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5200914261500
DOI 10.6846/TKU.2009.00630
論文名稱(中文) 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在國小六年級學生藝術鑑賞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Problem Based Teaching Strategy on K6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向雲暉
研究生(英文) Yun-Huei Hsiang
學號 7967301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5-14
論文頁數 12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cfchen@mail.tku.edu.tw)
委員 - 徐新逸(hyshyu@mail.tku.edu.tw)
委員 - 林麗娟(lins1005@mail.fju.edu.tw)
關鍵字(中)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藝術鑑賞教學
問題導向教學
數位教學平台
關鍵字(英)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Problem-based teaching
Digital platfor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乃透過ADDIE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進行設計與發展乙套具備引導學習者在學習中思考、實做、討論與分享之藝術鑑賞網路課程與數位教材。繼而藉此數位教材探討「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及以目標導向進行課程反向設計之「講述、示範教學法」兩者間的學習成效差異。
    研究過程為考量使用者與教材間之互動性,故以iframe標籤式語言嵌入教學平台進行數位教材與平台之整合,提高了數位教材與學習者間的一致性、互動性與完整性,而學習者經過本研究設計之藝術鑑賞網路課程與數位教材學習後,在教學的有無方面不論是實施「問題導向教學法」的實驗組學生或「講述、示範教學法」的控制組學生在「感覺描述能力」、「形式分析能力」、「意義解釋能力」、「價值判斷能力」上均有顯著進步。另外,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者在「形式分析能力」與「價值判斷能力」方面相較下有產生顯著差異,但「感覺描述能力」與「意義解釋能力」方面,兩組受試者則無顯著差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DDI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to design and develop a set of art appreciation e-coursware which to guide the learner in the learning of thinking, discussion and sharing. Then, by the e-courseware to explore problem-base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a number of advanced education with the industry to assist them in completing the evaluation, and in the analysis pha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has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teaching "The 13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three papers in the seminar. The results summarized as follows:
For consideration in this study between user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iframe tag to embed Grammar teaching materials digital platform and integration platform, raised a number of materials with the consistency of inter-learner interaction and integrity, this study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to integrate with the platform approach is also in the design, development stage TAE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aiwan in 2008 published results of research seminars, access to the assessment of a iframe embedded in moodle course of interaction with positive results.
Learner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network courses of arts appreciation and digital learning materials, the availability of teaching bo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feeling describe ability"、"Form analyze of the ability"、"meaning explain of the ability"、"value of the ability to judg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both.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tudents in "form analyze of the ability" and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judge" respect compared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 but "the feeling describe ability"and" meaning explain of the ability",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wer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目次...................................................v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5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藝術鑑賞教學.....................................9
  第二節 問題導向教學....................................27
  第三節 網路課程與數位教材之設計........................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步驟........................................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48
  第三節 研究樣本........................................50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2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發展…………………………………………………… 53
第六節 研究工具…………………………………………………………… 6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網路課程與數位教材設計成果…………………………………… 73
第二節 藝術鑑賞學習成效研究結果……………………………………… 79
第三節 學習成效分析結果與討論…………………………………………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3
參考文獻………………………………………………………………………… 97
