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6201114400400
DOI 10.6846/TKU.2011.00628
論文名稱(中文) 學前特教融合教育實驗方案之敘說探究--以新北市希望幼稚園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Narrative Inquiry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of the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 Hope Kindergarten in New Taipei City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歐沐慈
研究生(英文) Mu-Tzu Ou
學號 79872019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7
論文頁數 2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雅慈
委員 - 馮朝霖
委員 - 游家政
關鍵字(中) 學前融合教育
學前特教
敘說探究
關鍵字(英) preschool inclusive education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narrative inqui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希望幼稚園,參與學前特教融合教育實驗方案之歷程,以及執行學前融合教育過程中的教育目標、課程與教學、反思、困境與逢源,進而建構出學前融合教育可行的執行歷程。研究對象為希望幼稚園之教師、普通幼兒、特殊需求幼兒及其家長。
    為求對研究主題有深入之瞭解,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敘說探究為研究方法;文件分析、訪談、參與觀察為研究技巧。與教師及家長進行訪談15次、參與觀察8次,並對相關文件、訪談紀錄、觀察紀錄、自我省思之資料進行分析。
    這是屬於希望幼稚園一路走來八年的故事。希望透由故事,在脈絡中找尋與融合為生命共同體的教師們,他們的心、他們的故事與他們智慧的展現,並找尋一條導引特殊需求幼兒及其家庭向前行的明路。
    探究中:每一處,看見了教師們所處遇的困境及其逢源;每一處,開展了教師們更深層的省思與專業知能;每一處,真實發現了希望幼稚園親、師、生間愈融愈合的喜悅、美與愛。亦據以得到以下結論:
一、	融合教育總體目標與課程主軸確立為體驗、接納、合作。
二、	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目的為特色取向下之良好社會性互動。
三、	融合教育課程前之相見歡與暖身活動舉足輕重。
四、	特殊需求幼兒與普通幼兒間之相互扶持成長、互惠與互愛。
五、	促進教師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專業素養之提升。
六、	普通幼兒家長與孩子共同接納;特殊需求幼兒家長走出陰霾正向參與。
七、	走出園所特色,整體融合氣氛升溫,唯仍存有階段性困境。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具體可行之執行歷程及建議,供希望幼稚園本身、有意願參與學前融合教育之園所,以及教育行政單位,作為執行、推廣學前融合教育之參考。期望對於學前融合教育之執行與推廣多所饒益。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progress of Hope Kindergarten, New Taipei City, participating in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experimental program, 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 courses and teaching, self-examination, difficult positions, and solutions of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were executed, so as to construct a feasible process for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the teachers, ordinary children,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 and their parents of Hope Kindergarten.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subjects thoroughly, this study made u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amely narrative inquiry was the study method,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 and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were the study skills. 15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eight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s were done, and data such as relevant documents, interview records,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self-examination were analyzed. 
    This is an eight-year story of Hope Kindergarten. Hopefully, the hearts, stories, and wisdom of teachers could be found in the sequence of ideas and included into “life community”, and a clear way that guided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 could also be found.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the difficult positions and solutions that the teachers encountered could be seen everywhere, deeper self-examin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ers were developed everywhere, and the joy, beauty, and love that happened between the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ope Kindergarten were discover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accordingly:

1.	The major inclusive educational objective and main course idea are established – experiencing, accepting, and cooperating.
2.	Inclusive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were the good social interaction.
3.	“Saying hello” and warm-up activities before inclusive educational program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4.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ordinary children give support to each others, grow up together,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love each other.
5.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were promoted. 
6.	Ordinary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ccepted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ogether, while the parents of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got rid of the sadness and participated positively.  
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ndergarten are very clear, the overall inclusive atmosphere is getting better, but difficult positions still exist. 

