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0615462400
DOI 10.6846/TKU.2006.00532
論文名稱(中文) 生命的困與破-單親媽媽離婚後復原力之敘說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Challenge and overcome of life-The narrative analysis of divorced single mother’s resilie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邱弈絜
研究生(英文) Yi-Chieh Chiu
學號 69113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9
論文頁數 18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宗堅(tchuang@mail.tku.edu.tw)
委員 - 鍾思嘉
委員 - 高熏芳
關鍵字(中) 單親媽媽
復原力
敘說分析
關鍵字(英) single mother
resilience
narrative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單親媽媽的比例隨著社會變遷而日漸增加,其衍生相關議題也備受重視。本研究突破過去單親媽媽議題以問題取向的方式,轉而針對單親媽媽即使面對生活的困境,依然擁有強大的復原力量做為研究焦點。研究目的乃透過深度訪談蒐集三位單親媽媽的生命故事,利用敘說分析方式整理其文本資料,期望了解單親媽媽在單親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境以及其所具備的復原力。
生命是一連串的困境所組合,三位研究參與者如何學習突破這些困境,便是研究者從「整體-內容」的敘說主題中發現他們如何經歷生命當中的困與破。1.阿心從一個受盡寵愛的小女兒,經歷婚姻的不如意,然後走出自己自主的道路,彷彿一朵從溫室移植到荒野的「蘭花」,不因野外的困苦環境而枯萎,反而綻放更動人的姿態;2.阿鳳則是在怎樣艱困且不友善的環境中,都能不屈不撓,堅持為自己開拓一條路,就像「管芒花」無論遭遇如何困難的環境,依然可以傲骨挺立的展現自己;3.阿樺總是經驗到女性是卑微的觀念,但她懂得如何因應環境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用著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的挑戰,就像是「油麻菜花」般,可以隨處逢生,充滿無比的生命力。
從文本內容分析後,研究者發現經濟壓力、個人自我心理調適、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四個部分是單親媽媽主要遭遇到的生活困境,而其因應壓力的復原力則可分為個人與家庭兩個層次。其中個人層次復原力在於其本身具備獨立、自主以及積極的性格,有著正向轉化的信念態度,願意給自己發聲的機會等。而具備正向的家庭信念、彈性的組織型態、清晰直接的溝通模式等家庭層次復原力也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增強面對挑戰的能力。單親媽媽在面對單親歷程的困難,除了自身擁有的個人層次復原力之外,家庭層次復原力也強化單親媽媽因應困境的能力,而個人層次與家庭層次復原力更是彼此相互交織影響。
此外,研究也發現到單親媽媽所遭遇到的生活經驗,所謂「常態家庭」觀念、傳統對於性別角色的認知、如何扮演母親、女兒、賺食工作者等多重角色的衝突、原生家庭的愛與礙、以及華人文化脈落中「忍」與「還債」的宿命觀點再再都影響著單親媽媽如何發展其因應單親生活的復原力。
英文摘要
Single mother's proportion has increased day after day, it grows more attentions to the correlation subject. In the past studies of single mother mostly by the question orientation primarily, neglecting the single mother even if facing the life in difficult position, still had strong resilience. This research used the in-depth interview to collect three single mothers' life stories, and organized text material by narrative analysis. Hoping to understand single mother encounters the difficult position in the life and their resilience.
Researcher used “orchids”, “silvergrass manyflower” and “rape flower” to describe the life of three single mothers who how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after divorcing. After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economical pressur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society supports are the main life difficulties of single mother. And the main personal resilience to overcome the pressure is independent, positiv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ffect they how to interact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ex. primary-family and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etc. And the family resilience enhances the cohesive force of family to increase the ability to face the challenge.
