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1022203600
DOI 10.6846/TKU.2010.00481
論文名稱(中文) 人格特質、災害防治認知及因應作為之研究-以空軍高司幕僚單位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Personality Speciality, Disaster Recognitio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Headquarter of Chinese Air For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全球華商經營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in Global Chinese Management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袁明煜
研究生(英文) Ming-Yu Yuan
學號 7976705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8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曼琴
委員 - 閻瑞彥
委員 - 聶建中
關鍵字(中) 人格特質
災害防治認知
防災因應作為
關鍵字(英) Personality traits
disaster awareness
the behavior in disaster preven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國軍已將「救災」工作納為重要任務,以利於第一時間投入災害救援,使國人生命財產損失,降至最低程度。但是,國軍組織受到外來及內在環境因素衝擊下,實施精實、精進、精銳等案,希鑄造每人成為以一當十,甚而當百的幹部,然而組織變革的過程中,員工往往因未來的環境不確定性及工作發生變化,產生害怕與恐懼的心理反應,進而影響其態度的表現;因此,國軍人員面對這些自然災害時,普遍的處置方式為何?如何能在災害來臨之前預先做好防災的準備;而國軍人員在面對災害時,是否優於一般民眾?因此,探討國軍人員對於災害前防治、當下及災害後處理,在因應作為上出現了那些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對災害防治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志願役士兵之人格特質是否影響災害防治認知及其防災因應作為,因此藉由探討志願役士兵人格特質傾向為樣本,探討部隊現有人格特質現況、人員對於災害防治認知及其防災因應作為?本研究以國防部空軍司令部各專業幕僚單位的志願役軍士官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測,共發出240份問卷,回收236份,有效問卷226份。依其對人格特質、災害防治認知及防災因應作為等量表認知蒐集資料,進行實證研究,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司參謀人員人格特質會影響其災害防治認知。
二、高司參謀人員人格特質會影響其防災因應作為。
三、高司參謀人員災害防治認知會影響其防災因應作為。
四、高司參謀人員「災害防治認知」對「人格特質」與「防災因應作為」之間關係具有中介效果。
英文摘要
Military has already taken the disaster relief as an important mission to put in disaster relief in prime time. This can help compatriots minimize the loss of life and povert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mpact from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military organization implements lean, refined, elite cases and so on, hoping that everyone can be the cadre who can be regard as one to against ten even  hundred. Whi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 change, staffs are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the future and changes of working environment, fear and scared appear in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hose even have impact on their attitude. As a result, what is the general deposition when military personnel face these natural disasters? How to prepare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before the disaster comes; if the attitude of military is better than general people when facing disasters. Therefore, we discuss what reactions military have about the prevention before the disaster, in the moment, and after the disaster.Also, what effects do these reactions have for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personalities of volunteer soldiers influence the cognition and their behavior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or not. Therefore by discussing personalities of volunteer soldiers as an example, we try to real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cognition and the behavior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is research, we choose the volunteers services of Air Force Command headquarter officer and NCO staffs of MND as the objects to test. There are total 240 questionnaires; we retrieved 236 questionnaires, and the valid samples are 226. Based on their personalities, disaster awarenes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we proceed empirical research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high-staff officer will affect his/her disaster awareness.
b.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high-staff officer will affect his/ her behavior in disaster prevention.
c. The disaster awareness of high-staff officer will affect his/her behavior in disaster prevention.
d. The disaster awareness of high-staff officer has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behavior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Keywords: Personality traits,disaster awareness,the behavior in disaster preven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V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7
第四節  研究流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災害概述10
第二節  災害防治之意涵與理論24
第三節  人格特質及行為理論與概念30
第四節  災害防治認知與作為之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假設42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43
第四節  研究變數之定義與問卷設計46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4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52
第一節  問卷回收情形與結構分析52
第二節  信度分析及信度分析55
第三節  個人屬性與各研究變數差異性分析66
第四節  相關性分析81
第五節  迴歸分析85
第六節  研究假說驗證結果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104
參考文獻107
附錄  本研究問卷116
 
表目錄

表1-1-1 國軍2009年救災統計表4
表2-1-1 災害之定義11
表2-1-2 災害的類型14
表2-1-3 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19
