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0711152900
DOI 10.6846/TKU.2007.00529
論文名稱(中文) 教學創新的研發、實施與延續:台北市國中數學科教師的多重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s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tinuity: Multiple Case Studies o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吳佳宜
研究生(英文) Chia-I Wu
學號 7941001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1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熏芳(kittykao@mail.tku.edu.tw)
委員 - 羅綸新(lol@mail.ntou.edu.tw)
委員 - 張瓊穗(cschang@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教學創新
教學創新研發
教學創新實施
教學創新延續
教學設計
關鍵字(英) Instructional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Continuity
Instructional Desig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透過多重個案研究,探討台北市獲獎國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創新上的研發、實施與延續歷程以及影響歷程相關因素。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教學創新研發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創新研發過程包含:教師勇敢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可以學習的知識;有計畫思考適當的教學模式;選擇符合學生的教材進行設計;教學創新活動流程規劃等階段。而影響相關因素又包含:積極、正面的教學信念產生教學創新想法;校務評鑑加速建構教學創新的藍圖;教學活動素材可由校園環境中獲得;適當時段的選擇有利教學創新進行。
二、教學創新實施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創新實施過程包含:營造有利教學創新的環境;引導學生嘗試解決數學問題;同儕教師參與認同使得教學創新活動順利實踐等階段。而影響相關因素又包含:充分的時間進行教學創新活動;校長的支持激勵教師實施教學創新;家長有條件的支持教學創新活動;學生參與教學創新狀況;教師同儕的互動提昇教學創新實施的可行性。
三、教學創新延續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創新延續過程包含:參與教學創新推廣;自我反省與改進教學情況;提升數學專業知能;持續推動教學創新活動等階段。而影響相關因素又包含:主動分享教學創新經驗;再修正教學創新活動;參與研習、進修活動;重新研發教學創新活動,持續循環歷程。
本研究除了對於現職數學教師及學校行政給予建議之外,亦對於未來在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題方面給予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from viewpoints of awarded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of Taipei City.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ed:
A. The proces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1. The practi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cluded:
1) Teachers transformed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to what students can learn.
2) Teachers organized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ls with delicate plans.
3) Teachers 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ls depend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4) Teachers planned teaching innovation activities.
2. Factors influencing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1) The positive professional beliefs in teaching enhanced the cre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2) School-wide evaluations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print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3) Teaching resources obtained from the school campu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
4)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ime allocation benefi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B. The proces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1. The practi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1) Positive and encouraging environments for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were created.
2) Students were guided to try to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
3) Interactions and feedbacks between peer groups inspired teaching innovation.
2. Factors influencing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1) Sufficient time was required to implement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2) Support from the principal and parents encourag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3) Positiv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enhanced the outcome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4) The rapport among peer teachers elevated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C. The proces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continuity:
1. The practi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continuity
1) Active experience sharing among school colleagues was encouraged for the continuity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2) Making adaptation of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was continu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tinuity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3)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in-service learning and related workshops sustain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4) Teachers started to develop other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nd recycl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2. Factors influencing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continuity process
1) The reconfirmation of the self efficacy and professional beliefs in teachings encouraged the continuity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2) The expansion of teaching scope accelerated the continuity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3)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helped the continuity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he study provided practical suggestions regarding to the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for the school math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s well as the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8
一、研究範圍	8
二、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創新意涵與創新決策歷程	10
一、創新的意涵	10
二、創新決策歷程與影響因素	18
第二節  教學創新的意涵與歷程	27
一、教學創新意涵	27
二、教學創新歷程	30
第三節  教學創新的相關研究	37
一、教學創新相關論述	37
二、教學創新實證研究	39
第四節  國內外相關數學科教學	49
一、數學科教學的目的與問題	49
二、國內、外數學教學改革趨勢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擇	58
第二節  研究情境	59
一、研究時程	59
二、研究參與者	59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63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64
一、研究架構	64
二、研究步驟	67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式	69
一、訪談	69
二、文件分析	70
第六節  資料的分析與檢核	74
一、資料分析	74
二、資料檢核	7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8
第一節	教學創新研發過程作為與其影響之因素	80
第二節	教學創新實施過程作為與其影響之因素	92
第三節  教學創新延續過程作為與其影響之因素	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省思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0
一、對現職數學教師的建議	120
二、對學校行政在支持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建議	121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21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23
一、身為國中數學教師的省思	123
二、對教學創新活動作為的省思	123
三、致力於數學教學與自我專業成長的省思	124
參考文獻	125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37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39
