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216214000
DOI 10.6846/TKU.2012.00762
論文名稱(中文) 戰略互動論與韓戰的不對稱衝突
論文名稱(英文)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and the Asymmetirc Conflict of Korean Wa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李奕緯
研究生(英文) Yee-Wei Lee
學號 6983301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1
論文頁數 8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湘華
委員 - 施正權
委員 - 李黎明
關鍵字(中) 不對稱衝突
韓戰
戰略互動論
關鍵字(英) Asymmetric Conflict
Korean War
Str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戰略研究自古與歷史研究不可分,研究戰略應當從研究戰史入門。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發生於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的韓戰是一場重要的大規模戰事,它有複雜的面向和許多的啟示可供後人研究,而其中一個最引人入勝的觀察面向,即是這是一場弱小勢力成功對抗強大勢力的典範戰例,亦即一場「不對稱衝突」。

    關於不對稱衝突的研究,美國學者脫夫特(Ivan Arreguín-Toft)發明提出之「戰略互動論」應屬最新最大成果,因為它自稱是解釋所有不對稱衝突現象的一般性理論,那也就正好作為我們研究韓戰這場不對稱衝突的分析工具。

    因此,本文的研究首先聚焦韓戰中聯合國方與共產黨方的不對稱衝突情形,求取符合真實因果的歷史敘事,其次讓韓戰歷史接受戰略互動論的應用分析,觀察韓戰是否符合戰略互動論所提出之假設,而由於應用理論的個案分析必然同時存在解釋個案與檢證理論這兩種功能,所以本文最後的研究便是探索韓戰歷史對戰略互動論所造成的檢證成果,進行戰略互動論作為不對稱衝突一般性理論之正確性的探討。
英文摘要
Strategic study cannot be separated with history study since ancient times; studying strategy should get start from studying war history. In the times we live, the Korean War, happened in June 25, 1950 to July 27, 1953, is an important large-scale war with complicated faces and a lot of message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face is that, Korean War is a model of weaker power successfully against stronger power, it is an “asymmetric conflict”.

  In studies of asymmetric conflict,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invented by American scholar Ivan Arreguín-Toft should be the latest and biggest researching result, because it claimed itself as a general theory to explain all the asymmetric conflict  phenomenon, so it also could be the tools for us to analysis the asymmetric conflict of the Korean War.

  Therefore, this study first focused the asymmetric conflict of Korean War, to strike a true causal historical narrative. Followed we make the Korean War history accept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analyzing , to observate that Korean War whether conform the hypotheses of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or not. Finally, case analysis by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must with case explaining and theory testing these two functions, so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testing result made by Korean War to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to review the correctness of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sis as a general theo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
第三節 文獻檢閱  ………………………………………………………………9

第二章 韓戰的不對稱衝突始末 ………………………………………………10
第一節 衝突淵源—朝鮮半島上的美蘇冷戰 …………………………………10
第二節 衝突開始—從韓國分裂到中共出兵 …………………………………15
第三節 衝突高峰—抗美援朝前四個月作戰 …………………………………23
第四節 衝突結束—僵持的形成與談判展開 …………………………………35

第三章 應用戰略互動論分析韓戰之研究 ……………………………………42
第一節 韓戰是「普通攻擊」的聯合國方贏「普通防禦」的共產黨方? …42
第二節 韓戰是「野蠻蹂躪」的聯合國方贏「游擊戰略」的共產黨方? …45
第三節 韓戰是「普通防禦」的共產黨方贏「野蠻蹂躪」的聯合國方? …50
第四節 韓戰是「游擊戰略」的共產黨方贏「普通攻擊」的聯合國方? …51

第四章 藉由韓戰檢證戰略互動論之成果 ……………………………………54
第一節 戰略互動論釋疑 ………………………………………………………54
第二節 戰略互動論試改 ………………………………………………………58
第三節 本文試改後戰略互動論與韓戰的不對稱衝突 ………………………62
第四節 本文試改後戰略互動論與共產黨的20世紀發展 ……………………64

