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0701423000
DOI 10.6846/TKU.2007.00525
論文名稱(中文) 解析社會中的專家論述—以兩性愛情指導手冊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alyzing the Expert Discourse in the Society—Illustrated by the Gender and Love Guide Book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游凱婷
研究生(英文) Kai-Ting Yu
學號 6930800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1
論文頁數 13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吳怡國
委員 - 胡紹嘉
關鍵字(中) 專家
專家化
兩性愛情專家
定位理論
故事線
關鍵字(英) expert
expertazion
gender and love experts
positioning theory
story-lin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源於對社會中專家充斥現象的好奇,本研究檢閱了專家化現象的源起,發現從維多利亞時期到今天,專家已經有了些許差異,從學門的認可,轉往社會大眾對他們專家身分的認同,現今這些專家承傳了某些傳統專家的特質,但是也發生了些許變異,成為一批新興的社會階級,他們是「大眾化」的專家,不論在建構自己專家身分或是論述方式上,都已經有了轉變。所以,本研究發現「專家」並非一種「本質性」的存在,而會隨著時空、情境和意圖的轉變,而產生改變和轉換,這種強調身分「非本質」、「動態性」以及「意圖性」的觀點,正好符合了定位理論的自我觀點。本研究本著對專家化現象的關懷、以及對描繪「大眾化」專家身影的渴求,立基於定位理論的理論基礎,著眼於兩性愛情領域在個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意識形態上的重要性,選擇以兩性愛情專家所著作的兩性愛情指導手冊為分析對象,從「定位」到「敘事」,分析這些兩性愛情專家如何游走在不同論述位置,又怎樣因為這樣身分位置的改變而訴說出不同的兩性愛情故事。研究發現,這些專家游走在「學者」、「過來人」、「詮釋者」、「大眾夥伴好友」以及「幫助者」這五個位置間,以建立起和大眾時而親近時而疏離的身分位置,正是這樣多重身分的展現,標示出大眾化專家身分的獨特性和魅力。而隨著論述位置的轉變,也就訴說出不同的兩性愛情故事,兩性愛情被訴說成是「科學知識」、「病徵」以及「個人生命故事」,這些論述也展現出了社會中兩性愛情論述的多元。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was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expert-ridden in our society, thus we reviewed the origin of phenomenon. Many changes of the experts had taken place since the Victorian. From the approval of the discipline to the acceptance of the masses, these experts nowadays succeed to the attribu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experts and become an oncoming estate. However, their (popular experts) conversion i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of expert and discoursing analyses is outward. In our discussion, we think these experts exist not only on essentiality, but also change with time、space, social situation and intentions. This viewpoint nicely match the positioning theory.
In accordance with concerning the phenomenon of popular experts in our society and describing in detail how the situation happened, we have choose the gender and love experts for analyzing based on the positioning theory. So we try to analyze how they oscillate in different position and versions of different love stories.
In summary, we found these experts oscillate between scholar, stager, interpreter and associator of the audiences and helper. In order to keep association with the multitude, they are anxious to develop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multitude on occasion and sometimes they act as cool counselor conversely. These multiplicate conditions give them charm and make their cathedra uniquely, so they could tell various gender and love stories accompanying with dissimilar position. At last gender and love were presented by different forms, just like science、symptoms and life story . The appearance above-mentioned represent the diversification discourse of the gender and love in our society toda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頁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二章   專家化的興起和轉變	
第一節  知識的移轉	7
第二節  知識的空間化	9
第三節  專家文化的興起	12
第四節  專家文化的轉變—大眾化專家的興起	17
第五節  兩性及愛情領域的專家化	21
	
第三章   定位理論	24
第一節  社會建構論對自我的觀點	27
第二節  對傳統角色理論的批判	31
第三節  定位理論  	34
	
第四章   研究策略與研究對象 	
第一節  研究策略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9

第五章   兩性愛情指導手冊中的專家身影	
第一節  專家的自我和書寫	54
第二節  當專家將自己定位成學者  	56
第三節  當專家將自己定位成過來人	65
第四節  當專家將自己定位成詮釋者	69
第五節  當專家將自己定位成大眾的夥伴好友	74
第六節  當專家將自己定位成幫助者	84
	
第六章   兩性愛情指導手冊中的愛情	
第一節  專家的定位和敘事	89
第二節  當愛情變成一種科學知識	91
第三節  當愛情變成一種病徵	98
第四節  當愛情變成個人生命故事的訴說	109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從維多利亞時期的專家到大眾化的專家	118
第一節  從定位到敘事	122
	
