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715161600
DOI 10.6846/TKU.2017.00624
論文名稱(中文) 品管圈應用於背投影顯示螢幕製程良率提昇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pproach Implements on the Rear Projection Scree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Yiel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in Management Scienc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李俊仁
研究生(英文) Chun-Jen Lee
學號 7046202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09
論文頁數 1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廖述賢
委員 - 李旭華
委員 - 王瑞源
關鍵字(中) 品質管理
品管圈
品質機能展開
關鍵成功因素
關鍵字(英)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Key Success Facto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背投影顯示屏幕之需求受到市場競爭、液晶螢幕技術的發展與大視角、高對比、高亮度、產品輕薄等特性,加上其他如LED顯示產品的急起直追,背投顯示器市場受到極大影響。雖然背投影顯示屏幕之技術有所提昇,且背投影顯示屏幕在70”16:9 產品之性價表現與無拚接縫之技術優於液晶電視,但整體經營環境已日趨困難。

    然而技術的提昇雖然是開拓市場的方式之一,但高品質之產品亦能提高公司形象、減少客戶爭議與降低品質成本之發生。為能解決產品品質之問題,改善品質管理手法中以品管圈為業界常用之工具。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個案公司,運用文獻分析,以品質機能展開之方式確認客戶之需求,並透過人、機、料、法、環境、量測等方式,畫出Fresnel與Lenticular產品之特性要因圖。接著透過品質推昇之目標設定與企業資源調整分配,強化競爭核心,發展企業關鍵成功因素。最後透過個案公司之品管圈逐階段進行,期能降低生產成本、確保企業得以永續經營。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Rear Projection Display requirement not only attacked by market competition , development of LCD technologies such as : wide angle, high contrast, more brightness ,thickness, but also LED display products. It bring deep decrease about Rear Projection Display market share. Although the technology, 70” 16:9 price performance ratio,seamless splice of the Rear Projection Display has improved, but the overall operat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Although to improve technology is the one of the ways to open up market, but high quality product also can improve the company's image, Reduce customer disputes and lower quality cos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duct quality ,QCC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tools in qualit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ase of a company and collect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using QFD to find out customer requirement. By the way of 5M1E to get the cause and effect diagram of Fresnel and Lenticular. And then through the goal of quality promotion and enterprise resource allocation , strengthen the core of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ce key success factors. Finally, through QCC step by step, expect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and ensure that enterprises to be sustainab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4
1.3 研究範圍	4
1.4 研究限制	5
1.5 研究流程	6
1.6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8
2.1.1 品質管理的定義	9
2.1.2 品質管理的目的	11
2.1.3 品質管理的手法	11
2.1.4 小結	13
2.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14
2.2.1 品管圈活動的定義	14
2.2.2 品管圈活動的目的	16
2.2.3 品管圈活動的效益	17
2.2.4 小結	19
2.3 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19
2.3.1 品質機能展開的起源	20
2.3.2 品質機能展開的定義	21
2.3.3 品質機能展開的步驟與順序	23
2.3.4 小結	26
2.4 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	27
2.4.1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27
2.4.2 關鍵成功因素的特性	29
2.4.3 關鍵成功因素的方法	30
2.4.4 關鍵成功因素的競爭優勢	32
2.4.5 小結	34
第三章 個案公司分析	35
3.1 背投影顯示器產業發展概述	35
3.1.1 背投影顯示器技術種類簡介	36
3.1.2 背投影顯示螢幕技術簡介	41
3.2 個案公司簡介	42
3.2.1 個案公司之背景介紹	44
3.2.2 個案公司核心技術與製造程序	46
3.2.3 個案公司之背投影顯示螢幕生產流程	47
3.3 概念性架構	50
第四章 個案研討	51
4.1背投影顯示螢幕製造程序	51
4.2 個案資料	53
4.2.1 收集區間	53
4.2.2 資料來源	53
4.3 個案公司良率探討	54
4.3.1 現況分析	54
4.3.2 品質機能展開應用	57
4.4 品管圈活動	62
4.4.1 主題選定	64
4.4.2 目標設定	65
4.4.3 發展改善瑕疵品的因素分析	67
4.5 關鍵成功因素	70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72
5.1 品管圈提高製程良率之探討	72
5.1.1 特性要因分析	72
