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2200814114100
DOI 10.6846/TKU.2008.00579
論文名稱(中文) 公務人員權益救濟之研究-以公務人員保障法復審及申訴標的為焦點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the Remedies of Rights and Benefits of PublicServants -A Case Study Focusing on the Objects of Reexamining and Complaint on Public Servants Protection Ac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許青林
研究生(英文) Chin-Lin Hsu
學號 68955011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7
論文頁數 25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一峯
委員 - 孫本初
委員 - 邱志淳
關鍵字(中) 公務人員
權利利益
特別權力
權益救濟
申訴復審
保障制度
行政處分
司法救濟
關鍵字(英) Public servants
Rights and benefits
Special power
Rights and benefits remedies
Rehearing and grievance
Protection system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Judicial relief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公務人員因特別權力關係之前提下,使其權益受到限制外,救濟制度亦不受重視。隨著二次大戰結束,興起基本人權保障之重視,進而形成民主國家憲政思想之主流,而大幅修正了特別權力關係在實務上或經驗上之見解,使公務人員之保障逐漸為各國所重視。因此,如何建構公務人員之救濟制度,以確保公務人員權益,進而激勵公務人員勇於任事、忠於職守,並促進行政革新,提昇行政效率,乃是政府機關追求之目標。本研究以政府所制定「公務人員保障法」中之復審及申訴標的為構面,設計十五個訪談題目,針對九個公務機關作隨機抽樣共計三十五位具公務人員資格之公務人員進行實地深度訪談。俾得知公務人員對自身權益救濟途徑之認知程度。本研究共得以下幾項結論:壹、服務機關與法律愈有關之單位公務人員,其對保障法中復審、申訴制度內涵熟悉度愈高,反之則低,甚至模糊不清。貳、對世界各民主國家之復審、申訴制度,知道與不知道的情況各占一半。參、對復審標的所為行政處分,但如何界定其內涵,認為有爭議的情況仍佔大多數。肆、約有85.7﹪之受訪公務員認為縱使未改變公務人員身分,但對其權益有重大影響時,均同意為提起復審之標的。以便有更周詳的保障。伍、對有關「(未)請假」  「曠職」  「扣薪」之間,實務上切割為「申訴」與「復審」程序,分途處理,認為不妥適者佔訪談人數51.43﹪。認為妥適者為40﹪。陸、受訪談之公務人員其學歷愈高者,愈能充分表達其意見與看法,對其自身權益之救濟較有認知。柒、對於申訴再申訴後,不能提司法救濟之事項,有部分公務人員認為有欠公平,雖謂對公務人員無重大影響,即未改變其身分,但對其工作尊嚴仍受到傷害。因此建議在再申訴後仍有司法救濟之途徑。捌、對公務人員之免職處分,依大法官491號解釋謂:免職處分實質上已屬懲戒處分之性質,其構成要件要以法律定之,不得以行政命令定之。玖、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其定位應為準司法機關(不隸屬考試院),以便獨立行使職權免受行政一體之干涉與官官相護之譏,以確實保障公務人員權益。拾、受訪之公務人員建議主管公部門(即保訓會)應加強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教育訓練與宣導,使全體公務人員了解救濟制度之真締與公務人員保障法中所規定之內容。
英文摘要
The rights and benefits of public servants have been once limited because of the restraints from special power relationship, and the remedies of them have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as well.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howeve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became the main thought of constitution in every democratic country, therefore, the opinion of special power relationship in practice has been changed now, which makes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servant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Therefore, how to build a sound remedies to assure the rights and benefits of public servants to encourage them to hold accountable to one’s duty, and promot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become governments always want to achiev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xamine the extent of recognition of public servants about the way to guard their rights and benefits with interviews, which are randomly selected 35 public servants form 9 public organizations to answer 15 topics .This study has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A、The high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rvice and the justice is, the better acknowledgement of rehearing in protection laws and the content of grievance system the public servants have, and vice versa even vague about it.

