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2201115293600
DOI 10.6846/TKU.2011.00621
論文名稱(中文) 戰後台灣茶產業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of tea industry in Taiwan after Second World Wa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谷翔鈞
研究生(英文) Hsiang-Chun Ku
學號 79703014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1
論文頁數 1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053997@mail.tku.edu.tw)
委員 - 吳明勇(132920@mail.tku.edu.tw)
委員 - 康才媛
關鍵字(中) 台灣茶產業
台灣烏龍茶
關鍵字(英) Tea industry in Taiwan
Formosa Oolong Tea
Fuji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茶業的發展大約是近兩百年左右的事,而台灣茶樹栽培和製茶技術,則是源於清
代,由福建引進茶樹種及製茶師,為近代台灣茶業奠下良好根基。十九世紀中葉,台灣烏
龍茶曾遠渡重洋外銷歐美,揚名海外,讓世界看到了台灣。雖說台茶源於中國大陸,但經
過了不斷的培育發展優質新樹種,精進研發製茶技術後,今日的台灣茶,已發展帶到了一
個極致的領域,受到海外許多國家熱愛品茗人士歡迎。
茶為台灣極重要的經濟產物,從清領、日治、到國民政府時期,均極力的提倡與獎勵
茶葉的發展,當時台灣的茶葉多數出口外銷,因此茶葉一直是極重要的出口產品,為國家
的經濟發展與創造外匯貢獻良多。之後,因國際茶葉市場的變動,加上台灣經濟起飛等因
素,致使台灣茶外銷受挫,而逐漸轉化為以內銷為主的形態。本篇除了研究戰後台灣茶產
銷發展的變化外,亦試圖探討台灣茶業未來發展趨勢及現今所面臨的問題。
本研究乃廣泛蒐集有關於台灣茶相關的資料,包含書籍、文獻、史料紀錄、官方統計
資料、專書與期刊、報章雜誌等資料。用以探究及了解台灣茶業的起源、歷史發展的狀況。
同時,參訪相關茶葉研究及推廣單位,與從事茶業相關產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實際訪談及調
查,以補文獻資料之不足。此外,就現有的資料匯整後進行研究、分析、比對,以進一步
了解目前台灣茶產業的現況、台茶現存的問題,作為後續的論文研究與寫作的依據。
為使台灣茶業更具競爭力,於未來可以努力及加強的方向有:發展無毒農業、重視用
藥安全、降低勞力與生產成本、發展休閒茶業、產地証明標章的推廣與產銷履歷的建立、
落實農業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工作。茶葉是台灣具有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只要政府與民
間通力合作,堅持走對的路,未來應該可以看到可觀的成效,台灣的茶業才能持續不斷的
永續經營與發展。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happened in recent two hundred years while the tea
cultivation and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re originated from Qing Dynasty. The introduction of tea
species and manufacturing experts from Fujian laid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modern Taiwan tea industry.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Formosa Oolong Tea has been exported to Europe and America, and
Taiwan was famous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its tea. Though Taiwan tea is origin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after being cultivated to develop new species and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being improved,
Taiwan tea nowadays has been to an excellent level. Taiwan tea is popular among people who like tea
savoring around the world.
