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1200919181100
DOI 10.6846/TKU.2009.01336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欣毅
研究生(英文) Hsin-Yi Lin
學號 69412020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7
論文頁數 24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陳伯璋
委員 - 張芳全
關鍵字(中) 品德教育認知
執行效能感
關鍵字(英) Perceptions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首先瞭解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的情形;其次分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上的差異情形;最後則探討教師在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上的關聯情形與預測情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取樣抽取臺北縣40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共585人,其中有效樣本為445人,可用率為75 %。以「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 1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
    歸納調查結果之發現,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認知程度極高。
二、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因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三、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執行效能感居於中等程度。
四、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執行效能感因多項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差異。
五、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的認知與執行效能感呈現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教師的品德教育認知對執行效能感有顯著預測力。
    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實施品德教育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status quo of and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due to their background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their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Subjects of the survey were 585 teachers from 4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data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extremely well.
2.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averagely well.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among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4.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5.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had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toward the self-efficacy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chools, teachers as well as further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品德教育之意涵.............................13
第二節	  品德教育之相關理論.........................32
第三節	  品德教育之實施現況.........................48
第四節	  認知與效能感之關係.........................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9
第一節	  研究架構...................................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81
第三節	  研究工具...................................86
第四節	  實施程序..................................104
第五節	  資料處理..................................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107
第一節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及其差異情形......107
第二節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之效能感及其差異情形..128
第三節	  國小教師的品德教育認知與執行效能感之關係..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65
第二節	  結論......................................172
第三節	  建議......................................175

參考文獻.............................................181
壹、中文部分.........................................181
貳、外文部分.........................................189

附錄.................................................191
附錄一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191
附錄二  臺北縣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辦理「知愛行善-品德教
育在北縣促進方案」實施計畫...........................202
附錄三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調查問
卷(問卷初稿).........................................215
附錄四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調查問
卷(專家指導修正).....................................221
附錄五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調查問
卷(預試問卷).........................................234
附錄六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調查問
卷(正式問卷).........................................241

 
表  次
表2-1  價值澄清法之步驟與規準.........................29
表2-2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37
表2-3  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44
表2-4  認知的相關研究.................................59
表2-5  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之認知的相關研究.............62
表2-6  學校背景變項與教師之認知的相關研究.............64
表2-7  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71
表2-8  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效能感的相關研究.............74
表2-9  學校背景變項與教師效能感的相關研究.............75
表3-1  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各行政區問卷抽樣校數.........83
表3-2  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問卷分層抽樣校數與人數之合計.83
表3-3  臺北縣公立國小抽樣學校名單及問卷數量之合計.....84
表3-4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85
表3-5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問卷初稿內容...........89
表3-6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之效能感問卷初稿內容.......90
表3-7  專家名單.......................................91
表3-8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問卷」專家審查意見統
計....................................................92
表3-9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之效能感問卷」專家審查意
見統計................................................93
表3-10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因素分析摘要...........95
表3-11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因素分析摘要.......96
表3-12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項目分析摘要...........98
表3-13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項目分析摘要.......99
表3-14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信度分析摘要..........100
表3-15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信度分析摘要......102
表4-1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各題得分平均數與標準
差摘要...............................................108
表4-2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差異比較分析
摘要.................................................110
表4-3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差異比較
分析摘要.............................................112
表4-4  擔任不同職務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差異比較
分析摘要.............................................114
表4-5  不同任教年資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差異比較
分析摘要.............................................115
表4-6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差異比較
分析摘要.............................................117
表4-7  不同學校歷史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之差異比較
分析摘要.............................................119
表4-8  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認知的差異情形..............127
表4-9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各題得分平均數與
標準差摘要...........................................129
表4-10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差異比較
分析摘要.............................................132
表4-11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差異
比較分析摘要.........................................133
表4-12 擔任不同職務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差異
比較分析摘要.........................................134
表4-13 不同任教年資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差異
比較分析摘要.........................................136
表4-14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差異
比較分析摘要.........................................138
表4-15 不同學校歷史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效能感之差異
比較分析摘要.........................................139
表4-16 國小教師執行品德教育之效能感的差異情形........147
表4-17 教師之認知情形與執行效能感的相關分析摘要......149
表4-18 虛擬變項說明..................................151
表4-19 整體教師認知對整體執行效能感的預測分析........152
表4-20 各背景變項、教師認知各層面對整體執行效能感的
預測分析.............................................153
表4-21 各背景變項、教師認知各層面對課程設計執行效能
感的預測分析.........................................155
表4-22 各背景變項、教師認知各層面對教學實施執行效能
感的預測分析.........................................156
表4-23 各背景變項、教師認知各層面對學生輔導執行效能
感的預測分析.........................................157
表4-24 各背景變項、教師認知各層面對學習評量執行效能
感的預測分析.........................................158
 
