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5201322282000
DOI 10.6846/TKU.2013.00700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八年級美術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都會型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corporating the use of mobile carrier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eighth graders′ Arts lessons- with an example of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佩芬
研究生(英文) Pei-Fen Chen
學號 70074022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5-03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鄭宜佳
委員 - 趙貞怡
關鍵字(中) 合作學習
美術教育
動漫畫課程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mobile carrier
cooperative learning
Arts lessons
Comics and Animation courses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國中美術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因應廿一世紀終生學習的概念,本研究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八年級美術課程實施二個月的行動研究,嘗試在國中美術科動漫畫課程結合行動載具科技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發展相關課程教案,表單以供日後相關老師與研究作為參考。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規劃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之教學設計,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美術動畫課程的學習成果,學生透過學習建構知識,表現個人繪圖特色。
二、學生小組分工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學生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後有助於使用載具應用程式創作動畫的能力,但本教學策略適用於學習風格活潑、耐挫力較高的班級,學生學習成果較佳。
三、本研究所實施的教學設計與策略可供教師運用在國中八年級美術動漫畫課程,透過本教學策略的實施,教師對學生使用載具自主學習的掌控更加成熟、教學更加多元化。
  本研究進一步對於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應用建議,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相關研究投入與美術教育教學應用實務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an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rt less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onse to lifelong learning concepts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study incorporated the use of mobile carriers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in the eighth graders′ art lessons for two months. The purpose was to incorporate the use of mobile carrier technology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Comics and Animation cour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develop related lesson plans and charts for art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 instructional designs which used mobile carriers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can increase the eighth graders’ learning outcomes in Comics and Anim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tudents can express individual graphics features.
2.Students learned to explore and solve problems through teamwork. With the use of mobile carrier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ents had better abilities in using mobile carriers program to create animations. However, the teaching strategy was more applicable to classes with lively learning style and better resilience. In these classes, students had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3.This study can provide eighth grade teachers with instructional designs in Comics and Anim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ers had a better control over students’ self-learning on mobile carriers and also increased diversity in teaching.
This study further discussed research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hope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art edu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運用行動載具之教學設計理論基礎	14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教學方式	21
第三節 美術教學設計與基本能力培養	31
第四節 合作學習及行動載具運用在教學的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場域	44
第三節 教學設計	4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3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學生接受本教學策略後的學習結果	61
第二節 教師實施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八年級美術科教學之實施歷程與困難解決	81
第三節 教師實施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後的教學專業成長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教案	122
附錄二	教師教學札記	136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37
附錄四	小組課堂紀錄表	138
附錄五	作品發表互評紀錄單	139
附錄六	漫畫學習單	140
附錄七	分鏡表創作學習單	141
附錄八	學校日教師教學計畫書暨家長同意說明	142

表目錄
表1-3-1 浩鑫電子書包Shuttle V08 硬體規格........................................................ 8
表2-3-1 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應分段能力指標.......................... 34
表3-2-1 本研究實施班級的性別人數分配.......................................................... 44
表3-3-1 美術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目標.............................................................. 48
表3-4-1 本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58
表4-1-1 教學設計運用合作學習策略,學生接受前的喜好情形...................... 62
表4-1-2 訪談學生分鏡表小組合作學習的喜好情形.......................................... 62
表4-1-3 學生分鏡表小組合作學習之喜好情形.................................................. 63
表4-1-4 A班學生接受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喜好理由....................... 67
表4-1-5 B班學生接受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喜好理由....................... 67
表4-1-6 訪談A班在操作載具時發生問題如何解決與應變能力的學習? ......... 73
表4-1-7 訪談B班在操作載具時發生問題如何解決與應變能力的學習? ......... 73
表4-1-8 訪談A班學生接受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後作品完成情形... 76
表4-1-9 訪談B班學生接受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後作品完成情形... 76

圖目錄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3
圖3-4-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圖............................................................................ 54
圖4-1-1 小組討論................................................................................................ 64
圖4-1-2 小組討論紀錄1..................................................................................... 65
圖4-1-3 小組討論紀錄2..................................................................................... 66
