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6201720383200
DOI 10.6846/TKU.2017.00645
論文名稱(中文) 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及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的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Willingn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Mobile-Lear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Taipei Are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陳又綺
研究生(英文) Yu-Chi Chen
學號 7047300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14
論文頁數 1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
委員 - 李世忠
委員 - 劉遠楨
關鍵字(中) 國小教師
行動學習
教師專業社群
影響因素
知識分享
關鍵字(英)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fluence factors
Knowledge shar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的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了解臺北市及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的意願與內外在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為問卷調查對象,共發出418份問卷,有效問卷322份,可用率為77%,本研究發現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的參與意願為中等以上程度;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受「組織氛圍」影響程度最高,其次是「知識分享需求」;而「男性」、「服務年資長」及「學校有申請行動學習計畫」的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的意願較高;「男性」及「學校有申請行動學習計畫」的國小教師更認同「知識分享」是重要影響因素;「男性」、「教師兼行政」、「學校規模較小」及「學校有申請行動學習計畫」的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影響因素」有不同的看法;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國小教師「參與意願」與「學校組織影響因素」及「知識分享」皆達顯著正相關;且「組織文化」、「知識分享意願」及「知識分享需求」對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具有預測力。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單位推動國中小行動學習計畫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Mobile-Lear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Mobile-Lear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also delves into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lingn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pplied in this study wa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bjects, who a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The numbers of questionnaires are 418, there are 32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so 77 percent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useful.
    As the result indicat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above average in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e factor which has the most influence on teacher’s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was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the secondary influence was 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Overall,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with differences of background. Also, on the aspect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include knowledge sharing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riables of background. Besid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also,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and knowledge sharing demand can predict the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Mobile-Learn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行動學習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相關研究	30
第三節	知識分享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5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	75
第二節 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之意願、知識分享及學校組織影響因素之整體分析	78
第三節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對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之差異情形	84
第四節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對知識分享看法之差異	91
第五節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影響因素看法之差異	98
第六節 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與影響因素之相關	109
第七節 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與影響因素之預測力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5
中文部分 125
英文部分	134
附錄 138
附錄一:【專家效度問卷】138
附錄二:正式問卷 150
 
表次

表2-1-1 行動學習特性分析 16
表2-1-2 行動學習相關支持理論之分析 19
表2-1-3 行動學習實施困境與有效策略之層面內涵整理 24
表2-1-4 不同背景變項影響國小教師對於行動學習的
        接受度之因素歸納 28
表2-2-1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定義與內涵 34
表2-2-2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支持理論 40
表2-2-3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困境與推動策略的層面與內涵	45
表2-2-4 影響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的
        因素層面與其內涵 47
表2-2-5 不同背景變項影響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之因素歸納 52
表3-2-1 取樣樣本資料表 60
表3-3-1 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
        與影響因素問卷初稿題目 64
表3-3-2 建立內容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按姓氏筆畫順序)66
表3-3-3 預試信度	67
表3-3-4 「意願程度」因素分析摘要表	68
表3-3-5 「知識分享」因素分析摘要表	68
表3-3-6 「學校組織影響因素」因素分析摘要表 69
表3-5-1 統計方法與研究目的 72
表4-1-1 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一覽表 77
表4-2-1 國小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
        題項平均數及排序 78
表4-2-2 國小教師知識分享層面的題項平均數及排序 79
表4-2-3 影響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
        之組織影響因素分析 81
表4-3-1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差異分析表 84
表4-3-2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
        差異分析表 85
表4-3-3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
        差異分析表 86
表4-3-4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
        差異分析表 87
表4-3-5 不同資訊融入教學經驗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
        差異分析表 88
表4-3-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
        差異分析表 88
表4-3-7 有申請及未申請行動學習計畫之國小教師在參與意願上的
        差異分析表 89
表4-4-1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差異分析表 91
表4-4-2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
        差異分析表 92
表4-4-3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
        差異分析表 93
表4-4-4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
        差異分析表 94
表4-4-5 不同資訊融入教學經驗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
