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0901093700
DOI 10.6846/TKU.2009.00640
論文名稱(中文) 浮詭的年代‧危機的敘事─蕭颯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Critical Narratives in the Strangeand Changeful Age : A Study on Xiao Sa's Fic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鍾宜芬
研究生(英文) I-Fen Chung
學號 6920002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0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范銘如
共同指導教授 - 趙衛民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賴芳伶
關鍵字(中) 蕭颯
細節描寫
危機敘事
關鍵字(英) Xiao Sa
detailed narrative
the crisis of narrativ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蕭颯(1953─)自七○年代中期出道以來,即以清峻爽利的筆觸以及寫實冷靜的文風擄獲了文評家們的注意;時至今日,睽違文壇數十年的蕭颯仍備受文評家與研究生們的青睞,以其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依然迭出不窮。面對當代評論者逕以「婚姻」與「愛情」作為蕭颯小說的主流評論,本論文試圖從「感時憂國」、「文以載道」的寫實主義評論傳統出發,檢視此一主流美學評論傳統對蕭颯小說的洞見與不見之外,仔細論述蕭颯如何運用細節(detail)描寫的技巧,機鋒暗藏的將文本縫製成一個危機意念展現的場域,從「都市」、「青少年」、「女性」的文類中形塑一個立體多角的危機敘事體,折射出七、八○年代台灣社會在現代化進程裡遭逢的文化危機,為蕭颯的小說敘事提供另一角度的想像與觀照。
英文摘要
Xiao Sa(1953-)has grabbed a lot of attention from critics for her clear, rigid, calm and honest writing style since mid-70s when she began her writing career. Even until now, two decades of her departure from the literary world, there are, still, many critics and postgraduates appreciating her works and relevant studi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published. Many contemporary critics use such concepts as ‘marriage’ and ‘love’ to interpret her fictions. This thesis, however, aims to analyze them by traditional realism. The study therefore applies patriotism and moral values to examine how such realistic methods may discover or neglect messages between the lines. A discourse analysis is also used to look at her detailed narrative style, which has constructed her texts as a field full of crisis awareness. From ‘urban space,’ ‘adolescence’ and ‘women’ she has shaped a narration of crisis with different facets. It is this very awareness that reflects the Taiwanese society in 70s and 80s, encountering a cultural crisis during its modern civilization. By employing a realistic approach,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review of Xiao Sa’s fictio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浮詭的年代‧危機的敘事─蕭颯小說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蕭颯的生平概略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                 16

第二章  都市危機                         21
第一節    八○年代都市文學的敘事語境        22
第二節    日光夜景下的都市危機              31
第三節    結語                              42
    
第三章   青少年危機                         43
第一節	成長小說的源起與流變               43
     一、西方成長小說的源起與流變       44
     二、台灣成長小說的發展                 47
第二節   反成長敘事下的青少年危機           49
   一、性別認同的難題                     50
     二、社會新鮮人的認同危機               54
第三節	國族論述下的文類危機               57
第四節   結語                               65

第四章   女性主體性危機                     67
第一節   婚戀危機                        68
第二節   外遇三部曲:戲仿、消解與重建       72
     一、戲仿的外遇                         75
     二、消解的權威                         76
     三、女性主體的重建                     79
第三節   疏離的母女關係             83
第四節   結語                           91

第五章  結論                               93

附錄一:蕭颯創作大事紀                      96
附錄二:參考書目                            99
        壹、蕭颯著作                        99
        貳、研究專著                       100
        一、專書                           100
        二、學位論文                       102
        三、期刊(論文)資料                 104
        四、書目資料                       107
        五、報紙評論                       10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蕭颯著作(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長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04月初版
《日光夜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05月初版
《二度蜜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09月初版
《我兒漢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01月初版
《霞飛之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03月初版
《如夢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07月初版
《愛情的季節》,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01月初版
《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04月初版
《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05月初版
《小鎮醫生的愛情》,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
《唯良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返鄉劄記》,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05月初版
《走過從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01月初版
《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單身薏惠》,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03月初版
《皆大歡喜》,台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02月初版
《金瓶梅中西門慶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貳、研究專著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依序由少至多排列)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
____,《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
古繼堂著,《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白少帆、王玉斌等著,《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伍寶珠著,《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9月。
李歐梵著,《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9月。
杜聲鋒著,《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10月。
周  蕾著,《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11月。
哈柏瑪斯著、劉北成譯,《合法化危機》,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3月。
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社出版,1979年。
范銘如著,《眾裏尋她》,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3月。
________,《文學地理》,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9月。
盛  英著,《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賀安慰著,《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1989年1月。
黃富三著,《臺北建城百年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6月。
曾秀萍著,《孤臣‧孽子‧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4月。
楊佳嫻著,《臺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11月。
樊洛平著,《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臺灣商務書局,2006年04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05月,頁39-67。
羅思瑪莉‧佟恩著、刁曉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11月。
Fredric R. Jameson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月。
Nigel Dodd著、張君玫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台北:巨流,2003年5月。
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6月。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Vi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探索出版社,2000年3月。

