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6200815141800
DOI 10.6846/TKU.2008.00594
論文名稱(中文) 梁益《詩傳旁通》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Liang Yi“ Shizhuan Pangtong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李佳明
研究生(英文) Chia-Ming Lee
學號 69300040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04
論文頁數 18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復山
共同指導教授 - 蔣秋華
委員 - 陳恆嵩
委員 - 許維萍
關鍵字(中) 元代
梁益
詩傳旁通
詩集傳
關鍵字(英) Yuan Dynasty
Liang Yi
Shizhuan Pangtong
Book of Poet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從元代社會背景及經學發展的宏觀視角,對梁益《詩傳旁通》進行細微的內部考察。文中首先對元代經學發展作整體性的論述,而後深入考察梁益的治經態度及其《詩》學思想,企圖從中發掘梁益《詩傳旁通》在元代《詩經》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價值。
    元蒙統治者入主中原初期,欲藉重朱子學說中道德教化的思想,來穩定剛取得的政權,不僅立其學為正統,並定科舉考試以《四書章句集註》為本,此舉不僅提昇朱子學術地位,同時也對朱子理學在明、清時的獨尊,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契機。整體而言,元代學術籠罩是在朱子思想體系下,然而元儒並沒有完全墨守其說,他們不承認朱說是完美無缺的,或多或少也看到朱說的不足之處,因此元儒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努力為朱子一系的經注除訛補闕、發明推求,使其經說更趨完美、成熟,最終乃成一代之典範,並影響及於現代。可惜的是,明代修《元史》時未立〈藝文志〉,以致元代許多典籍的保存及流傳,沒有受到較好的照顧。今考元人《詩經》類著作,著錄者有七十六部,然其中六十部已亡佚。雖然今日能見的元代《詩經》類著作不多,但取其觀之,仍可考略元儒《詩》學研究情形。
    元儒梁益,字友直,號庸齋,元惠宗至正辛巳年(1341)中江浙鄉舉。自幼敏慧好學,少年時即已博覽群經。其對經文義理通透曉暢,學術涵養豐富且博通,尤其善於《詩經》及《春秋》。梁益治學態度客觀公允,且不拘泥門戶之見,注釋《詩集傳》時,能對其訛誤處,妥當地提出修正。梁益從教育的角度看待注疏的重要,在注釋過程中具體實踐朱子格物致知的求學步驟。全書有以下幾項特點:1.補充《詩集傳》的過程中,同時也對《詩經》文本有所疏釋,不僅擴大了其注釋眼界,也使得《詩集傳》的內容更為精詳。2.注釋時以條列的方式呈現,不抄錄《詩集傳》原文,僅列出需注釋之詞彙予以說解,使全書條目清晰、綱領分明。3.重視解說地理山川等地學常識,地理方面的疏釋,能使詩歌內容更貼近真實生活,進而使讀者對詩意更有所感。不論在注釋體例和手法上,或是在注釋特色及風格上,梁益《詩傳旁通》都成功的表現出作為一個再注本的價值。
    本文撰寫動機之一,即是希望透過對元代《詩經》學發展作整體考察後,進而提出一己之見,發掘元代經學的價值。本文以元儒梁益的學術思想研究為起點,提供來日學術研究的方向,冀期元代經學研究能受到更廣泛且深入的探討。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mploys the macro-perspectives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in Yuan Dynasty to inquire the subtle inner examination of “Shizhuan Pantong” of Liang Yi. This paper explores holistic discourses regarding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in Yuan Dynasty and furthered the examination of Liang Yi’s attitude toward the classics and his poetic thoughts, aiming a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tatus and values of “Shizhuan Pantong” of Liang Yi in studies of “Book of Poetry” in Yuan Dynasty. 
    The Yuan governors attempted to stabilize the newly obtained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the thoughts of moral enculturation proposed by Zhu Xi as entering the Central Plain; consequently, Zhu Xi was set as the orthodox and the central examination was based on “Sishu zhangju jizhu”, which not only advanced the academic status of Zhu Xi but also provided the good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of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exclusive position of Zhu Xi’s Confucianism i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Frankly speaking, Zhu Xi influenced the whole academic field in Yuan Dynasty; however, the Confucians in Yuan Dynasty did not comply with Zhu Xi’s principals completely. They did not admit the perfection of Zhu Xi and detected the imperfection of his principals as well; as a result, the Confucians in Yuan Dynasty strived for the supplements and annotations of Zhu Xi’s works in diverse dimensions for more perfection and maturity of his Confucianism, which renders the model in Yuan Dynasty and impact us till now.