B、Half of public servants doesn’t understand rehearing and grievance systems of the world.

C、Most interviewees still argue how to define the target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in rehearing.

D、About 85.7% of interviewed public servants agree to request rehearing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more completely.

E、About 51.43% of interviewees don’t think deal with the cases about “not asking for leave”arrow ”absent from work without leave”arrow ”cutting salaries” appropriately by grievance and rehearing respectively, but still about 40% of interviewees think that it is perfect. 
 
F、The higher educations interviewees have, the more sufficiently they expres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hey know more about reliefs of their own rights.

G.、Some public servants think it is injustice that they cannot appeal for relief after second grievance. Although it doesn’t affect them a lot (it doesn’t change their status), their dignity in work is still hurt. H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s a relief after grievance.

H、According to J. Y. Interpretation No.491, discharge decision actually belongs to discipline, so that it should be made by law not ordered by administrative order.

I、The Civil Service Protection and Training Commission should be defined as a quasi-judiciary (not subordinate to the Examination Yuan), so tha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vil servants are protected so as to make them fearl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willing to make efforts and to resist interfering form the administration.

J、The public servants interviewed suggest thei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civil service protection and training commission) to enhance their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propagation,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truth of grievance system and regulations of protection of their own righ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3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流程──------------------------------5
第五節 重要概念之界定----------------------------------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形成與發展-------------------15
 第二節 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之法制規範---------------------19
 第三節 公務人員權利保障概念之探究---------------------22
第四節 公務人員權利救濟之法理基礎---------------------23
 第五節 相關文獻之探討---------------------------------28
第三章 我國與各國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之比較--──---33
第一節 我國公務人員救濟制度---------------------------33
第二節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復審及申訴標的之探討---------38
第三節 各國公務人員之救濟制度-------------------------66
第四節 我國與各國救濟制度比較分析---------------------79
第五節 小結-------------------------------------------82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訪談大綱─────--------------------85
第二節 訪談對象之選擇與過程---------------------------87
第三節 信度、效度與三角測定---------------------------90
 第四節 資料處理--------------------------------------93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95
 第一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95
  第二節 公務人員對權益救濟之看法----------------------110
第六章 結論------------------------------------12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9
參考書目----------------------------------------139
  中文部分----------------------------------------------139
  英文部分----------------------------------------------143
附錄一 訪談聯絡信函----------------------------145
附錄二 訪談大綱--------------------------------146
附錄三 隨機抽樣公務人員深度訪談記錄------------148
表目錄
表2-5-1  相關論文資料------------------------------------28
表2-5-2  相關期刊資料------------------------------------31
表3-1-1  復審救濟事由------------------------------------35
表3-1-2  得提起復審救濟之事由----------------------------36
表3-2-1  復審與申訴之差異--------------------------------50
表3-3-1  世界各國救濟制度之特點--------------------------78
表3-4-1  各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權責組織」之比較--------79
表3-4-2  各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實體救濟項目」可否提起
司法救濟之比較---------------------------------80
表3-4-3  各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救濟程序」之比較--------81
表4-2-1  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88
表5-2-1  公務人員對訪談大綱之看法整理-------------------110
表6-1-1 我國保訓會與美國功績制保護委員會之比較----------127
 圖目錄
圖1-4-1  研究流程-----------------------------------------6
圖3-1-1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組織--------------------34
圖3-1-2  我國公務人員復審程序----------------------------35
圖3-1-3  我國公務人員申訴(再申訴)程序------------------36
圖3-1-4  我國公務人員不利人事行政行為行為救濟程序--------37
圖3-2-1  保障案件處理流程--------------------------------41
圖3-2-2  救濟事件受理情形--------------------------------53
圖3-2-3  復審事件審議決定-按百分比----------------------54
圖3-2-4  復審事件審議決定-按件數------------------------54
圖3-2-5  再審議事件審議決定-按百分比--------------------55
圖3-2-6  再審議事件審議決定-按件數----------------------55
圖3-2-7  再申訴事件審議決定-按百分比--------------------56
圖3-2-8  再申訴事件審議決定-按件數----------------------57
圖3-2-9  復審事件審議方式-按百分比----------------------58
圖3-2-10 復審事件審議方式-按件數------------------------58
圖3-2-11 再申訴事件審議方式-按百分比--------------------59
圖3-2-12 再申訴事件審議方式-按件數----------------------60
圖3-2-13 再申訴事件按提起人員分--------------------------61
圖3-2-14 再復審事件按提起人員分--------------------------62
圖3-2-15 復審事件按事件別分------------------------------63