附錄三  訪談回饋表	143
附錄四  訪談分析表	144
附錄五  資料分析舉例	145

表  目  錄
表 2-1 學者對創新的定義	12
表 2-2 學者對創新產生過程的看法	16
表 2-3 學者及碩博士論文對教學創新的定義	27
表2-4國內外學者有關教學創新的論述	37
表 2-5教學創新相關研究摘要表	39
表2-6 學者與碩博士論文分別對應教學創新的研發、實施與延續	45
表3-1參與教師	60
表3-2獲獎教師正式訪談相關資料	70
表3-3獲獎教師非正式訪談相關資料	70
表3-4研究期間蒐集相關文件資料表	71
表3-5研究目的、問題、資料來源及蒐集技巧對照表	72
表3-6資料形式分類表	75
表3-7研究對象分類表	75
表3-8研究主題資料編碼分類表	75
表3-9研究使用編碼符號對照表	76
表3-10資料分析範例	76
表3-11資料分析形成核心概念範例	77

圖  目  錄
圖2-1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六階段模式	14
圖2-2創新過程中的五階段模式	18
圖2-3改變過程的精要	23
圖2-4與開始相關的因素圖	24
圖2-5應用的相互影響因素	25
圖3-1互動設計模式	64
圖3-2立體兩維互動模式	65
圖3-3研究架構圖	66
圖3-4研究步驟流程圖	68
圖3-5分析性抽象化階梯	7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 084NKNU0480004。
王俊雄(1998)。科層組織結構與農業創新研究之關係:以臺灣省 農業試驗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7NTU06410101。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2TIT00677006。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8NCCU0332024。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0NCCU0332008。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TNU0331029。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吳清基任職滿週年,談精緻教育台北【公告】。台北市:教育局。民93 年11 月22 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attach/921226 吳清基任職滿週年,談精緻教育台北(秘書室).doc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CTU0331003。
江豐光(2003)。教學軟體設計製作—國小數學科形狀單元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4(4),39-41。
吳思華(2002)。從裂造台灣走向知識台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
吳政豫(2003)。探討新產品創新研發之產品企劃階段的關鍵成功因素—以我國的電源供應產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2FJU00457065。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淑茹、連國欽(2002)。肉雞 vs 土雞。師友,415 期,20-22。
吳雪華(2005)。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4TMTC0576013。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台北:師大書苑。
吳曉川(2003)。論教師創新教育能力的培養。民94年1月26日,取自: http://www.edu.cn/20011225/3015207.shtml。

呂青蓉(2002)。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個案班級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TTTC576001。
呂淑屏(2003)。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SYS5331011。
李遠哲(1995)。給中小學教師的一封信。高市鐸聲,6,2,4。
李明堂(2003)。教師可以教得不一樣-談創意教學。港都文教簡訊,78,10-12。
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TTTC576082。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4NCCU0331019。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2NKNU0332026。
周淑卿(2000)。誰決定?誰認同?---論課程政策的危機。第三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論文集。
孟瑛如、吳東光(1999)。數學學習障礙與多媒體教材之發展應用。特殊教育,72,13-18。
孟瑛如、周育廉、袁媛、吳東光(2001)。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多媒體學習系統的開發與建構:一步驟乘除法文字題。國小特殊教育,32,81-92。
林峰洹(1998)。從教育改革談教師專業成長。竹縣文教,17,4-6。
林清江(1999)。與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改革(87年12月13日於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閉幕致詞)。中等教育,50,1,10-11。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新發(2003)。新世紀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之應用與展望。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38-49。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信榕(2004)。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教學之教學取向個案研究。載於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205-234。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奕民(2002)。創新教學-從教師專業倫理出發。中等教育,53(4),36-49。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5NCCU3331004。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CCU0332001。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0NKNU0395001。
邱兆偉(2001) 國民中學階段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成效與困難:知識經濟時代中的
教改評估。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等聯合主辦)。
邱守榕(1996)。數學教育的全民化。建構與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8。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2)。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手冊,125-145。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2003)。創意教學方案綜合分析~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意教學實務分享教學設計研習手冊。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1NTPTC576064。
范秋芬(2005)國民小學教學創新與成員抗拒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3NPTT1576065。
孫仲山(1996)。師生互動的教學理論。高市文教,57,38-41。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9-15。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學富文化。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1-4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341-369。台北:心理。
張芬芬譯(2005)。Matthew B. Miles 和 A. Michael Huberman 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張盈盈(2002)。多媒體在國小數學教學上之應用。國教天地,150,47-50。
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季刊,12(4),66-69。
張嘉琪(2002)。以認知、自我效能及學習型組識理論探討知識創新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0DYU00396006。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9)。教改工程大師-林清江。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民94 年2 月21 日,取自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5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耕要修訂草案。教育部編印。
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53(4),28-31。
許育彰(2004)。e 世紀科學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要件。載於台灣海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課程領導與有效教學。台北:高等教育。
許楨哲(2003)。實際建置線上網路競賽系統:以數學競賽網站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4(4),42-45。
連安青(1999)。小學數學新課程之實施--一位小學教師的實作與反省。課程與教學,2(1),5-48。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書局。
郭明堂(1989)。佛蘭德斯。高市文教,37,34-3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苑。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33-47。台北:揚智。
陳啟明(2003)。談教師如何培養「創新教學能力」之我見。國教新知,50(1)。
陳惠邦(1998)。當前教育改革運動中的一些省思。載於:國立新竹師院編輯:輔導叢書。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陳雅玲(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2NKNU0332050。
陳嘉彌(1997)。接受創新程度的理論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31,36-48。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2NKNU0332030。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一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典實務,179-209。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台北:漢文書局。
黃湘媛(2005)。創意花開-三位國小創意教師之形成與發展。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3NTTTC576061。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編者,65-75。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0NKNU0332002。
 楊錦潭(1996)。媒體教學與數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7,3-9。
詹志禹(2003)。臺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況條件與政策推展。教育研究月刊,106,20-36。
甄曉蘭(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83-10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甄曉蘭(2001)。從課程組織的觀點檢討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1,1-20。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出版公司。
