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821035400
DOI 10.6846/TKU.2018.00531
論文名稱(中文) 郭象《莊子注》義理重詮
論文名稱(英文) A Reinterpretation of Guo Xiang's Commentary on the Zhuangz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呂學遠
研究生(英文) Hsuen-Yuan Lu
學號 899010101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1
論文頁數 14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袁保新
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王邦雄
委員 - 曾昭旭
委員 - 袁保新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郭象
莊子注
自然獨化
適性逍遙
儒道會通
齊物論
關鍵字(英) Guo Xiang
Commentary to Zhuangzi
So of Itself
Being free and unfetter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ory that enables all things to realize value togeth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全書共為八章,除緒論外,現摘要如下:
〈第二章‧郭象《莊子注》的時代議題〉:此章要探究郭象身處的時代,面臨何種時代課題?他究竟抱持何種態度詮釋《莊子》?
〈第三章‧當代郭象玄學詮釋系統之省察〉:此章反省當代研究,企圖找尋前賢對郭象哲學,還有哪些未解決的問題,等待我們接續努力。
〈第四章‧「性」、「命」、「理」玄合——郭象「自然」義之重衡〉:此章研究郭象「自然」義,我們延伸出三議題:
一、重建郭象「性」、「命」與「理」三概念之義涵。
二、判斷郭象「存有論」究竟適宜何種詮釋體系?
三、嘗試連貫「獨化」、「相因」與「玄冥」三概念間的關係。
〈第五章‧從「適性逍遙」到「無為而治」——郭象逍遙義之重衡〉:郭象扭轉《莊子‧逍遙遊》文義,但此「創造性的詮釋」亦引起歷代學者爭議,對於郭象詮釋《莊子》的適切性也兩極化。本章試圖解析郭象「適性逍遙」的價值與工夫義,更通過三個議題方向展開全文:
    一、詮解「適性逍遙」的價值與修養論述。
二、剖析郭象之於莊子,在修養論上有何不同?
三、勾勒「適性逍遙」中的道化之治義涵。
〈第六章‧道體儒用?道化之治?——郭象「名教即自然」義之重衡〉:在這章,我們認為郭象並非混和儒道,而是順從《莊子》對儒家「名教」之批判,重建「名教」意涵。從這主要問題出發,我們延伸三議題,以撰寫此章:
一、分析郭象建構道家「仁」、「義」、「禮」諸概念之意義。
二、說明《莊子》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制度。
三、釐清郭注是否承襲了《莊》書批判、治療儒家禮教之精神?
〈第七章‧〈齊物論〉與郭注義理對勘之重衡〉:本文希望對當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提出進一步之省思,亦順主要問題意識,分殊三子題:
一、探尋郭象詮解〈齊物論〉之理論。
二、省思「主觀境界型態」對〈齊物論〉的詮釋效力,是否需要再補充?
三、探討郭象錯誤解讀〈齊物論〉諸概念,是否真違反〈齊物論〉義理?
〈第八章‧結論〉:回顧與統整諸章之研究成果,並突出本文與其他著作不同處。
英文摘要
There are 8 chapters in the whole book.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the abstract is as below.
    〈Chapter 2‧Contemporary Issues in Guo Xiang’s Annotation of Zhuang Zi〉: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what contemporary subjects were faced by the times of Guo Xiang, and what kinds of attitudes Guo was holding when interpreting Zhuang Zi.
    〈Chapter 3‧Contemporary Guo Xiang Philosophy- The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Interpreting Systems〉: The chapter reflects on the contemporary research,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unsolved by the predecessors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awaiting us to keep making efforts.
    〈Chapter 4‧  Fusion of “X-ing,” “Allotment,” and “Circumstances”: Guo Xiang’s Reinterpretation of “So-of Itself”〉: The chapter looks into Guo Xiang’s definition of “So-of Itself,” further coming up with three issues:
    1、Reestablishing Guo Xiang’s definitions of “X-ing,” “Allotment,” and “Circumstances.”