表2-3-1 人格特質之分類.31
表3-3-1 相關係數判定準則45
表3-5-1 研究變數信度Cronbach's α值50
表4-1-1 人口統計變數項目結構分析表54
表4-2-1 「人格特質」認知量表KMO 與Bartlett 檢定結果55
表4-2-2 「災害防治認知」認知量表KMO 與Bartlett 檢定結果56
表4-2-3 「防災因應作為」認知量表KMO 與Bartlett 檢定結果56
表4-2-4 「人格特質」因素分析摘要量表57
表4-2-5 「災害防治認知」因素分析摘要量表58
表4-2-6 「防災因應作為」因素分析摘要量表59
表4-2-7 「人格特質」刪除題項後信度分析摘要量表61
表4-2-8 「災害防治認知」刪除題項後信度分析摘要量表62
表4-2-9 「防災因應作為」刪除題項後信度分析摘要量表63
表4-3-1 年齡與人格特質各構面間ANOVA分析66
表4-3-2 階級與人格特質各構面間ANOVA分析67
表4-3-3 現職專長與人格特質各構面間ANOVA分析68
表4-3-4 學歷與人格特質各構面間ANOVA分析69
表4-3-5 年資與人格特質各構面間ANOVA分析70
表4-3-6 年齡與災害防治認知各構面間ANOVA分析71
表4-3-7 階級與災害防治認知各構面間ANOVA分析73
表4-3-8 現職專長與災害防治認知各構面間ANOVA分析74
表4-3-9 學歷與災害防治認知各構面間ANOVA分析76
表4-3-10 年資與災害防治認知各構面間ANOVA分析77
表4-3-11 年齡與防災因應作為構面間ANOVA分析78
表4-3-12 階級與防災因應作為構面間ANOVA分析78
表4-3-13 現職專長與防災因應作為構面間ANOVA分析79
表4-3-14 學歷與防災因應作為構面間ANOVA分析80
表4-3-15 年資與防災因應作為構面間ANOVA分析80
表4-3-16 個人變數之差異性統計表81
表4-4-1 人格特質、災害防治認知與防災因應作為之相關分析84
表4-5-1 人格特質與災害防治綜合認知之迴歸分析85
表4-5-2 人格特質與災害防治分析認知之迴歸分析87
表4-5-3 人格特質與災害防治理解認知之迴歸分析88
表4-5-4 人格特質與災害防治知識認知之迴歸分析89
表4-5-5 人格特質與災害防治應用認知之迴歸分析90
表4-5-6 人格特質與災害防治評鑑認知之迴歸分析91
表4-5-7 人格特質與防災因應作為之迴歸分析93
表4-5-8 災害防治認知與防災因應作為之迴歸分析94
表4-5-9 人格特質、災害防治認知與防災因應價值性作為之層級迴歸分析98
表4-6-1 研究假設一驗證表99
表4-6-2 研究假設二驗證表99
表4-6-3 研究假設三驗證表99
表4-6-4 研究假設四驗證表100

 
圖目錄

圖1-1-1 研究流程9
圖3-1-1 研究架構圖4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09)。氣象災害。【線上查詢】http://www.cwb.gov.tw
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國防政策智庫,來源:http://www.mnd.gov.tw/
內政部 (2000) 災害防救法。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 (2009)。http://www.nfa.gov.tw/
王財隱(2004),「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_以颱風、震為例,臺中師範學院 -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昌泰 (2000) 災難管理學-地震篇,元照出版公司,台北,368頁。
余安邦(1998),「成就動機:文明的動力」,巨流圖書,台北。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華泰書局,台北。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華泰書局,台北。
吳輝龍、陳樹群、陳聯光、王淑怡、陳鎮宇 (2003) 土石流防災策略之研擬與推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4(4):333-344頁。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 期,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叢書編審委員會。
李永展 (1995) 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胡氏圖書出版事業,349頁。
李茂興等著(1991),「組織行為者-管理心理學理論與實務」,Robbins,S.P.原著第四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周文玲 (1992) ,「宜蘭沿海養殖區環境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市:智勝。
邱浩政(2007),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 修訂版,雙葉圖書公司。
林宜德(2001),高中生對環境災害之識覺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誠(2008),「台東偏遠山地原住民部落天然災害風險認知與防救災策略規劃」,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信、楊永年、林元祥,〈桃芝颱風地方政府救災組織體系運作之探討-以水里鄉與鹿谷鄉為例〉,民91, 2頁。
林欽榮(1983),「管理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林潤榮(2005),臺東地區基層應變人員對土石流災害防災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
林秀梅(2001),「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吟(2003),中學地理實習教師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筱琳(2008),人格特質與工作表現、工作滿意及離職傾向之關係探討:以某量販店客收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邦築 (1998) 我國防災體系之檢討與建議。第二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5-90頁。
郭雅靜(1998),「 因素分析與集群分析在自然災害風險知覺評估的應用」,國立中興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娟(2004),員工內部行銷知覺、企業文化差異知覺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集團企業子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6),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東華書局,台北。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02)。國中小學地震防災教材研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曹建宇 (2002) ,「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臺南縣白河、臺中縣東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翔智 (2004) ,「自然災害對家戶災害調整行為之影響研究-以汐止洪災與埔里地震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及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陳亮全(2005),水災與土石流風險認知調查執行報告,台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陳平興(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防災管理指標與防災作業成效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益增(2006),「員警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投入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勤務規劃型態及員警認知為干擾變數」,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珠 (2004),「九二一重建區民眾對土石流防災認知之研究-以南投縣中寮鄉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碩士論文。
陳耀茂編審,田部井美原著(2005):共變量構造分析AMOS使用手冊。台北市:鼎茂圖書。
黃天中、洪英正(2002),「心理學」,桂冠,台北。
黃朝恩(1991),「人類與自然災害」,幼獅出版社,台北, 252頁。
黃朝恩(2000),人類活動所激化的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 期,49~56 頁。