    Liang Yi, a Yuan Confucian, had read most of the Confucian works in his teenage with his wisdom and diligence in childhood; therefore, he understood reasons well and was cultured and cultivated in academic field. Amidst, he was good at “Book of Poetry” and “Chunqiu”. With the just impersonal attitude toward Confucianism, Liang Yi was not confined to his own perspectives, so he was able to modify the errors in “Shijizhuan” properly. There are some features in his book: 1. the annotation of “Book of Poetry” during the supplement of “Shijizhuan” expanded the vision of annotation and rendered the detailed contents of “Shijizhuan”; 2. the detailed annotation in order presented the plain and clear clauses and principals; and 3. the annotation regarding the geographical commonsense rendered the closeness of the poetry toward the real life and the sensual perception of the audience to poetic affection. “Shizhuan Pantong” of Liang Yi presents the value as a book of annotations regarding the genre and manners of annotation and the features and styles of annot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the personal perspectives for exploring the values of Confucianism in Yuan Dynasty via the holistic inspection of “Book of Poetry” in Yuan Dynasty; thereupon, this paper employs the academic studies and research of Liang Yi, a Yuan Confucian in Yuan Dynasty, as the fundamental to propose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expects the broader and deeper inquiry of Yuan Chinese Confucian Classic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	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討論 ----------------------------	10
第二章 元代朱子學興盛背景 ----------------------------	15
  第一節 元代朱子學興盛前緣 --------------------------	15
  第二節 元代帝王對儒學的態度 ------------------------	17
  第三節 元儒對朱子學的繼承 --------------------------	22
    一、 對朱子學的發揮 ------------------------------	22
    二、 疑改經書情形 --------------------------------	25
  第四節 朱子學的傳播 --------------------------------	29
    一、 元初朱子學的北傳 ----------------------------	29
    二、 元儒對朱子學的宣揚 --------------------------	32
  第五節 學校與科舉制度 ------------------------------	35
  第六節 小結-----------------------------------------	39
第三章 元代《詩經》學特色及著述情形 ------------------	40
  第一節 元代《詩經》學特色 --------------------------	40
    一、  宗朱子《詩集傳》之說 -----------------------	40
    二、 於注疏中展現民族精神 ------------------------	44
  第二節 今存元人《詩經》類著作 ----------------------	46
    一、 趙悳《詩辯說》-------------------------------	47
    二、 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	50
    三、 劉瑾《詩傳通釋》-----------------------------	52
    四、 許謙《詩集傳名物鈔》-------------------------	55
    五、 羅復《詩集傳音釋》---------------------------	59
    六、 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	60
    七、 朱倬《詩經疑問》-----------------------------	63
    八、 劉玉汝《詩纘緒》-----------------------------	65
    九、 梁寅《詩演義》-------------------------------	69
    十、 盧觀《詩經集說》-----------------------------	71
    十一、 李公凱《直音傍訓毛詩句解》-----------------	72
    十二、 林泉生《明經題斷詩義矜式》-----------------	73
    十三、 劉貞《新刊類編歷舉三場文選》---------------	74
  第三節 元人對《詩集傳》的批評-----------------------	77
  第四節 小結 ----------------------------------------	80
第四章《詩傳旁通》概論 -------------------------------	82
  第一節 梁益生平考略及成書動機 ----------------------	82
    一、 梁益生平考略 --------------------------------	82
    二、 成書動機 ------------------------------------	86
  第二節《詩傳旁通》傳本 -----------------------------	89
  第三節《詩傳旁通》體例及特點 -----------------------	91
    一、 《詩傳旁通》體例 ----------------------------	91
    二、  《詩傳旁通》特點 ---------------------------	98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五章 《詩傳旁通》要旨 ------------------------------	108
  第一節《詩傳旁通》的〈詩序〉觀 ---------------------	108
    一、 去〈序〉言《詩》-----------------------------	109
    二、 對〈詩序〉的態度 ----------------------------	113
    三、 對六義的見解 --------------------------------	121
  第二節 「遍知」的讀《詩》方法 ----------------------	126
  第三節 對《詩集傳》的旁通 --------------------------	136
    一、 對《詩集傳》的修正及補充 --------------------	136
       (一) 引用原典解釋典章制度 ---------------------	136
       (二) 疏解典故、歷史事件原委 -------------------	142
       (三) 考究並補充釋義未明處 ---------------------	146
       (四) 辨析修正朱說訛誤 -------------------------	151
    二、 具體落實朱子教育思想 ------------------------	153
  第四節 小結-----------------------------------------	155
第六章 結論 ------------------------------------------	157
  第一節 本文主要要點論述 ----------------------------	157