圖3-2-16 再申訴事件按事件別分----------------------------64
圖3-2-17 復審事件按處分機關別分--------------------------65
圖3-2-18 再申訴事件按服務機關別分------------------------65
圖3-3-1  美國公務人員申訴程序----------------------------69
圖3-3-2  法國公務人員申訴程序----------------------------71
圖3-3-3  德國公務人員申訴程序----------------------------73
圖3-3-4  日本公務人員申訴程序----------------------------75
圖3-3-5  加拿大公務人員申訴程序--------------------------78
圖4-1-1  研究架構----------------------------------------85
圖5-1-1  受訪者性別統計分析------------------------------95
圖5-1-2  受訪者服務年資統計分析--------------------------96
圖5-1-3  受訪者年齡統計分析------------------------------96
圖5-1-4  受訪者教育程度統計分析--------------------------97
圖5-1-5  受訪者服務機關統計分析--------------------------97
圖5-1-6  受訪者職位統計分析------------------------------98
圖5-1-7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二題之統計分析----------------98
圖5-1-8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三題之統計分析----------------99
圖5-1-9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四題之統計分析----------------99
圖5-1-10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五題之統計分析---------------100
圖5-1-11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六題之統計分析---------------101
圖5-1-12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七題之統計分析---------------101
圖5-1-13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八題之統計分析---------------102
圖5-1-14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九題之統計分析---------------103
圖5-1-15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十題之統計分析---------------103
圖5-1-16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十一題之統計分析-------------104
圖5-1-17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十二題之統計分析-------------105
圖5-1-18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十三題之統計分析-------------105
圖5-1-19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十四題之統計分析-------------106
圖5-1-20 受訪者對訪談大綱第十五題之統計分析-------------1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函釋
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編:《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及釋例彙編》,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1年12月。
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統計年報》,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2年6月。
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編:《保障案件決定書彙編》,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4年。
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編:《保障案件決定書彙編》,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5年。
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編:《保障案件決定書彙編》,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6年。
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編:《保障案件決定書彙編》,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7年。
(二)中文解釋判例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三)》,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88年7月。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四)》,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0年6月。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五)》,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1年10月。
司法院解釋編輯委員會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六)》,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3年4月。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九)》,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7年6月。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十一)》,初版二刷,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9年5月。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十二)》,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1999年6月。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續編(十三)》,初版,台北:司法院秘書處,2000年7月。
(三)中文專書
三民書局:《基本六法》,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4月。
丘昌泰:《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社,2000年。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修訂第5版,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林明鏘:《最高行政法院公務員法判決評析》,台北:司法院,2001年1月。
林紀東:《行政法導論》,修訂第4版,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0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4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增訂9版,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
翁岳生:《行政法》,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3月。
孫本初:《公共管理》,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許南雄:《各國人事制度》,增訂4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張家洋:《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修訂6版,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
黃黌良:《行政法》,台北:自版,2007年。
蔡志方:《人事救濟與行政法學(一)(二)》,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3月。
蔡震榮:《行政法理與基本人權之保障》,台北:三峰出版社,1994年3月。
蔡良文:《行政中立與政治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蔡良文:《人事行政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6月。
(四)中文期刊
朱武獻:《公務人員保障法之實施與檢討》,台北:月旦法學,第32期,1998年1月。
朱武獻、周世珍:《公務人員勤務關係與身分保障》,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2000年。
林明鏘:《行政懲戒與司法懲戒》,月旦法學,第57期,2000年2月。
林明鏘:《憲法改革與公務員制度》,法令月刊,第43卷第2期。
林基源《「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之回顧」》,考銓季刊,第12期,1997年10月。
吳 庚:《重建公務員關係的法理基礎》,法令月刊,第40卷第8期。
吳 庚:《公務人員保障法制問題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1998年。
吳泰成:《公務人員釋義》,公務人員月刊,創刊號,1997年。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第1期,1995年5月。
李建良:《論課予義務-以新訴願法為中心》,月旦法學,第47期,1999年4月。