第五章 結論  ……………………………………………………………………69
第一節 解答問題提出  …………………………………………………………69
第二節 本文結論論點  …………………………………………………………72

參考書目  ………………………………………………………………………74

圖1:研究架構圖 ………………………………………………………………7
圖2:韓戰戰場圖 ………………………………………………………………17
表1:戰略互動論示意表 ………………………………………………………4
表2:1816-2003年「相反路線戰略互動」不對稱衝突列表。………………55
表3:本文試改後戰略互動論示意表 …………………………………………6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Acheson, Dean G.著,上海《國際問題資料》編輯組、伍協力譯,《艾奇遜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

Appleman, Roy E.著,譯者不詳,《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三)》(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Barnett, Roger W.著,謝豐安譯,《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4年)。

Cassidy, Robert M.著,楊紫函譯,《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3年)。

Clark, Mark W.著,文士龍譯,《從多瑙河到鴨綠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年不詳)。

Clausewitz, Carl von著,鈕先鍾譯,《戰爭論》(台北:軍事譯粹社,民69年)。

Clausewitz, Carl von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

Cohen, Warren I.主編,周桂銀等譯,《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Gugeler, Russell A.著,鈕先鍾譯,《韓戰戰鬥經驗實錄》(台北:軍事譯粹社,民60年)。

Hermes, Walter G.著,譯者不詳,《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LaFeber, Walter著,牛可等譯,《美國、俄國和冷戰》(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

Liddell Hart, B. H. 著,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5年)。

Liddell Hart, B. H.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略論》(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Ludendorff, Erich著,戴耀先譯,《總體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Luttwak, Edward N.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略:戰爭與和平的邏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0年)。

Luttwak, Edward N.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所譯,《戰略:戰爭與和平的邏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MacArthur, Douglas著,上海師範學院歷史系翻譯組譯,《麥克阿瑟回憶錄》(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Matthews, Lloyd J.編,高一中譯,《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8年)。

Morris, James M.著,靳綺雯、蔡曉惠、林賢明譯,《美國陸軍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Ridgway, Matthew B.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朝鮮戰爭:李奇微回憶錄》(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3年)。

Schnabel, James F.著,譯者不詳,《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Shafer, Robert J. 著,趙干城、包世奮譯,《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5年)。

Toland, John著,孟慶龍、杜繼東、俞金堯譯,《韓戰:漫長的戰鬥》(台北:麥田,1999)。

Truman, Harry S.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年)。

Turner, Joy, C.著,中央通訊社總社編譯部編譯,《韓境停戰談判始末》(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3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紅軍長征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一~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王樹增,《遠東朝鮮戰爭》(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年)。

列寧,《列寧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江擁輝,《三十八軍在朝鮮》(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沈志華主編,《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歷史專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志華編,《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92年)。

沈宗洪、孟照輝、國英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周恩來,《周恩來軍事文選(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洪學智,《抗美援朝回憶錄》(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年)。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戰後世界局部戰爭史(一)》(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一~三)》(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六)》(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柴成文、趙永田,《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陳志奇,《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十五)》(台北:渤海堂文化,民85年)。

陳波,《冷戰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時期美韓同盟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陶文釗主編、牛軍副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張靜如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史第一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章伯鋒、莊建平,《抗日戰爭(第二卷)》(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高殿芳等譯,《日本人眼裏的朝鮮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民95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7年)。

彭德懷,《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彭德懷自述編輯組,《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彭德懷傳編寫組,《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資中筠,《戰後美國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劉伯承,《回顧長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劉德麟,《顧維鈞回憶錄(八)》(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二)、專文:
Steven J. Lambakis著,黃淑芬譯,〈不對稱戰爭的再思考〉,《國防譯粹》(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第32卷第6期(民94年6月),頁64-74。

毛維准、劉奉禎,〈透視鼠象之爭:「不對稱衝突」理論探析〉,《國際問題論壇》(上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第48期(2007年秋季)。

