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6200611454900
DOI 10.6846/TKU.2006.00560
論文名稱(中文) 非師範體系國小教育學程未來願景之探究—以D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Vision of the Program of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 in non-Teachers' College -- the Case of D Univers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林澂
研究生(英文) Cheng Lin
學號 69114010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5-23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瑞貴
委員 - 何福田
委員 - 柯志恩
關鍵字(中) 願景
師資培育
教育學程
因果層次分析
關鍵字(英) Visio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1994年師資培育法公布施行以來,臺灣進入到了多元化師資培育時代。傳統國內師資主由師範校院專門培育,經由開放之後,非師範體系之大學經過核准成立教育學程,亦可參與培育師資的工作。然而自開放以來,整體師資培育政策實施過程缺乏合理政策規劃與嚴格審核,造成職前教師數量過多的問題,同時非師範體系之師資培育大學,在培育專業上亦遭受質疑;在加之以國內少子化狀況日趨明顯,整體教育環境不利於師資培育之發展,因此非師範體系之教育學程於發展上已面臨瓶頸,其中以國小師資之培育所受影響最為嚴重。

於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以D大學國小教育學程為例,探究其未來發展上之願景。本研究從師資培育之開放背景開始,對非師範體系國小教育學程之出現與影響因素進行瞭解,續採質化深入訪談方式,訪談D大學國小教育學程之教師、學生,以及所培育出之職前教師,瞭解國小教育學程之發展現況,同時探析其於制度層面、專業培育層面之諸多問題,以及瞭解學程發展走向。最後根據以上訪談及所有資料,歸結出D大學教育學程於發展上面臨之困境,以未來學當中之因果層次分析進行對學程發展思維上的突破,規劃未來發展情節與願景,對國小教育學程之師資培育與未來發展方面給予相關建議,希冀教育學程積極把握自身原有的優勢,改革缺失,不論是持續成為師資培育的績優機構,或是成為新興的教育領域相關機構,持續為台灣整體教育環境注入多元化色彩與活力。
英文摘要
Since 1994, teacher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the single channel transformed into plural. With the approb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was allowed to establis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But incorrect policy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low birthrate during 12 years caused serious impact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n the vision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 Program of D University. The thesis adopt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Relevant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 of 4 teachers and 11 students.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situation and professional issues of elementary teacher program of D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se issues and situation, researcher induced 6 difficult positions of Elementary Teacher Program, finally formulated two scenarios and four kinds of Vision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the ending of this thesis,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teacher program and further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陳述……………………………………………………………………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師資培育多元化的政策背景與脈絡………………………………………15
第二節	多元化政策下國小教育學程師資培育專業性問題………………………29
第三節	影響國小教育學程發展之外力因素………………………………………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研究流程……………………………………………………………………51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解釋………………………………………………………55
第一節	國小學程發展現況與制度問題……………………………………………57
第二節	國小學程培育專業問題與發展走向………………………………………77
第三節	國小教程之變革與願景 ………………………………………………… 102

第五章	結論 ……………………………………………………………………… 115
第一節   啟示與建議 ……………………………………………………………… 11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18
   
參考書目與文獻
中文部分 ………………………………………………………………………… 119
外文部分 ………………………………………………………………………… 124

附錄一  師範校院與大學教育學程課程架構表 ………………………………… 125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131
附錄三  現行之「師資培育法」法規全文 ……………………………………… 132
附錄四  現行之「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法規全文 …………………………… 137
附錄五  現行之「大學設立師資培育中心辦法」法規全文 …………………… 140