中文部分……………………………………………………………………… 97
西文部分……………………………………………………………………… 102
附錄……………………………………………………………………………… 105
附件一 藝術鑑賞測驗卷…………………………………………………… 105
附件二 藝術鑑賞能力測驗評分標準……………………………………… 109
附件三 實驗組教學簡案…………………………………………………… 115
附件四 控制組教學簡案…………………………………………………… 117
附件五 教材內容效度評鑑表……………………………………………… 119
附件六 教材內容效度評鑑結果…………………………………………… 121

表 目 次
表2-1-1 Chapman 藝術鑑賞相關語彙一覽表……………………………… 13
表2-1-2 不同教學策略實証研究結果……………………………………… 17
表2-1-3 Hamblen 問題設計策略類型……………………………………… 19
表2-1-4 Hamblen 問題設計策略模式……………………………………… 20
表2-1-5 鑑賞能力之評量標準、層次與類型摘要表……………………… 25
表2-1-6 鑑賞能力測驗內容分析摘要表…………………………………… 26
表2-2-1 問題導向學習主要特徵…………………………………………… 30
表2-2-2 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摘要表………………………………………… 30
表2-2-3 問題的選擇與設計原則…………………………………………… 33
表2-3-1 Moodle 主要功能架構……………………………………………… 39
表3-2-1 研究設計…………………………………………………………… 49
表3-3-1 研究樣本…………………………………………………………… 50
表3-5-1 感覺描述階段講述、示範教學內容……………………………… 54
表3-5-2 形式分析階段講述、示範教學內容……………………………… 56
表3-5-3 意義解釋階段講述、示範教學內容……………………………… 57
表3-5-4 價值判斷階段講述、示範教學內容……………………………… 58
表3-6-1 藝術鑑賞能力測驗內容效度量化指標分析結果(前側) ………… 67
表3-6-2 藝術鑑賞能力測驗內容效度量化指標分析結果(後側) ………… 67
表3-6-3 藝術鑑賞能力測驗評分標準內容效度量化指標分析結果……… 68
表3-6-4 教材內容效度(CVI)值…………………………………………… 71
表4-1-1 課程應用相關資訊科技摘要表…………………………………… 73
表4-1-2 媒體形式設計要件摘要表………………………………………… 74
表4-2-1 藝術鑑賞能力前後測得分N, M, SD 摘要表……………………… 79
表4-2-2 變異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80
表4-2-3 藝術鑑賞能力測驗相依樣本t 考驗結果摘要表………………… 81
表4-2-4 後測成績平均數差異考驗結果摘要表…………………………… 81
表4-3-1 形式分析能力後測組別統計量摘要表…………………………… 84
表4-3-2 價值判斷能力後測組別統計量摘要表…………………………… 87

圖 目 次
圖1-1-1 研究架構圖………………………………………………………… 6
圖2-1-1 藝術鑑賞歷程示意圖……………………………………………… 10
圖2-1-2 藝術鑑賞要素示意圖……………………………………………… 11
圖2-1-3 費德曼(Feldman)藝術鑑賞模式示意圖………………………… 12
圖2-1-4 Taunton 問題討論類型示意圖…………………………………… 18
圖2-1-5 課程反向設計第一階段步驟圖…………………………………… 22
圖2-1-6 課程反向設計第二階段步驟圖…………………………………… 22
圖2-1-7 評量與課程反向設計階段示意圖………………………………… 24
圖2-2-1 問題導向教學步驟示意圖………………………………………… 34
圖2-3-1 網路課程架構示意圖……………………………………………… 40
圖2-3-2 Seeing Reason 因果關係圖………………………………………… 44
圖2-3-3 Visual Ranking 工具示意圖……………………………………… 45
圖2-3-4 Showing Evidence 工具示意圖…………………………………… 46
圖3-5-1 控制組教學計畫示意圖…………………………………………… 53
圖3-5-2 控制組教學流程示意圖…………………………………………… 58
圖3-5-3 實驗組教學計畫示意圖…………………………………………… 59
圖3-5-4 問題呈現虛擬情境動畫示意圖…………………………………… 60
圖3-5-5 實驗組教學流程示意圖…………………………………………… 63
圖3-5-6 網路課程介面設計示意圖………………………………………… 64
圖3-5-7 虛擬情境教材介面設計示意圖…………………………………… 65
圖3-5-8 網路課程介面設計示意圖………………………………………… 65
圖3-6-1 數位教材介面設計修正範例……………………………………… 69
圖4-1-1 Moodle 網路課程媒體呈現示意圖………………………………… 75
圖4-1-2 互動教材設計成果摘要圖………………………………………… 75
圖4-1-3 動畫教材設計成果範例圖………………………………………… 76
圖4-1-4 串流教材設計成果範例圖………………………………………… 76
圖4-1-5 課程架構建置成果示意圖………………………………………… 77
圖4-1-6 課程主題、目標與單元示意圖…………………………………… 78
圖4-1-7 教學引導與策略成果示意圖……………………………………… 78
圖5-2-1 藝術鑑賞教學模式與策略搭配應用建議方案示意圖…………… 9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金龍、賴守全、郭文曲、陳信宏、徐佩徽(2008年12月)。校園數位教學平台之規劃與實現。李佳玲(主持人),教育科技2.0與創新趨勢。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8學術研討會(TAECT),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第11版)。台北:五南。
王麗雲(2005)。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秀雄(1998)。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哲雄(1987)。談「藝術批評」。雄獅美術,200,頁139-141。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淑如、王裕德(2001)。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建構。資訊與教育,85,頁104-110。中原大學教研所(2006)。PBL問題導向學習資源網。2008年7月13日,取自:http://pbl.cycu.edu.tw/home.asp
田冠鈞(2004)。「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數學習的瓶頸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25,頁23。
伍振鶩、高強華(1999)。新教學概論。台北:五南。
何至剛(2006)。開放式網路平台進行合作詮釋的學習—以數位藝術鑑賞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呂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2005)。「問題導向學習」協同行動中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教育研究集刊,51(1),頁63-93。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頁445-500。
李賢輝(1999)。多媒體藝術導論。民97年2月13日,取自: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網址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6_500/th6_500h4.htm。
沈慶珩、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頁267-284。
沈戊忠(2005)。簡介pbl以及在臺灣實施的情形。教育研究,129,頁40-47。
沈佳惠(2005)。資訊素養以協同教學模式融入國中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辛文義、歐展嘉、莊凱如(2008)。Moodle & Xoops校園應用分享座談會。民97年7月20日,取自:http://Moodle.club.tw/Moodle/course/category.php?id=3
周美惠、李玉玲(2008)。2008不能錯過的藝文大事。民97年7月3日,取自:http://67.210.111.35/~plane49/news08.htm
周永燦(2007)。控制室人機介面設計變更之HFE 審查檢核表設計。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編號﹕962001INER008),未出版。