5.2 對策擬定與實施	81
5.3 效果確認	84
5.4 標準化	87
5.5 品管圈活動成果	88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0
6.1 研究結論	90
6.1.1 降低雜質不良率	91
6.1.2 組織與個人行為層面效果	92
6.1.3 市場改變之前瞻思維	92
6.2 研究貢獻	93
6.3 管理意涵與個案公司建議	94
6.4 後續研究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表1-1 液晶顯示器與背投顯示器優缺點比較	2
表2-1 品質管理觀念的發展	9
表2-2 品質管理的定義	10
表2-3 品質手法比較表	12
表2-4 品管圈的定義	15
表2-5 品管圈活動之效果	18
表2-6 品質機能展開的定義	22
表2-7 關鍵成功因素的定義	28
表2-8 關鍵成功因素分析方式	32
表3-1 投影技術之優缺點比較表	41
表3-2 個案公司大事紀	45
表3-3 背投影光學屏幕生產流程說明	49
表4-1 改善前Fresnel NG原因	55
表4-2 改善前Lenticular NG原因	56
表4-3 QFD顧客需求項目表	60
表4-4 技術項目與NG原因關係表	61
表4-5 QFD技術需求項目表	61
表4-6 QC STORY適用判定表	64
表4-7 主題選訂矩陣圖	65
表4-8 改善瑕疵品因素分析表	69
表5-1 Fresnel 特性要因層級表	75
表5-2 Lenticular 特性要因層級表	78
表5-3 改善對策實施計劃表	83
表6-1 靜電消除前後比較表	94

圖1-1 2011-2014年大屏幕拼接市場分技術市場規模	2
圖1-2 論文架構	7
圖2-1 品管圈活動目的圖	17
圖2-2 品質屋基本架構	23
圖2-3 QFD展開流程圖	26
圖2-4 競爭優勢的決定性要素	33
圖3-1 影像顯示裝置分類圖	35
圖3-2 台灣顯示面板產業產值圖	36
圖3-3 CRT投影顯示原理	37
圖3-4 TFT LCD投影顯示原理	38
圖3-5 LCoS投影顯示原理	39
圖3-6 DLP投影顯示原理	40
圖3-7 背投產品光學原理	42
圖3-8 個案公司產品類別圖	44
圖3-9 個案公司組織架構圖	45
圖3-10 個案公司核心技術與製造程序	47
圖3-11 背投影光學屏幕生產流程	48
圖3-12 概念性架構圖	50
圖4-1 生產製造程序	51
圖4-2 改善前Fresnel NG 柏拉圖	55
圖4-3 改善前Lenticular NG 柏拉圖	56
圖4-4 品質機能展開圖	58
圖4-5 QCC生產管理圖	63
圖4-6 Fresnel 目標設定圖	66
圖4-7 Lenticular 目標設定圖	67
圖5-1 Fresnel 特性要因圖	73
圖5-2 Lenticular 特性要因圖	74
圖5-3 產品雜質特性要因圖	81
圖5-4 Fresnel 雜質改善狀況表	85
圖5-5 Lenticular 雜質改善狀況表	85
圖5-6 QCC自我評估圖	87
圖5-7 Fresnel 雜質產生推移圖	89
圖5-8 Lenticular雜質產生推移圖	89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石岱勳譯(2005)。平面顯示器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台北市:龍璟文化。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市:智勝文化。
汝明麗譯(1995)。全面品質管理。(原作者:喬治、魏模斯柯屈)。台北市:智勝文化。
李壬貴(2001)。品管圈應用在公共組織之研究-以自來水公司第八區管理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
李友錚、賀力行(2004)。品質管理:整合性思維。新竹市:前程企管。
李旭華(2015)。品質管理。新北市:滄海。
李明軒、邱如美(譯) (2010)。競爭優勢。(原作者:麥可.波特)。新北市:天下遠見。
李傑(2016)。工業大數據: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台北市:天下雜誌。
吳貴彬、陳相如(2004)。品質機能展開法於新產品發展之應用。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2),91-100。
林俊全 (2004)。投影顯示原理介紹與技術分析。光學工程,88,1-20。
林清河、桂楚華(2008)。全面品質管理與六標準差。台北市:華泰。
孟德芸(1988)。企業成功關鍵要素之研究-以個人電腦產業為實證。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友忠(1997)。我國電腦網路製造產業關鍵成功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論文。
陳文哲、楊銘賢(1998)。品質管理。台北市: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陳生民(1991)。如何管理品質。台北市:遠流出版。
陳光辰(2000)。工業診斷與改善(上課講義)。新竹市:清華大學工工所。
陳哲仁(譯) (1985)。品管圈百問百答 運營篇。(原作者:石原勝吉)。桃園縣:和昌。
陳敏秋(2011)。背投影顯示屏幕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B公司為例。
輔仁大學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陳進福(2006)。品管圈活動指南。台北市:憲業企管。
張至中(2012)。台灣二手書交易平台創新模式與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南華大學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強、鄭凱文、劉武、鄭瑜君(1994)。品質機能展開活用的台灣現
況。標準化之品質管理,47,37。
黃宏義(譯) (1984)。策略家的智慧。(原作者:大前研一)。台北市:長河出版社。
黃明元(1970)。品管圈手冊。台中市:著者自行出版。
黃營杉(1995)。台灣地區中小企業行銷現代化與經營策略。行政院國
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楊平吉(2000)。問題解決型QC Story。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鄧小雅(1999)。地區教學以上醫院推行品管圈活動之主觀成效及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春生(2010)。品質管理:現代化觀念與實務應用。新北市:全華圖書。
鄭清和(2001)。品管圈活動之管理績效實證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清和(2002)。品管七大手法。台南市:復文書局。
黎正中、許聰鑫(1996)。QFD 品質屋的量化工作的探討。品質學報,3(1),65-79。
劉品茜(2010)。結合FMEA與QFD方法降低新產品開發風險-以LED照明 
產品為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發科技與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君(2016)。2016顯示器產業年鑑。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蔣東庭(1995)。日本團結圈活動檢視。中衛簡訊,115,88-90。
蔡振傑(1985)。品管圈活動評估系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鍾朝嵩(1997)。品質管理。桃園縣:和昌出版社。
簡美娟(譯) (2005)。品質大師費根堡談管理資本:驅動創新、獲利與成長的企業新引擎。(原作者:阿莫德.費根堡)。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

