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114190100
DOI 10.6846/TKU.2011.00650
論文名稱(中文) 追憶十里洋場—從觀光凝視的觀點探討城市形象與景點符號塑造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Shanghai City Image and Scenic Signs Creation from The Tourist Gaze Viewpoi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吳致寬
研究生(英文) Chih-Kuan Wu
學號 69705008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3
論文頁數 17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mingyu@mail.tku.edu.tw)
委員 - 魏玓(tiwei@mail.nctu.edu.tw)
委員 - 許傳陽(093663@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後觀光
上海
城市形象
符號
關鍵字(英) Postmodern Tourism
Shanghai
City image
Sig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後觀光主義盛行的年代裡,觀光旅遊文化與過去相較已經有了巨大的轉變,尤其表現在旅遊地的建構上,透過層層的設計與包裝,影響遊客對於旅遊地與其景點的認知與想像,進而達到促動旅遊的效果,以期觀光旅遊活動能替旅遊地帶來更深層政治與經濟價值。
    因此,本研究以單一城市概括旅遊地,並以上海作為研究案例,試圖從後觀光主義、後觀光主義之於城市的建設的角度,透過中介文本的訊息與消費者觀點,去探索上海在營造觀光旅遊環境下所做的改變。其中,形象與景點符號可謂城市中最能夠直接接觸的觀察對象,且兩者也是形塑遊客想像息息相關的標的,本研究也以這兩者為目標,從相關的中介文本進行研究。力求透過上海如何打造旅遊城市的過程,提供給愉悅的遊客,一個再深思的空間。
    透過上海的形象與景點符號分析,本研究整理出上海展現的旅遊形象,主要有四大面向,其中兩個面向「異國情懷」、「都會時尚」為上海主要的旅遊主線,也是所有遊客記憶最深刻的部分,並且在景點符號特色上則保留既有的文化特質,另外創造創新的符號體驗。此外,另有兩個旅遊副線「中式風情」、「創意樂園」,雖然在遊客的印象中,記憶不深,但是透過多重符號特質融合組成的旅遊副線,對於創造上海的旅遊想像,仍有其重要的輔助地位。
    生活在當代的人們已經毫無選擇的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方位中,旅遊的趣味就是追求那「驗證性」的過程,在旅遊或城市論述的促動下,那種嚮往的心態是外人無法比擬的,追尋原初的想像而獲得滿足,是後觀光時代裡,對遊客最重要的「旅行的意義」。透過本研究結果,遊客如何在享受旅遊氛圍之餘,還能保有在旅遊過程中獨立深思的空間,是每一位現代遊客都必須深思的問題。
英文摘要
In this postmodern tourism age, tourism had such a different form than before, especially in how traveling places are constructed. Many traveling places ar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deeply to catch tourists’ imagination of traveling places and scenic signs, than urge them to go on a trip, and bring about more and more politic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 traveling places.
    This thesis uses the word “city” to represent a traveling place, and use “Shanghai” to do a case study, having an intention to figure out how shanghai city has been changing to cater to the trend of time in postmodern tourism age through some media text and consumer viewpoints. Among them , it is easier to observe images and scenic signs in the city. Therefore, this thesis uses the two targets and their related text to do research, figuring out how shanghai city constructs the city image and scenic signs, to give intoxicated tourists a brand-new thinking way of the tourism.
    In the end, this thesis proposes four major shanghai traveling image dimensions. Two of them are more important, which are called the main shaft, “exotic” and “fashion city” respectively. They are related to scenic signs that have a pure style, retaining the culture character, making a new style, and also creating a profound impression from tourists’ viewpoints. The other two image dimensions “eastern feelings” and “original paradise” are called the second shaft, and they use a complex signs creation. Although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shanghai traveling image, most of the tourists have not had deep impression of those images and areas.