Tea was a ver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 in the economy of Taiwan. From Qing Dynasty,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ance, to Kuomintang Government, the dominators all encouraged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erefore, tea industry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resources
in Taiwan and also earned a lot of foreign exchange for Taiwan. However, tea industry underwent the
challenges from globally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 turning into industry and
commerce period, so its export performance was down to the bottom. Gradually, the tea industry became
one for domestic market in Taiwan. In addition to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the manufacturing and
marketing of tea i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this research is also trying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nowaday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widely collec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including books,
documents, historical records, the official statistical data, journal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he tea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history. To supply some information
that can’t be inferred from the written data, this study also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tea researchers,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tea, and people working in tea industry. By researching,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figured out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To make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be more competitive, here are some ways the industry can make
progress: to develop non-toxic agriculture, emphasis on dosing safety, to lower the expense of labor and
production, to develop tea industry for recreation, to promote origin certificate label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traceability certification, To implemen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agricultural work,
etc. Tea i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I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ca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he tea industry in Taiwan can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4
第二章 台灣茶的來源與其特色…………………………..………………….…..7
第一節台灣茶的起源與初期發展……............…………………………….7
第二節台灣茶樹主要種類及地方特色茶…………………………………23
第三節戰後台灣部份發酵茶的製作過程....................................…………40
第三章 戰後台灣茶產業背景結構分析……………………….………....………46
第一節 1980 年代以前外銷過程與演變………………….…….….…….…46
第二節 1980 年代以後內銷產業的發展……………………………..……..57
第三節台灣茶園分佈現況…………………………………..……….….….67
第四章 1980 年代後台灣茶業發展新趨勢…………………..………………….72
第一節以製作精緻高價茶為市場導向……………………………………72
第二節結合休閒農業及精緻化茶業之發展…………………………....…80
第三節推廣健康養生茶飲…………………………………..……………..85
第四節多元化的茶製產品經營………………………………………..…..89
第五章 台灣茶業發展面臨困境與可行策略……………………………………93
第一節 發展無毒農業-有機茶…………………………..………………..93
第二節建立台茶品牌及產地証明標章……………………………..………98
第三節台茶面臨的問題……………………………..………..……………105
第六章 結論………………………………..…………………………………..….114
參考文獻…….………………………………………………...………………..….121

表次
表 2-1 清代茶出口值佔台灣總出口值之百分比…………………………………16
表2-2 台灣特色茶分佈一覽表……………………………………………………39
表2-3 台灣烏龍(椪風烏龍)與包種茶製造比較表……………………………….45
表3-1 台灣茶業各階段發展史……………………………………………………47
表3-2 戰後台灣茶生產及輸出統計表……………………………………...….…55
表3-3 最近廿餘年來台灣進口茶數量、進口值…………………………………66
表3-4 戰後台灣茶園面積、生產數量、茶葉輸出量及茶葉輸入量統計表……70
表4-1 1988~2005 年全台各茶區舉辦製茶及優良茶比賽統計表………………79
表4-2 茶葉中保健成分及其功效簡表……………………………………………87
表4-3 茶多元產品種類與利用……………………………………………………90
表4-4 台灣各縣市有機茶栽培與認證情形………………………………………97

圖次
圖 2-1 台灣本土野生茶樹赤芽山茶……………………………………….…….….9
圖2-2 北市木柵區的指南茶路古道圖…………………………………….…….….11
圖2-3 日治時期台灣茶葉宣傳海報………………………………………..……….21
圖2-4 日治時期台灣茶商赴日宣傳情形...................................................................22
圖2-5 青心烏龍............................................................................................................24
圖2-6 台茶十二號金萱茶………………………………………………………..….26
