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8200918064100
DOI 10.6846/TKU.2009.00649
論文名稱(中文) NEXT 神岡:農工互濟新地景(邊緣城市)
論文名稱(英文) NEXT Shengang: a New Landscape for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Edge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沈家豪
研究生(英文) Shen, Chia-Hao
學號 69636038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5
論文頁數 17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俊雄
委員 - 林靜娟
委員 - 黃聲遠
關鍵字(中) 城市邊緣
邊緣城市
生產地景
彈性累積
神岡
農工互濟
關鍵字(英) the Edge of a City
Edge City
Landscape of Production
Flexible Accumulation
Shengang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在於討論後工業時代的城市,如何面對空間上中心與邊緣的再重構,並透過產業生產方式改變的研究,了解產業如何直接影響空間地景的變化,形成一個隨產業變化的動態地景。本研究以台中神岡地區作為研究對象,企圖在台灣真實的城市邊緣結合當地產業的變遷提出設計策略,鏈結地方產業與社區的關係。最後在一公里平方的實驗基地中提出具體的空間結構規劃。

    研究發現後工業時代下,城市空間的變動與重構就是一個全球資本主義邏輯下的產物。由於彈性累積主導一切經濟行為的運行,它也成為社區能否建立或瓦解的主要力量。新的空間型態因此是社會組織和生產所創造的空間;同時它具有營建實質環境和個人與群體交織的社會關係。透過空間的重構,城市的邊緣是可以被轉化成「邊緣城市」,而成為另一個區域的中心。

    本論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為論述的建立。透過對於台灣三種不同的空間型態面向對邊緣的台灣提出質疑,並以台灣整體環境問題為背景,建立數據化分析之準則。第二部分為設計的操作。以台中神岡作為實驗基地,結合當地農業與工具機產業的現況,以數據演算的方式建立三十年後的城市願景。接下來再以農工互濟的經濟模式作為空間結構的規劃策略。進行農業、工業、農工互濟、公共區域、住宅與能源六大面向設計深化與探討,最後在實驗的基地涵構下,作農工互濟地景的模擬,並嘗試出在動態地景下的新生活方式。
英文摘要
The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o reconstruct the urban space in the edge of a city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The paper is also interested in how the production influences the constitution of a landscape which is thus constantly changed. Shengang, an edge area of Taichung City, is chosen as the site. Through it, an exploration which will combine the consider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y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finally makes me propose a strategic plan for the area. And a detailed  plan is proposed in a square-kilometer area within Shengang.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space is a product of global capitalism. Flexible accumulation leads all economical behaviors and thus becomes the determinant force for the existence (or the disintegration) of a community. The new type of urban space is created both b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by the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buil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the edge of a city is possibly transformed into “the edge city”, which will be the center of the neighboring area with its own identit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 Through a critical reading on three kinds of space type in Taiwan, the edge of the city is discovered as a problematic of the pap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blematic which goes with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aiwan then foll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criteria of numeral data analysi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esign. An experimental plan is explored in creating an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NC industry and local agriculture for the future 30 year. Based on the interdependent Economy composed of CNC industry and local agriculture, a strategic plan is proposed. The design also includes a detailed plan concerning about the integration among with agriculture, CNC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dwelling and green energy. Finally, some simulations are made to anticip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landscape and future lifesty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Part One:論述   1

01三種台灣的真實面貌--腐蝕的邊緣台灣3
1-1前言   4
1-2都市台灣    5
1-3農業台灣    6
1-4邊緣台灣    7

02後工業經濟體系中的農工並存    9
2-1後工業時代下的都市邊緣    10
2-2農業新發展    12
2-3邊緣城市與農工互濟模式    16

03 指向未來的操作    19
3-1 人口密度與空間關係    20
3-2工業製造    21
3-3農業生產    22
3-4公共空間的經營    23
3-5住宅與商業    25
3-6能源再生    26

04在地經濟---地景與生活模式    29
4-1地景與生活模式    30

Part Two:試驗與設計   35

00 使用說明    37            
   目錄    39

01 臺灣怎麼了    41
   三個台灣    42
   人口密度    44
   糧食自给給率    46
   工具機產值    47
   農地不見了    48
   人口結構    50

02 Next 神岡    53             
   基地概述    54
   1817   58
   農業    60
   工業    70
   住家    76
   公共    80
   電力    86
03 基地與觀察    93            
農業與水文    94
工業發展    98
基地選擇    104
地景描述    108

04 設計策略     115                   
動態地景    116
農工互濟模式    120

05規劃與設計 123     
空間結構規劃    124
公共空間    125
儲水空間    126
生態空間    132
公共設施    138
農業空間    146
工業空間    152
住商空間    158
農工互濟地景模擬    164