    People who live in the present cultural position have no chance and decision-making power to select the palce they want to go . Tourism’s interest under the present tourism and city discourse is to seek an authenticity period. It is a special experience for the tourists to seek a good imagination from the memory, and just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thesis, all of the tourists should take a deep introspect on the opposite side to be the best tourists in postmodern tourism ag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
壹、	當代觀光旅遊活動與景點凝視	5
貳、	城市形象與記憶	10
參、	城市與符號	16
肆、	媒體與上海意象	18
第四節	研究問題	20
第五節	理論架構	21
壹、	後觀光主義	21
貳、	形象理論	30
參、	符號學	33
第六節	研究方法	38
第七節	研究範圍	40
第八節	章節安排	42
第二章	從觀光凝視的意義談當代城市	45
第一節	從旅行到旅遊	45
壹、	專屬於當代的遊歷	45
貳、	文化擅變自然	48
參、	文化觀光正當道	51
第二節	意識形態與輝煌再現	52
壹、	意識形態與定調城市	52
貳、	權力建構與輝煌再現	55
參、	營造熟悉感v.s創造新體驗	57
第三節	消費文化當道	60
壹、	文化價值的商品化	60
貳、	紀念品的魅力	62
第四節	媒體與行銷	63
壹、	媒體塑造城市想像	63
貳、	推銷活動進入公領域	66
第三章	遊歷十里洋場-論上海城市形象	68
第一節	看這不一樣的中國	69
壹、	只屬於上海的上海	69
貳、	迷戀美好的年代	71
第二節	異國情懷展魅力	73
壹、	萬國建築遺風韻	74
貳、	商場洋房顯洋味	78
參、	咖啡美酒氣氛佳	82
第三節	東方懷舊成顯學	86
壹、	庭園老街現風華	87
貳、	懷舊消費潮上海	89
參、	次要焦點記憶稀	92
第四節	都會時尚現新意	94
壹、	摩天高樓競都會	95
貳、	百貨酒吧追流行	98
第五節	機會夢想新未來	103
壹、	工商貿易發達城	103
貳、	年輕活力產業新	106
參、	文化創意空間奇	107
第四章	多樣符號,打造上海	110
第一節	城市與符號	110
壹、	符號塑造城市	110
貳、	景點與符號學	112
第二節	巨大符號,打造傳奇	113
壹、	浦西外灘:萬國建築群	113
貳、	浦東陸家嘴:東方華爾街	117
第三節	延續符號,再現風華	120
壹、	南京路:中華第一商業街	121
貳、	淮海路:法式風情	123
參、	多倫路:文人懷古	125
肆、	豫園、上海老街:印象中國	126
第四節	符號融合,創新體驗	128
壹、	人民廣場:從輝煌走回人群	129
貳、	新天地、田子坊:石庫門的再生	131
參、	創意園區:時尚上海新指標	136
肆、	世博會與迪士尼:全球化與多元符號	13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1
壹、	當代城市的後觀光轉向	141
貳、	從城市形象與景點符號凝視上海	143
參、	回想作為遊客的浪漫凝視	14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49
附件一 訪談提綱      152
附件二 訪談摘要      152
附件三 上海旅遊景點統計      152
參考書目       164

圖目錄
圖1-1:影響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因素	31
圖1-2:Pierce「意義的元素」	33
圖1-3:Barthes之於符號的第一、二層涵意	35
圖1-4:城市符碼之分解	37
圖3-1:外灘洋式大廈建築	74
圖3-2:外灘洋式大廈建築夜景	74
圖3-3:外灘獨棟建築圖文簡介一	75
圖3-4:外灘獨棟建築圖文簡介二	75
圖3-5:異國建築-外白渡橋與浦江飯店	78
圖3-6:異國建築-上海美術館	78
圖3-7:南京路四大百貨的異國建築	79
圖3-8:南京路現代百貨的異國建築	79
圖3-9:靜安區異國風情故居與洋房	80
圖3-10:徐匯區異國禮拜堂與洋房	80
圖3-11:舊法租界的法式花園餐廳	83
圖3-12:多倫路的老電影咖啡館	83
圖3-13:上海的咖啡廳與其氣氛	84
圖3-14:上海的咖啡廳與遠眺的美景	84
圖3-15:江南庭園-豫園景緻一	88
圖3-16:江南庭園-豫園景緻二	88
圖3-17:上海老街的傳統中國市集	89
圖3-18:上海老街的古玩與藝品	89
圖3-19:南京路異國建築與傳統商品	91
圖3-20:多倫路異國建築與傳統商品	91
圖3-21:傳統藍布染被賦與新的生命	91
圖3-22:石庫門販賣的中式民俗小物	91
圖3-23:浦東陸家嘴地標-東方明珠	96
圖3-24:浦東陸家嘴的繁華樓景	96
圖3-25:上海的頂級飯店展示	98
圖3-26:上海的精品飯店展示	98
圖3-27:百貨公司、商場等消費場域一	99
圖3-28:百貨公司、商場等消費場域二	99
圖3-29:舊式建築改建的高檔消費區	100
圖3-30:精品店舖櫥窗展示的流行	100
圖3-31:座落在摩登建築的上海酒吧一	102
圖3-32:座落在摩登建築的上海酒吧二	102
圖3-33:佔據旅遊書版面的創意商鋪	106
圖3-34:大膽用色的創意商舖	106
圖3-35:鋼鐵廠改建的文化藝術社區	108
圖3-36:屠宰場改建的創意園區	108

表目錄
表1-1:當代觀光旅遊活動的兩種不同觀點	6
表1-2:觀光資源的分類	7
表1-3:花逸文利用內容分析法解讀TVBS-N所呈現的上海	18
表1-4:哈桑對於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所做的比較列表	23
表1-5:Fakeye與Crompton觀光旅遊景點的意象形成三階段	32
表1-6:系譜軸與毗鄰軸	34
表1-7: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方法	38
表1-8:本研究研究方法與對應研究範圍	40
表1-9:本研究四本旅遊書研究文本	40
表1-10:本研究遊客訪談名單	42
表5-1:上海旅遊形象與景點符號分析總整理	143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2009)《一座城市的60年變遷》上海:辭書出版社。
朱道力、薛雅惠(2006)《旅遊地理學》台北:五南。
李茂政(1984)《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
李歐梵(2001)《上海摩登-一個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  陀(2001)《上海酒吧 空間、消費與想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劇場景之旅」與台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台北:遠流。
李桐豪(2006)《綁架張愛玲-手繪上海文學地圖》台北:牛奶出版。
伍  江(2008)《上海百年建築史1840-1949》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忻  平(1996)《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與其社會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武忠、范世平(2004)《中國大陸觀光旅遊總論》台北:揚智。
邱  陽(2008)《搜索上海》台北:賽尚圖文。