趙鏡中、范姜翠玉(2002)。國語文創新教學的思與行。研習資訊,19 (1), 17-27。
樓永堅(2004)。迎接創新時代。政大EMBA 4/26典範創新發表會講稿,民94年9月27日,取自: http://www.emba.nccu.edu.tw/memory/activity/20030426 1.htm
歐用生(1995)。教育改革的希望在教師。國民教育,36,1,2-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教師如何面對教育改革。國民教育,38,1,2-6。
歐用生(1998)。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與課程改革-台灣學校教育改革的展望。國民教育,38,3,2-9。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榮(2004)。活化教學的錦囊妙計。台北:學富文化。
蔡春綢(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92NHLT1203008。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5NTU00318081。
蔡清田(1998)行動研究理論與「教師即研究者」取向的課程發展。載於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25。教育部指導,國立台東師院主辦,1998年4月25日。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寶桂(2000)。透過Web-BBS進行「數學步道」之溝通、解題。竹縣文教,22,6-11。
鄭長河(2000)。一位國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8NKNU0479015。
鄭英耀(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全國博碩士論文,080NCCU2331010。
鄭章華、邱守榕、王夕堯(2002)。影響國中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改變之因素-合作協助者之立場作為與成效分析。科學教育,12,127-146,彰師大。
鄭睿祺(2001)。吸收能力、轉換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 --以台灣流行服飾業為例。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089MCU00457024。
賴士葆(1996)。商學總論。台北:麥田。 
錢清泓(1997)。「課」:結構之分析及其教學意義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卷1期,143-158。
戴寶蓮(1991)。讓數學教育更紮實。教與學,23。
鍾靜(2002)。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內涵與特色。載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207期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種子教師研習資料。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二卷第二期
羅文基(2001)。創意思考與創新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5,4-5。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8。台北市:師大書苑。

西文文獻
Carr, W. ,& Kemmis, S. (1993).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M. Hammersley (Ed.), Controversies in classroom research.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arr,G.E.(1985).Characteristics of Florida vocational educators and their receptivity to and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mercai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Atlanta.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Chiesa, V(2001). R&D Strategy and Organisation.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a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555-590.
David, P. A. (1986). Clio and the economy of QWER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2), 332-337.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 (2006). Mathematics counts (The Cockcroft Report), London , HMSO.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1986.
Duffee, L. & Aikenhead G (1992). Curriculum change, student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actical knowledge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76(5), 493-506.
Dundon, E. (2005). Innovation Triangle. Leadership Excellence, 22(3), 16.
Frankle, E. G. (1990).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Boston:Kluwer Academic.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an,M.& Park,P.(198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A resource booklet.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Fullan,M.(1991).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an,M.(1992).Successful school improvement.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Hall, G.. E., & Hord, S. M. (2001). Implementing change:patterns, principle and pothole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Hamilton(1982),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NEW YORK Hamilton Inc.
House,E.(1979).Technology versus craft:a ten year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1,1,1-15.
Jaworski, B. (1994). Investiga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 Constructivist enquiry. The Falmer Press.
Jenni, W., & Beardon, T. (2001).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to challenge and inspire: The NRICH project. Australian Mathematics Teacher, 57(3), 22-29.
Krainer,K.(1999).Learning from Gisela or:Finding a bradge between classroom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thematics Teavhrt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aipei,Taiwan.76-95
Marsh,C.(1992).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London:Falmer.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
Mosteller, F. (1981).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Science, 211, 881-886. Report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reports of the subgroups. Retrieved Sept 15, 2005, from http://156.40.88.3/publications/nrp/report.h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NCTM (1990).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Reston.
Page, A.L.(1993), “Assess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establishing crucial nor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agement, vol. 10,273-290.
Parsons, M. J. (1987) . How We Understand Art: Cognitive Development Accou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M. E.,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1996,62-78.
Ritchhart, R.(2004).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Robbins, S. P.(2004).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NJ: Personal Education.
Rogers,E.M.(2003).Diffusion of Innovations(5th 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1), 4-14.
Simon, M, A. (2000). Reconsidering Mathematical Validation in the Classroom. PME24, 4, 161-169.
Simplic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0.
Surry, D. W., & Ely, D. P. (2002). Adoption, diffusion, implement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R. Reiser & J.V. Dempsey (Ed.). Trends &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183-193.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Tidd, J., Bessant, J., & Keith, P.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Verdugo,R.R.,& Greenberg,N.M.,& Henderson,R.D.,& Uribe,O.J.,& Schneider,,J.M.(1997).School governance regimes and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Bureaucracy ,legitimacy,and  commun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3,1,38-66.
Watson, G.A. (1995).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change:Social constructivism climbs a ste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73rd,Boston,MA.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