    2、Deciding what kind of system is suitable to be interpreted with Guo Xiang’s “Ontology.”
    3、Managing to mak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ree concepts of “Du Hua,” “Xiang Yin,” and “Xuan Ming” coherent.
    〈Chapter 5‧  From “ Following Its Own Nature” to “Governing by Actionless Activity”:Rereading Guo Xiang’s Theory of “Xiao-Yao”〉: Guo Xiang reversed the meaning of Zhuang Zi’s Xiao-Yao You, but this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has caused the stirs among the past scholars, and opinions towards Guo Xiang’s appropriateness on interpreting Zhuang Zi have also been polarized. The chapter seeks to analyze the values and possibilities of actually realizing Guo Xiang’s “Following Its Own Nature,” unfolding the text with three aspects:
    1、Interpreting the values and self-cultivating accounts of “Following Its Own Nature.”
    2、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o Xiang and Zhuang Zi upon their theories of cultivation.
    3、Outlining the rules of ethics in “Following Its Own Nature.”
    〈Chapter 6‧Reconciling Confucianism with Taoism? Tao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 Reevaluating Guo Xiang’s «“Code of ethics” is “So-of Itself”»〉: In this chapter, we believe, instead of mixing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Guo Xiang followed Zhuang Zi ’s judgments towards the “Code of ethics” of Confucianism and reestablished the definition of it. From this main issue, we composed the chapter with three other extended topics:
    1、Proposing the definitions Guo Xiang used to construct the “Authoritative Conduct,” “Appropriate,” and “Ritual Propriety” of Taoism.
    2、Explaining Zuang Zi’s social institutions that wer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nfucianism.
    3、Clarifying if Guo Xiang’s annotations inherited spirits of Zuang Zi which criticized and healed the Confucian ethics.
    〈Chapter 7‧ Reevaluating « Qi Wu Lun » and Guo’s Annotations〉: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proposing further reflections upon academies’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1、Exploring Guo Xiang’s theories to interpret Qi Wu Lun.
    2、Considering the interpreting impacts of“ subjective Jingjie Xing Tai” on Qi Wu Lun and seeing if there’s a need to complement it.
    3、Discussing if Guo Xiang’s various misunderstandings on Qi Wu Lun truly violate the theories of Qi Wu Lun itself.
    〈Chapter 8‧ Conclusion〉: Reviewing and organi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ll the chapters, further mark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is thesis from the ot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注疏型哲學作品我應有的態度	1
第二節  本文研究的旨趣與方法	6
第二章  郭象《莊子注》的時代議題	9
第一節  弔詭的評價	9
第二節  郭象當世的社會議題	13
第三節  郭象治世策略概觀	16
第四節  結論	18
第三章  當代郭象玄學詮釋系統之省察	21
第一節  導論	21
第二節  當代郭象玄學詮釋系統之分化與評議	22
(一)、湯用彤的玄學詮釋	22
(二)、湯用彤詮釋之反省	23
(三)、馮友蘭與湯一介的郭象詮釋	26
(四)、馮友蘭與湯一介詮釋之反省	27
(五)、余敦康的郭象詮釋	28
(六)、余敦康詮釋之反省	29
(七)、楊立華的郭象詮釋	29
(八)、楊立華詮釋之反省	31
(九)、牟宗三的道家與郭象詮釋	31
(十)、牟宗三詮釋之反省──袁保新道家詮釋與莊耀郎哲思之轉折	33
1、袁保新「即存有即價值」的詮釋系統	33
2、莊耀郎郭象詮釋之轉折	37
第三節  郭象玄學的幾個重要詮釋模型	39
第四節  前人研究所遺留之問題	41
第四章  「性」、「命」、「理」玄合──郭象「自然」義之重衡	43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43
第二節  「性」、「命」、「理」之玄合	45
(一)、「性」、「命」、「理」與「自然」概念之聯繫	45
(二)、小結	55
第三節  「自然」形上性格之釐定	55
(一)、「自然」之諦義	55
(二)、從「自爾獨化」到「相因俱生」的整體性和諧	61
第四節  結論	65
第五章  從「適性逍遙」到「無為而治」──郭象逍遙義之重衡	67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67
第二節  「適性逍遙」之價值與工夫義	70
第三節  「有待逍遙」與「無待逍遙」	74
(一)、「有待逍遙」之境界與限制	74
(二)、「無待逍遙」之內聖與外王	78
第四節  《莊子》與郭象逍遙義之比較	82
第五節  結論	85
第六章  道體儒用?道化之治?──郭象「名教即自然」義之重衡	87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87
第二節  《莊子》的道化之治	89
(一)、仁義禮制之批判與重建	89
(二)、道治曲成	95
第三節  郭象的道化之治	98
(一)、歸本於《莊》之「名教」	98
(二)、宗主於《莊》之「帝王道」	102
第四節  結論	111
第七章  〈齊物論〉與郭注義理對勘之重衡	113
第一節  問題之提出	113
第二節  郭注〈齊物論〉之詮解脈絡	114
第三節  《莊子》與郭象「齊物論」之比較	118
(一)、「主觀境界」型態詮解〈齊物論〉之省思	119
(二)、〈齊物論〉與郭注概念殊異之商榷	124
第四節  結論	128
第八章  結論──「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的道化政治	131
第一節  回顧與整合	131
第二節  本書之特色	132
參考書目	137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1、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1刷)。
2、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8月二版1刷)。
3、	(魏)嵇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2月2刷)。
4、	(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5刷)。
5、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6、	(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7、	(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1月2刷)。
