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0623043200
DOI 10.6846/TKU.2006.00540
論文名稱(中文) 地誌性淡水
論文名稱(英文) An Investigation on Topographical Tamsu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駱又誠
研究生(英文) Yu-Chen Luoh
學號 69330046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20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俊雄
委員 - 陳珍誠
委員 - 江冠勳
關鍵字(中) 地域性
歐洲新理性主義
類型學
時間與記憶
類推城市
構築材料
關鍵字(英) Territoriality
European Neo-Rationalism
Typology
Time and Memory
Analogous City
Compositional Material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的初始動機來自於研究者個人長年居住淡水區域的空間感覺與經驗為記憶出發點,企圖對於地域性的空間經驗與特質做更深入的探究與討論,進而串連地方空間特性、地點感、以及個人記憶經驗。

  在態度上本研究傾向以理性主義的思考方式切入,首先針對淡水這塊「基地」,建立客觀的資料蒐集與通則的類型觀點整理,參照時間向度上的沈澱以及累積的變異因子,做為後續設計操作辯證上的著力點與具焦點。在這裡,時間、記憶以及現象學式的存在觀點成為進一步的討論對象。淡水河的綿長以及觀音山的相對巨大尺度,對應淡水這個地點,提供了觀者自身存在感的渺小以及感官知覺放大與純化的條件,空間中的時間因素在此步調下顯得相對地行進緩慢,某種程度上因此成就了記憶面向上更為清晰以及強化的圖像。在這裡,歐洲新理性主義建築對於形式、類型、時間記憶以及圖像類推的操作手法成為參考的對象,做為理性思考傳統下的一支,新理性主義的操作提供了柔和客觀的條件因子與主觀意識的機會,在這裡成為本研究後續設計操作的可能模式。

  設計操作的部分共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以淡水區域的歷史傳統建築與建築形式做為操作對象,並以Laugier的「空間原型」做為架構基礎,開始探究地域性的空間特質,企圖回應與再現「集體記憶中的淡水」,這個階段的操作可以視為「抽象化地方經驗的具體再現」。第二個階段則企圖再現「地誌性的淡水」,針對抽象化的地方感覺經驗,企圖以建築形式操作的方式再現,輔以現象學的觀點,討論材料、形式、空間與感覺經驗之間的關係,這個階段的操作可以視為「地方經驗的抽象形式再現」。最後的階段稱之為「類推淡水」,以Aldo Rossi的類推城市理論與水上漂流劇場的操作做為仿效對象,進一步透過對於形式語彙的類推操作結合材料與構築行為的發展演繹,企圖將形式、記憶與類推、材料與構築整合成為接近詩意的投射。藉由這種投射將個人的空間感覺與記憶提升,成為回應一種屬於地方空間經驗中存在感,與滿足記憶互動的地方空間構成美學。
英文摘要
The original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researcher's personal memory of long years of living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towards the Tamsui area, in an attempt to further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territoriality of space experience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that would proceed in linking together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space, sense of location and personal memory experience.