We also found their life experience, such as the concept of “normal family”, traditional opinions of sexual role, hoe to play multiple roles, the dilemma of primary-family and the traditional fatalism of Chinese, also affect single mother how to develop their resili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內單親媽媽之現況及所面臨的困境……………… 11
第二節  復原力相關理論……………………………………… 19
第三節  單親媽媽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選擇走入敘說的世界………………………………… 3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9
第四節  研究信效度…………………………………………… 5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三個單親媽媽的故事……………………………………… 61
第一節  蛻變的蘭花:阿心的故事…………………………… 61
第二節  堅毅的管芒花:阿鳳的故事………………………… 82
第三節  勇敢的油麻菜花:阿樺的故事………………………106
第四節  結論:三個女子的困與破……………………………130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建議……………………………………………150
第一節  綜合討論:三朵花的啟示……………………………150
第二節  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161
參考文獻………………………………………………………………165
中文部分…………………………………………………………165
英文部分…………………………………………………………172
附錄……………………………………………………………………177
附錄一  訪談大綱………………………………………………177
附錄二  深度訪談同意書………………………………………178
附錄三  訪談札記………………………………………………179
附錄四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187
附錄五  故事完成檢核說明……………………………………188
表次
表2-1 家庭復原力關鍵因素表…………………………………… 26
表2-2 影響家庭生命發展週期階段困境因應的重要家庭優勢力量………27
表3-1 敘說分析取向表…………………………………………… 42
表3-2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47
表3-3 訪談時程表………………………………………………… 51
表3-4 資料文本分析範例………………………………………… 55
表3-5 研究參與者對於故事詮釋與真實經驗之符合度評估…… 58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 5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3)。內政統計通報。網址: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王逸崴(2002)。家變-一個女性單親家庭之敘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叢桂(1988)。公義世界信念、角色刻板印象與對離婚婦女的偏見間關係的初步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11-127。
江素芬、劉慈惠(2004)。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膀臂之後的日子與教養想法。新竹師院學報,19,113-136。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71-202。
利翠珊(2005)。華人婚姻韌性的行程與變化:概念釐清與理論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01-137。
李政隆(1996)。兒童的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李雅惠(2000)。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惠、鄭麗珍(2001)。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以經歷外遇者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7,37-90。
李嘉莉(2001)。高雄縣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麗慧(2001)。關於兩個女人的「變」-受創婦女轉捩現象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0,3-68。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婉慧(2000)。三代情-以父母支持離婚女兒為例探究代間協助。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與青少年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其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芸欣(2001)。單戀者單戀歷程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莉菁(2000)。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113-174。
林秀芬(2004)。絕處逢生--探討九二一地震喪偶女單親災變後之社會支持過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9,41-84。
林斐霜(2001)。中年喪偶婦女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
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計劃。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淑惠(1997)。從耐撞性的角度看國中生後段班學生的學習動機及生活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韶玲(2003)。四位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束鍾(2003)。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1。
洪麗芬(1993)。低收入女性單親的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台北市低收入戶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淑晴(1980)。女性戶長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邦弘、蕭琮琦(2003)。單親家庭的生命掙扎。社區發展季刊,102,196-204。
陳若喬(2001)。單親小孩上大學--以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事件的生活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曲(2002)。「是懶惰?抑或污名?」一群貧窮單親婦女於就業市場之勞動經驗。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貞君(1999)。離婚家庭兒童的內心世界-孩子、媽媽與同居人的三角習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君、宋麗玉(2000)。單親父母之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情緒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縣向日葵聯誼會為例。台大社工學刊,2,1-54。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靜雁(2003)。單親母親之親職經驗與內涵。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144-161。
張思嘉、周玉慧(2004)。緣與婚前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21,85-123。
張秀琴(1998)。單親家庭基本特質及困擾之探討。中國統計通訊,9(1),8-17。
張英陣、彭淑華(1995)。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12-30。
張清富(1996)。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0(2),66-67。
張慈莉(1999)。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麗芬(1996)。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的形成過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元亭(2000)。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遇介入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伶蕙(1998)。生與養--繼親家庭親子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賢(2003)。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淑娟(1996)。父權社會,家庭意識型態與單親人際困境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惠雯、童婉芬、粱又蓁、林兆衛譯(2001)。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黃囇莉(2002)。孰可忍?孰不可忍?現代化「批判」與本土化「堅忍」之間。葉啟政主編:從現代到本土-慶賀楊國樞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莫藜藜(1997)。受虐兒復原能力的探討:兩個保護個案的比較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2),67-82。
鄔珮麗(1998)。從失落經驗看單親家庭因應策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23-50。
彭淑華(2005)。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197-262。
鄭惠修(1999)。臺北市女單親家庭社會網絡與福利使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麗珍(200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學童的生活適應。社會教育年刊,50,13-20。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199-270。
潘郁琪(2002)。情慾與禮教的躍動--以未婚女性為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群瑞(2001)。個人經歷離婚事件後生活適應。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建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9(2),42-49。
蔡素妙(2002)。九二一受創家庭復原力歷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美惠(2000)。台灣的單親家庭與其貧窮原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賴美言(2002)。唱不停的離合?!一個女性單親家庭的敘說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秀芬、李宗翰(1999)。單親媽媽與社會福利政策。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台中市。
謝坤鐘(1993)。職業婦女婚姻角色衝突、婚姻適應與婚姻滿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承泰(2002)。台灣地區單親戶的變遷:1990年與2000年普查的比較。台大社會工作學刊,6,4-33。
韓貴香(2000)。離婚婦女之生活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出版社。
蕭  文(2001)。復原力概念及在輔導上的應用。華人輔導之能研討會手冊。新加坡。
羅正心(1998)。算命技巧裡的語言表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37-60。
鐘文君(2002)。以增強權能觀點談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兒童福利期刊,3,169-178。
 
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R.(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Sage University Papers Series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Vol. 44.) Thousand Oaks, CA:Sage.