        差異分析表 95
表4-4-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
        差異分析表 96
表4-4-7 有申請及未申請行動學習計畫之國小教師在知識分享上的
        差異分析表 97
表4-5-1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差異分析表 98
表4-5-2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
        差異分析表 100
表4-5-3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
        差異分析表 101
表4-5-4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
        差異分析表 103
表4-5-5 不同資訊融入教學經驗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
        差異分析表 104
表4-5-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
        差異分析表 105
表4-5-7 有申請及未申請行動學習計畫之國小教師在組織因素上的
        差異分析表 107
表4-6-1 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與知識分享之
        相關分析 109
表4-6-2 教師參與「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意願與組織影響因素之
        相關分析	110
表4-7-1 參與意願預測之多元迴歸摘要表 113

圖次

圖2-2-1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實施困境與推動策略之
        四大層面分析圖 45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9
圖3-3-1 影響教師參加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社群因素
       之問卷架構 61
圖3-4-1 研究流程圖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3)。從專業社群觀點談學校教師會轉型之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109-112。
丁姵元(2005)。另一種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的方法-行動學習法介紹。T&D飛訊,33。
王千倖(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廣政策之敘說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31-56。
王子華、楊凱悌(2015)。有效行動學習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效益評估-以評量為中心的設計。課程與教學,18(1),1-30。
王淑真(2005)。行動學習融入教學模式初探。生活科技教育,38(7),3-12。
王淳民(201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推廣政策反思。T&D飛訊,214。
王湘筠(2014)。行動學習融入中小學教師教學發展及檢核工具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王蕙萍(2011)。國民小學校長競值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與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意願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江嘉杰(2014)。臺灣地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位論文之分析。學校行政,(91), 159-180。
行政院(2011)。M台灣計畫。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M%E5%8F%B0%E7%81%A3%E8%A8%88%E7%95%AB      
呂承歡(2016)。國小推動行動學習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余鑑、呂俊毅(2016)。新系統導入後學習對資訊科技使用意圖及使用效益之影響-組織更新氣候的中介調節效果。電子商務研究,14(2),131-162。
吳百祿(2011)。教師領導的三個重要概念及其對當前學校教育的啟示。正修學報,(24),83-103。
吳芯茹(2012)。教師專業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永續經營之探討。教育部委託之出國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吳明隆(2011)。以數位化行動學習迎接新挑戰。T&D 飛訊,124,1-21。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宗立、趙淑美(2010)。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3(1),69-95。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作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29-145。
李仕彥(2013)。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爭宜(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珮綺(2012)。教師專業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永續經營之探討-以兩所美國中學為例。教育部委託之出國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4),38-59。
李瑞光(2012)。從買方市場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師友月刊,(539),44-47。
李岱容(2016)。以創新與科技接受度探討完全中學教師應用行動學習之現況與需求(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李靜儀、龔心怡、李文生(2014)。未來教室,學習E起Hi起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72-75。
何榮桂(2012)。臺灣教育科技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674),41-47。
邱小玲(2009)。國小教師對「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創新接受度與科技接受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邱雅萍、郭美資、莊文隆(2006)。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中職導師為例。企業管理學報,(69),97-134。
林奕華(2013)。一朵教育雲‧開展教學新生命。「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臺北市南湖國小。
林勇助(2013)。淺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特殊教育教師之參與。雲嘉特教期刊,(17),48-52。
林海清(2000)。學校行政組織的行動學習。學校行政,(8),12-19。
林雅鳳、許育健(2014)。關於行動學習的幾項思考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63-66。
林傑聖、林怡均(2013)。Action Learning到Mobile Learning:淺談行動學習的進化與可能之影響。科學教育,(365),19-28。
林新發、黃秋鑾(2014)。推動校長教學領導以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43-62。 
周淑惠、蔡秉燁(2013)。Monkeys 結合交互式教學法對國小學童英語故事閱讀之學習互動、英語態度與學習成效研究。「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臺北市南湖國小。
姚璧如(2014)。影響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施淑蓮(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計惠卿(2012)。誰在動?行動學習的視角及應用。T&D飛訊,140。
范含芸、吳佳娣、韓志宏、張涵洋、謝明輝(2013)。行動學習對於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之影響-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臺北市南湖國小。
徐綺穗(2013)。行動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T&D飛訊,209。
徐偉民、廖玉婷(2012)。參與專業社群對國小教師數學教學的影響。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2),1-24。
高台茜(2001)。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台大教與學,9。
高嘉汝(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來探討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科技接受度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
郭璟儀(2014)。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行動學習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郭慧中(2009)。未來教室新面貌—從美國、新加坡、中國案例,初探臺灣發展模式。取自http://idp.teldap.tw/epaper/20091221/199
連安青(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專業成長的饗宴?是負擔?還是口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52-55。
連英捷(2015)。國小資訊組長協助學校導入行動學習計畫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 60(3),68-88。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陳長華(2013)。高雄市國小代課教師知覺組織支持與留職意願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冠宇(2013)。使用行動裝置之合作學習成效(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景蔚(2006)。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與進化中的行動學習。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4),17-45。
陳琦媛(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於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現況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2),1-46。