周凡淇、賴阿福(2006)。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網路行為探討—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主題學習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頁78-114。
林曉雯(2006)。Moodle線上學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臺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126,頁85-98。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頁91-102。
林維佳(2002)。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運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朝興、洪駿命(2002)。以XML 為基礎之相關技術在多媒體網路教學之規劃。廿一世紀數位生活與網際網路科技研討會。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8月6日。網址http://hung.htps.tn.edu.tw/horngcm/paper/p3.pdf。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利用」。資訊與教育,67,頁34-50。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志宏(2006)。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數學因數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洪子晴(2004)。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韋伊珊(2004)。概念構圖策略運用在國小視覺文化課程教學之研究-以電視廣告影片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凌心儀、李世忠(2004)。網路教學課程之策略設計--以「教育傳播與科技」課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5(5),頁17-27。
徐新逸、陳年興(2008年12月)。數位學校經營模式探討─以數位典藏eSchool為例。李佳玲(主持人),數位典藏內容融入教學之應用。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8學術研討會(TAECT),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徐秀菊(2007)。從危機中尋找轉機的藝術教育。美育,155,頁31。
徐新逸、施郁芬 (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精簡版,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發行。台北市:教育部。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116,頁15-30。
徐憶嘉(2003)。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頁44-59。
問題引導學習PBL(周天賜譯)(2003)。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年)
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辦公室、經濟部工業局(2006)。2005-2006
數位學習learning in Taiwan。桃園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純瑜、周倩(2008年12月)。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研究。楊錦潭(主持人),資訊社會下的個人、社群與社會。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8學術研討會(TAECT),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張國恩(2004)。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兼論e-learning跨領域之整合研究。教育研究,125,頁126-132。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民杰(2003)。超學科統整模式之一-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17,頁389-424。
張瓊穗、賴亦璇、王尹伶、甘珮禎(2002)。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在國小環境議題教學之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頁198-209。
梁繼權(1999)。以問題為基礎之學習在小班教學之應用。醫學教育,3(2),頁32-40。
郭國禎、駱芳美(2004)。教師與教學評量--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整合與運用。教育研究,127,頁85-92。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頁311-324。
陳錫珍譯(2006)。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上-。教育研究,147,頁141-145。
陳玲萱(2005)。批判思考在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一個文獻初探。藝術教育研究,9,頁115-141。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章甫(2003)。藝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書法風格鑑賞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瓊花(2002)。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為主題之課程設計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5,頁27-69。
陳瓊花(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頁23。
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瓊花(1989)。淺談美術教育的鑑賞原理。國教天地,79,頁47-55。
曾宥霖(2003)。防護性設計在筆記型電腦袋的應用研究-以情境設計和看圖說故事法為例。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小五生電腦繪圖學習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毓分(2005)。親師協同教學應用於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李石樵《田園樂》畫作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炯瑩(2003)。不同思考風格對國小學童在e-learing社會科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頁215-235。
趙惠玲(2006)。美術鑑賞。台北:三民。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鄭維容(2008)。八大山人。民97年7月3日,取自: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http://www.aerc.nhcue.edu.tw/。
鄭雅心(2008)。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姵綺(2006)。視覺文化融入藝術鑑賞教學:以達文西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例。美育,154,頁70-77。
蕭宜綾(2002)。問題導向學習取向之諮商倫理網路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閻璽如(2007)。以藝術元素統整之藝術與人文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鑑賞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東山(1998)。西方藝術批評的起源。現代美術,76,頁54-56。