  Regarding to the approach of this research, it is more inclined to use the Rationalism thinking manner by first focusing on Tamsui as a "base" to establish objective information gathering, sort general category viewpoints and by referring to the settling on the time scale and accumulation of deviant factors as a dialectical point for the upcoming design work.  Here, time, memory and phenomenology form of existential viewpoint becomes the subject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 far-reaching Tamsui River and Guan-Yin Mountain's relatively large scale in comparing to the location - Tamsui provides the viewer a sense of insignificant self existence, the increase of sense and perception as well as terms of purification.  The pace of the time factor here in the space appears to be slower, which to some kind of degree accomplished to progress the memory aspect into a more clear and powerful image.  From here, the European Neo-Rationalism architecture regards the style, typology, time memory and the operational techniques of analogous images as reference methods.  Also, as one of the branch under the traditional Rationalism thinking, the work of Neo-Rationalism provides mild objective conditional factors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 opportunity which would become a possible mode for the following design work.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design work section.  The first stage is to take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s as working subjects and use Laugier's "Primitive Hutl" as the prototype of space for the framework, as to start exploring the territoriality of space characteristics that would attempt to respond and reconstruct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amsui".  This stage of work can be viewed as "the substantiareconstruction of abstract regional experience".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attempt to reconstruct "topographical Tamsui", by regarding to the abstract regional experience feelings in striving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design works, with the support of phenomenology viewpoin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terial, form, space and experience.  This stage of work can be viewed as "the abstract style of regional experience reconstruction".  The last stage is called "Analogous Tamsui", in taking Aldo Rossi's Analogous City theory and “floating theatre” work as an example and through further combination between vocabulary style of analogous work, materials and the deductio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xperience in order to let the form, memory and analogous, materials as well as building integration to be closer to poetic projection.  Through this projection of elevating one's feeling and memory of space, it is to respond to the sense of existence towards the regional space experience, and to satisfy local memory interaction and the aesthetic of tectonic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動機-----02
1-1-1淡水的空間經驗-----02
1-1-2朝向多元的價值 -----03
1-1-3地域性的空間特質-----03
1-2研究目的-----04
1-2-1從理性觀點出發的地域性質辯證-----04
1-2-2空間構築過程與場所特性之間關係的探討-----04
1-2-3沿自於經驗的昇華-詩意性的探求-----05
1-3 相關研究領域-----05
1-3-1理性主義與類型學-----05
1-3-2建築現象學-----06
1-3-3構築行為與文化-----06
1-4研究方法與流程-----07
1-4-1研究方法-----07
1-4-2研究流程與架構-----0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類型-做為理解世界的方式-----09
2-1-1類型的概念-----09
2-1-2理性主義建築-----10
2-1-3 Aldo Rosii的類型學思想與「類推城市(Analogous City)」-----11
2-1-4 Aldo Rosii的建築設計作品案例-----14
(1).Modena墓園-----14
(2).威尼斯漂流劇場-----15
2-2建築現象學-存在的向度-----17
2-2-1現象學的概念-----17
2-2-2 Heidegger的存在觀-----17
2-2-3 Noberg-Schultz的場所精神-----18
2-3構築文化探討-空間詩意的浮現-----20
2-3-1空間的詩意? -----20
2-3-2 Louis I. Kahn的物質與精神建構邏輯-----21
2-3-3 Carlo Scarpa的粼光流轉-----22
2-3-4近代瑞士建築的材料與構築向度-----24
(1).Herzorg & de Meuron-----24
(2).Peter Zumthor-----25
2-4批判性地域主義-Frampton的備忘錄式攻守戰略-----29
2-5小結-----30



第三章 資料收集與議題呈現

3-1地誌性的空間觀點-----32
3-1-1山水間的存在姿態-----32
3-1-2「淡水河-河岸空間-我」三者之間的關係-----33
3-1-3所謂的地誌性的觀點-----34
3-1-4類型-常數的尋找,時間中的寄寓-----34
3-2設計行動:小畢的故事-時間向度的空間提醒-----34
3-3地誌性的搜尋-蒐集的方法操作-----39
3-3-1潮間質感-----39
3-3-2曲折、蜿蜒與緊窄的節奏-小徑與巷道-----40
3-3-3等高線之間的移動方式-階梯與高差-----41
3-3-4溼意與時間的痕跡-----42
3-3-5重複性的堆疊紋理-----43
3-3-6存在的建築片段-----44
3-3-7存在的片段之二:裝置細部與細部處理----45
3-3-8材料的幾何轉換、切割,對於(地)形的反應-----46
3-3-9蒐集的整理與目的-----47
3-4小結-----47



