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113450000
DOI 10.6846/TKU.2011.00648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藍姓畲民研究初探
論文名稱(英文)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he People Emigration of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曹曦
研究生(英文) Hsi Tsao
學號 7960300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7
論文頁數 14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素玢(109682@ntnu.edu.tw)
委員 - 周宗賢(chouct@mail.tku.edu.tw)
委員 - 溫振華(tfwen@mail.cjcu.edu.tw)
關鍵字(中) 畲族
山哈
古公三王
三王公
開漳聖王
三官大帝
關鍵字(英) She people
Sanhak
Gu Gong San Wang
San Wang Gong
Saint King Kai-Jang
San Guan Da D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唐朝漢人入閩設州置縣,史書及民間傳說中不斷記錄著漢人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並反映在開漳聖王信仰,畲漢之間有截然不同的價值。位於漳浦赤嶺及湖西深山一帶的藍姓畲民,至二次大戰後仍保有畲民傳統,其相關盤瓠傳說之族圖文物,也至文化大革命才遭焚毀。當地畲民不接受開漳聖王信仰,至今仍被視為畲民。而大部分在臺的藍姓移民,其祖籍就是福建漳浦。他們大都在乾隆年間遷徙來臺,可分為武官業主及一般百姓。除藍廷珍及藍鼎元家族藉由官府勢力招墾發展成為地方勢力外,其他就如同一般漳州移民,招佃拓墾,待經濟穩定後發展宗族。其中道光年間之藍引族系族譜,記載畬民族源傳說、姓氏由來、盤瓠祖圖、分布狀況、祭祀活動,是目前臺灣有關畲民意識相當重要的史料。由於藍姓移民來臺開墾較早,並無當地勢力可引為已用,因此往往受招佃、墾隘,赴漢番交界區維生,也留下許多與平埔族之間的互動紀錄。
閩南民間信仰與家族制度的關連,透過家廟與當地神廟的結合,藉由神靈的祭典與崇拜,凝聚家族的共識,美化祖先的傳說,強化內部的團結與控制,在閩南高度發達的宗族社會中,以對抗不同家族的勢力。而漳浦藍姓移民,除了開漳聖王之外,承接當地所信仰之三官大帝、古公三王(三王公),以及因藍理所崇拜的撫順將軍馬仁。其中赤嶺雨霽頂三界公廟,發展成為海內外重要的三官大帝信仰。而宜蘭二結王公廟保存古公三王(三王公)信仰傳說,成為宜蘭古公三王信仰的共主,為海峽兩岸現存之古公三王信仰的典範。這些畲民信仰,如同其他閩南文化,融合著非漢民族的成分,從漳浦藍氏族譜中,透過移民在臺的墾拓,以漢人的面貌面對新的環境,在畲民、平埔族與漢文化的接觸與互動的經驗中,逐步拼湊閩臺人民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英文摘要
During Tang Dynasty Han people from Fujian to set the state home county, history books and folklore continue to recor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Han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beliefs reflected in the Saint King Kai-Jang. She people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value of Han people.
She people living in Zhangpu Chiling and Huxi still retain their tradition after World War II. and the figure heritage related to family of Panhu legends also maintain unti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y being burned. Local people do not accept the belief in Saint King Kai-Jang, yet they are still regarded as She people. In Taiwan, most of the Lan surname immigrants’ancestral home is Fujian Zhangpu.
Most of them are migrating to Taiwan in Qianlo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military attache owner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to Lan,Ding Yuan and Lan,Ting Chun family cultivated by official forces mov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orces, the other just as the general Zhangzhou immigrants land reclamation, to develop the clan after economic being stable.
The genealogy of  Lan,yin  is recorded about family sources legend records, surname origin, Panhu ancestral chart, distribution, festival and etc. The genealogy is the people of Taiwan awareness about She people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data. As Lan surname immigrants cultivated land in Taiwan earlier, there is no local forces may be cited for its own purposes, they are often limited by land reclamation, and went to Han and Fan for living. And then they also left many records of interaction with Pingpu.
Taiwanese folk beliefs connected with the family system, and through the Temp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ocal temple, the rituals and worship by the gods, the consensus of family cohesion and beautify ancestral legends, and strengthen internal unity and control, highly developed in Fujian clan society, against the forces of different families.