柯慶賢:《公務員彈劾懲戒懲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司法院,2001年1月。
翁岳生:《論行政處分之概念與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台大社會科學論叢第20期,1970年7月31日。
許濱松:《我國考銓及人事行政機構體制之檢討》,人事管理,第29卷第5期。
張陰廉:《公務人員執行職務必要之機具設備及良好工作環境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9期,1997年。
陳清泰:《「論特別權力關係之行政救濟」(下)》,植根雜誌,第8卷第3期,1992年3月。
楊逢泰:《公務員的道德與國家的自由和安全》,考銓季刊,第1期。1995年。
蔡震榮:《特別權力關係和基本人權的限制》,警政學報,第27期1995年7月。
劉旱洲:《公務人員保障的學理基礎》,考銓季刊,第9期,1997年1月。
(五)論文
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編:《公務員懲戒制度相關論文彙編》第2輯,台北:司法院,2006年12月。
周世珍:《公務人員保障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1月。
周信聰:《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改進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1997年7月。
郭惠雯:《我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途徑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楊戊龍:《美國聯邦公務員權利救濟之研究-兼比較我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彩霞:《我國公務人員權利保障法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二、相關網頁資料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網站,<http://www.csptc.gov.tw/>(2007年11月19日)。
司法院,<http://www.judicial.gov.tw/>(2007年11月10日)。
丘昌泰,「台北大學」,2002年,<http://www.nypu.tw/pa/teacher/chaugtai/qualiation.htm.2002>(2007年8月19日)。
法務部,<http://www.moj.gov.tw/>(2007年11月10日)。
 
三、英文參考書目
Aman&William T. Mayton Alfred C.Jr.,(1993)Administrative law,St,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
Barbara S.&Associates. New Paradigms for Government;Issues for the Changing Public Service. San Frcucisco:Jossey-Bass.
Carrel,Michael R. and Heavrin,Christina(1998)Labor Relations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5th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tice-Ifall。
Cossetto,Don A.,Pedeliski Theodore B.&Tipple Terence J.(1996)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Change. 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 Hall。
Ernost Gellhorn&Ronald M.Levin,(1990)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3rd ed,St. and Minn.:West Publishing Co。
Felix A. Nigro and Lloyd G Nigro,(1989)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7thed,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
Naschold Frieden.(1996)Public Sector Transformation:Rethinking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In Government.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ishing Company。
OECD.(1966)Ethics in the public Service:Current Issues and Practice,Paris:OECD.
Pilkington,Colin. (1999) The Civil Service in Britaintodday,New York,N.Y.: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oom,David H.(1977)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New York:Marcel Dekker,Inc。
Stahl,O.Glenn(1983):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8th ed. 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Schultz,David A.&Robert Maranto.(1998) The Politics of Civil Service Reform.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Sylive Harton and David Farnhamedieed,(1999)Public Management in Britain,Macmillan Press Ltd。
United States Merit Systems Proection Board.(2000) An Intraduction to the MSPB,Merit Systems Protection Board。
U.S. Merit System Protection Board,Question&Answers About Whistleblower Appeals,October 1990.
Wilson,J.Q. Bureaucracy:(1989)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New York:Basic Books,Inc。)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