圖4-1-4 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操作情形1............................................................. 68
圖4-1-5 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操作情形2............................................................. 69
圖4-1-6 A班學生接受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操作情形..................... 69
圖4-1-7 B班學生接受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操作情形..................... 70
圖4-1-8 A班 學生提升使用載具應用程式創作問題解決的能力情形........... 71
圖4-1-9 B班 學生提升使用載具應用程式創作問題解決的能力情形........... 71
圖4-1-10 A評S28................................................................................................... 72
圖4-1-11 A評S38................................................................................................... 72
圖4-1-12 A評S37................................................................................................... 72
圖4-1-13 B評S07................................................................................................... 72
圖4-1-14 B評 S12................................................................................................. 72
圖4-1-15 B評S29................................................................................................... 72
圖4-1-16 A班S12 作品1 局部.............................................................................. 74
圖4-1-17 A班S12 作品2 局部.............................................................................. 74
圖4-1-18 A班S12 作品3 局部.............................................................................. 74
圖4-1-19 學生不同風格手繪作品........................................................................ 75
圖4-1-20 A評S32................................................................................................... 77
圖4-1-21 學生分鏡表作品(B分作-S27).......................................................... 77
圖4-1-22 學生動畫作品局部畫面(B動作-S27).............................................. 78
圖4-1-23 學生分鏡表作品 (A分作-S32) ....................................................... 78
圖4-1-24 學生小組動畫作品局部畫面(B動作-組1)..................................... 79
圖4-1-25 學生動畫作品局部畫面(B動作-S39).............................................. 79
圖4-1-26 學生互相欣賞作品................................................................................ 79
圖4-1-27 小組作品互評欣賞................................................................................ 80
圖4-2-1 漫畫課程學習單 學生作品.................................................................. 82
圖4-2-2 動畫課程分鏡表學習單........................................................................ 82
圖4-2-3 教師示範................................................................................................ 83
圖4-2-4 學生討論情形........................................................................................ 84
圖4-2-5 學生紀錄情形........................................................................................ 85
圖4-2-6 學生作品1-分鏡表構圖..................................................................... 86
圖4-2-7 學生作品2-分鏡表構圖..................................................................... 86
圖4-2-8 教師示範操作載具與stickdraw軟體操作............................................ 87
圖4-2-9 教師示範學生同步操作學習................................................................ 88
圖4-2-10 教師走動指導........................................................................................ 88
圖4-2-11 學生依分鏡表繪製動畫1..................................................................... 89
圖4-2-12 學生依分鏡表繪製動畫2..................................................................... 90
圖4-2-13 教師走動觀察融入小組討論................................................................ 91
圖4-2-14 上課學生小組座位表............................................................................ 92
圖4-2-15 小組課堂紀錄表.................................................................................... 92
圖4-2-16 學生使用載具繪圖情形........................................................................ 93
圖4-2-17 學生補救學習情形1............................................................................. 95
圖4-2-18 學生補救學習情形2............................................................................. 95
圖4-2-19 學生作品簡化圖像呈現........................................................................ 96
圖4-2-20 小組課堂紀錄表(B紀6-S15-20130102) ......................................... 97
圖4-2-21 小組課堂紀錄表 (B紀4-S29-20121228) ....................................... 97
圖4-2-22 教師為載具解碼.................................................................................... 97
圖4-2-23 小組課堂紀錄表2(A紀1-S28-20130102) ...................................... 98
圖4-2-24 小組課堂紀錄表3(B紀3-S34-20130102) ...................................... 98
圖4-2-25 A表S38................................................................................................... 98
圖4-2-26 教師解決學生操作問題........................................................................ 99
圖4-2-27 學生嘗試以載具做出不同效果............................................................ 99
圖4-3-1 教師走動指導,學生使用載具自主學習.......................................... 101
圖4-3-2 教師教學示範,帶領學生建構知識.................................................. 102
圖4-3-3 漫畫學習單局部.................................................................................. 104
圖4-3-4 師生互動討論情形.............................................................................. 105
圖4-3-5 教師多元評量與教學.......................................................................... 107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王明傑、陳玉玲(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9)。教學原理(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禎輝(2010)。電子書包應用於小學教育之可行性分析-以某小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白聖秋(2011)。未來學習-電子書包帶來的改變。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10(6)。100年6月15日。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730&lid=544。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臺北市:五南。