  第二節 本文尚可發展空間 ----------------------------	162
參考書目 ---------------------------------------------	163
附錄:元人《詩經》類著作存佚表 -----------------------	17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依類別排列)
(1)經部
元‧梁寅:《周易參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宋‧歐陽修:《詩本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宋‧蘇轍:《蘇氏詩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宋‧朱熹:《詩經集傳附斠補》,台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
宋‧朱熹:《詩序辨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宋‧王質:《詩總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趙悳:《詩辨說》,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65年
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劉瑾:《詩傳通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朱倬:《詩經疑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劉玉汝:《詩纘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梁益:《詩傳旁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梁寅:《詩演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1983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學波:《詩經篇旨通考》,台北:廣東出版社,1976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80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朱守亮:《詩經評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程元敏:《詩序新考》,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周何主編:《詩經著述考》,台北:鼎文書局,2004年
劉毓慶:《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熊公哲等:《詩經研究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清‧朱彝尊,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廣慶編審:《經義考》,台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明‧朱睦楔撰:《授經圖》,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76年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謝啟昆:《小學考》,台北:廣文書局,《書目三編》本,1969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漢‧班固著、唐‧顔師古注:《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64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元‧中書省編訂:《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2年
元‧梁寅:《策要》,台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本,1972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82年
明‧萬光泰:《元史略》,台北:文海出版社,《元明史料叢編》本,1984年
清‧邵遠平撰:《元史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遼金元傳記資料叢刊》本,2006年
清‧魏源:《元史新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遼金元傳記資料叢刊》本,2006年
清‧曾濂:《元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遼金元傳記資料叢刊》本,2006年
清‧柯劭忞:《新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明‧程文海:《新安文獻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明‧李賢等:《大明一統志》,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明萬壽堂本影印,1989年
清‧楊士奇等編:《文淵閣書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簡編》本,1966年
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台北:華文書局,《中國省志彙編》本,196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清‧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64年
清‧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64年
雒竹筠遺稿、李新乾編補:《元史藝文志輯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清‧黃稷虞:《千頃堂書目》,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本,1966年
清‧錢曾:《也是園藏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本,2005年
清‧錢曾:《述古堂藏書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簡編》本,1966年
清‧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國文史哲資料叢刊》本,1982年
清‧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台北:廣文書局,《書目叢編》本,1967年
清‧陸心源:《儀顧堂續跋》,台北:廣文書局,《書目續編》本,1968年
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2002年
清‧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台北:廣文書局,《書目叢編》本,1976年
清‧繆荃孫:《藝風老人日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
梁嘉彬等:《宋遼金元史研究論集》,台北:大陸雜誌社,《大陸雜誌史學叢書》本,1974年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多維文化視野中的朱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3)子部
宋‧黎靖徳編:《朱子語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6年
明‧馮從吾:《元儒考略》,北京:北京圖書館,《遼金元傳記資料叢刊》本,2006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薈要》本,1965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65年
清‧蔣光煦撰:《東湖叢記》,台北:廣文書局,《書目叢編》本,1976年
清‧繆荃孫:《雲自在龕隨筆》,台北:世界書局,《中國學術名著》本,1963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羅立剛:《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4)集部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67年
元‧郝經:《陵川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1973年