參考文獻    172-174

示意圖    117
圖4-3 產業使用現況圖    119
圖4-4 基地現況產業百分比分布圖    120
圖4-5 農工互濟模式圖    121

圖5-1 空間結構Diagram   124
圖5-2 空間結構規劃圖    124
圖5-3 公共設施空間結構規劃圖    125
圖5-4 儲水空間結構規劃圖    126
圖5-5 水循環系統層級分類圖    127
圖5-6 農工互濟地景  環湖自行車道    128
圖5-7 農工互濟地景  儲水塔    129
圖5-8 農工互濟地景  水圳輕艇    130
圖5-9 農工互濟地景  休閒水塘    131
圖5-10 生態空間結構規劃圖    132
圖5-11 密林系統層級分類圖    133
圖5-12 農工互濟地景  密林分布    135
圖5-13 農工互濟地景  精靈樹屋    136
圖5-14 農工互濟地景  森林步道    137
圖5-15 公共建築空間結構規劃圖    138
圖5-16 交通系統層級分類圖    139
圖5-17 公共空間分類圖    141
圖5-18 農工互濟地景  橋下聚會所    142
圖5-19 農工互濟地景  秸桿發電    143
圖5-20 農工互濟地景  農共技術研發交換中心    144
圖5-21 農工互濟地景  田中跑道    145
圖5-22 農田空間結構規劃圖    146
圖5-23 農業四季輪作圖    147
圖5-24 農工互濟地景  稻間球場    148
圖5-25 農工互濟地景  果菜交換中心    149
圖5-26 農工互濟地景  農工廚房    150
圖5-27 農工互濟地景  農作集散點    151
圖5-28 工業空間結構規劃圖    152
圖5-29 農工互換型工廠圖    153
圖5-30 農工互濟地景  農工互換系統    155
圖5-31 農工互濟地景  工農互換    156
圖5-32 農工互濟地景  自產自銷    157
圖5-33 住宅與商業空間結構規劃圖    158
圖5-34 住宅基本型態圖    159
圖5-35 農工互濟地景  行動便利商店    161
圖5-36 農工互濟地景  蚊子電影    162
圖5-37 農工互濟地景  發電住宅    163
圖5-38 農工互濟地景模擬圖(一)    165
圖5-39 農工互濟地景模擬圖(二)    167
圖5-40 農工互濟地景模擬圖(三)    169
圖5-41 農工互濟地景模擬圖(四)    17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陳鴻圖 著
2005,《活水利生:台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台北市:文英堂。
劉仁傑 著
1999,《分工網路: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奧祕》,台北市:聯經。
洪慶峰 等編
1986,《台中縣岸裡社開發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東嶽 等編
1997,《農田水利會圳路史﹝一﹞》,台北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謝堡丁 編
1972,《台灣灌溉的組織經營與技術》,台北市: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
李培芬 等撰文
2006,《台灣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三) 農林漁牧》,台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郭一羽 主編
2004,《水域生態工程》,台中市:滄海。
陳玉峰 著
1995,《台灣植被誌 總論及植被帶概論》,台北市:玉山。
陳昭郎 著
2007,《休閒農業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

中譯書目

Mckibben, Bill 著
2007,《DEEP ECONOMY: The Wealth of Communities and the Durable Future by Bill Mckibben》;林麗冠 譯,2008,《在地的幸福經濟》,台北縣:木馬文化。
W.Soja, Edward 著
2000,《Postmetropolis: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李鈞 等譯,2006,《後大都市:城市與區域的批判性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Jacobs, Jane 著
1992,《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吳鄭重 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市:聯經。
J.Dear, Micheal 著
2002,《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李小柯 等譯,2004,《後現代都市狀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Rose, M.A. 著
1991,《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industrial》;張月 譯,2002,《後現代與後工業》,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Parker, Simon 著
2004,《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王志弘、徐苔玲 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市:群學。


外文書目

Czerniak, Julia 編
2001,《CASE: DOWNSVIEW PARK TORONTO》,New York : Harvard Design School .
MVRDV 著
1999,《METACITY/DATATOWN》,Rotterdam : 010 Publishers .


期刊
陳世耀
2008〈搶錢!搶糧!搶土地!台灣驚爆糧食危機〉《天下雜誌》399: 47-58。
楊靜利
2008〈台灣的家戶組成變遷:1990-2050 〉《臺灣社會學刊》38: 135-173。


報紙
經濟日報
2007/02/08
地方發行私幣 支持本地企業

中央社
2008年08月08日
力鵬紡織認養稻田 林文仲堅持農業環保思維

網路資源
神岡鄉公所
2008,<認識神岡>,http://www.shengang.gov.tw/
能源資訊網
2003,<能源概論>,http://emis.erl.itri.org.tw/index.asp
行政院農委會
2008,<農業政策>,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行政院主計處
2008,<工具機產值統計>,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主婦聯盟
2008,<生產合作社>,http://www.hucc-coop.tw/
中國秸稈綜合利用網
2009,<莊會永、蔣高明:秸稈發電有重要現實意義>,http://www.china-straw.org.cn/
張鋼錘
2003水耕栽培法http://bmeftp.niu.edu.tw/biotech/flower/%E6%B0%B4%E8%80%95%E6%A0%BD%E5%9F%B9%E6%B3%95.htm
太陽能科技島
2000,<風 力 發 電>,,http://www.solar-i.com/wi.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