汪雨菁、蒙金蘭(2010)《大上海攻略完全制霸》台北:墨刻。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郭少棠(2005)《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唐學斌(2002)《觀光事業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高宣揚(2005)《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陸  揚、王  毅(2007)《文化研究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大上海百年風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張鴻雁(2002)《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的社會學研究》 
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  耀(2009)《新上海主義之優雅過生活》台北:聯合文學。
張  耀(2009)《新上海主義之時髦K線圖販賣幸福的小店》台北:聯合文學。
詹宏志(1989)《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天下文化。
葉文心、徐鼎新、鄭祖安、張濟順等(2001)《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升文化。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品度圖書。
褚士瑩(1997)《趁著年輕去旅行》台北:圓神。
彭欣喬(2009)《上海漫慢遊》台北:聯經。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
楊東平(2006)《城市季風-北京與上海的變遷與對峙》台北:捷幼。
藏羚羊自助旅行工作室(2009)《72小時遊上海》台北:紅樹林文化。
二、	學術論文
李佩璇(2010)《從旅遊網誌看觀光與文化的嬉遊:以台南市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碩士論文。
沈佩儀(2001)《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芬(1996)《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顏孝慈(2001)《旅遊資訊之提供影響旅遊據點印象深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姜莉蓉(2003)《地方觀光行銷與品牌策略-以屏東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醒漢(2008)《再現西安-都市發展策略與實踐空間的辯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麗卿(2004)《遊客旅遊資訊搜尋與旅遊路線模式之研究-南投清境地區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筱玟(2007)《「出發去慢游」-探討後現代觀光裡的漫遊現象》國立東華大學觀光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鈺婕(2009)《文化觀光景點旅遊摺頁及其地景書寫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元淳(2002)《象徵經濟的空間化-進口精品品牌服飾的空間行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彥(2003)《從藝文活動探討城市行銷-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蕙蘭(2004)《由敘事角度切入看旅遊指南的景點再現與景點製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琪(2004)《都市公共空間的歷史轉化-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英寶(2009)《尋覓失城-再現台北、上海、香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坤晟(2007)《上海地區發展入境旅遊之政策變遷與競爭優勢分析》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中葳(2002)《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的中的台北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伶(2003)《台灣旅遊活動的階層區分現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榆宥(2008)《城市品牌形象:消費者觀點》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鵲翹(2007)《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期刊與研討會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
花逸文(2005)〈媒體建構「空間想像」之研究:以TVBS-N對上海所做報導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期。
林依依(2007)〈城市空間的想像-高登.瑪塔-克拉克的藝術實踐〉《2007造型學刊論文集》。
陳其澎(2001)〈文化觀光VS觀光文化-觀光發展的後現代思維〉《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
黃宗儀(2002)〈都市空間的生產:上海的全球化發展〉《2002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
彭后諦(2003)〈城市文化的再現與再造-以台灣對上海城市文化的集體記憶與媒體再現為例〉《2003文化研究學會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
潘  律(2010)〈上海都市空間的重塑與本土記憶〉《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學術研討會》。
貳、	中譯部分
王志弘譯(1993)(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Lefebvre,Henri(1979)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m Semio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譯(1993)〈符號學與都市〉《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Barthes,Roland(1986)Semiology and the Urban: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m Semio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譯(1993)〈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之省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Harvey,David(1990)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m Semio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Crang,Mike(1998)Cultural Geography,New York:Routledge.