Then besides Saint King Kai-Jang, Lan surname immigrants in Zhangpu accepted the faith of San Guan Da Di, Gu Gong San Wang (San Wang Gong), and the general Ma,ren because of Lan,li. Among them, Chiling Sanjie temple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brief of San Guan Da Di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egend of belief that saved in Er-Jie Jhen-An temple,  became the overlord of the faith of Gu Gong San Wang, and the existing cross-strait of Gu Gong San Wang faith for the model.  Beliefs of Sanhak, like other Taiwanese culture, combined with a non-Han ethnic composition.  From Zhangpu Lan's genealogy, through migrant settlers expand in Taiwan, they face the new environment in Han's face. The experience of She people and Pingpu contacted with Han ethnic and culture let us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eople and ethnic minor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史料與文獻………………………………………………… 11
   一、調查紀錄 …………………………………………………… 11
   二、地方志 ……………………………………………………… 11
   三、族譜、祭祀公業相關文書 ………………………………… 12
四、文集、筆記、小說 ……………………………………………… 17
第二章 畲民識別……………………………………………………… 18
 第一節 蠻獠、畲、畲族 …………………………………………… 18
 第二節 傳說與族源………………………………………………… 26
   一、祖圖……………………………………………………………34
   二、高皇歌…………………………………………………………38
 第三節 譜碟與姓氏…………………………………………………39
第三章  清代臺灣藍姓畲民分佈與發展……………………………54  
 第一節 漳浦湖西藍廷珍及漳浦赤嶺藍鼎元族系 …………………60
 第二節 漳浦赤嶺藍引族系……………………………………………67
 第三節 漳浦長谿藍歡官族系…………………………………………73
 第四節 泉洲南安藍林泉族系…………………………………………78
第四章  漳浦藍姓畲民信仰在臺的分佈………………………………87
 第一節 開漳聖王信仰…………………………………………………92
 第二節 三官大帝信仰………………………………………………110
 第三節 宜蘭二結鎮安廟……………………………………………114
 第四節 桃園大溪埔項仁和宫………………………………………123
第五章 結論…………………………………………………………132  
參考書目  ……………………………………………………………136
附錄一  ………………………………………………………………146

表 次
表1-1 臺灣藍氏族譜典藏單位一覽表………………………………12
表2-1 歷史上有關畬民的記載………………………………………22
表2-2 不同版本的盤瓠傳說與狗圖騰傳說…………………………31
表2-3 閩粵畲民姓氏一覽表…………………………………………45
表3-1 清代藍氏移民來臺墾拓一覽表………………………………58
表4-1 臺灣地區各縣、市三官大帝廟宇分布統計表肇昌公本派世系表…111

圖 次
圖2-1 畬族分布圖……………………………………………………19
圖2-2 簡仔畬位置圖…………………………………………………24
圖2-3 康熙台灣輿圖(部分)…………………………………………25
圖2-4 浙江麗水長崗背畲民所供奉之盤瓠皇………………………27
圖 2-5 浙江麗水長崗背畲民正屋堂內所供之高辛王位勇士衡…28
圖 2-6 畬族婦女圖…………………………………………………29
圖 2-7 畬族婦女圖…………………………………………………29
圖 2-8 祖仗…………………………………………………………33
圖 2-9 畲民文物……………………………………………………33
圖 2-10 畬民祖圖……………………………………………………36
圖 2-11 畬民祖圖……………………………………………………36
圖 2-12 福建寧德畲民雷氏祖圖……………………………………37
圖 2-13 畬民祖圖……………………………………………………37
圖 2-14 雷氏畬民族譜封面…………………………………………40
圖 2-15 畬民族譜祖圖………………………………………………41
圖 2-16 高辛帝圖……………………………………………………43
圖 3-1 新北市雙溪番仔坑藍氏公厝………………………………56
圖 3-2 臺南東山鴨頭………………………………………………57
圖 3-3 藍氏祖祠……………………………………………………61
圖 3-4 康熙御書「福」字…………………………………………65
圖 3-5 屏東里港藍氏古宅…………………………………………66
圖 3-6 屏東里港藍氏古宅…………………………………………70
圖 3-7 漳浦縣城圖…………………………………………………75
圖 3-8 宵裡社龍潭十股寮蕭家遷移路線圖………………………78
圖 3-9 新北市樹林區三角埔藍氏公厝……………………………79
圖 3-10 淡水廳疆域圖………………………………………………………………79
圖 3-11 桃園龜山樂善寺……………………………………………………………81
圖 3-12 樂善寺附近公墓……………………………………………………………81
圖 3-13 樂善寺附近藍姓墓碑………………………………………………………82
圖 3-14 南崁溪流域圖………………………………………………83
圖 3-15 南崁社、坑仔設、龜崙社域略圖…………………………84
圖 4-1 南投樟普寮鳳山寺…………………………………………89
圖 4-2 南投樟普寮鳳山寺沿革(部份) ……………………………90
圖 4-3 漳浦赤嶺「石椅西來庵三寶佛祖」………………………94
圖 4-4 漳浦赤嶺「西來庵藍氏家廟重建碑」……………………95
圖 4-5 宜蘭冬山聖福廟所供奉之輔順將軍………………………97
圖 4-6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聖福廟新舊廟之比較圖(新)………100
圖 4-7 宜蘭冬山珍珠社區聖福廟新舊廟之比較圖(舊)………100
圖 4-8 宜蘭冬山聖福廟重建記……………………………………102
圖 4-9 聖福廟所供奉之神農大帝像………………………………103
圖 4-10 聖福廟所供奉之開漳聖王與福德正神……………………103
圖 4-11 聖福廟所供奉之觀世音菩薩………………………………104