鍾生官(2003)。口頭對話在美術鑑賞教學之應用。美育,131,頁70-75。
藍靜義(2005)。美術教學與評量之研究---以學習檔案之應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美蘭(1992)。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英子(2004)。專題導向式學習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鐘樹椽、王俊良(2006)。資訊科技應用在表演藝術教育之探討。國際藝術教育學刊,4(1),頁64-92。
Boughton(2004)。學習視覺文化:課程與評量之間的重要關係。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4),頁95。
西文部份
Barrows, H. S.、Tamblyn, R. M.(1976). An evalu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utilizing a simulated patient: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Barrows, H. S.(1985). 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Barrows, H. S.(1992). The tutorial process. Springfield,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rnes, B.(2004).Art appreciation.Wall Street Journal - Eastern Edition, 243(16), W1-W10.
Chapman, L. H.(1978). Aproarch to art in education. Sandia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Davis, L. L.(1992). Instrument review: 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panel of experts.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 5, 194–197.
Davidson-Shivers, G. V., & Rasmussen, K. L. (2006). Web-based learning: Design,implementation, & evalu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Duch, B. J.(2001). Writing problems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B. J. Duch, S. E. Groh, &D. E. Allen (Eds.),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p. 47-54). 
    Sterling, VA:Stylus.
Eisner, E. W. (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Y., 1-16, 51-236.
Feldman, E.B. (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Frost,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scope and valu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ducation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4(5), 1047-1053.
Gijselaers, W. (1966). Connecting problem-based practice with educational theory. New Dorections for Teacing and Learning, 68, 13-21.
Hamblen, K. A. (1984). An art criticism questioning strate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loom´s taxonom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41-50.
Hallinger, P.、Bridges, E. M. (2007).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 Preparing managers for action:With contributions by Kamontip Snidvongs, Randall Shannon, Vichita Vathanophas, Sooksan Kantabutra, and
Brian Hunt.Dordrecht:Springer.
Lynn, M. R. (1986).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Nursing Research, 35, 382–385.
Madeja,S. & Hurwitz,A. (1997). The Joyous Vis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s.
Mayo, S. (2007). Implications for Art Educatio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Ar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rt Education, 60(3), 45.
McGill, T. J., & Hobbs, V. J. (2008). How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ing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Perceive the Fit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ask.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4(3), 191.
Ozturk, C.、Muslu, G. K.、Dicle, A. (2008).A comparison of problem-based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on nursing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Nurse 
    Education Today, 28(5), 627-632.
Savery, J. R., & Duffy, T. M. (1995).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31-38.
Sadlo, G., Piper, D., & Agnew, P. (1994).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occupational therapy curriculum, part 1: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7(2), 49-54.
Smith, P.L., & Ragan, T.J.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NJ.
Taunton, M. (1983). 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young children to talk about art. Art Education, 36(3),40-43.
Tiwari, A.、Lai, P.、So, M.、Kwan, Y. (2006).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Medical Education,40(6), 547-554.
Yang, Y.-T. C. (2008). A Catalyst fo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 Large University Class in Taiwa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 with the Facilitation of Teaching Assista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6(3), 24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