(二)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成之變遷─以日據時期的台北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國立清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秀美,《台灣女作家婚戀題材小說研究1960~1990》,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國立中興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方婉禎,《從城鄉到都市─八○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慧貞,《台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麗裡,《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美君,《臺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國立師範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4年。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國立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
孟  元,《ㄧ九八○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佳蓉,《過去過去一直來:八○年代女性小說的情婦書寫》,國立清華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落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國立成功大學中研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許雅茹,《蕭颯小說中的母親形象》,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婉蘋,《蕭颯小說中以女性為中心的人倫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戴華萱,《台灣五O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7年。
葉芳君,《蕭颯及其小說中的青少年人物》,國立中山大學文學系(夜間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三)期刊(論文)資料

王志弘,〈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二期,1996年4月,頁195-218。
司馬中原,〈對才女蕭颯的期望〉,《中華文藝》,115期,1980年9月;後收錄於蕭颯著,《我兒漢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頁205-207。
呂  昱,〈台北人的新形象─論蕭颯的《我兒漢生》〉,《書評書目》,第100期,1981年9月,頁57-67。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492期,1994年12月,頁19-20。
李國鼎,〈八十年代之經濟展望─經濟建設與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五十三卷第五期,民國六十九年五月,頁2-10。
李文冰紀錄整理,〈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選會議〉,《幼獅文藝》,510期,1996年6月,頁5-24。
沈曉茵,〈胴體與鋼筆的戰爭─楊惠珊、張毅、蕭颯的文化現象〉,《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98-115。
吳達芸,〈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110期,1987年8月,頁102-107;後收錄於吳達芸著,《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05月。
林柏燕,〈蕭颯的小說〉,《文訊月刊》,第3期,1983年9月,頁107-110。
林依潔,〈蕭颯‧小說‧七十年代〉,《明道文藝》,第68期,1981年11月,頁156-161。
周  寧,〈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明道文藝》,第73期,1982年4月,頁137-139;後收錄於蕭颯著,〔附錄〕〈評介「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4月,頁131-135。
亮  軒,〈世間男女─評《唯良的愛》〉,《聯合文學》,第3卷第4期,1987年2月,頁164-165。
馬  森,〈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聯合文學》,第2卷第3期,1986年01月,頁168-172。
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季刊》,第40期,2000年12月,頁47-82。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年12月,頁5-16。
陳靜宜,〈論蕭颯外遇小說〉,《國文天地》,第14卷第3期,民國87年8月,頁58-71。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06月,頁249-276。
______,〈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06月,頁35-62。
黃碧端,〈平淡的激情〉,《聯合文學》,第1卷第11期,1985年9月,頁210。
張大春,〈奉愛情之名─評兩本《愛情的顏色》〉,《聯合文學》,510期,1989年8月,頁185-187。
張啟疆,〈當代台灣小說裏的都市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年,頁205-226。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510期,1996年6月,頁85-93。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1996年7月,頁89-95。
楊宗潤,〈小說,人生?無奈!─論《我兒漢生》之寫觀及技巧〉,《新書月刊》,5期,1984年2月,頁67-69。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聯合文學》,15期,1985年3月,頁6-19;後收錄於齊邦媛著,《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8月,頁109-147。
廖咸浩,〈有情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1996年7月,頁81-88。
______,〈台北摩登─現代性與愛恨台北〉,《歷史月刊》,203期,2004年12月,頁27-33。
龍應台,〈評《小鎮醫生的愛情〉,《新書月刊》,18期,1985年3月,頁23-25;後收錄於龍應台著,《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
隱  地,〈作家與書的故事─蕭颯〉,《新書月刊》,11期,1984年8月,頁46。
鍾宜芬,〈青春輓歌─析論蕭颯的青少年小說〉,《第二屆文學院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4年11月,頁1-10。
鐘麗慧,〈蕭颯的小說世界〉,《明道文藝》,88期,1983年07月,頁50-53。
蘇其康,〈家國的臍帶─評蕭颯的《返鄉劄記》〉,《聯合文學》,第3卷第11期,1987年09月,頁221。
龔鵬程,〈文學與歷史的交會:論蕭颯的《我兒漢生》〉,《當代》,第7期,1986年11月,頁104-107。
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十期,1986年3月,頁77-114。

