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1201921064800
DOI 10.6846/TKU.2019.00524
論文名稱(中文) 一所高中執行美感教育計畫之跨領域課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a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連子毓
研究生(英文) Tzu-Yu Lien
學號 6067200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9-01-04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雅慈
委員 - 范信賢
委員 - 陳木金
委員 - 薛雅慈
關鍵字(中) 美感教育
跨領域課程
高中
關鍵字(英)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一所執行美感教育計畫之跨領域課程的高中為個案學校,了解該校推動美感教育計畫跨領域課程的發展脈絡,並透過美感教育的五項意義與價值,來了解該校執行跨領域課程的具體行為及內涵,並了解其推動的發展歷程中,教師與學生對於跨領域課程之想法與回饋。
    本研究針對四位教師為訪談對象、從每期課程中選三到四位學生進行回饋填答,輔以文件分析及現場觀察,並將所搜集資料進行統整分析,並獲研究結論如下:
一、教師以教學課程精進、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深入了解自我家鄉環境為執行美感計畫跨領域課程之發展脈絡
二、執行美感教育之跨領域課程的具體作為依據美感教育的五項意義與價值,分別為
  (一)「藝術的開放性有包容各學科領域的特性」
      1.藝術能與學科中知識產生連結性
      2.藝術能包容不同科目之學科
  (二)「藝術學習的延伸性能作為跨領域課程之核心」
      1.藝術科目能與學科課程產生共鳴
      2.藝術科目能做為整體跨領域課程科目之延伸
  (三)「不同領域學科美感共同性可促成學習內涵加成之效果」
      1.課程能將抽象知識轉為實務觀念
      2.加深學習者學習的知識與概念
  (四)「跨領域美感課程能帶動課程活化與發展」
      1.課程發展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活潑
      2.學生能將課堂中所獲得概念或技能,轉化為自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五)「跨領域美感教師群之專業能共構美感教育行動力」
      1.教師們能從課程的規劃中精進自我專業教學
      2.彼此共同規劃、課程發展,也形成教師共同學習體
三、教師之回饋與想法
  (一)從美感教育跨領域課程模式中,討戰自我、精進課程,從中獲得經驗
  (二)教師們共同備課、協調與溝通,形成了學習共同體
四、學生之回饋與想法
  (一)從參與課程中將經驗轉化為自我理解、獲得知識概念,使學習效果有加成作用
  (二)並從課程中,提升自我成就感、肯定自我
  (三)學習欣賞、互相尊重
  (四)反思自我、讓未來更有想法與規劃
五、教師與學生美感素養之提升
  (一)透過課程的培養及過程累積,能增加學生基礎能力以及累積其美感經驗與內涵
  (二)整體課程對教師與學生雙方來說,其中含有素養導向的學習體驗,但需要長時間
        的累積與探討
英文摘要
A case where a high school implementing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as recruit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school promot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school context and the opinions and feedback of the practice were discussed. The core of five valu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as utilized for analysi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d interviews with four teachers, and three to four students from each course to fill in feedback questionnaire, document analysi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execution o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ers refine courses and help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on learning as well as to acquire the insights to one’s hometown environments.

2.	The core of five valu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execution o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1)	The openness of art features the acceptance of the entire academic   
   field.
   
   a. Art can be connected to knowledges from other academics.
   b. Art can be accepted by different academic subjects.

(2) The extension from learning of art can be employed as the core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 Art subjects can strike a chord with academic subjects.
    b. Art subjects can be utilized as the extens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Education.

(3) The aesthetic commonality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fields stimulates 
    the effects on learning substances.
a.	The course provides the means of transforming abstract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concept.
    b. Enhance learners’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

(4)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Course enables courses to 
    be activated and developed further.
a.	The developed courses can enhanc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akes them  
more interesting.
b.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transfer the concepts or skills acquiring  
in class into one’s lifestyle.