李黎明,〈「不對稱」概念的戰略意涵〉,《政策月刊》,第57期(民89年4月)。

李黎明,〈中共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認知和觀點〉,《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4期(民91年10月)。

李黎明,〈美國對新世紀中共戰爭思維之假設:「不對稱戰爭」概念之發軔〉,《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民89年3月)。

李大中、蔡昌言,(不對稱戰爭相關理論及其應用於中國對臺戰略之研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3期(民96年7月)。

沈志華,〈三八線的由來及其歷史作用〉,《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上海:上海師範大學),1997年第4期。

沈志華,〈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世界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1995年第3期。

沈志華,〈越過三八線:美國擴大朝鮮戰爭的戰略決策〉《世界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1996年第6期。

沈志華,〈朝鮮戰爭研究綜述:新材料和新看法〉,《中共黨史研究》(北京:中共黨史研究雜誌社),1997年第1期。

二、英文書目
(一)、專書:
Acheson, Dean 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0).

Appleman, Roy E., Disaster in Korea: the Chinese Confront MacArthur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1989).

Appleman, Roy E., Escaping the Trap: The U.S. Army X Corps in Northeast Korea, 1950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1990).

Appleman, Roy E.,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1990).

Appleman, Roy E., The 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Washington, D. 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1).

Arreguín-Toft, Ivan, How the Weak Win Wars: A Theory of Asymmetric Confli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Clausewitz, Carl von, Michael Howard&Peter Paret edited&translated, On Wa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Endicott, Joy G., The U. S. Air Force in Korea (Washington, D. C. : Air Force History and Museums Program, 2001).

Erera, Steven Van.,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97). 

Gugeler, Russell A., Combat Actions in Korea (Washington, D.C.: Combat Forces Press, 1954).

Hermes, Walter G., The 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

Liddell Hart, B. H., Strategy (New York: Meridian, 1991)

Luttwak, Edward N., Strategy: The Logic of War and Pe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Marshall, S. L. A., Infantry Operations and Weapons Usage in Korea (New York: Presidio Press, 1988).

Marshall, S. L. A., The River and the Gauntlet : Defeat of the Eighth Arm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ces, November, 1950, in the Battle of the Chongchon River, Korea (New York: Time, 1962).

McInerny, D. Q., Being Logical: A Guide to Good Thinking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4).

Metz, Steven & Johnson II, Douglas V., Asymmetric and U. S. Military Strategy: Definition, Background, and Strategic Concepts (Pittsburgh: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2001).

Mossman, Billy C., The 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Ebb and Flow: November 1950-July 1951 (Washington, D. 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8).

Nye, Jr,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Harlow: Pearson Longman, 2007)

Paul, T. V., Asymmetric Conflicts: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Ridgway, Matthew B.,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1967).

Schnabel, James F., The U.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Policy and Directions: The First Year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5, Vol.6,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7, Vol.1,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8, Vol. 6, The Far East and Australia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Vol. 7, Korea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0).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 6, Korea and China (Part 1)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 7, Korea and China (Part 2)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 15, Korea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二)、專文:
Ivan Arreguín-Toft, “How the Weak Win Wars: A Theory of Asymmetric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IT Press), Vol. 26, Issue.1, (2001, Summer).

三、網路資料
Harry S. Truman,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s Address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March 12, 1947”, 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trudoc.asp (檢閱日期:2012年4月1日). 

Joseph Stalin, “Speech Delivered by J. V. Stalin at a Meeting of Voters of the Stalin Electoral District, Moscow”, http://www.marx2mao.com/Stalin/SS46.html (檢閱日期:2012年4月1日).

Winston Churchill, “Iron Curtain Speech”, http://www.historyguide.org/europe/churchill.html (檢閱日期:2012年4月1日).

白善燁,《白善燁將軍的韓戰回憶錄》,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http://cn.joins.com/gb/series.do?method=detaillist&P_SrId=315 (檢閱日期:2012年4月20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