    This study proposed concrete and feasible progres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s, providing reference regarding execution and promotion of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Hope Kindergarten, kindergartens that would like to participate in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executive departments. Hopefully,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some benefits for the execution and promotion of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首部曲   我、希望幼稚園、我的研究  ……………………1
第一章	 融合與我的樂章  ………………………………………3
第一節	開場之前  …………………………………………………3
第二節	融合與我~樂章前奏曲   …………………………………6
第三節	我的敘說~想探究些甚麼?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五節	研究期程與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以沃土滋養、以甘霖滋潤~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學前融合教育之意義與理念 ……………………………15
   第二節  我國學前融合教育之相關政策 …………………………35
第三節	我國學前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模式 ………………………47
第四節	新北市學前融合教育實驗方案之發展與執行現況 ……51
   第五節  學前融合教育之相關研究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穿越生命的光譜~敘說探究………………………………69
第二節	走進生命光譜中~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76
第三節	關於希望幼稚園~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79
第四節	研究資料之蒐集、整理與分析  …………………………86
二部曲   樂章開始~希望幼稚園的故事……………………93
第一章  起~你、我、我們?……………………………………95
  第一節  紊亂中的指引~教授入園…………………………………95
第二節	融合初體驗~分組融合……………………………………97
第三節	分組!~”分””阻”…………………………………100
第四節	決定轉彎  ………………………………………………103
第二章  承~餐敘:我和你有個約會…………………………107
  第一節  餐點融合~餐餐相約的濃情密意………………………107
第二節	轉彎處更寬闊  …………………………………………109
第三章  轉~業精於嬉成於戲:作戲V.S遊戲…………………113
  第一節  作戲!?…………………………………………………113
  第二節  依樣畫葫蘆………………………………………………116
第三節	創造性戲劇融合…………………………………………118
第四節	劇場開麥拉………………………………………………126
第四章	 合~獨門祕技:改版升級再推出………………………131
第一節	醍醐灌頂 …………………………………………………131
第二節	創造性戲劇融合升級版 …………………………………133
第三節	量身訂作課程 ……………………………………………138
第四節	當前困境與發展 …………………………………………144
三部曲   餘音裊裊~繚繞三千的回想與迴響 ……………145
第一章	 回想 ……………………………………………………147
第一節	融合目標、融合課程與教學的協奏曲~除去心中凡困頓,
確立融合真正目標 ………………………………………147
第二節	孩子的交響曲 ……………………………………………149
第三節	教師的圓舞曲~態度決定未來 …………………………157
第四節	陪伴家長共唱希望之歌 …………………………………164
第五節	掌聲響起之後~反思 ……………………………………166
第二章	 迴響 ……………………………………………………175
第一節	譜一曲希望的樂章 ………………………………………175
第二節	圓一個融合的夢想 ………………………………………182
第三章	 謝幕曲~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結  論……………………………………………………185
第二節	建  議……………………………………………………189
後記 ………………………………………………………………192
參考文獻 …………………………………………………………195
壹、	中文部分……………………………………………………195
貳、	英文部  ……………………………………………………204
附錄 ………………………………………………………………206
   附錄一 整體課程規劃介紹 ……………………………………206
   附錄二 教師訪談大綱 …………………………………………212
   附錄三 家長訪談大綱 …………………………………………213
   附錄四 希望幼稚園九十三年度融合教育實驗實施計畫 ……214
   附錄五 希望幼稚園九十三年度融合教育實驗方案分組表 …216
   附錄六 課程調整範例一參考教案 ……………………………217
   附錄七 課程調整範例二參考教案 ……………………………218
   附錄八 參與研究同意書 ………………………………………222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範例 ………………………………………223
   附錄十 參與觀察範例 …………………………………………224
   附錄十一 省思札記範例 ………………………………………225
   附錄十二 逐字稿檢核表 ………………………………………226
   附錄十三 逐字稿檢核表範例 …………………………………227
 
圖  次
圖1-1 融合教育體驗課程  …………………………………………1
圖1-2 學前融合教育概念圖 ………………………………………18
圖1-3 研究架構圖 …………………………………………………77
圖1-4 研究流程圖 …………………………………………………78
圖1-5 希望國小平面圖 ……………………………………………80
圖1-6 希望幼稚園平面圖 …………………………………………80
圖1-7 希望幼稚園戶外遊戲區 ……………………………………80
圖1-8 希望幼稚園戶外草坪 ………………………………………80
圖1-9 希望幼稚園寬敞活動空間 …………………………………80
圖1-10 希望幼稚園寢室(融合課程)……………………………81
圖1-11 希望幼稚園晨操、全園活動園地…………………………81
圖2-1 創造性戲劇融合活動中孩子的扮演  ……………………116
圖2-2 創造性戲劇融合活動中孩子的扮演(二)  ……………119
圖2-3 創造性戲劇融合活動中孩子之分享和參與  ……………122
圖2-4 融合課程後的塗鴉日記時間  ……………………………123
圖2-5 希望幼稚園融合活動塗鴉日記之一  ……………………124
圖2-6 希望幼稚園融合活動塗鴉日記之二  ……………………124
圖2-7 希望幼稚園融合活動塗鴉日記之三  ……………………125
圖2-8 希望幼稚園融合活動塗鴉日記之四………………………126
圖2-9 創造性戲劇融合活動之課程調整…………………………135
圖2-10 課程調整之環境調整 ……………………………………137
圖2-11 融合教育中普通看見幼兒的貼心與細心 ………………144
圖3-1 融合教育中普通幼兒的主動關懷…………………………145