朱  耘譯(2001)《度假》台北:藍鯨。Löfgren,Orvar(1999)On Holiday:A History of  Vacationing.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吳瓊芬、陳章瑞、王師、張景森等譯(1993)〈城市與符號〉《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Gottdiener ,M. and Alexandros(1986)Introduction: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m Semio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Savage,Mike and Warde,Alan(1993)Urban Society,Capitalism and Modernity,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許坤榮譯(1993)台北:明文書局〈結構歷程與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Pred,Allan(1983)Structuration and Place-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m Semio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黃發典(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台北:遠流。Lanquar,Rober(1985)Sociologie du tourisme et des voyages.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Fiske,John(1990)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 New York:Routledge.
葉  浩(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Urry,John(2002)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董學文、王  葵譯(1992)《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Barthes,Roland(1984)Elements of  Semiology. New York:Hill & Wang. 
楊意菁、陳芸芸譯(1999)《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 Grossberg,Lawrence and Wartella,Ellen and Whitney,D. Charles. (1998)Mediamaking. New York:Routledge.
劉以德譯(2005)《休閒觀光政策與規劃》台北:品度圖書。Veal,A.J.(2002)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CAB International. 
簡妙如、管中祥、林婉蓉、張貝雯、林智惟譯(2002)《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Taylor,Lisa and Willis,Andrew(1999)Media Studies:Texts,Institutes and Audiences. Blackwell Publishers.
參、	英文部分
Gottdiener, M.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1986)The City and Th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Urbam Semiotic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Olivia H. (1999)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Kaplan,Caren(1996)Questions of Travel:Postmodern Discourses of Displacement. 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
Littlejohn,Stephen W.(2002)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elmont, CA: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Lynch,Kevin(1984)Good City Form. 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Uriely,Natan(1997)Theories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Urry, John(1990)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肆、	網路資源
上海旅遊局(2011)http://lyw.sh.gov.cn/index.htm
北京新浪網(2008.10.17)〈上海被著名旅遊指南選為世界十佳旅遊城市〉。 
http://news.sina.com/102-000-101-101/2008-10-17/1912525805.html 
中央社(2010.09.13)(最性感中國城市 上海拔頭籌)。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9130058&q=%e6%9c%80%e6%80%a7%e6%84%9f%e4%b8%ad%e5%9c%8b%e5%9f%8e%e5%b8%82+%e4%b8%8a%e6%b5%b7%e6%8b%94%e9%a0%ad%e7%b1%8
任  平(2003)〈激情馬克思:後現代城市文化批判〉《中國農村城鎮化研究2003年第5期電子版》。http://www.rurc.org/magazine/18.htm#jqmks
孫瑞穗(2010)〈再生進行式:城市再生與空間活化 記憶、歷史與地方創新〉《
m magz 新文創線上誌》。http://magz.roodo.com/article/2637
商業週刊(2005.02.28)(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正在崛起-金磚四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19786
劉維公(2000)〈單元四:工作與休閒〉《現代高中社會下冊;東吳大學主編》。
    http://vschool.scu.edu.tw/Class01/Title.asp?Data_Code=349
劉紀雯(2007)〈喧嘩繁衍大哉問-後現代主義議題討論〉《英國文學與文化資料庫》。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LiteraryCriticism/LitCriticism_theory.asp?T_No=4
顏亮一(2009)〈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http://spaces-hope.blogspot.com/2009/04/122.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