(5) Teachers from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f Aesthetic Course will 
    utilize their profession to co-construct the willingness on aesthetics 
    education. 
a.	The teachers are able to enhance on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from planning the courses.
b.	Plan the course development with mutual goals, and form a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

3.	Feedback and thoughts from the teachers.

(1)	From participating the course, students transformed one’s experiences into self-understanding, gaining knowledge and reinforcing learning effects.
(2)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self-affirmation were boosted from the class.
(3) Learning on sense of appreciation and mutual respect.
(4) Reflecting on one’s own and making clear future plan.
4.	Enhan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esthetic literacy.
(1)	Through the developing course and cultivation, students are able to  
   increase their basic abilities and to gain related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substances.
(2)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ntire course involves learning 
   experience on literacy, but it requires longer time of period on  
   accumulation and explor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美感教育的意涵與功能………..…………………………..10
	第二節  美感教育的推動與發展…………………………………....18
	第三節  美感教育相關文獻回顧……………………………..……..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5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58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資料分析...…………………………….……....60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63
	第五節  研究倫理………………..………………….………..………….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快樂高中現況………………………………………….……........65
第二節	學校以美感計畫推動跨領域課程的實踐與具體作為....71
第三節	教師與學生對於美感計畫推動跨領域課程的想法與回饋.88
第四節	美感計畫跨領域課程之美感素養的呈現……………........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2
第一節	結論……………...…………………………………………......…….102
第二節	建議…………………………...…………………………………...….106

參考文獻……………………………………………………………………..………109
附錄…………………………………………………………………………...………115
	附錄一:………………………………………………………………………115
	附錄二:………………………………………………………………………118
	附錄三:………………………………………………………………………120


表	次
表1 美感教育計畫架構表……………...……………………………………....29
表2 第一期參與美感教育計畫種子學校實驗課程規劃表…...…......38
表3 美感教育推動之研究一覽表………………………………………….….44
表4 美感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文獻一覽表…………………………….….49
表5 美感素養之研究文獻一覽表……………..…………………………..….53
表6 文件資料編碼表…………………………………………………..………….56
表7 受訪者身份編碼…………………………………………..………………….60


圖	次
圖1 第一期課程架構圖……..………….……………………………………….….73
圖2 課程之地形學習單……………………………………………………….…….73
圖3 基隆市模型製作過程………………………………………….………………74
圖4 基隆市模型成果作品………………………………………….………………74
圖5 第二期課程架構圖……..………………………………….……………….….75
圖6 國文課程之愛之淚珠學習單……………………………………….……….76
圖7-1 城市杯成果作品……………………..…………...………………………...76
圖7-2 城市杯成果作品……………………..……...……………………………...76
圖8 第三期課程架構圖……..……………………………………….………….….77
圖9 第三期課程學習單……..………………………………...…….………….….78
圖10-1 音樂和成果作品……..………………………….……...……….…………78
圖10-2 音樂和成果作品……..………………………….…………...….…………7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5)。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102年中華民國教育年報, 
       275-30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昭娟(2016)。國中國文結合多媒體美感教育之研究。明道大學資 
       訊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恭志(1998)。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新蕾(2004)。國小低年級以生活美感為內涵的設計教學之行動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俊湖(2009)。美感教育與教學。研習資訊,26(4),1-2。
李雪莉(2001)。曾志朗: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特刊, 
       35,112-114。
李鴻生(2011)。落實美感教育之探詢。耕莘學報,9,78-92。
吳冠嫻(2013)。美感素養與工作品質、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佩諭(2015)。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坪數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的實 
       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94-96。
周珮儀、閻璽如(2009)。以藝術元素統整之藝術鑑賞課程對學生鑑 
       賞能力表現的影響。藝術教育研究,17,71-103。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 
       向。課程與教學季刊,8(2),1-14。
林玉滿(201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現況調查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中市。
林炎旦、裘尚芬、朱美玲、李賢輝(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 
       展策略。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林青津(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林玲仙(2013)。美感教育教學運用創造思考策略對於國小兒童創造力 
       影響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觀禮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 
       策季刊,2(3),91-102。
林資傑(2017)。臺北市國小教師對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之評估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兆偉(1992)。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與研討紀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113- 
       136。
邱瓊誼(2017)。美感教育政策執行對教師美感素養與美感經驗影響之 
       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縣。
范信賢(主編)(2016)。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台灣。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詠善(2010)。教學的美感經驗如何可能。中等教育季刊,61,1- 
       13。
洪詠善(2012)。跨域SAS(社會/藝術/科學)美感教育的課程發展。 
       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55-60。
洪詠善(2016)。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 
       育研究院電子報,134。取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 
       edm_ no=134&content_no=2671。
洪翠吟(2016)。Maxine Greene之美感教育個案研究-以臺史博戲 
       劇課程方案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市。
徐玉婷(2012)。表演藝術課程對國中生美感教育影響之研究-以宜蘭 
       縣羅東國中舞蹈課程為例。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宜蘭縣。
徐詠絮(2014)。美感教育元年-五年計畫啟動。國家教育廣播電 
       臺。取自http://eradio.ner.gov.tw/news/?recordId= 
       13381&_sp=detai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 
       院。
臺灣2015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6)。PISA簡介。取自 
      