(四)書目資料

文崇一,〈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出版,民國七十五年九月,頁1-40。
林燿德,〈都市:文學變遷的新坐標〉,《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6月,頁189-201。
林淇養,〈「台北的」與「台灣的」─八O年代以降台灣文學的「城鄉差距」〉,《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頁179-191。
季季,〈兩性時代的抽樣〉,《十一個女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10月,
〈聯合報第四屆短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民國六十八年十月,聯合報社出版,頁32。
曼威‧科司特,〈流動空間中社會意義的重建〉,《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3月,頁367-374。
張小虹,〈台北情慾地景〉,《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頁78-107。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頁23-46。
孫清山,〈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頁63-103。
詹宏志,〈評介小葉之二〉,《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04月,頁61-65。
蔡勇美,〈現代都市社會理論分析〉,收錄於蔡勇美、郭文雄主編,《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1978年,頁11-23。
利厄特克‧范‧武切特‧蒂吉森,〈現代性和後現代性之間的婦女〉,收錄於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頁793-815。
哈伯瑪斯,〈現代性:一個不完整的方案〉,Hal Forster主編,《反美學》,台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10月。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譯,〈第五章 母職:身份、意涵與神話〉,《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9月,頁360-450。

(五)報紙評論

王德威,〈喜從何來?評蕭颯《皆大歡喜》〉,中時晚報第14版,1995年3月12
日;後收錄於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頁138-141。
何聖芬,〈告別「我的愛」─蕭颯決心為自己而活〉,自立晚報10版,1986年10
月31日。
李  昂,〈沒有擺脫男人的觀念〉民生報6版,1989年11月11日。
李元貞,〈從清溪到海洋─給蕭颯〉,中國時報8版,1986年10月23日;後收錄於蕭颯著,《唯良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頁121-123。
季  季,〈站在冷靜的高處─與蕭颯談生活與寫作〉,中國時報8版,1988年08月14日;後收錄於蕭颯著,《走過從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01月,頁373-386。
紀  剛,〈能否再溫暖些─談小鎮醫生的罪與罰〉,聯合報8版,1985年3月31日。
袁  因,〈童話故事的搬演〉,聯合報第42版,1995年2月16日。
張系國,〈少年漢生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聯合報8版,1979年9月21日;後收錄於蕭颯著,《我兒漢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頁209-212。
彭碧玉,〈捕捉人生的廣角鏡─蕭颯和她的小說〉,聯合報8版,1979年9月21
日;後收錄於蕭颯著,《我兒漢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頁213-218。
葉石濤,〈塑造了美好的臺灣女性形象:《返鄉劄記》讀後〉,中國時報8版,1987年4月20日;後收錄於蕭颯著,〈返鄉劄記代序〉,《返鄉劄記》,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5月,頁一到四。
劉紹銘,〈時代的抽樣─論蕭颯的小說〉,中國時報8版,1983年2月10日至12日;後收錄於蕭颯著,〈唯良的愛附錄〉,《唯良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頁187-212。
應鳳凰,〈母親難為─介紹蕭颯的小說〈我兒漢生〉〉,國語日報,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二日,第五版。
蕭  颯,〈喜悅之外〉,聯合報15版,1984年9月14日。
隱  地,〈評介蕭颯短篇小說〈小葉〉〉,台灣時報10版,1980年12月2日;後收錄於蕭颯著,《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4月,頁38-6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