二、英文資料
Aaker, D. A., & Adler, D. A.(1984).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Aaker, D. A.(1989). 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 The key to a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1(2), 91-106.
Aaker, D. A.(2008).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Akao, Y.(2004),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Integra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to Product Design. Cambridge, MA: Productivity Press.
Bossert, J. L.(1991).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New York, NY: ASQC Quality Press.
Choon Tan, K., Kannan, V. R., Handfield, R. B., & Ghosh, S.(2000).Quality,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enchmarking, 7(3), 174-182.
Conti, T.(1989). Process management an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uality Progress, 22(12), 45-48.
Craig, J. C., & Grant, R. M.(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ources,Planning, Cost-efficiency, Goals. London, England: Kogan Page
Dale, B. G., Boaden, R. J., Wilcox, M., & McQuater, R. E.(1997).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ustaining audit tool: Description and us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8(6), 395-408.
Daniel, D. R.(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 111-121.
Dobbins, J. H. & Donnelly, R. G.(1998). Summary Research Report 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Federal Government Program Management. Acquisition Review Quarterly, 5(1), 64-66
Ferguson, C. R., & Dickinson, R.(1982).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directors in the eighties. Business Horizons, 25(3), 14-18.
Hofer, C. W., & Schendel, D. (1987). Strategic formulation: Issue and concepts. West Sain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Hauser, J. R., & Clausing, D.(1988). The House of Qua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6(3), 63-73.
Ishikawa, K. (1985). 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 the Japanese wa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shikawa, K. (1986). Guide to quality control. Ann Arbor , MI: Asian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Juran, J. M.(1967). The QC circle phenomenon. Industrial Quality Control, 23(7), 329-335.
Juran, J. M. (1995). Managerial breakthrough: The classic book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performa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anji, G. K., & Yui, H.(1997). Total quality cultur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8(6), 417-428.
Keah, C. T., Kannan, V. R., Handfield, R. B., & Ghosh, S. (2000). Quality,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enchmarking, 7(3), 174-182.
Krüger, V.(2001). Main schools of TQM:“the big five”. The TQM magazine, 13(3), 146-155.
Leili, A. M., & Monavvarian, A. (2010). Recogniz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s of SAIPA press. Business Strategy Series, 11(2), 124-133.
Madu, C. N., Kuei, C. H., & Lin, C.(199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quality practi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in the US and Taiwan. Decision Sciences, 26(5), 621-635.
Rockart, J. F.(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 81-93.
Smith, A. K.(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sector. Quality Progress, 26(7), 57-62.
Sullivan, L.P.(1986).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uality Progress,19(6), 39-50.
Thompson, A. A., & Strickland, A. J.(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Concepts and cases. Homewood, IL: McGraw-Hill/Irvi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