圖  次
圖1-1  研究實施程序...................................10
圖2-1  品德教育的構成層面.............................21
圖2-2  道德討論法的教學過程...........................30
圖2-3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區別.......................68
圖3-1  研究架構.......................................7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9)。社會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山繆爾‧斯邁爾斯(2006)。品格的力量。(劉曙光、宋景堂、劉志明譯)。台北縣: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871年)
丹尼爾‧高曼(1996)。EQ(1版)。(張美惠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筱雲(2005)。外籍配偶親職效能感課程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伍振鷟(主編)(1999)。教育哲學(2版)。臺北市:五南。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何琦瑜、鄭一清等(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立譽(2005)。國中教師對道德角色知覺與踐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秀碧(1985)。團體諮商實務。高雄市:復文。
吳俊升(1963)。德育原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清山、林天祐(2005a)。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5b)。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150。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
吳璧如(2004)。幼兒職前教師效能感之測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6(2),165-184。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呂敏華(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和建(2004)。高職學生不同人格類型與職業道德認知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清華(2001)。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教師效能感與統整課程實施態度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7)。品德教育面臨轉型的解構與重建。研習資訊,24(1),33-42。
李琪明(2007年4月4日)。什麼是品格教育?。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56-60。
村田昇(1992)。道德教育。(林文瑛、辜靖雅合譯)。臺北市:水牛圖書。(原著出版年:1981年)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沈清松(1997)。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6-17。
車先蕙、李璨如、帥文慧、陳正文、劉南琦(譯)(1997)。人格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年)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1版)。臺北市:心理。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何琦瑜、鄭一清等,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1版)(頁46-55)。臺北市:天下雜誌。
拉爾夫‧沃克(1999)。康德。(賀瑞麟譯)。臺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1998年)
林仕章(2007)。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共有體驗創意教學的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生傳(主編)(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作逸(2005)。未來的優質公民:從教師觀點出發談新世紀的品格教育。國小特殊教育,40,30-34。
林育妃(2006)。教育改革下國中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漢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
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邱瑞堂(2007)。國小學童認知類型對討論式道德教學成效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施信華(2000)。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柯安南(2004)。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祖顯(1992)。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臺北市:五南。
洪紫原(2003)。品格教育效能感與學校關懷氣氛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洪靖蓉(2002)。國中教師對學校中道德問題的認知與解決策略。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洪麗君(2007)。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專業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翁明達(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形象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曉婷(2003)。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秀雄(2005)。品德教育與公民教育可以合作嗎?以美國經驗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3(4),51-60。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1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寶丹(2006)。台北縣國民中小學對性別平等教育法內涵認知與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a)。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b)。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訓委會(2007年8月16日)。孕育好品德學校各有妙招。教育部電子報。2007年11月2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period_num=269
許永熹(2002)。教師效能感的機制及其強化策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12,273-288。
郭律吟(2007)。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郭峰偉(199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郭實渝(主編)(1995)。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歐美所。
陳秀敏(2006)。台南縣市國民中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及其可行策略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勝福(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照雄(1999)。弗蘭基納之道德教育思想(2版)。臺北市:五南。
單文經(1982)。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市:復文。
單文經(2000)。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5,169-184。
斯騰伯格、威廉斯(2002)。教育心理學。(周甘逢、劉冠麟譯)。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年)
曾文龍(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游勝惠(2007)。從美學價值觀探究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應具備之美感認知 --以臺北市藝術與人文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上育(2006)。台東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資源班認知與支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市。
黃玉鳳(2001)。國民小學教師聘任模式滿意度及其教師自我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建一、余作輝(1996)。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順利(1999)。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
黃碩斌(2004)。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體罰作為分析指標。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縣。
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吳聰賢(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楊瑞文(2002)。國民中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支持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增訂初版)。臺北市:三民。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2版)。臺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1年)
溫雅雯(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葉式凝(1968)。道德教育之研究。香港:亞洲書局。
葉重新(1999)。心理學(2版)。臺北市:心理。
葉婉真(2007)。初任母親之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1版)。臺北市:五南。
達利、格魯茲堡、金吉拉(1994)。心理學(5版)。(楊語芸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1年)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中小學推動品德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縣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辦理「知愛行善--品德教育在北縣促進方案」實施計畫。臺北縣:作者。
趙同森(2006)。解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劉月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依玲(2006)。教育改革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認知與班級氣氛、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用生、章五奇(2005)。全球化衝擊下的道德教育--十二年一貫課程能不「缺德」嗎?教育研究月刊,140,63-74。
歐陽教(1986)。德育原理(修訂版)。臺北市:文景。
歐陽教(主編)(1999)。教育哲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潘憲榮(2003)。台中市地區大學生對校園倫理道德的認知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蔡佩珊(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品德教育認知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孟錡(2005)。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縣。
鄭春女(2007)。臺中縣市國民中學實施品德教育之探討。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碧惠(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基本經濟認知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明昆(1994)。道德教學法。臺北市:心理。
謝寶梅(1995)。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79-96。
鍾文琳(2004)。我國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韓瑞霞(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認知與實施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原(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黃慧真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1年)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顏淑惠(199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羅道勳(2006)。台東縣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推動現況及教師德育素養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龔寶善(1962)。道德教育實施論。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龔寶善(1976)。德育原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貳、外文部分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loom, A. (1987). The closing of American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DeRoche, E. F., & Williams, M. M. (1997). Educating heart and minds: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framework.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Gibson, S., & Dembo, M.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 417-435.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8, 429-439.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libity. New York: A Bantam Book.
Lickona, T. (2003). The content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Lickona, T., Schaps, E., & Lewis, C. (2007). CEP’s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07,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
Lo, L. N. K., & Wang, F. (2006). Moral education of youth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Report No. ISSN1548-6613). USA: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97369)
McClellan, B. E. (1992). 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 1607-present (Report No. ISBN-0-941339-16-5). Bloomington, IN: Social Studies Development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2310)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 221-238.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Sarabun, C. A.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efficacy for teaching and number of years teach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6(7), 2549.
Schunk, D. H. (1984).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 mak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dford University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0, 07A.
Veugelers, W. (2003). Moral education from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Chicago, IL: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9171)
Woolfolk, A. E., & Hoy, W.K.(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81-91.
Wynne, E. A., & Ryan, K. (1993). Reclaiming our schools: A handbook on teaching character, academics, and discipline. New York: Macmilla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