參考書目	130
參考文獻
王念綺	(2004)。《另類醫療、醫療化與健康商品化現象:以芳香療法的新聞報導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品方	(2004)。《老子論道譬喻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藍瑩	(1996)。《解析性別權力下的身體情慾論述-以報紙婦女信箱為例》,世新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安大玉	(1999)。《五四時期中國的科學主義》,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五南。
江淑媛	(2000)。《一場婚配市場上的競賽—電視「配對節目」〈非常男女〉之研究》,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李俠、	邢潤川(2003)。〈論科學主義與現代性認同的危機〉,《東南學術》,第4期,145-156。
李偉俠	(2002)。《「客觀知識」的形塑—權力與認識論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法教分處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培蘭	(2003)。《幽默廣告機制與形式分類之初探—以1997~2001年時報廣告獎平面類
作品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璨如	(1996)。《細姨女兒的故事---一個中年婦女的自我建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沈利君	(2002)。《台北縣市國中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邱文聰	(1997)。《由醫療資訊談國家對醫療力的管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施寄青	(2003)。《走過婚姻》,臺北:皇冠。
施寄青	(2002)。《婚姻終結者》,臺北:皇冠。
紀慧君	(2003)。《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紹嘉	(2002)。《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中興	(2005)。〈愛情社會學〉授課講義,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張玨、	張菊惠(1998)。〈婦女健康與「醫療化」:以停經期/更年期為例〉,《婦女與兩性
學刊》,9:145-185。
張苙雲	(1998)。《醫療與社會》,臺北:五南。
郭俊偉	(2003)。《身體、權力、醫療化:探討小兒醫師之論述場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論文。
曾陽晴	(1999)。《皮鞭教出好男人》,臺北:方智。
曾陽晴	(2001)。《把愛談到心坎裡》,臺北:方智。
黃偉宙	(2003)。《應用系譜學內的性權力觀解析女性流行雜誌中服飾與身體之性論述以
〈她〉(ELLE)中文版為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祺	(2001)。《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三民。
劉俊良	(2005)。《反全球化論述:對現代性與實證國際關係理論之反思》,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琪	(2001)。《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宛容	(2001)。《從身體到「身體政權」—探討女性「子宮切除後」的論述》,國立中正
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華	(2003)。《〈圍城〉譬喻修辭探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青秀	(2002)。《女性健康醫療議題的媒體再現—以RU486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雲珍	(1981)。《報紙的婦女信箱反映女子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Allan Pease&Barbara Pease.(1998). Why Men 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羅玲妃譯(2005)。台北:平安叢書。
Allan Pease&Barbara Pease.(2002). Why Men Lie and Women Cry?《為什麼男人愛說謊女人愛哭?》,羅玲妃、陳麗娟譯(2004)。台北:平安叢書。
Allan Pease&Barbara Pease.(2003). Why Men Can Only Do One Thing at a Time and Women Never Stop Talking?《為什麼男人愛劈腿,女人愛嘮叨?》,陳重亨譯(2006)。台北:平安叢書。
Allan Pease&Barbara Pease.(2005). How Compatible Are You?《為什麼男人愛偷腥,女人愛浪漫?》,陳重亨譯(2006)。台北:平安叢書。
Anthony Giddens.(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2007)。台北:左岸文化。
Anthony Giddens.(1992).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ove&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2005)。台北:巨流。
Bledstein, Burton J.(1976). The culture of professionalism :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 W. W. Norton.
Foucault M. (1976,1984).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Paris: Gallimard.《性經驗史》,佘碧平譯(200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lynn, S.M., Britton, B.K., Semrud-Clikeman, M. & Multh, K.(1989) . Analogical reas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science textbooks. In Glover, J.A., Ronning, R.R. & Reynolds, C.R. ( Eds.) A Handbook on Creativity: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Plenum.
Hariman, Robert.(1989).“The Rhetoric of Inquiry and the Professional Scholar”〈學問尋譯的措詞學與專業學者〉,黃德興譯,《社會科學的措辭》,頁248-282。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Harré, R.&Langenhove, L. (1999). Positioning theory.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John Gary.(1992). Men Are From Mars , Women Are From Venus.《男女大不同》,蘇晴譯(2004)。台北:生命潛能。
John Gary.(1993). Men,Women & Relationship.《親愛的,為什麼我不懂你?》,蕭德蘭譯(2005)。台北:天下文化。
Ken Hyland.(2000).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Harlow, England : Longman.
Michele L. Crossley.(2000).《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       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台北:揚智。
Philip J. Davis & Reuben Hersh.(1987).“Rhetoric and Mathematics” 〈措辭與數學〉,     陳耀波譯,《社會科學的措辭》,頁56-77。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Yu-hsiu Chang (1998).The Study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Mandarin Political Discourse. Master Thesis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