8、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12刷)。
9、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初版1刷)。
1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初版10刷)。
11、(明)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初版2刷)。
12、(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12月初版)。

二、近人研究

(一)、中文專著
1、	王叔岷 1978 《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
2、	王仲犖 2004 《魏晉南北朝史》,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 2005 《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
4、	王邦雄 2004 《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王邦雄 2013 《道家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王邦雄 2013 《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	王葆玹 1996 《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8、	王曉毅 2011 《郭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9、	王慶節 2004 《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10、 任繼愈主編 1998 《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
11、 朱漢民 2011 《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2、 朱清華 2009 《回到原初的生存現象──海德格爾前期對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詮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牟宗三 1994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牟宗三 2002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牟宗三 1987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牟宗三 1980 《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牟宗三 2002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牟宗三 1996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牟宗三 2003 《牟宗三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 1999 《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1、 吳  怡 2004 《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2、 沈清松 1987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
23、 汪子嵩 2014 《亞里士多德關於本體的學說》,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24、 李澤厚 1987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 李明輝編、蔡仁厚等著 1996 《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26、 李晨陽 2005 《道與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較哲學重要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 李玲珠 2004 《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8、 余英時 2006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岀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9、 余敦康 2005 《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那  薇 2004 《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在心物一體中成其人物成其物》,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林聰舜 1981 《向郭哲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2、 林安梧 2001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3、 林明照 2007 《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4、 洪漢鼎 2005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35、 洪漢鼎主編 2008 《中國詮釋學‧第五輯》,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36、 周大興 2004 《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7、 郝  紅 2011 《魏晉儒學新論──以王肅和「王學」為討論的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唐君毅 2005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 唐君毅 1968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院。
40、 唐君毅 1976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壹》,香港:新亞研究院。
41、 唐君毅 1976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弍》,香港:新亞研究院。
42、 唐君毅 1988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3、 唐君毅 2000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44、 唐長孺 2012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
45、 唐長孺 1992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
46、 唐端正 1995 《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47、 袁保新 1997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48、 袁保新 1991 《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49、 袁保新 2008 《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0、 高柏園 2000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51、 徐國榮編著 2014 《魏晉玄學會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2、 逯耀東 2000 《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3、 孫立群 2012 《從司馬到司馬──西晉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
54、 孫  寶 2014 《儒學嬗變與魏晉文風建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5、 許抗生主編 1989 《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6、 莊耀郎 1998 《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57、 康中乾 2008 《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58、 康中乾 2013 《從莊子到郭象——《莊子》與《莊子注》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59、 陳寅恪 1982 《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里仁書局。
