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8201017101400
DOI 10.6846/TKU.2010.01267
論文名稱(中文) 從ECFA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整合下之兩岸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FA that 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劉永金
研究生(英文) Hung–Chin Liu
學號 7962700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8
論文頁數 1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顏建發
委員 - 范世平
關鍵字(中)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東南亞國協
關鍵字(英)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ASE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我國與東亞國家經貿往來日趨緊密,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東協等合計占我出口總額比重已超越美國;近來該區域經濟整合有加速之趨勢,東協分別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簽署之自由貿易協定已陸續生效實施,東協與澳紐、印度之自由貿易協定,預訂2010年初生效;又韓國、日本亦積極與其主要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對我國貿易發展已產生若干影響,若我國無法參與其中,則該區域經濟整合已對我國產生排擠效應。對台灣而言,簽訂ECFA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國內意見紛歧情況下,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理論和經驗,並採用中華經濟研究院的GTAP模型數據進行二手分析,對於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簽署後對台灣GDP、出進口、貿易條件、社會福利均呈現正成長,整體經濟成長率將增加結合WTO相關法規和實施情況,深入分析在ECFA框架下該區域經濟格局變化的動力因素、結構等,以期實現區域經濟學理論創新,為促進臺灣如何進入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思考,並進一步瞭解推動ECFA之意義及創造之價值為何?由於兩岸ECFA係類似東協與中國大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模式,是全面性的經濟合作協定,其內容涵蓋了兩岸間的主要經濟活動,確定了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規劃,而ECFA之簽署將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值得關注。
英文摘要
Taiwan’s trade with Eastern Asia has been getting closed recently, with the proportion of exports accounted for by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ASEAN exceeding that of U.S.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in that area has accelerated. ASEAN had signed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which have come into effect subsequently. 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India will be effective in 2010. On the other hand, South Korea and Japan signed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their major trade partners aggressively. All of these actions by other countries have been affected our trade development. If Taiwan can not be involved, there will be a crowding-out effect as a resul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for Taiwan, is ECFA a risk or an opportunity? With division of domestic opinions, through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this study conducts two-way analysis by using GTAP model of Chines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and explores the effect of ECFA on Taiwan’s econom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agreement is signed, GDP,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 of trade, and social welfare will grow. The overall growth will increase. 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along with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of WTO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he motiv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region under ECFA. The aim is to accomplish the innovation of region economic theory, to provide thoughts about promoting Taiwan’s entr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ECFA. Because ECFA is similar to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which is overall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its content includes major economic activitie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ensur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future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effect of ECFA on the development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 worth being not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架構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文獻回顧	6
第二章 東亞區域整合對於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	15
第一節 國內經貿發展現況及全球經濟預測	15
第二節 東亞貿易自由化與簽訂FTA/RTA之現況	17
第三節 東協加一對台灣的影響	31
第四節 東協加三對台灣的影響	45
第三章 從CEPA框架下來看中港澳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	57
第一節 CEPA框架下區域經濟格局變化的動力特徵	57
第二節 CEPA框架下區域經濟格局的一體化演變趨勢	69
第四章 ECFA的簽訂對我國個別產業的影響	89
第一節 ECFA簽訂對產業造成之影響	89
第二節 農業如何因應ECFA之簽訂影響	95
第三節 臺灣服務業如何因應ECFA之簽訂挑戰	104
第五章 ECFA之簽訂與國會監督	115
第一節 邁向正常化的兩會協商	116
第二節 監督與問責:府會爭議再起	116
第三節 爭辯中的兩會協議定位	117
第六章 從歷史看經濟整合與政治整合	129
第一節 以商圍政的見解謬誤	131
第二節 兩岸經貿政策調整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	137
第三節 兩岸經濟走向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	142
第七章 結  論	15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7
第三節 研究展望	158
參考書目	161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	4
圖2-1 東亞區域結盟圖	21
圖2-2 東協加三合作架構圖	26
圖3-1 CEPA框架下大珠三角區域經濟格局變化動力的內在機理流程簡圖	78
圖3-2 CEPA框架下大珠三角區域經濟格局變化下的綜合動力機制模型示意圖	82
圖6-1 政治與經濟整合的制度類型	130
圖6-2 產業、中國大陸、台灣的三方賽局	132
表 目 錄
表2-1 國內GDP趨勢	15
表2-2 全世界主要國家GDP趨勢變	16
表2-3 類近國際簽FTA情形	17
表2-4 亞洲主要國家區域貿易協定之進展(截至2010年3月)	18
表2-5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競賽	19
表2-6 東協對外經濟整合之概況	20
表2-7 亞洲主要國家區域貿易協定一覽表(截至2009年6月)	22
表2-8 東協+X之進	24
表2-9 EASG研擬之方案	27
表2-10 東協加三發展歷程	29
表2-11 GTAP第七版資料庫之產業別分類	31
表2-12 GTAP第七版資料庫之國家/區域別分類	32
表2-13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總體經濟之靜態影響	35
表2-14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生產量之影響:靜態分析	35
表2-15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生產量之影響:動態分析	37
表2-16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出口量之影響:靜態分析	39
表2-17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出口量之影響:動態分析	41
表2-18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出口量之影響:靜態分析	42
表2-19 東協加一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出口量之影響:動態分析	43
表2-20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總體經濟之靜態及動態影響	46