李咏吟(1983)。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春芳(1990)。國民中學教學媒體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宗葳(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文瑞(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宗薇(1997a)。教學設計 教學原理之第三章。黃政傑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宗薇 (1997b)。第一篇第一章緒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10-11。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載於黃正傑主編,教學原理(頁67-117)。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詠蘭(2008)。看圖作文教學策略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寫作能力指標(1-6年級)」為例。「課程與教學」,4卷(2)。145-176。9洪珮真(2004)。行動載具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11)。以數位化行動學習迎接新挑戰。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24期。100年8月1日。取自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45f3df6c5195c866393eb2821a871675.pdf。
吳佳蓉(2011)。合作學習輔以電子書包在國小四年級國語文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基(2011)。數位閱讀與數位學習-電子書包導入教學之政策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5(1),87-94。
吳美枝(2012)。運用合作學習法於國中音樂理論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邱玉菁(2005)。數位學習教與學歷程研究-以A高中實施之台北市教育局「電子書包實驗計畫」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文豪(2007)。行動載具在戶外教學之應用-以植物觀賞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文心(2009)。互動式數位學習─新教學載具的應用。2009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epark.org.tw/index.php
周立勳(1995)。合作學習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改進班級教學的的涵義。發表於民國84年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研習資訊,8。
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蔡清田(1997)。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p241-258)。高雄市:麗文。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財(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嘉雯(2004)。合作學習在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姚盈仲(2003)。應用電腦影像處理科技模擬美術繪畫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崇桓(2012)。電子書包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范聖佳(2002)。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高曰美(2005)。合作學習在創造性繪本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震峰(2006)。資訊時代藝術教育的轉向:電子書包學習模式應用於藝術與人文數位教學環境。國教新知,53(4)。p23-34。
高博銓(2007)。教學論:理念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方式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臺北市:五南。
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45-60。
張謙楣(2006)。行動載具在支援高中國文科教室教學情境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凱涵(2006)。合作學習應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婉鈞(2010)。合作學習融入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八年級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7(1)。151-178。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8a)。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b)。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教育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暨輔導計畫」。2009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813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說明。臺北市:教育部,89-99。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德懷(2002)。啟動學習革命。「電子書包」是不是「書包」。載於陳德懷、林玉珮(主編)。臺北市:遠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旻君(2006)。異質性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於高中視覺藝術網路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思筠、賴阿福、馮清皇(2011)。數位化未來教室之探討。國教新知,58(1),30-51。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楊豐盛(2011)。Android技術內幕:探索Android核心原理與系統開發。臺北市:碁峰資訊。
趙寧、單文經、Robert D.Tennyson(2005)。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連結的教學設計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31,61-7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雅丰、陳新轉(2011)。能力概念及其教育意義之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2)。27-56。
劉佑彰(2008)。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等教育,55 (6),22-35。
賴盈如(2003)。高級中學之電子書包使用需求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1(1) ,119-138。
賴慧娟(2005)。國小視覺藝術合作學習中小組領導者角色之個案研究:透過六年級綜合媒材藝術課程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信川(2006)。運用行動載具輔助空間幾何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溫仁(2008)。應用行動載具於情境學習對國小學生修辭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進益(2011)。電子書包導入雲端技術之未來教學趨勢。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5)。19-32。
簡彤紜(2008)。教學媒體運用在藝術與人文音樂課程之統整教學。國教新知,55(2),51-60。
蕭欣芸(2012)。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音樂課程以提升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春煌(2010)。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臺北市:碁峰資訊。
羅安倩(2009)。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六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康軒文教(2012)。動的圖像。國中藝術與人文第三冊(18-31頁)。新北市:康軒文教。
顧曉雲(2008)。行動研究中的教育理論建構問題探討。中等教育, 55(6),8-21。
                                                         
貳、 英文部分
Bruner, J. S. (1960). Peocess of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zdamli, F & Cavus, Nadire (2011). Basic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learning. Social and Behaviorl Sciences, 28, 937-942.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3).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 Digest, 58(8), 62-66.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 34-46.
Mayer, R. E. (198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Little, Brown & Company.
Slavin, R. E. (1983). Student team learning: An overview and practical guid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lavin, R. 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3-62.
Slavin, R. E. (1990a). Class siz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s smaller bett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2(1), 6-12.
Slavin, R. E. (1990b).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MA: Allyn & Bac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