表4- 42  不同職務之實施部分事後比較表	93
表4- 43  不同職務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評鑑部分差異比較表	94
表4- 44  參與課程之教師教學設計知能差異比較表	95
表4- 45  不同蒐集資料方式之教學設計執行程度統計表	95

 
圖次
圖2-1  教學設計基本元素	16
圖2-2  Dick and Carey之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21
圖2-3  Smith and Ragan教學設計過程模式	22
圖2-4  一般典型的教學設計模式	23
圖2-5  教學設計基本要素	24
圖2-6  一般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之決策問題	26
圖2-7  Gerlach and Ely的教室教學設計模式	27
圖2-8  Morrison, Ross and Kemp教學發展模式	28
圖2-9  Morrison, Ross and Kemp教學發展模式修改版	29
圖2-10   ASSURE教學設計模式	30
圖3- 1  研究流程	39
圖3- 2  研究架構	41
圖3- 3  問卷編制流程	52
圖4- 1  不同學歷在設計部分執行程度之折線圖	82
圖4- 2  不同學歷在實施部分之執行程度折線圖	84
圖4- 3  不同學歷在評鑑部分之執行程度折線圖	85
圖4- 4  不同職務在設計部分之執行程度折線圖	91
圖4- 5  不同職務在發展部分之執行程度折線圖	92
圖4- 6  不同職務在實施部分之執行程度折線圖	9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90)。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曉璿(民93)。「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3,頁15-18。
史詩琪(民91)。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7,頁103-123。
朱秀勇(民90)。引導發現式電腦模擬輔助教學教材之開發-以中學理化科之折射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則剛(民85)。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3-12。
朱湘吉(民87)。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呂錘卿(民8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薇(民89)。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志柔(民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設計能力與其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忠宏、呂淑芬 (民93)。鄉土教育融入學習領域之主題統整教學設計。國教輔導,44:2,頁44-49。
吳明清(民91)。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頁99-114。
吳青樺(民9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政憲(民90)。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18:1,頁29-44。
吳琬瑩(民93)。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科學、技術與社會」議題式教學設計與實施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鐵雄(民89)。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之序。載於 蘇永明等著,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序1-2頁)。高雄:復文。
林生傳(民9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玫紅(民89)。情境式留學英語非同步教材之研發:從英語教學文化面向出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民86)。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進材(民87)。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1:1,頁134-147。
林霓岑(民89)。國民小學教師設計統整課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志恩(民88)。教師效能提升之策略。中等教育,50:1,頁12-21。
侯惠澤(民91)。網路上的教學設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志翔(民89)。應用嵌入式問題於國小學童低成就成因分析網路教材雛型系統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民93)。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頁1-14。
教育部(民91)。教師法。載於 中等教育司全球資訊網。[online]available:http://www.edu.tw/high-school/rules/other/2-22.htm(民92.1)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民92)。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統計表。[online]available:http://teach.eje.edu.tw/9CC/course/course2.php(民92.1)
教學設計原理(陳正昌等合譯)(民89)。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2年)
郭美女(民92)。「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的教學設計-聲音、圖像與肢體的統整和表現。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頁19-40。
張伯鋒(民9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材統整的教學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頁48-62。
張美玉(民8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祖忻、朱纯、胡頌華等(民87)。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春興(民72)。從師大學生的求學心態檢討教師法「加強師範生專業精神」構想的成效。教育心理學報,16,頁1-28。
張雅玲(民90)。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雅珍(民93)。從教學設計觀點探討國中國文教師對教學資源網站需求與應用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真(民92)。多元智慧融入商業科目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商業概論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萍(民90)。建構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網路學習之設計與應用。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雲(民91)。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景豪(民87)。電子績效支援系統之建構:以教學系統設計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欣舜(民90)。在職教師進修網路多媒體教學應用課程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民8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復文圖書。
陳美玉(民87)。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玉(民88a)。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8b)。新任教師專業發展之探討。中等教育,50:3,頁42-59。
陳美娟(民89)。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許朝信(民92)。國小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盛群力、李志強(民92)。現代教學設計論。台北:五南。
單文經(民88)。教學科技與師資培育。載於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著,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15-29頁)。台北:臺灣書店。
黃秋月(民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曾佩宜(民93)。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榮祥(民89)。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可行作法之探討。研習資訊,17:2,頁44-51。
楊百世(民89)。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圖書。
楊美雪(民88)。教學訊息設計的本質與定位。教學科技與媒體,45,頁26-31。
楊振昇(民92)。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集刊,28,頁287-318。
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民91)。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頁113-156。
楊斐如(民90)。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專業發展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于釧、崔德新(民84)。國小教師的專業形象。載於 教師權利與責任,p.309-334。台北:師大書苑。
葉蕙蘭(民88)。淡江大學教師專業成長之需求評估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鄒秀惠(民93)。成人多元智能教學設計在外籍配偶識字教學之應用與反思。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頁37-73。
蔡英姝(民91)。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鄭夙伶(民93)。學校本位的地理實察教學設計與實施。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富美(民91)。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顏銘志(民8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
羅清水(民87)。終生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頁1-7。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9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頁7-13。
顧大維(民94)。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1,頁118-126。

 
英文部分
Andrews, D. H. and Goodson, L. A. (199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Gary J. Anglin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nglewood,Colorado:Libraries Unlimited, 133-155.
Arthur, Jr. W., Tubre, T., Paul, D. S. and Edens, P. S..(2003).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ction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criteria.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 (3) ,275-285.
Branch, Bob. (2003). Instructional Design. [online]available:
http://it.coe.uga.edu/~rbranch/addie/index.html .(2003,6).
Cifuentes, L. (2003).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chools and Businesses.  [online]available:
http://citl.tamu.edu/course-template/edtc654/addiemodel.html.(2003.6).
Cochran, William Gemmell. (1977).Sampling Techniques, (3rd ed.). New York : Wiley.
Dick, W. and Carey, L. (1990).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3rd ed.). London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Gagné, R. M., Briggs, L. J. and Wager, W. 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4th ed.). Fort Worth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Gerlach, V. S. and Ely, D. P.(1971). Teaching and media: a systematic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Merrill.
Gustafson, K. L. and Branch, R. M. (1997).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3rd ed.).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Heinich, R., Molenda, M. and Russell, J. D. (1993).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Horton, William (2001). Evaluating E-learning. Alexandria, VA: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Houston, Don and Foote, Jeff (2001). Normative Implications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 critical view.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6(5), 403-416.
Leigh, Douglas (2004). A Brief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nline]available:http://www.pignc-ispi.com/articles/education/brief%20history.htm .(2004.3)
Morrison, G. R., Ross, S. M. and Kemp, J. E. (1994).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New York:Merrill.
Morrison, G. R., Ross, S. M. and Kemp, J. E. (2001).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3rd ed.).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Novicevic, M., Buckley, M. R., Harvey, M. G. and Keaton, P. (2003). Latent impediments to quality: collaborative teaching and faculty goal conflict.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11(3), 150-156.
Richey, R., Fields, D. and Foxon, M. (with Roberts, R.C.; Spannaus, T. and Spector, J.M.) (2001).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etencies: The Standards (3rd Ed). Syracuse, New York: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chiffman, S. S. (1991).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 Five View of the Field. In Anglin, C. J. et al.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nglewood,Colorado:Libraries Unlimited, 102-116.
Seels, Barbara and Glasgow, Zita (1998).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 (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
Smith, P. L., and Ragan, T. J. (1999).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