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2002年
元‧許謙:《元許白雲先生傳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6年
元‧劉瑾:《律呂成書》,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1970年
元‧梁寅:《新喻梁石門先生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1988年
元‧梁寅:《石門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
元‧王逢:《梧溪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1966年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本,1965年
清‧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寧武南氏1934年校印本,1997年
清‧曹元弼:《復禮堂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近代名家集彙刊》本,1973年
清‧張作楠編:《翠微山房叢書稿本》,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1965年
清‧繆荃孫:《藝風堂友朋書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期刊論文 (依刊出時間排列)
何淑貞:〈元代學者許謙〉,《孔孟月刊》第14卷第9期,1976年2月
龔道運:〈元儒許衡之朱子學〉,《國立編譯館館刊》第8卷第2期,1979年12月
蔡信發:〈元代的經學〉,《孔孟月刊》第27卷7期,1983年3月
何淑貞:〈元儒吳草廬的生平〉,《高雄師院學報》第11期,1983年4月
王明蓀:〈略述元代朱學之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6卷12期,1983年12月
喬衍琯:〈通考經籍考述略〉,《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7卷1期,1984年6月
田鳳台:〈馬端臨經籍考析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4期,1985年4月
烏蘭察夫、段文明:〈理學在元代的傳播與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1991年4月
張祝平:〈《四庫全書》與科舉文獻〉,《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1995年10月
楊晉龍:〈論《詩傳大全》與《詩傳通釋》的差異〉,《中國文哲所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陳鴻森:〈十一經問對考正〉,《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1期,1998年1月
袁冀:〈元代蒙古人漢化考〉,《中原文獻》第31卷第1期,1999年1月
林素英:〈論君臣服喪所凸顯的君臣倫理-以《儀禮‧喪服》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3月
李時銘:〈「鄭聲淫」在經學上的糾葛及音樂性的問題〉,《逢甲大學人文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陳高華:〈兩種《三場文選》中所見元代科舉人物名錄,兼說錢大昕《元進士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2001年第1期,2001年10月
趙沛霖:〈《詩經》學的神聖化與元代《詩經》研究〉,《中州學刊》第127期,2002年1月
蔡恆海:〈《詩經‧鄭風》是否多為淫詩之芻議〉,《重高學報》2002年第5期,2002年10月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白雲先生許謙〉,《中國語文》第92卷第3期,2003年3月
黃仁生:〈元代科舉文獻三種發覆〉,《文獻》2003年第1期,2003年3月
張寶三:〈《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3年5月
張民權:〈元代古音學考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3年8月
康全成:〈朱熹《詩集傳》初探〉,《遠東學報》第21卷第1期,2004年1月
馬行誼:〈略論元初儒臣積極入仕之心態〉,《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
廖雲仙:〈金華四先生「論語」學述評〉,《勤益學報》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
聶朋:〈梁寅生平及「夫子堂」遺跡概說〉,《新余高專學報》第10卷第3期,2005年6月
林素英:〈論二〈南〉詩的禮教思想〉,《中國文化研究》第52期,2006年5月
陳海燕、王宇:〈劉瑾對朱熹詩經學的貢獻〉,《嘉應學院學報》第24卷5期,2006年10月
李兵:〈元代書院與理學的傳播〉,《浙江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31卷第1期,2007年1月
張祝平、蔡燕、蔣玲:〈元代科舉《詩經》試卷檔案的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
楊洪升:〈繆荃孫集外題跋輯考〉,《文獻》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

三、論文集論文 (依出版時間排列)
張祝平:〈《詩經》與元代科舉〉,趙沛霖主編:《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晉龍:〈導言:元代經學史的奠基與新猷〉,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夏傳才:〈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張宏生:〈元代《詩經學》初論〉,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福田殖著、連清吉譯:〈經學家許衡-其思想的特質〉,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艾爾曼(Benjamin A.Elman)著、呂妙芬譯,〈南宋至明初科舉科目之變遷及元朝在經學歷史的角色〉,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黃沛榮:〈元代《易》學評議〉,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陳恆嵩:〈董鼎《書蔡氏傳輯錄纂註》對蔡沈《書集傳》之疏釋〉,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趙沛霖:〈劉瑾《詩傳通釋》淺說〉,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廖雲仙:〈許謙《讀論語叢說》序說〉,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蔣秋華:〈王充耘的《尚書》學〉,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馮浩菲:〈六義兩分論〉,馮浩菲主編:《歷代詩經論說述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楊明珠:〈談研究朱熹《詩集傳》一個問題〉,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3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四、學位論文 (依論文年度排列)
陳美利:《朱子詩集傳釋例》,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孔建國:《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鍾武洪:《詩經中有關男女情感問題之探詩與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王明蓀:《元代的仕人與政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陳恒嵩:《明人疑經改經考》,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徐玉梅:《元人疑經改經考》,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簡福興:《元代春秋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黃煌興:《論吳澄的學術歸向與教育理論》,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許佩玉:《元代初期南北方漢族文學集團的文學表現與處世態度》,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