第四章 設計操作辯證

4-1集體記憶中的淡水-地方經驗與記憶形式的具體再現-----50
4-1-1從原點開始-渡船頭售票亭設計-----51
4-1-2支應性下的變形-水上之屋設計-----52
4-1-3構造與形式的紀念性-中正路街燈設計-----53
4-1-4機能與形式的辯證-戲臺設計-----53
4-1-5形式與類型的再操作-淡水鎮公所立面設計-----55
4-1-6形式、類型與類推的嘗試之一-水上漂流劇場設計-----56
4-1-7形式、類型與類推的嘗試之二-水上茶樓設計-----57
4-1-8形式、類型與類推的嘗試之三-水上漂流街屋設計-----58
4-1-9關於類型操作、形式類推與集體記憶-----59
4-2地誌性的淡水-地方感的抽象化形式再現-----60
4-2-1地誌性的概念模型操作-----60
(1).地誌性概念1號-繩與鐵間的重複堆疊-----61
(2).地誌性概念2號-時間的取樣-----61
(3).地誌性概念3號-潮間質感的取樣(1) -----62
(4).地誌性概念4號-潮間質感的取樣(2) -----63
(5).地誌性概念5號-朝向內部凝聚的複雜性-----64
(6).地誌性概念6號-材料表情類推-----65
4-2-1時間流轉下的空間形式於環境中的置入之一-公車亭系列-----66
(1).公車亭一號-----67
(2).公車亭二號-----68
(3).公車亭三號-----69
(4).公車亭四號-----70
4-2-2時間流轉下的空間形式於環境中的置入之二-河岸空間系列71
(1).水上階梯設計-----71
(2).小花園設計-----72
(3).痕跡之牆-----73
(4).陸之端-----74
(5).消失之端-----76
4-3類推淡水-邁向詩意狀態的類推嘗試-----77
4-3-1線的連結-鎮民圖書館前陸橋設計-----77
4-3-2面的導引-中山路路牆設計-----80
4-3-3點的錨定-小漁港廣場設計-----81
4-4小結-----85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

5-1為什麼這樣操作? -----87
5-2研讀理論之參照-----87
5-2-1對於淡水這塊基地的態度-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87
5-2-2新理性主義的態度-空間中的時間-----88
5-2-3類型的優勢與效力-符號與去符號-----88
5-2-4地誌(非歷史)的觀點-----88
5-3後續研究建議-----89
5-3-1其他的操作可能性?-----89
5-3-2未逮之領域與討論範圍-----89
5-3-3西方建築理論與在地化的思維-----90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圖1-1】 淡水與我的空間經驗----2
【圖1-2】 研究流程架構圖----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研究理論背景
【圖2-1】 Laugier的空間原型圖像---9
【圖2-2】 Durand的類型分析(1)--- 9
【圖2-3】 Durand的類型分析(2)---9
【圖2-4】柯比意的domino架構系統---10
【圖2-5】Modena墓園配置圖---14
【圖2-6】Modena墓園中的立方體骨灰塔---14
【圖2-7】漂流劇場平面及透視圖---15
【圖2-8】至【圖2-13】-漂流劇場移動中與威尼斯景觀之對話---15
【圖2-14】沙克研究中心 中庭內側的立面---22
【圖2-15】沙克研究中心 中庭空間透視---22
【圖2-16】Querini Stapalia 基金會改建案平面配置圖---23
【圖2-17】Querini Stapalia 基金會改建案內部---23
【圖2-18】火車信號塔之外觀---25
【圖2-19】火車信號塔之立面細部---25
【圖2-20】火車信號塔之平面圖及立面圖---25
【圖2-21】Vals溫泉浴場---26
【圖2-21】山麓小教堂---27
【圖2-23】EXPO 200瑞士館---28


第三章	資料收集與議題呈現
【圖3-1】大尺度的山水架構之間,造成了時間與空間的綿長與延伸後的一種存在姿態---33
【圖3-2】小畢的故事-片頭---35
【圖3-3】小畢的故事-片中場景分鏡---35
【圖3-4】小畢的故事-設計行動選取之場景位置分佈圖---36
【圖3-5】、【圖3-6】小畢的故事:設計行動之安裝過程---37
【圖3-7】、【圖3-8】小畢的故事:設計行動之安裝後翌日情況---38
【圖3-9】潮間質感---39
【圖3-10】小徑與巷道---40
【圖3-11】階梯與高差---41
【圖3-12】濕意與時間痕跡---42
【圖3-13】重複性蔓生堆疊質感與紋理---43
【圖3-14】存在建築片段---42
【圖3-15】裝置之細部處理---45
【圖3-16】材料幾何切割與轉換---46