陳棋祐、林弘昌(2007)。行動學習在教育上的應用與分析。生活科技教育, 40(5)。
陳德懷(2011)。數位科技與台灣未來二十年教學的趨勢。前瞻科技與管理,1, 1-13。
陳玉惠(2015)。績優縣市行動學習推動策略之跨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名莉、劉林榮(2014)。「教師同儕互評」運作經驗分享。「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臺北市南湖國小。
陳宥蓁、林啟超(2015)。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23-128。  
陳淑玲(2013)。台中市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錫安、游雅婷、張玟慧與劉遠楨(2015)。臺北市中小學學生行動學習5c關鍵素養報告。「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臺北市南湖國小。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台中市: 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許文華(2015)。參與教師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以新北市國小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許智涵(2015)。宜蘭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對其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許峻堯(2014)。以合作學習支持行動學習之學習效果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教育部(2013)。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教育部規劃全面性的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取自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18104&Index=&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教育部(2014)。「數位學習推動計畫」103年起全面啟動。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2491&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教育部(2015)。105年資訊教育推動細部計畫書-國中小行動學習推動計畫實施方案。取自http://mlearning.ntue.edu.tw/
教育部國中小行動學習推動計畫(2013)。計畫目標。取自
http://mlearning.ntue.edu.tw/about.html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網(2012)。101年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審查結果。取自: 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FileUpload/index.aspx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15)。數位學習計畫教育部積極推動行動學習。取自 http://eradio.ner.gov.tw/news/recordId=21950&_sp=detail
張素娟(2012)。由雁行理論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55-56。
張紋綺(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與教師專業對話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淑宜(2010)。台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淑宜、辛俊德(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83-103。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基成、顏啟芳(2012)。以擴充的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英語學習之接受度。電子商務學報,14(1), 97-119。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主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1(1),61-90。
張奕華、顏弘欽(2012)。國民小學組織學習, 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學校行政,(79),178-198.
莊玉鈴(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動機與社群內涵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莊智驛(2012)。臺北市公立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調查(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莊謙本(2012)。無所不在學習的教育情境典範。教學科技與媒體,100,42-48。
曾國鴻、朱耀明、陳榮宗(2004)。國民小學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高雄師大學報,(16),415-435。
黃政傑(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特質與推動策略。取自
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aspx?proid=24   
黃哲彬(2005)。論行動學習之理念及其在教師進修上的啓示。學校行政,36,52-59。
黃建翔、吳清山(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策略研究:「資料導向決定」觀點。教育研究學報,47(1),39-58。
黃素霞、黃書猛(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學習之成效。管理資訊計算,2(1),262-271。
黃莘丰(2015)。「行動學習載具」教學創新推廣歷程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私立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國禎(201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T&D飛訊,141。
黃道遠、吳婷婷(2012)。從教學文化看教師領導之困難與因應策略:以新竹縣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77),46-62。
黃喜美(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臺南市國小教師對於行動學習之使用意願與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馮佳怡(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觀點探索-基隆市國中輔導教師督導團體的發展。中等教育,64(3),128-137。
馮莉雅、林惠儀、張翠倫(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協助國小教師增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知能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175-197。
湯艷鳳(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楊心怡、劉遠楨(2012)。創新學習:資訊科技的應用與實踐,教學科技與媒體,100,36-41。
新北市教育局(2013)。2013學習行動年:12項主軸及25項方案。取自 http://tedl.ntpc.edu.tw/master/1020124.pdf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5)。新科技有助教育?專家不了解科技的優勢。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73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百科(2014)。數位典藏與位學習計畫百科。取自http://wiki.teldap.tw/index.php
蔡玫芳、黃惠貞(2012)。建構教師專業社群-以板橋高中導師專業發展社群為例。中等教育,63(2),177-185。  
蔡進雄(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領導之建構與發展-以學習領域召集人為例。學校行政,(52),20-43。
蔡瑞銘(2015)。以三需求理論探究國小教師社群參與意圖與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蕭福生(2014)。發展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數位學習。「教育雲端應用及平台服務」行動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社群工作坊成果發表暨研討會,臺北市南湖國小。
蕭顯勝、蔡福興、游光昭(2005)。在行動學習環境中實施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之初探。生活科技教育,38(6),40-57。
鮑慧門(2013)。知識管理應用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學校行政,(83),134-155。
賴宗聖(2015)。國小家長對行動學習認知與反應研究以南湖國小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79-88。
薛慶友、傅潔琳(2015)。行動學習的教學實踐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01-107。
簡杏娟、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促進專業學習社群建構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90),172-193。
羅希哲、劉一慧、孟祥仁(2007)。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現況及行爲模式比較之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99-122。
羅景瓊、蘇照雅(2009)。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從數位學習到行動學習。生活科技教育,42(6),96-108。
蘇國章(2011)。國小階段實施 U 化學習之芻議。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4),1-13。
鐘昀珊、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二、英文部分
Ardichvili, A., Page, V., & Wentling, T. (2003). Motiv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knowledge-shar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7(1), 64-77.