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homepage/interduction 
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概念。高師大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 
       討會研究論文與研究紀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24- 
       36。
張敏琪(2013)。下一站,美學。美育雙月刊,196,70-73。
教育部(1970)。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譽教學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 
     (64),7-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    
     (103年-107年)」。臺北市:教育部。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臺 
       北:五南圖書,202-203。
梁福鎮(2002)。普通教育學內涵。教育科學期刊,2(1),98-
        122。
郭孟青(2017)。國中音樂教師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以新
       北市與高雄市為例。關渡音樂學刊,(26),47-78。
陳木金(1997)。從教師美育教學談情意教育。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研
       討會論文集,41-54。
陳木金(1999)。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教育學程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 
       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36-51。
陳玉亭(2007)。美感教育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上之運用:一位音 
       樂老師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113-136。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 
       視覺藝術,4,97-126。
陳瓊花(2004)。臺灣社會人士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
       究。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美育理念與實踐。臺
       北市:教育部,193-235。
陳瓊花、林世華(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
       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馮珮綝(201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偏鄉國
       小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馮莉雅(2006)。餐旅美學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為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3,1-26。
黃秀雯(2017)。法國藝術文化教育推動與落實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動脈電子期刊,11,1-6。
黃宣芸(2017)。慈文國中之美感教育與社區結合-以社區發展觀點。
       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市。
黃烽哲(2016)。新北市國小『校園空間美學暨發展特色學校』營造
       空間美學在美感教育上的影響。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紫雲(2004)。學校行政人員美感素養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行政人
       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郁薰(2017)。探究國中教師表演藝術研習計畫對藝文領域教師美感
       教育之影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漢寶德(2002)。自美感教育談青年的文化素養。國政月刊,
        2(4),65-69。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惠玲(2011)。臺灣中小學藝術鑑賞教育的啟蒙與發展。臺灣首屆國
       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論文集,23-29。臺北市:教育部。
趙惠玲(2016)。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念、類型與發展策略。薈美融
       藝:跨領域美感課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
       編),教育研究取徑:觀念與應用(頁1-34)。臺北市:高等教
       育。
潘惠文(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美感素養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視
       覺藝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蕭如婷(2015)。國小教師公共藝術美感教育認知與學生美感素養之研
       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閻瑞珍(2015)。論美感教育之推行與現有改革之狀況─以彰化縣舊館
       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9(2),55-77。
藍惠美、林明助(2008)。美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53,
       4-9。
羅易承(2017)。校園參與式設計與美感教育之探討以新竹縣新埔鎮枋
       寮國民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之行動歷程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羅惠美(2017)。國小學童在學校結合文教基金會推廣藝術活動的涉入
       程度對美感素養影響之研究-以廣達《游於藝》巡迴展在雲林縣為
       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縣。
羅寶鳳(2017)。因應時代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6(3),24-27。
蘇雅慧(2008)。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育?–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相
       對。美育雙月刊,165,58-68。


貳、英文部分

Burton, J. M. (1994). The Arts in School Reform: Other Conversat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5, 477-493.
Bresler, L. (2010). Aesthet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 Kridel (Ed.),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studies (pp. 12-16). California, CA: Sage Publications.

Das, S., Dewhurst, Y., & Gray, D. (2011). A teacher’s repertoire: Developing creative pedag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he Arts, 12(15). 
Jalongo, M. R. & Stamp, L. N. (1997). The arts in children’s lives: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reene, M. (2001). Variation on a blue guitar: The Lincion Center Institute Lectures on aesthetics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ing, L. B. (1992). Curriculum and its study. In R. Colwel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196-217).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