第四章	操作辯證
【圖4-1】淡水歷史建築元素---50
【圖4-2】渡船頭售票亭設計---51
【圖4-3】水上小屋設計---52
【圖4-4】中正路街燈設計---53
【圖4-6】戲臺設計---54
【圖4-6】、【圖4-7】、【圖4-8】三開間立面形式---55
【圖4-9】、【圖4-10】淡水鎮公所立面現況---55
【圖4-11】淡水鎮公所立面更新設計---56
【圖4-12】水上一號漂流劇場---57
【圖4-13】水上二號漂流茶樓---58
【圖4-14】水上三號漂流街屋---59
【圖4-15】6個地誌性質概念模型全體---60
【圖4-16】地誌性概念1號---61
【圖4-17】地誌性概念2號---62
【圖4-18】地誌性概念3號---63
【圖4-19】地誌性概念4號---64
【圖4-20】地誌性概念5號---64
【圖4-21】地誌性概念6號---65
【圖4-22】公車亭系列設計位置分佈圖---66
【圖4-23】公車亭設計一號---67
【圖4-24】公車亭設計二號---68
【圖4-25】公車亭設計三號---69
【圖4-26】公車亭設計四號---70
【圖4-27】河岸空間系列設計位置分佈圖---71
【圖4-28】水上階梯設計---72
【圖4-29】小花園設計---72
【圖4-30】痕跡之牆設計---73
【圖4-31】陸之端設計之一---74
【圖4-32】陸之端設計之二---75
【圖4-33】消失之端設計---76
【圖4-34】最終階段設計分佈相關位置---77
【圖4-35】、【圖4-36】、【圖4-37】由淡水鎮圖書館前經過的視覺經驗過程---78
【圖4-38】陸橋橋面橫越馬路的關係---78
【圖4-39】陸橋設計---79
【圖4-40】陸橋之構造分解爆炸圖---80
【圖4-41】、【圖4-42】、【圖4-43】巨大的牆面成為行進中的視覺導引---80
【圖4-44】中山路陸牆設計---81
【圖4-45】2006年夏季的小漁港---82
【圖4-46】2003年夏季的小漁港---82
【圖4-47】浮板橋與水中央亭臺---78
【圖4-48】夕陽期間落潮及漲潮的狀態---79
參考文獻
中譯部分:
Aldo Rossi
1966,《城市建築》2000;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63,《建築意向》1980;曾旭正譯,台北市:胡氏圖書。
1971,《實存.空間.建築》1994;王淳隆譯,台北市:台隆。
1979,《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1995;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Edward W. Soja
1989,《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2004;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Kenneth Frampton
1985,《現代建築史—一部批判的歷史》2004;蔡毓芬譯,台北:地景。
Mike Crang
1998,《文化地理學》2003;王志弘等譯,台北市:巨流。
Philip Smith 
2001,《文化理論的面貌》2004;林宗德譯,,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Rob Krier
	1976,《建築元素》1989;吳玉成譯,台北市:胡氏圖書。
Tanigawa, Atsushi / 谷川 渥
2000,《幻想的地誌學-虛構地圖大旅行》2005;許菁娟譯,台北市:邊城。
Tim Cresswell
	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2006;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市:群學。
Yi-Fu Tuan
	197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1998;潘桂成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中文部分:
王海林 編
2004,《赫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與思想》,北京市:中國電力出版社。
王維潔
	2000,《路康建築設計哲學論文集》,台北市:田園城市。
汪麗君/舒平
  2004,《類型學建築》,天津市:天津大學出版社。
季鐵男 編
1992,《類型現象學導論》,台北市:桂冠。
黃士均/劉先覺
1999,〈建築現象學〉,《現代建築理論-建築結合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新成就》,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劉先覺/郭琳
1999,〈建築類型學〉,《現代建築理論-建築結合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新成就》,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褚瑞基
	1999,《人與自然》,台北市:田園城市。
顏忠賢
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市:萬象。

外文部分:
Nobuyuki Yoshida
	1998: Peter Zumthor. Tokyo: a+u Publishig Co.,Ltd.
Sergio Los
	1994: Carlo Scarpa. Kolm: Tashen.
期刊部分:
胡碩峰
1999,〈是「皮層」或「本質」?瑞士新一代建築(上篇)〉,《建築師1999七月號》,台北市:建築師雜誌。

碩士學位論文:
張志強
2003,《「物體、行為」體系下的試驗空間氛圍的轉譯》,碩士論文,淡江建築研究所。

網路資源:
孫靜軒
2006,〈學詩札記〉,
http://www.wsjk.com.cn/big5/paper18/4/class001800005/hwz28214.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