Bolam, R., McMahon, A., Stoll, L., Thomas, S., Wallace, M., Greenwood, A., ... & Smith, M. (2005).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ristol: University of Bristol y Departa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Chen, G. D., Chang, C. K., & Wang, C. Y. (2008). Ubiquitous learning website: Scaffold learners by mobile devices with information-aware techniqu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0(1), 77-90.
Chen, I. Y., & Chen, N. S. (2009). Exa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nts'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1), 134.
Celine, P. (2012). Best Practice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world.com/a_admin/best-practices-for-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shtml 
Cole, P. (2012). Link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Connelly, C. E., & Kevin Kelloway, E. (2003). Predictors of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knowledge sharing cultures.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4(5), 294-301.
DuFour, R. (2003).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chool Administrator, 60(5), 13-18.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Fullan, M. (2006).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School Administrator, 63(10), 10.
Hardless, C., Lundin, J., Lööf, A., Nilsson, L. & Nuldén U. (2000). MobiLearn Education for mobile peop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ugm.ac.id/~widyawan/mobilearn/Mobilearn.pdf
Hord, S. M. (2008). Evolu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volutionary Concept Is Based on Intentional Collegial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29(3), 10-13.
Hipp, K. K., Huffman, J. B., Pankake, A. M., & Olivier, D. F.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Klopfer, E., K. Squire, & H. Jenkins. (2002). Environmental detectives: PDAs as a window into a virtual simulated world.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95-98.
Kilbane, J. F. (2009). Factors in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NASSP Bulletin, 93(3), 184-205.
Kozlowski, S. W. J., & Hults, B. M. (1987). An exploration of climates for technical updating and performance. Personnel Psychology, 40(3), 539-563.
Kanter, R. M. (1983). The Change Masters: Innovations for Productivity in American Corporation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Linda, D.H. & Nikole, R. (2009). Research Review / Teacher Learning: What Matters? How Teachers Learn, 66(5), 46-53.
Linda, D.H., Ruth, C.W, Alethea, A., Nikole, R,&Stelios, O.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A Status Report on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Retrieved from https://learningforward.org/docs/ pdf/nsdcstudy2009.pdf
Louis, K. S., Marks, H. M., & Kruse, S.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Morrissey, M. S. (200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ngoing exploration. Austin, TX: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Naismith,L., Lonsdale, P., Vavoula, G., Sharples, M. (2004). Literature Review in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nfer.ac.uk/publications/FUTL15
Noruzy, A., Dalfard, V. M., Azhdari, B., Nazari-Shirkouhi, S., & Rezazadeh, A. (2013). Relations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1-13.
Ogata, H. (2009). Supporting Awareness in Ubiquitous learning. Mobile and BlendedLearning,4(1).
Pachler, N., Bachmair, B., & Cook, J. (2010). Mobile Learning: A Topography. In Mobile Learning (pp. 29-72). Springer US. DOI 10.1007/978-1-4419-0585-7_2
Passey, D. (2010). Mobile learning in school contexts : can teachers alone make it happen?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3(1), 68-81.
Quinn, C. (2000). 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and in-your-pocket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Richard,D.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chool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61(8), 6-11. 
Rogers, Y., Price, S., Randell, C., Fraser, DS., Weal, M., Fitzpatrick, G. (2005). Ubi-learning integrates indoor and outdoor experience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8(1), 55-59.
Sharples, M. (2000).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4(3), 177-193.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3). Policy guidelines for mobile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 unesco.org/images/0021/002196/219641E.pdf
Wiestling, T. L.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rder No.3408773). Available from Education Database;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60870170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