圖3-2 普通幼兒與特殊需求孩子們在融合活動中的參與………156
 
表  次
表1-1 學前融合教育之沿革與理念 …………………………………27
表1-2 我國與學前融合教育相關之法規與概念綜合整理表 ………38
表1-3 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相關法規整理 …………………………43
表1-4 學前融合教育相關政策研究之整理 …………………………56
表1-5 學前融合教育實施之相關個案研究、行動研究整理 ………59
表1-6 幼兒於融合教育下之社會性互動與人際關係相關研究整 …62
表1-7 希望幼稚園相關簡介與大事記 ………………………………81
表1-8 希望幼稚園行政組織圖 ………………………………………82
表1-9 希望幼稚園的作息時間表 ……………………………………83
表1-10 希望幼稚園一週課程表  ……………………………………85
表1-11 訪談教師一覽表  ……………………………………………88
表1-12 訪談家長一覽表  ……………………………………………88
表1-13 資料編碼一覽表  ……………………………………………91
表2-1 課程調整之類型  ……………………………………………132
表2-2 課程調整範例一  ……………………………………………133
表2-3 課程調整範例二  ……………………………………………13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 Jorgensen原著。參與觀察法
        (Participant Observation: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臺北市:
弘智文化。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學習。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1-23。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 K. Riessman 原著。敘說分析。臺北
    市:五南。
王雪瑜(2007)。臺中市國民小學特殊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內政部(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臺北市:內政部。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李靜曄(2004)。特教DIY:學前融合教育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娟(2006)。身心障礙幼兒在融合班中的貢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25-42。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美姝譯(1998)。Chandler原著。學前特殊教育(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臺北市:華騰圖書。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淑美(1992)。發展遲緩幼兒在回歸主流教育安置下社會互動、社會
    地位及發展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暨研究
    所特殊教育學報,7,45-83。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樎椒、張宇樑、廖又儀(2008)。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6(2),93-124。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 Q. Patton原著。質性研究與評鑑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嘉義:
    濤石文化。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瑜瑾(2001)。全球化對身心障礙者福利的影響:建構融合社會或市場化的政策實踐。2010年12月16日,取自http://swat.sw.ccu.edu.tw/downloads/papers/200104270402.pdf
邱椽茵(2006)。學齡前融合教育班級師生及同儕互動之研究-以臺北縣
    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師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曦萱(2007)。學前教師教學之心路歷程-以融合班為例,輔仁大學兒
    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呂翠華(2009)。其實融合很簡單:教導障礙學生的450個策略。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孟瑛如(1997)。學前特教開步走:不要輸在起跑點─談早期療育的重
要性。新幼教,15, 4-9。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政策與實際。載於楊宗仁(主編),融合教
育論文集,11-36 。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林玫君編譯(2003)。Barbara T.Salisbury原著。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
    (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出版社。
林鈺涵(2004)。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接納態
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縣。
林香君(2005)。應用敘事探究於教師轉化-以一位實踐統整課程教師的 
    教學意義建構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25-134。
林春梅(2005)。幼稚園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少雀(2004)。實施融合教育教師態度, 教學困擾與教師需求之研究-
以台北縣國中小附設幼稚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青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鎮坤、陳淑華(2007)。從學前融合教育模式探討「融合:鼓勵殊異」
的政策推行。長庚科技學刊,6,1-8。
林芷瑜(2009)。學前融合教育環境中師生主動與回應行為之研究,國
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26(6),
135-142。
柯平順(1995)。嬰幼兒特殊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秋雪(2006)。談學前融合班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及支持
系統。國民教育,47(1),38-47。
郭秀鳳(1996)。幼兒家長與幼教工作者對實施融合式幼兒教育意見之
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洪醒夫(1983)。懷念那鑼聲。臺北市:號角出版社。
洪馨徽(2000)。幼稚園融合班中幼兒社會互動之探討—一個學前融合
班的觀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高淑敏(2008)。臺北縣學前融合班教師性侵害防制教育實施現況及教
