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314092500
DOI 10.6846/TKU.2013.00674
論文名稱(中文) 魔鬼的自白-探討奪魂鋸系列中正義轉向與意義重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the Justice Meaning in the Saw Ser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呂思穎
研究生(英文) Sih-Ying Lyu
學號 6980501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4
論文頁數 14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
委員 - 許傳陽
委員 - 魏玓
關鍵字(中) 恐怖片
意識形態
社會化
意義
關鍵字(英) Horror film
Ideology
Socialization
Significa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恐怖電影中出現的反派(或稱加害者)正是破壞秩序、摧毀穩定世界的源頭,他們往往凌越了既有的社會規範而造成衝突,在主流意識型態的影響下,「英雄」文化便是驅離邪惡、非善類的主體以達到和諧與和平,使社會與秩序回歸到平整與穩定,《奪魂鋸》系列除了以暴力和血腥作為恐怖片反動的能力,亦將現代主義下人們統一、利己的冷漠做徹底的質疑和批判,枉顧社會既存的英雄主義模式,甚至反轉英雄與反派角色的善惡立場,企圖縫合兩者之間的意義鴻溝,這樣的敘事策略更在在棄絕了二元對立所預設的框架,英雄在此系列是不存在的,甚至甚少符合一般反派該有的被仇視感。

    在觀眾觀看的同時,灌輸後現代主義存有的對於絕對性的反動,因此觀眾對於拼圖(加害者)的情緒隨之受到影響,此系列剝奪了明確與分明的立場,卻給予觀眾自行決策善惡的權力。《奪魂鋸》系列文本對於自身存在是既想破壞、超越主流意識型態,卻又挾持著主流價值觀念的勳章在省視世界。而這也不可否認的是立基於原典的重新建構,從這思維出發,將一種更擴展的視野介入其中,更可以感受到意義從來不是可以輕易確立與設定原則的,但是其背後依舊脫離不了對於整體社會的關懷與揭示不平等的中心思想。
英文摘要
Appear in the horror film’s villain (or known assailant) is disruptive, destroying the source of stabilizing the world, the more they tend to Ling the existing social norms and cause conflict i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under the influence, "Hero" culture will is expelled evil, non-good body of the class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y and peace and order back to the community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Saw" series, in addition to the violent and bloody horror films as reactionary ability, people will be under Modernism unity, selfish indifference do a thorough questioning and criticism, ignore social heroism existing models, or even reverse heroes and villains allegiances, meaning an attempt to suture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so that even in the abandon narrative strategy never a dualistic framework presupposed, the hero in this series does not exist, and even seldom comply with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villain of the others were hostile.
    In the audience watching the same time, there's postmodern indoctrination for absolute reactionary, so the audience for Jigsaw (perpetrators) followed by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is series of depriving a clear and distinct position, but to give the audience their own good decisions evil powers. "Saw" series of texts for their own existence is both want to destroy, beyo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ut kidnapped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the medal in the call upon the world. And this is also undeniable that the legislature based on original texts to reconstruct, from thinking of starting a more expanded horizons will intervene, but can never feel the significance and settings can be easily established principles, but still can not escape from behind the care and society as a whole reveals the central idea of inequa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9
第三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19

第貳章  恐怖類型片在好萊塢的發展脈絡............... 35
第一節  類型電影的基本概念....................... 35
第二節  好萊塢恐怖類型片的興起與社會環境............ 38
第三節  類型電影中的恐怖片與其特色、風格、公式......… 48
第四節  好萊塢近期類型恐怖片...................... 62

第參章  秩序的新制裁者與社會正義................... 68
第一節  社會化告訴我們什麼?.....................  69
壹、    墨守成規下法律、懲戒的漏洞及崩潰...........  69
貳、    後現代的對立............................. 73
第二節  瘋狂與悖離與反社會情境....................  77
壹、    是英雄還是惡棍?......................... 77
貳、    理性、道德、意義的鬆動與拔河..............  80
第三節  跳脫既有權力、秩序框架..................... 82
壹、    誰是制裁者?............................ 82
貳、    無形的與有形的制裁者對於原有社會權力的威脅.... 85
第四節  當女性握有主宰的權力...................... 88
壹、    女性在恐怖類型片中的地位轉變及對父權的威脅.... 88

第肆章  「打擊邪惡」概念的抗爭與比較................ 95
第一節  兩者對於正義意義的不同詮釋.................. 95
第二節  不看怎麼殺,就看殺什麼!....................103
第三節  縫合惡棍與英雄的二元.......................107
壹、    將犯罪晉升為處罰「不道德」的手段.............107
貳、    不只是殺戮...............................111
第四節  閱聽人未知的恐懼與懲戒..................... 113
-觀眾觀看的愉悅、慾望機制及現實生活幻想的投射.........113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3

參考書目........................................126
附錄...........................................13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王北固(2001)。《左看右看好萊塢》,台北:文苑。

王群(1998)。〈娛樂性恐怖:恐怖片的後現代元素〉,《世界電影》,3,16-35。
尹鴻、鄧光輝著(2000)。《世界電影史話》。北京:國際文化。

艾爾(2002),《驚悚100》,台北:時報。

李志強(2005)。〈黑色「夢魘」的足跡——論好萊塢恐怖片發展的四個歷史階段〉,
    《當代電影》,5:87-91。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台北:遠流。 
    (原書:Schatz, T., Hollywood Genres Formulas, Filmmaking and the Studio 
    System)。

李達義(2000),《好萊塢電影夢工場》。台北:揚智。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台北:遠流。(原書:Schatz, T.. Hollywood 
    Genres: Formulas, Filmmaking and the Studio System. Columbus: McGraw-Hill 
    Inc.)。