圖 4-12 蘭陽冬瓜山進興廟…………………………………………105
圖 4-13 進興廟所供奉之古公三王…………………………………106
圖 4-14 進興廟之土地所有權狀……………………………………108
圖 4-15 中華道教古公三王弘道協會總會證書……………………109
圖 4-16 新北市金山鄉三界村聖德宮………………………………112
圖 4-17 宜蘭龍潭三皇宮……………………………………………113
圖 4-18 湖西三王公遺址……………………………………………118
圖 4-19 新建湖西三王公廟…………………………………………118
圖 4-20 古公三王聯合慶典參與公廟名單…………………………120
圖 4-21 藍選官墓地…………………………………………………123
圖 4-22 藍選官墓地…………………………………………………124
圖 4-23 桃園大溪仁和宮廟埕旁藍姓代書…………………………125
圖 4-24 大溪埔頂仁和宮……………………………………………125
圖 4-25 德和社回仁和宮進香告示…………………………………128
圖 4-26 德和社福安宮圖……………………………………………129
圖 4-27 德和社所供奉三王公神像…………………………………130
參考文獻
一、	文獻檔案
《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福建畲族檔案資料選編(1937~1990年)》,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11月。
《臺灣宗教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印行,1919年。

二、	方志
王柏 昌天錦,《平和縣志》,清康熙58年版,清光绪15(1890)年刊本。
黃許桂主修,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平和縣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乾隆17(1752)年,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良弼,《惠州府志》,嘉靖35(1557)年刊本。
屈大均,《廣東新語》,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李紱纂,王光明、陳立點校《汀洲府志》,同治6(1867)年重刊本。
周碩勳,《潮州府志》,乾隆27(1762)年版。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饒宗頤,《潮州志》,潮州: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2004年8月。
蔣之然,《漳平縣志》,清道光10(1830)年版。
黃愷元等修,《長汀縣志》。1942年鉛印本。
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張景祁,《福安縣志》。清光緒24(1898)年刻本。
張正昌纂,《蘆竹鄉志》,桃園蘆竹,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75年。
羅青霄,《漳州府志》,明萬曆本,臺北學生書局重印。
沈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清光緒4(1879)年版。
魯鼎梅主修,《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臺灣府輿圖冊》,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培桂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衍,《福建通志》,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秋坤、吳庚元編纂,《里港鄉志》,屏東里港:里港鄉公所發行,2003年。
陳淑君總纂,《噶瑪蘭廳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林興仁等,《台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林登虎纂,陳汝咸修,《漳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林定國,《宜蘭縣冬山鄉簡介》,宜蘭:冬山鄉公所,1996年。
林梅等修,王猷等續修,《漳浦縣志》,明萬曆33年(1605年)版。
盧世標纂修,《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

三、	族譜
何兆欽編著,《汝南堂藍氏族譜》,臺北:臺灣區藍姓族譜編輯委員會,1985年。
《臺灣區族譜目錄》,中壢:臺灣區姓譜研究社,1987年。
《藍氏家譜》道光19(183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據藍義信藏民國間寫本縮製,微縮片編號1307050(29-7)。
四、	寺廟沿革
不著撰人,《二結王公廟手記》,宜蘭鎮安廟管理委員會。
不著撰人,《仁和宮簡介》,桃園: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大溪鎮仁和宮董監事會。
不著撰人,《樂善寺沿革》,桃園:樂善寺管理委員會,民98年7月。
蕭昌衡、曾新蔘,《銅鑼圈三元宮概史》,臺灣桃園:銅鑼圈三元宮修建委員會,2003年。

五、	專  書
﹝清﹞里人何求纂,《閩都別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清﹞楊瀾,《臨汀匯考》,光緒4(1878)年刊本。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標點本。
《中國人名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復印。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地名辭書》,1998年。
林奕斌主編,《藍鼎元研究》,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林嘉書,《閩臺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臺灣原住民映象》,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施聯朱,《施聯朱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1月。
施聯朱,《畲族風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蔣炳釗,《畲族史稿》,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蔣炳釗主編,《百越文化研究》,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蔣炳釗、吳綿吉、辛土成,《中國東南民族關係史》,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8年5月。
陳支平,《五百年來的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3月。