學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花蓮縣。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教育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1)。本年度特教統計:新北市學前階段特殊需求幼兒安置現況。2011年5月11日,取自 http://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cls_A/stuA_city_All_cls_A_20101020.asp
張翠娥(1999)。幼兒園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
15-33。
許碧勳(1997)。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教師的角色。國教月刊,3、4,17-21。
許碧勳(2001a)。幼兒教育研究-學前幼兒融合班的探討。臺灣教育,606,2-9。
許碧勳(2001b)。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451-484。
許碧勳(2002)。幼稚園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臺北市:心理。
許碧勳(2005)。幼兒融合教育實務研究。臺北市:五南。
許碧勳(2008)。幼兒融合教育。臺北市:五南。
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44。
許嘉麟(2009)。花蓮縣學前幼兒家長對實施融合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9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35-265。
曹純瓊(2001)。學前融合教育。臺北:啟英出版社。
傅秀媚譯(2000)。Frank G.Bowe(1998)原著。嬰幼兒特殊教育-出生到五歲(Birth to Five: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臺北市:五南。
黃惠如、何立博(2002a)。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與政策。國民教育,42(5),23-30。
黃惠如、何立博(2002b)。中美英三國融合教育實施之比較-從早期療育之觀點談起。兒童福利期刊,2,35-59。
黃志成(2003)。幼稚園的融合教育。幼教簡訊,9,7-8。
黃惠雯(2008)。高雄市學前融合班普幼師與特幼師合作教學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鄒啟蓉(2000)。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啟蓉(2004)。建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幼兒互動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9-38。
鈕文英(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畫篇。高雄市:國立師範大學。
馮鈺真(2010)。融合教育思潮之探討。2010年12月13日,取自http://ceag.ylc.edu.tw/~wupig/ylc55/fdf/2-2.pdf
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薇靜(2004)。教師與家長對融合式學前班兒童教育態度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
曾麗禎(2010)。淺談臺北縣學前教育實驗方案-融合心.融合情。臺北縣學前特教季刊,春季號,1-2版。
莊明貞(2007)。漫談敘事探究。2010年11月9日,取自http://ming-jane.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18.html
莊明貞、阮凱利、吳臻幸、柴成瑋、蕭又齊、賴玫美、何怡君、陳靜宜、江慧娟、廖窕吟(2010)。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清玉(1999)。融合教育─中聰實驗概況。幼教資訊,103,51-52。
臺北縣政府(2000)。臺北縣政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設置要點。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政府(2000)。臺北縣身心障礙學生申請助理人員服務實施要點。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政府(2002)。臺北縣政府身心障礙學生獎助實施要點。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政府(2002)。臺北縣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輔助器材借用申請實施要點。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政府(2002)。臺北縣身心障礙及發展遲緩幼生優先就讀公立幼稚園及學前特教班實施要點。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學前特教資源網(2005)。臺北縣九十四學年度成州國小附設幼稚園學前融合教育實驗實施計畫。2010年8月12日,取自臺北縣學前特教資源網http://tpcprsec.kidedu.tpc.edu.tw/bin/home.php
臺北縣教育局幼教課(2006)。與「ㄞ、」同行-融合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知能專書。臺北縣:臺北縣教育局。
臺北縣政府(2009)。臺北縣政府辦理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實施計畫。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教育局(2010)。北教幼字第09909975561號公文。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學前特教資源網(2010)。九十九學年度優先入公立幼稚園托兒所暨學前特教班特殊教育幼兒鑑定安置議決。2010年9月21日,取自http://prsec.ssps.tpc.edu.tw/priority_97_98.asp
廖又儀(2006)。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文集,8,63-88。
劉博允(2000)。臺灣和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劉嘉樺(2003)。臺灣學前融合教育政策與實踐:以臺北縣市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董冀輝(2005)。做自己的主人:淺談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的發展。臺東特教,22,33-40。
葉書宏(2009,11月)。學習做自己的主人-談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與擁護。銘傳大學前程規畫中心特教專欄。2010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cpc.mcu.edu.tw/health/special%20education/%E7%89%B9%E6%95%99%E5%B0%88%E6%AC%8411%E6%9C%88.htm
劉蔚萍、周俊良、范智敏、陳冠蘭、李昆霖、劉心箖(2006)。幼兒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偉華書局。