圖2-7 台茶十三號翠玉茶...........................................................................................26
圖2-8 四季春...............................................................................................................28
圖2-9 產於日月潭地區台茶18 號.............................................................................29
圖2-10 阿薩姆.............................................................................................................30
圖2-11 南投縣鹿谷凍頂茶………………………………………………………..…32
圖2-12 苗栗老田寮東方美人椪風茶…………………………………………..……34
圖2-13 台北市木柵鐵觀音茶……………………………………………………..…35
圖2-14 桃園楊梅茶區茶農以雙人式採茶機採茶…….………………………….…41
圖2-15 包種茶製造法流程簡介…………………………….…………………….…44
圖4-1 茶葉競賽評審流程之—聞香氣…………………………………………..….76
圖4-2 茶葉競賽評審流程之—嚐滋味……………………………………….…..…76
圖4-3 木柵地區優良鐵觀音茶比賽特等獎……………………………………...…78
圖4-4 木柵觀光茶園現況………………………………………………………...…82
圖4-5 種類多元的茶製產品之一…………………………………………….…..…92
圖4-6 種類多元的茶製產品之二………………………………………………...…92
圖4-7 小綠葉蟬成蟲……………………………………………………………..….99
圖 4-8 文山包種茶產地證明標章…………………………………….…………...100
圖 4-9 阿里山高山茶產地證明標章………………………………………….…..101
圖 4-10 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102
圖 4-11 產銷履歷農產品之品名與追溯碼……………………………………....103
圖4-12 吉園圃安全用藥證書…………………………………………………….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台茶輸出百年簡史》,台北: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
公會,1965 年。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台灣製荼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台北:台灣區製茶
工業同業公會。2004 年。
台灣區製茶同業工業公會編,《台灣茶葉主要外銷國殘留農藥容許量》,台北:台
灣區製茶同業工業公會,2005 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植物保護圖鑑系列4-茶樹保護》,台
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2004 年。
池宗憲,《台灣茶街》,台北:宇河文化,2002 年。
池宗憲,《武夷茶》,台北:宇河文化,2003 年。
池宗憲,《烏龍茶》,台北:宇河文化,2004 年。
池宗憲,《鐵觀音》,台北:宇河文化,2005 年。
有本香,《中國茶.台灣茶》,台北:東販出版事業公司,2004 年。
阮逸明,《台灣的茶業1 起源與發展》,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
阮逸明,《台灣的茶業2 茶與生活》,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
吳智和,《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 年。
吳宗碩,《茶與生活》,台北:協合文化,2000 年。
吳德亮,《台灣找茶》,台北:民生報品味叢書,2005 年。
周君怡,《清心泡壺台灣茶》,台北:太雅生活館,2000 年。
林木連等合著,《台灣的茶業》,新店:遠足文化,2003 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122
年。
姚國坤等編著,《中國茶文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姚國坤,《圖說中國茶》,台北:旗林出版社,2008 年。
亮順師,《飲茶與健康》,台北:武陵,1984 年。
茶業改良場,《台灣茶葉起源與特色》,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1997
年。
茶業改良場,《茶業改良場年報》,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02
年。
茶葉改良場,《茶作栽培技術》,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2002 年。
茶葉改良場,《製茶技術》,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2002 年。
茶業改良場,《茶業改良場建場百週年紀念——台灣茶樹種原圖誌》,桃園: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03 年。
茶業改良場,《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刊》,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荼
業改良場,2003 年。
茶業改良場,《茶園有機栽培技術研討會專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
良場,2003 年。
茶業改良場,《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專刊》,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荼業
改良場,2003 年。
茶業改良場,《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9-21 號,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荼業
改良場,2002 年。
茶業改良場,《台灣省茶業改良場誌》,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1996
年。
茶業改良場,《茶業改良場概況》,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1973
年。
茶業改良場,《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討會專刊》,桃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
改良場, 2001 年。
123
徐英祥、許賢瑤,《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史》,台北: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
2000 年。
徐英祥,《台灣之茶》,台北:台灣區製茶同業公會「台灣之茶」出版委員會,2009
年。
范增平,《台灣茶業發展史》,台北: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1992 年。
范增平,《中華茶人採訪錄》,台北:萬卷樓出版事業公司,2006 年。
范增平,《台灣茶人採訪錄》,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2 年。
范增平,《台灣茶藝觀》,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3 年。
陳慈玉,《台北縣茶業發展史》,台北:稻郷出版社,2004 年。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2