陳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陳支平、周雪香主編,《華南客家族群追尋與文化印象》,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2月。
陳國強、張恩庭、劉善群主編,《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福建廈門:中國人類學學會編印,1997年7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87年3月。
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年3月。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年。
馬昌儀等,《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徐祖祥,《瑤族的宗教與社會-瑤族道教及其與雲南瑤族關係研究》,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清)藍鼎元,蔣炳釗、王鈿點校,《鹿洲全集》上下冊,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藍炯熹,《畲民家族文化》,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藍運全、繆品枚主編,《閩東畲族志》,福建福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3月。
郭志超,《閩臺民族史辨》,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游文良,《畲族語言》,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吳永章,《畲族與瑤苗比較研究》,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謝重光,《閩臺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建關係史略》,福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謝重光,《客家文化論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2。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新北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87)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鄭振滿,《鄉族與國家 多元視野中的閩臺傳統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9.5。
鄭瑞達,《移民、戶籍與宗族》,北京:三聯書店,2009.3。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廣東廣州,原為1933年希山書藏出版,廣東省興寧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根據199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本(希山書藏16開本影印)重編,2003年7月出版。
邱國珍、姚周輝、賴施虯,《畲族民間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郁永河,《裨海紀游》,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龍岩市政協編,《客家文化研究》,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
黃集良主編,《上杭縣畲族志》,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福建上杭客家聯誼會編,《客家姓氏源流匯考》,福建龍岩:龍岩市文化出版局,2004年10月。
雷先根,《畲族風俗》,景寧畲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2003年12月。
鍾蔚倫編,《鍾姓史話》,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邱國珍、姚周輝、賴施虯,《畲族民間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
彭楷翔,《清代以來的糧價 歷史學的解釋與再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勞格文(John Lagerwey)主編,《客家傳統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仇德哉,《臺灣廟神傳》,雲林:通信書局,1979年。
增田福太郎,《台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1939年。
松浦章,董科譯,《清代內河水運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六、	期刊論文
廈門大學主編,《畲族風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廈門:廈門大學,2003年10月。
潮州市委及市政府主辦,《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蘇鍾生、吳福文主編,《第六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
梅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承辦,《紀念羅香林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梅州,2006年11月11-12日。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龍岩市委員會主編,《客家文化研究論文彙編》,2004年12月20日。
王明珂,〈族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範式化情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5年11月。
王文徑,〈小說《楊文廣平閩十八洞》所涉史跡研究〉,《畬族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2007。
王文徑,〈漳浦湖西三王宮史蹟考辯〉,《臺灣源流》卷6,1997年6月
王逍,〈畲族經濟轉型的方向與契機〉,收錄於《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林美容,〈族群關係與文化分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南港:中研院民族所編,1990。
林祥瑞,〈三王公信仰初探〉,收錄於漳浦縣政協主辦《漳浦文史資料》第16輯,漳州:漳浦縣報社,1997年10月。
林祥瑞,〈漳浦縣城的「社」〉《臺灣源流》22,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