劉賢如(2006)。我們都是一家人-學前融合教育經驗分享。國民教育,47(1),88-94。
劉學融(2009)。優質學前融合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美雲(2007)。一所公立幼稚園實施完全融合教育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淑玲(1997)。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昆瀛(2000)。談學校融合教育之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國教新知, 
    47(2),12-17。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靜宜(2005)。如履薄冰或大步邁進:一位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
自我敘說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盧蕙馨(2004)。質性研究:參與觀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2008)。Susan R. Sandall & IIene S. Schwartz原著。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鍾莉娟、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玟秀、侯育銘、盧明
    譯(2004)。Jack P. & Samuel J.(2004)編著。早期療育手冊
    (Handbook of Eari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玉英(2002)。學前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中人際關係之研究-一位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幼兒教育處遇的過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 
    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謝俐香(2008)。公立幼稚園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自我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謝碧月(2008)。學前融合班促進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卉君(2011)。創造性戲劇。臺灣大百科全書。2011年3月21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095
蕭惠伶、林幸臺(2002)。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巧與社會地位之研究。兒童福利期刊,2,1-34。
蘇雪玉(1988)。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效果。輔仁學誌,22,61-76。
蘇雪玉(2000)。二位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效果探討。臺北市:藝軒圖書出版公司。




貳、英文部分:
Buysee, V., & Bailey, D.B. (1993). Behavioral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integrated and segregated settings: A review of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6, 434-461.
Bryan, G. C. (2002) . Inclusive attitud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e-service general educators enrolled in a curriculum infus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 (3), 262-277.
Cole, F. A., & Meyer, L. H. (1991).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hild outcom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 (3), 340-351.
Guralnick, M.J. & Groom, J.M.(1987). The peer relationa of mildly delayed and handicapped preschool children in mainstream playgroups. Child Development, 58, 1556-1572.
Galant.k.&Hanline,M.F.(1993).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mainstreaming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Childhood Education, 69(5), 293- 297.
Hall, L. J., & McGregor, J. A. (2000) . A follow-up study of the 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an inclusive schoo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4 (3), 114-126.
Kontos,S. & Diamond, K. (1997), Preparing practitioners to provide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 inclusive settings, In P. J. Winton, J. A. McCollum, & C. Catlett (Eds.), Reforming personnel prepar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393-410,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taub, D., & Peck, C.A. (1994). What are the outcomes for nondisabled student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 36-40.
Smith, J.D.,(1995). Inclusive school environments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South Carolina: The issues, the status, the needs. Occasional Papers, 1, 1-5. 
Smith, T.C., Polloway, E., Patton, J. &  Dowdy, C.(2000).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1-59. Boston:Allyn and Bacon.
York,J.,& Tundidor ,M.(1995).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20(1), 11-4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