60、 陳鼓應 2009 《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
61、 陳鼓應 2006 《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62、 陳鼓應 2006 《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3、 陳德和 1993 《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4、 陳德和 2005 《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
65、 陳榮華 2006 《海德格存在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66、 陳榮華 1998 《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67、 陳榮華 2011 《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68、 張蓓蓓 1991 《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
69、 張祥龍 2007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70、 張汝倫 2008 《中西哲學十五章》,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1、 張汝倫 2012 《《存在與時間》釋義》,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2、 張鼎國 2011 《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
73、 勞思光 1980 《中國哲學史》,香港:香港大學崇基學院。
74、 項退結 2006 《海德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5、 曾昭旭 1991 《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6、 曾昭旭 1992 《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7、 曾昭旭 1993 《充實與虛靈》,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8、 曾春海 2005 《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79、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 1995 《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80、 湯用彤、魯  迅、容肇祖 1995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81、 湯用彤 2009 《魏晉玄學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82、 湯用彤 1991 《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3、 湯一介 1999 《郭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4、 湯一介 1999 《非實非虛集》,北京:華文出版社。
85、 湯一介 2006 《魏晉玄學論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
86、 湯一介 2009 《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7、 湯一介、胡仲平編 2008 《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88、 馮友蘭 2007 《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89、 黃啟方編 2006 《文學、思想與社會》,臺北:世新大學。
90、 黃漢青 2007 《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91、 楊立華 2010 《郭象《莊子注》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92、 傅偉勳 2007 《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93、 傅偉勳 1990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4、 傅偉勳 2001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5、 董光璧 1991 《當代新道家》,北京:華夏出版社。
96、 萬繩楠整理 2002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
97、 萬繩楠 2002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 
98、 萬繩楠 2002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
99、 蒙思明 2007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0、 臧要科 2009 《三玄與詮釋──詮釋學視域下的魏晉玄學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01、 暴慶剛 2013 《反思與重構:郭象《莊子注》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02、 蘇新鋈 1980 《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3、 劉國英編 2005 《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專輯》,臺北:城邦出版有限公司。
104、 劉笑敢 2010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5、 劉笑敢 2009 《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06、 劉笑敢編 2007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07、 劉  強 2011 《一種風流吾最愛──《世說新語》今讀》,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8、 錢  穆 2007 《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109、 錢  穆 2001 《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
110、 錢  穆 1991 《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1、 盧國龍 1997 《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112、 賴錫三 2008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113、 賴錫三 2011 《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14、 賴錫三 2013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15、 謝大寧 2007 《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6、 戴璉璋 2003 《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7、 蕭公權 1988 《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18、 龔鵬程 2008 《漢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外文譯著