黃柏鈞(2001) ,「環境風險知覺之研究-以神木村土石流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村,陳寬政(1993),嘉南地區整合性預警系統之需求特徵、風險知覺與防災經驗調查(No.NSC82-0414-P-002-018-B),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穎隆(1998) ,「國營企業員工對組織變革的認知與支持因素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芷菁(2004),「組織變革、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台鐵民營化為個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程言美(2003),「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及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與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軍訓教官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統計學教學研究會譯,Andrew F.Siegel 原著(2001):實用統計學。台北市: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賀忠文(2004),「國軍參與災害防救之研究─危機管理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9),心理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楊永年,〈救災整合-中央與地方的橋樑早垮了〉,《聯告報》,民93.08.27.,版A15。
楊雲龍(1995),「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所博士論文。
葉欣誠(2003),「我國各學習階段防災教育之規劃與推動。載於九十二年度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期中報告。
廖威彥(2009),「臺灣地區各縣市災害防救能力評估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1998),「企業研究方法」,五南,台北。
趙鋼 (1998) ,「災難事故危機管理」,研考報導43(2):50-66頁。
蔡瑞龍(2008),「派遣員工心理契約、人格特質對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影響 -以派遣公司為調節變項」,私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鄧子正、沈子勝(2002)。民間與社區防救災教育之建立與推動分析,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案。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台北。
劉俊昌、賴麗娟(2000) ,「一群未來教師對自然災難的感受與行動之研究」,2000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78-282頁。
劉信寬(2004) ,組織承諾、國際化知覺、個人特徵對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智勤(2004),「空軍基地後勤部隊之人格特質、組織文化及領導行為與工作滿足對飛安績效影響之研究-以空軍新一代戰機部隊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網站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SDR)(2005),防災資訊[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unisdr.org/[2005, November 23]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網站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Reduction, ISDR)(2005),防災資訊[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unisdr.org/[2005, November 23]
薛秀宜(2001) ,「情緒智力對危機管理之影響-以南投縣九二一災區學校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8),「認知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魏明通(1997),「防災教育與校園災害管理」,臺灣教育,554,2-10頁。
魏玉蕙 (2002) 921地震災害與災後重建之研究-以埔里蜈蚣里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至皙(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災害的防備態度及因應行為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aron, R. M., and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1173-1182. 
Barrows, H.H. (1923). 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Annals, AAG, 13: 1-4.
Beringer, J. (2000). Community fire safety at the urban/rural interface:The bushfire risk. Fire Safety Journal, 35(1), 1-23.
Berkowitz, L., Fraser, C., Treasure, F.P., & Cochran, S.(1993) .Pay,Equity, Job Gra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s in Pay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4), pp. 544-551.
Bower, T. G. R.(1970). A primer of infant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Freeman.
Bovey, W. H. and Hede, A. (2001), “Resistance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rosesse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Journal, Vol. 22, No. 8, pp. 372-382.
Burton, I., Kates, R.W. & White, G. F. (1978)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8-29, 34-36.
Gregg, C. E., Houghton, B. F., Johnston, D. M., Paton, D., & Swanson,D. A. (2004). The perception of volcanic risk in Kona communities from Mauna Loa and Hualalai volcanoes, Hawaii.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130(3),179-196.
Guieford, J. P.(1965).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Y :McGraw-Hill Publishing.
Hair, J. F. (1992).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NY : Macmillan.
Hair, J. F., Anderson, R. E.,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J: Prentice Hall.
Hirschman, E. C.(199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9, pp.132-140.
Huan, T. C., Beaman, J., & Shelby, L. (2004). No-escape natural disaster-mitigating impacts o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2), 255-273.
Meheux, K., & Parker, E. (2006). Tourist sector perceptions of natural hazards in Vanuatu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 Tourism Management, 27(1), 69-85.
Rimal, R. N., & Real, K. (2003). Perceived risk and efficacy beliefs as motivators of change use of the risk perception attitude (RPA)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health behavior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9(3), 370-399.
Rosenberg, D. (1993), “Eliminating resistance to change,” Security Management,37(1), 20-21.
Schneider, S. K. (1995). Flirting With Disaster- Public management in crisis situ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Spector, P. E.(1988)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Locus of Control Scal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1:335-340.
White, G. F. (1945). Human adjustment to floods .Chicago: Research Paper 29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ite, G.F.(ed.),(1974),“ Natural hazards.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