 Barnard, C.P. (1994). Resiliency:A shift in our percep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135-144.
Benard, B. (1991). Fostering resiliency in kids: Protective factors in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Sanfrancisco: Western regional center for drug-free school and community. 
Bogdan, R.C. & Biklens S.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golub, B. (1991). Women and mid-life divorce: some practice issues. Social Work, 36(5), 428-433.
Boss, P. (1988). Family stress management. CA:Sage.
Budowski, M., & Bixby, L.R.(2002).Fatherless costa rica:Child acknowledgment and support among lone mother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18,229-254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1991). Narrative and story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D.A. Schon (Eds.) The reflective turn.(pp.258-282).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mo, D.H., & Acock, A.C. (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619-648.
Ester, R.S. (2002). Chronic illness as a family process: A social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Psychotherapy in Practice, 58(11), 1375-1384.
Figley, C.R. (1989). Helping traumatized families, Jossey-Bass.
Flick, U.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Sage.
Frances, F. P. (2000). Coping with divorce, single parenting, and  re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2,278-279.
Guba, E.G., & Lincoln, Y.S.(1993). Competing paradigm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K. Denzin(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Haan, D.L., & Hawley, R. D. & Deal, E. J. (2002). Operationalizing family resilience: A methodological strate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0, 275-291.
Hatch, J. A. & Wisniewski,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London: Falmer Press, 25-35.
Hawley, D.R. (2000).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family resilie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8, 101-116.
Heath D.T. (1999). Single mothers, Singer fathers: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 work, and family.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4),429-431.
Heath D.T., & Orthner D.K. (1999). Stress and adaptation among male and female single par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4),557-587.
Hernandeze, P. (2002). Resilience i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Latin American contribution from the psychology of liberation.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10(3), 334-343.
Joseph, G.G., & Brenda, L.B. (2003). Work, family and mental health: Testing different models of work-family fi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1), 248-262.
Lieblich, A., Tuval-Mashiash, R., & Zilber, T. (1999).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of approaches to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Zilber (Eds.). Narrative research: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
Marilyn, C., & Lawrence G.(2002). Resilience and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51,101-102.
Marilyn, C., & Lawrence G. (2002). Family resilience in multiple context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4, 346-348.
MeLeod, J.(1997).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Londen:SAGE.
McCormark, C. (2000). From interview transcript to interpretive story : Part I :Viewing the transcript through multiple lenses .Fields Methods, 12, 282-297.
McCubbin, H.I., & McCubbin, M.A. (1988). 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Family Relation, 37, 248-254.
Murray, C. (2003). Risk factors, protective factor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4(1), 16-26.
Nichols, M., & Schwartz, R. (2000). Family therapy: Concepts and methods(5th ed.). Needham Heights: Allyn & Bacon.
Patterson, J.M. (2002). 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349-360.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Patricia, A.S., Esther, D.& Ivan, A.R. (2002). 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high-risk substance affected families.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8(3), 305-327.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Richard, L.N., & Schemiege, C.J. (1993). Problem and Dtrengths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Family realations, 7, 277-285.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
Ronald, L.S., Jay, B., Rand, D.C., & Wei, C. (1993). Stress, support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trait as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parenting practices among single mothe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385-396.
Saleebey, D. (1996).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xtensions and Cautions. Social Work, 41(3), 296-305.
Sheu, Y-H.(1998). Women’s poverty in Taiwan: The conflicting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Policy, Ph.D. Thesis. Unpublished.
Tsushima, T. & Gecas, V. (2001). Role taking and socializatio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2(3),267-288.
Turner, S. G. (2001). Resilience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Three case studies. Families in society, 82(5), 441-448.
Tutty,L.M., Rothery,M.A.& Grinnell,R.M.(1996).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Boston:Allyn and Bacon
Walsh F. (2003). Family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climical practice. Family Process, 42(1), 1-18.
Walsh F. (2002).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 Family Relations, 51, 130-137.
Werner, E., & Smith, R. (1982). 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New York: McGrew-Hill.
Werner, E. E. (1994) Overcoming the odd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15, 131-13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