1、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苗力田、李秋零譯 2001 《形而上學》,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2、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 2011《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 (德)迦達默爾(Gadamer Hans-Georg)著,洪漢鼎譯 2007 《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4、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 2002 《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 (美)安樂哲(Roger T. Ames)著,彭國翔譯 2006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6、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 2009 《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瑞士)畢來德(Jean Francois Billeter)著,宋剛譯 2011 《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期刊論文

1、 王曉毅〈司馬炎與魏晉禪代的歷史遺留問題〉,《孔孟月刊》第36卷第9期,1998年5月。
2、 仲  寅〈中國大陸學界郭象《莊子注》研究述評〉,《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3期,2012年9月。
3、 何乏筆〈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9期,2010年9月。
4、 呂學遠〈「性」、「命」、「理」玄合——郭象「自然」義之重衡〉,《靜宜中文學報》第6期,2014年12月。
5、 李曉光〈對「八王之亂」的再認識〉,《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30卷第2期,2010年5月。
6、 吳志鴻〈概論兩漢以後至宋明前氣論思想之發展與影響〉,《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8期,2006年8月。
7、 周大興〈儒家大路道家棧——《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評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卷第3期,1992年9月。
8、 周大興〈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9、 周雅清〈《莊子‧齊物論》與向郭注的義理殊異辨析〉,《鵝湖學誌》第34期,2005年6月。
10、 林明照〈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2期,2012年12月。
11、 林俊宏〈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2002年6月。
12、 唐端正〈齊物論郭注平議〉,《鵝湖月刊》第8卷第8期,1983年2月。
13、 唐端正〈郭注〈齊物論〉糾謬──論天籟、真宰、道樞、環中、天鈞、兩行〉,《鵝湖月刊》第250期,1996年4月。
14、 袁保新〈中國哲學的特質在於主體性嗎?──試論儒學在後現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鵝湖學誌》第51期,2013年12月。
15、 袁保新〈先秦儒學成德之教的現代詮釋與商榷——兼論儒學如何與廿一世紀人類文明接榫〉,《孔孟學報》第92期,2014年9月。
16、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形上思想之定位〉,《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11月。
17、 孫雲平〈偶然性與事實性──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此在」分析〉,《東吳哲學學報》第21期,2010年2月。
18、 馬行誼〈郭象的「性」主體論及其政治、社會實踐意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2期。
19、 馬行誼〈魏晉玄學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與實踐〉,《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6月。
20、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3期,2012年9月。
21、 郭熹微〈論魏晉禪代〉,《新史學》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
22、 莊耀郎〈魏晉玄學釋義及其分期之商榷〉,《鵝湖學誌》第6期,1991年6月。
23、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
24、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6月。
25、 莊耀郎〈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6月。
26、 莊耀郎〈郭象獨化論的再省思〉,《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8期,2012年7月。
27、 陳康著、莊雅棠譯〈老子哲學中「道」之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85期,1986年11月。
28、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卷,1992年6月。
29、 陳榮灼〈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新34卷第2期,2004年12月。
30、 陳德和〈先秦道家哲學的詮釋與發展──以二十世紀的台灣為例〉,《2006年台灣‧日本‧韓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臺北:淡江大學,2006年11月。
31、 陳志強〈對郭象哲學所受質疑提出辯解〉,《清華學報》新44卷第3期,2014年9月。
32、 黃守正〈郭象《莊子注》中「性分」論的重估〉,《有鳳初鳴年刊》第4期,2009年9月。
33、 黃岭、趙昆生〈魏晉更替中的社會批判研究〉,《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7年12月。
34、 楊祖漢〈比較牟宗三先生對天台圓教及郭象玄學的詮釋〉,《第八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9年9月。
35、 楊穎詩〈莊子與郭象三籟說辨析〉,《鵝湖月刊》第411期,2009年9月。
36、 廖明活〈莊子、郭象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鵝湖月刊》第9卷第5期,1983年11月。
37、 趙昆生〈魏末政治與司馬氏的稱帝道路〉,《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38、 劉笑敢〈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之詮釋意義〉,《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12月。
39、 劉榮賢〈魏晉時代阮籍與郭象對莊學的視域反差〉,《靜宜中文學報》第4期,2013年12月。
40、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鵝湖月刊》第23卷第6期,1997年12月。
41、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消解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上)〉,《鵝湖月刊》第23卷第11期,1998年2月。
42、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消解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下)〉,《鵝湖月刊》第23卷第11期,1998年5月。
43、 賴錫三〈《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
44、 謝大寧〈湯用彤玄學理論的典範地位及其危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
45、 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1、 呂學遠《王弼道論之詮釋與重建》,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2、 周大興《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3、 周雅清《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4、 張伯宇《莊子形上智慧的現代詮釋與省察──一項從語言、身體、他者來展開底存在進路的試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5、 黃垚馨《西班牙道德經中形上概念的譯本研究:以「道」、「有」、「無」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6、 楊穎詩《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