圖表目次
表目錄
表1-1   願景定義彙整表……………………………………………………………  9
表2-1   日本佔據統治臺灣時期師範教育大事表………………………………… 17
表3-1   多元測定分類表…………………………………………………………… 42
表3-2   研究對象師資培育中心專任教師一覽表………………………………… 47
表3-3   研究對象「願景與策略」及「中長程發展計畫目標」內容…………… 50
表4-1   訪談資料表………………………………………………………………… 55
表5-1   D大學國小教育學程未來發展願景一覽表………………………………113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44
圖3-2   研究流程圖………………………………………………………………… 52
圖5-1   The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Pyramid…………………………………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2)。第二代「師資培育法」的變革與展望。教師之  友,43(4),30-36。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王九逵(1996)。一般大學中教育學程的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45-59頁)。臺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5)。多元化教育改革趨勢與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1(2)。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內政部(2005)。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重要參考指標。查詢日期: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司琦(1981)。中華民國教育史。臺北:三民書局。
伍振鷟(1996)。中國教育史叢論。臺北:師大書苑。
伍振鷟、黃士嘉(1997),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頁1-26。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伍振鷟、黃士嘉(2002)。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9頁)。臺北:學富。
沈亞梵(1995)。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李薈園(1997)。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頁1-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1996)。教師組織的定位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8,頁2-8。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頁27-43。臺北:元照。
何福田(2006)。才轉師心便不同。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林清江(198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五南。
林清江(1995)。多元與卓越。師友月刊,335,頁35-40。臺中:臺灣省公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五南。
林志鴻、董娟娟(1999)。社會未來學。臺北:華泰。
林煌(2000)。新制師資培育法的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591,頁18-24。臺北:臺灣省教育會。
卓英豪(1995)。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與展望。國教之友,47(3),頁32-34。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教之友社。
邱素青(2005)。師資培育制度的理論與實際。臺灣教育,55。頁54-62。臺北:臺灣省教育會。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141-158頁)。臺北:巨流。
科特(John P. Kotter)(1998)。企業成功轉型8 Steps(邱如美譯)。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徐晉治(1993)。師資培育多元化的問題。國教園地,45,17-21。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徐永昌(1999)。企業願景、企業文化、員工生涯發展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臺灣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成(1990)。國小師資班實施效果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145-168。臺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1997)。多元化師資培育中的潛在課程。教育資料集刊,22,頁235-254。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史館教育志編纂委員會(1990)。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臺北:國史館。
曹仁德、梁忠銘(2002)。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遷之考察—師範院校、教育系所培育機構之變革。臺東師院學報,13,頁212-239。臺東: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曹翠英(2003)。論中小學師資培育與素質提升。教師天地,127,頁64-73。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郭芳朱(2001)。國民小學教育學程學生教育專業認知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頁40-10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奎憙(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頁171-195。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國華(2003)。 未來學內涵與外延:兼論在教育上的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09,頁106-109。臺北:元照。
教育部統計處(2005a)。94~109 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查詢日期:2005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ublish/basic-edu-stnum/2005.pdf?FILEID=137613&UNITID=142&CAPTION=94~109%20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
教育部統計處(2005b)。重要教育資訊統計大綱。查詢日期:2005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l/index.htm?TYPE=1&UNITID=197&CATEGORYID=0&FILEID=140368&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5c)。主要統計表「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3 學年度)」。查詢日期2005年11月10日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eriesdata.htm?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5d)。國小教師年齡分組統計。查詢日期: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93/basic_school/re12.htm教育部(2003a)。大學設立師資培育中心辦法。資料來源: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日期:2005年11月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30030
教育部(2003b)。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資料來源: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日期:2005年11月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50007
教育部(2004)。國民教育法。資料來源: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日期:2005年11月8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1
教育部(2005a)。師資培育法。資料來源: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日期: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50001
教育部(2005b)。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資料來源: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日期:2005年11月1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150004
教育部(2005c)。94學年度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評鑑報告。查詢日期:2005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9202001/edu/edu.htm
黃榮村(1995)。師資培育與教育學程。國家政策雙週刊,127,頁2-4。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雙月刊, 40(1),頁29-34。
黃啟仁(2003)。流浪教師的春天在哪裡。師友月刊,435,頁30-33。臺中:臺灣省公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馮朝霖(1995)。教育學程發展與檢討。國家政策雙週刊,127,頁16-17。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葉連祺(2004),中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頁167-203。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楊景堯(1994)。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趨勢及所面臨的問題。高市鐸聲,5(1),頁22-26。高雄:高雄市教師研習中心。
聖吉(Peter M. Senge)(1995)。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齊若蘭譯)。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聖吉(Peter M. Senge)(1994)。第五項修練 :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能力(郭進隆譯)。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楊深坑(2002)。從專業理念的新發展論我國師資培育法之修訂。教育研究月刊,98,頁79-98。臺北:元照。
楊洲松(2003)。修正「師資培育法」的檢視。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6,頁23-4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詹志禹、陳舜芬、黃坤錦(1996)。大學院校辦理師資教育學程的相關政策、現況與困難。台北:張榮發基金會。
鄭瑞澤(1987)。當前我國師範教育一元化與多元化問題的商榷。東方雜誌,12(3),50-5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鄭世仁(1995)。一場靜默的社會革命:我國師範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1-28頁)。臺北:師大書苑。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吳清山、林天祐、陳明終、方慧琴(1997)。一般大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院校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研究案。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歐用生(1996)。師院「教學方法」課程的改革。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會務通訊,16,頁8-15。臺北: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歐用生(1997)。國小師資培育制度和課程的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2,頁155-178。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歐用生(2000)。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教師所需之教育專業科目及學分數之研究。教育部國民司委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研究案。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賴清標(2003),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師友月刊,435,8-17。臺中:臺灣省公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鍾任琴(1995)。國小實習教師價值觀、任教意願與教育專業信念關係的探討。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師院學報,9 ,頁51-90。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瞿立鶴(2002)。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臺北:國立編譯館。

外文部分:
Bezold, C. (1987), “The visioning method,” The 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9,pp.167-175
Collis, J. C.& Porras, J. C. (1991), “Building a Vision Company,” Cal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7, pp. 80-102.
Conger, J. A. (1998),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Cala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Dator, J. (1998), “The Future Lies Behind!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2(3), pp. 296-319
Inayatullah, S. (2005), “Tips and Pitfalls of the Future (Studies) Trade,” Foresight, 2(4), pp. 369-374
Inayatullah, S. (2004), The Causal Layered Analysis (CLA) Reader.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Kouzes, J. M.,& Posner, B. Z. (1987).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things done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Lipton, M. (2003), Guiding growth: How vision keeps companies on cours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Malaska, P. (1999), “Visionary management foresigh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 pp. 353-361.
Masini, E. B. (1993), 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Books.
Rowe, Alan J., R. O. Mason., K. E. Dickel., R. B. Mann., R. J. Mockler. (1994) , Strategic management: A Method logical approach. US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Inc.
Steiner, G.. A. (1979), “Strategic planning,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4(1), pp.30-52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ies. In N.K. Denzin & Y.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research(pp.236-243)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