年。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年。
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年。
張宏庸,《台灣傳統茶藝文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張宏庸,《台灣茶廣告百年》,台北市:遠足文化,2005 年。
張宏庸,《台灣茶藝發展史》,台北市:晨星出版社,2002 年。
張豐榮,《飲茶與賞壺》,台北:冠倫出版社,1991 年。
張明雄,《台灣茶文化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年。
黃惠鈴主編,《台灣茶鄉之旅》,台北:聯經出版,2004 年。
曾至賢,《打開茶箱的故事——台灣老茶店仔》,台北:清涼齋文化工作室,
2007 年。
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台北:博遠出版,1989 年。
劉漢介,《中國茶藝》,台北:曉群出版社,1997 年。
劉裕,《荼的保健功能與藥用便方》,台北:浩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年。
薛雲峰,《白毫烏龍》,台北:宇河文化,2003 年。
124
倪贊元,《雲林采訪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年。
陳文緯,《恆春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年。
連雅堂,《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年。
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詹亞能點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年。
二、期刊論文:
林馥泉,〈大可發展的內銷茶〉,《茶訊》,第397 期,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工會,1973 年。
林銘洲,李紅曦,〈台灣農產品產地標章制度推動現況與展望〉,《農政與農情》
第 210 期,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 年。
林銘洲,〈98 年度有機農業推動成果〉,《農政與農情》第211 期,台北: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2010 年。
林春良,〈98 年度植物品種權保護推動情形與執行成果〉,《農政與農情》第214
期,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0 年。
吳國義,〈台灣茶產業發展現況及輔導成果〉,《農政與農情》第128 期,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3 年
陳漢洋、黃玉瓊,〈農藥安全使用管理措施〉,《農政與農情》第120 期,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 年。
陳英玲,〈咖啡因與兒茶素類的吸收與代謝簡介〉,《茶業專訊》第 49 期,桃
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2004 年。
張明郎,〈植物品種權公告網路查詢系統介紹〉,《農政與農情》第168 期,台
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 年。
125
蔡永生等,〈台灣烏龍荼(包種茶)之兒茶素含量〉,《茶業專訊》第45 期,桃園: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2003 年。
賴正南等,〈茶業改良場95 年推廣服務成果〉,《茶業專訊》第57 期,桃園: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2007 年。
賴正南,〈台灣休閒茶業發展之思維〉,《台灣農學會報》第10 卷第5 期,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 年。
賴正南,〈說服傳播在茶業推廣的運用〉,《茶業專訊》第 31 期,桃園: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2000 年。
潘國才,〈產銷履歷管理資訊系統之規劃建置及未來方向〉,《農政與農情》第
196 期,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 年。
蘇登照,〈台灣茶葉生產現況與輔導措施〉,《農政與農情》第201 期,台北: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 年。
三、學位論文:
李京娜,〈觀光休閒茶園經營成功關鍵因素與推廣活動之研究-以花東地區為
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林獻堂,〈茶葉比賽對地區茶業發展的影響-鹿谷鄉農會比賽茶之個案研究〉,
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年。
林鼎盛,〈新式台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2007 年。
邱念渠,〈台灣茶葉產業的演進過程與發展困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
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吳淑娟,〈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張富偉,〈台灣烏龍茶產業文化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8
126
年。
蕭淑文,〈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一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
( 1945~200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四、期刊:
茶訊
茶葉專訊
茶藝月刊
農政與農情
五、網站 :
木柵區農會:http://www.muzha.org.tw/html/answer.asp?cat=59&sn=146&x=a7.
2010 年。
中研院瀚典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2010 年。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http://www.tea-union.org.tw.2010 年。
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http://www.taipeitea.org.tw.2010 年 。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http://www.taiwantea.org.tw.2010 年。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36&mid=442&itemid=26255.
2010 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http://kminter.tres.gov.tw/teais/internet/front/main.jsp.2010 年。
127
行政院農委會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2010 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安全農業網入口:
http://agsafe.coa.gov.tw/qa_view_ km.php?id= 91722.2010 年。
南投縣魚池鄉農會網站:http://www.yuchi.org.tw/about.php.2010 年。
張迺妙茶師紀念館:http://living-stone.idv.tw/tea/deftea.htm.2010 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