林志成,〈宜蘭古公三王的祭祀與慶典之研究-以二結王公廟為中心〉,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民97年6月。
林媽利,〈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二○○七年生醫科學之新領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馬階醫院,2007年11月。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
李文良,〈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7期,2007年11月。
李近春、李宗一、丁學云,〈廣東省畲族畬會歷史概況〉,《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李舒歆〈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宜蘭縣白米、珍珠、尚德社區再造之地方文化產業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年12月。
李亦園〈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莊英章、潘英海主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83.6。
李煒,〈閩南雨霽頂三官大帝廟〉《中國道教》,2000年6期。1何子星,〈畲民問題〉,《東方雜誌》第30卷第13號,1933年。
傅衣淩,〈福建畲姓考〉,《傅衣淩治史五十年文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董建輝,〈畲客”郎名”源自中原漢族〉,《客家文化研究論文彙編》,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龍岩市委員會編,2004年12月。
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臺灣文獻》11:2,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1960年12月。
郭志超,〈客家的畲族來源〉,收錄於廈門大學主編,《全球客家區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6年1月。
郭志超、周鼐,〈陳政、陳元光在漳州平蠻的証偽-兼涉陳元光與潮州的關係〉。
郭志超,〈畲族族稱的「客」與客家名稱的源流考察—羅香林”混化”說的一種探討〉,《「紀念羅香林誕辰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梅州:梅州市政府,2006年11月。
郭志超〈閩南藍姓畲族與閩西藍姓畲族的淵源關係〉,《臺灣源流》10,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民87年6月。
藍嶺(即廈門大學郭志超教授),〈清代澳門的畲族〉,《臺灣源流》14,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
張素玢,《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文化局,1999年。
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院籌備處,1995年6月。
高聿占、胡清南、奚秀珍,〈湖西與宜蘭「三王公廟」〉,收錄於漳浦縣政協主辦《漳浦文史資料》第8輯,漳州:漳浦縣報社,1989年10月
許良國,〈畲族歷史文化特點與當代民族經濟發展思路〉,收錄於《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黃俊明、翁奕周,〈淺談畲民族的文化精神〉,《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12月。
曹曦,〈清代畬族移民臺灣初探-以漳浦藍氏為例〉,《畬族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段凌平、張曉松,〈漳州地區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福建漳州,2004年。
翁鎮南〈漳浦李府三王公〈智取娘子寨〉〉《臺灣源流》37,臺中: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
陳春聲,〈民間信仰與宋元以來韓江中下游地方社會的變遷〉,《東吳歷史學報》第14期,2005年12月。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
陳贇〈畲族的社會命名與其族體歷史演變的互動—從族群的社會命名的視角考察〉,收錄於《畲族風俗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1月。
王文徑、李林昌、林祥瑞著,〈石椅藍氏祖祠西來庵〉,收錄於陳桂味主編,《漳浦文史資料》20,福建漳浦:漳浦縣政協文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2001年12月。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臺灣文獻》31:4,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
謝重光,〈三山國王信仰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謝重光,〈明清以來畲族漢化的兩種典型〉,《韶關學院學報》24:11,2003年 11月。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臺北縣 : 臺灣風物雜誌社,1989年6月。
黃向春,〈”畲/漢”邊界的流動與歷史記憶的重構—以東南地方文獻中的”蠻獠-畲”敘事為例〉,《學術月刊》41:6,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9年6月。
溫春香,〈“他者”的消失:文化表述中的畲漢融合〉,《貴州民族研究》第28 :122,貴州:貴州省民族研究所,2008年6月。
張清華,〈釋畲〉,收錄於《2007年畲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潮州:潮州市政府,2007年12月。
張宏明,〈村廟祭典與家族競爭-漳浦赤嶺雨霽頂三界公廟的個案研究〉,收錄於鄭振滿、陳春生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節初探〉,《臺灣文獻》49:4,臺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蔣炳釗著,〈漳浦地區鬼靈及祖先崇拜 民間信仰漢文化的考察〉,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主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6月。
瀨川昌久,〈畲族の漢化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56,仙台:東北大學教養部,1991年12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