李小剛(2003)。〈關於恐怖電影的標準衡量〉,《世界電影》,5:4-7。
李顯立等譯(1999)。《電影敘事》。台北:遠流。(原書:Bordwell, D., 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李思穎(2007)。《台北地區青少年觀看恐怖電影之現況及相關因素之分析》。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迪才(2006)。〈恐怖片的傳承與詮釋〉,《電影欣賞》,24:10-23。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原書
    :Storey, J.,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Prentice Hall.)。

沈壯娟(2006)。《論恐怖與恐怖藝術的審美接受》。山東大學文藝學系博士論文。

沈壯娟、高月峰(2006)。〈不只是恐怖——恐怖電影研究的三個向度〉,《時代文
    學》雙月版,1:156-158。

林彥甫(1995)。《觀看恐怖電影的心理機制:以「認同」分析”半夜鬼上床”》。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廣茂(2010)。〈在戰慄中成長:對恐怖電影的精神分析及再分析〉,《河南社會
    科學》,1,153-155。

吳杰譯(2007)。《你的血好甜─經典恐怖電影陳列館》。台北:書泉。
    (原書名:魔鬼Show恐怖電影寫真 David J. Skal, The Monster Show:A 
    Cultural History of Horror)。

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原書:Aumont, J. & Marie, 
    M.,  L'Analyse des Films)。

施暢(2010)。〈驚悚片《電鋸驚魂》中的宗教隱喻與強力法則〉。《電影評介》,6:
    69。

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市:五南。(原書:Steven Connor, 
    Postmodernist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唐維敏等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原書 Michael  
    Gurevitch等編 Culture,Society and the Media)。

徐海龍(2006)。〈男性焦慮與性別劃界—從《驅魔人》、《閃靈》看好萊塢恐怖片
    中的社會性別意識〉,《世界電影》,1:188~192。

孫蕾(2000)。〈談近年來的恐怖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12~15。

黃新生(2010)。《電影理論》。台北:五南。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 : 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陳正揚(2009),《鬼迷心悅:閱聽人對各國恐怖片觀影愉悅差異研究》。輔仁大
    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原書:Stam, R.,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郭宏昇(2004)。〈模擬的再現-1980-2004港台恐怖電影的後現代轉折〉,《網路社  
    會學通訊期刊》,41。

郭宏昇、周平(2005)。〈華語恐怖電影的傳統觀與現世感─由《暫時停止呼吸》 
    到《見鬼》之論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0:111-144。

郭宏昇(2004)。〈【佛萊迪大戰傑森】談「現代恐懼」的形成〉,《網路社會學通
    訊期刊》,41。

焦雄屏(1994)。《閱讀主流電影》。台北:遠流。

彭小芬譯(2003)。《顫慄恐怖片》。台北:書林。(原書Wells, P., The Horror Genre – 
    From Beelzebub to Blair Witch. Great Britain: Wallflower)。

彭仁郁譯(2003)。《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原書:Kristeva, J.[1980] . Pouvoirs 
    de l'horreur .)。

張雅萍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原書:Hollows, J. & Jancovich, M.,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台北:遠流。

游惠貞、李顯立等譯(1994)。《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
    台北:遠流。(原書:Bordwell, D., Making Meaning: 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

廖金鳳譯(1998)。《電影百年發展史》。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Thompson, K. 
    & Bordwell, D., Film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 McGraw-Hill.)。

齊隆壬(1992)。《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

鮑玉珩、彭沈莉(2011)。〈論好萊塢類型電影:恐怖片〉,《電影評介》,18:15~40。 

鮑玉珩、宋東紅(2008)。〈好萊塢與美國社會〉,《電影評介》,10:3~4。

劉惠君(2005)。《貞子爬出古井之後 當代日本恐怖電影之女性形象研究》。淡江
    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柏君(2003)。〈華語電影中「鬼」之形象的轉變〉,《當代》,189:56~67。

錢桂容、孫威著(2010)。〈中美恐怖片跨文化對比研究〉,《電影文學》,7:21~22。

謝旭洲(1999)。〈觀看恐怖片與觀眾的驚嚇反應研究:以日片「七夜怪談」為例〉,
    《民意研究季刊》,210:90~117。

二、英文書目
Althusser, L.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 Cosin (Ed.)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ety (pp. 243-80). 

Benshoff, H. M.(1997). Monsters in the Closet: Homosexuality and the Horror Film.

Britannica, E.(2007). Horror film [Online]. 
    Available: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102772/horror-film

Christine Gledhill.(1987).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Studies in Melodrama and  
    the Woman's Film. British Film Institute.

Jancovich, M.(2002). Horror, the Film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Mulvey, Laura.(1975).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Introductory Readings. Eds. Leo Braudy and Marshall Cohen. New 
    York: Oxford UP, 1999: 833-44.

Noel Carroll.(1990). The Philosophy of Horror: Or, Paradoxes of the Heart .       
    London: Routledge.

Wells, P.(2000). The Horror Genre : From Beelzebub to Blair Witch. London : 
    Wallflower.

Wood, R. (1986). The American Nightmare: horror in the 70s. In Jancovich, M. (Eds), 
    Horror, The film reader (pp. 25-32). NY.

三、網站部份
@movies開眼電影網:http://www.atmovies.com.tw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index.html

文化研究月報: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6/journal_26.htm

台灣電影筆記:http://movie.cca.gov.tw/index.asp

台灣電影資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

國家電影資料館:http://www.ctfa.org.tw/index.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