表2-21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生產量之影響:靜態分析	47
表2-22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生產量之影響:動態分析	48
表2-23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出口量之影響:靜態分析	50
表2-24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出口量之影響:動態分析	52
表2-25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進口量之影響:靜態分析	53
表2-26 東協加三形成後對台灣各產業進口量之影響:動態分析	55
表3-1 中港在2003年CEPA簽署後6個補充協議	58
表3-2 珠三角和港澳競爭的博弈組合矩陣	61
表3-3 損益表	64
表3-4 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徵	70
表3-5 1980-2004年香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單位:%)	84
表4-1 台灣主力產品與東協國家在中國大陸市關稅比較表	91
表4-2 ECFA所影響之產業	92
表4-3 簽ECFA台灣經濟影響	92
表4-4 東協加1FTA敏感性商品之降稅期程	97
表4-5 日泰EPA(JTEPA)與美韓FTA(KORUS FTA)在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之此較	99
表4-6 東協加一和東協-韓國FTA在農產品市場敏感性商品之比較	100
表4-7 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表現	104
表4-8 不同發展程度WTO會員之平均次部門涵蓋數量	107
表4-9 韓國在東亞FTA之進一步開放主要項目	108
表6-1 台灣與大陸貿易總額	135
參考文獻
大前研一著,黃柏棋譯,無國界的世界,初版(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2年3月)。
中央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第1版(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中華文化經濟論叢,初版(台北:財團法人中華共同體促進基金會,1995年11月12日)。
廿一世紀基金會主編,探索台海經貿脈動,初版(台北:中華徵信所,民國87年4月)。
文貫中、鄭志海、王奎新、左學金主編,WTO與中國:走經濟全球化發展之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泰銓,大陸經濟體制改革與投資爭議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法律研究,初版(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6月)。
王家英、孫同文、廖光生編,兩岸四地的互動與整合,
王國琛,一個中國與兩岸統一,初版(台北:環宇出版社,民國85年5月)。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8年2月)。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初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5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8年3月)。
台灣綜合研究院,兩岸經貿發展與互動問題(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民國89年1月)。
田志立,中華經濟論綱,初版(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4月)。
田志立著,李華夏校訂,21世紀中華經濟區:一個全球關注的新經濟課題憧憬?藍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7年9月)。
任泉,WTO知識全書,第1版(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1月)。
朱彤,發展中國家在WTO中的地位和利益,第1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一、二冊(台北:陸委會,民國87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暨相關許可辦法(修訂第六版),民國89年9月。
余永定、鄭秉文主編,中國入世研究報告,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頁68。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4年8月)。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3月)。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4年9月)。
李京文,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初版(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李明軒、陳雅慧、慮智芳等著,WTO與兩岸競合,第1版(臺北:天下雜誌社,民國90年)。
李非,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第1版(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李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問題研究,第1版(北京:九洲出版社,2000年7月)。
周世雄主編,兩岸經貿社會總體檢,初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87年9月)。
周添城,兩岸經貿的禁忌,初版(台北:中華徵信所,民國87年10月)。
孟慶順,港澳與海峽兩岸關係,第1版(湖北:武漢出版社,1999年11月)。
彼得.羅布森(Peter Robson)著,戴炳然等譯,國際一體化經濟學,第1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4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六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9年9月)。
易綱、許小年主編,台灣經驗與大陸經濟改革,第1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1月)。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初版(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6年9月)。
林武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初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6年11月)。

林昱君,大陸及兩岸經濟情勢報告(民國85/86年),初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7年12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2版(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6年4月)。
邱創盛、袁明仁等合著,台商赴大陸投資注意事項(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83年9月)。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1版(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90年10月)。
范軍,德國:久分重合的歐洲大國,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6月)。
唐彥博,大陸經貿變革與兩岸社經整合,初版(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8年6月)。
宮占奎、陳建國、佟家棟著,區域經濟組織研究-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第1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徐滇慶主編,台灣經驗與海峽兩岸發展策略,第1版(北京:中經濟出版社,1996年2月)。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合則兩利,第1版(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11月)。
高希均、李誠、林祖嘉合著,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初版(臺北:天下文化,民國81年)。
高長,兩岸經貿關係之探索,初版(台北:天一圖書公司,民國86年7月)。
崔明霞、彭俊良著,國家商法經濟法與台灣地方相關規定比較研究,第1版(湖北:武漢出版社,1998年9月)。
張同新、何仲山主編,「一國兩制」與海峽兩岸關係,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初版(臺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8月)。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初版二刷(臺北:揚智文化,民國88年4月)。
張榮豐,台海兩岸經貿關係,初版,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4月。
曹小衡,東亞經濟格局變動與兩岸經濟一體化研究,第1版(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年12月)。
郭秋慶,歐洲聯盟概論,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8年9月)。

郭偉鋒主編,變遷中的兩岸經貿關係,初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8月)。
中經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未初版(台北:中央經濟研究院,民國98年7月)。
陳春山,兩岸經貿政策解讀,1版(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1月)。
陳春山,國際經濟法-台灣與世貿組織,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4年8月)。
陳德昇,中南海政經動向,初版二刷(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2年6月10日)。
陳德昇,兩岸政經互動,初版(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3年6月)。
陳添枝、劉大年主編,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的挑戰,初版(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9年3月1日)
朱敬一、林碧炤、劉大年主編,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初版(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8年6月5日)
陶在樸,歐洲共同體透視-兼論中華共同體,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12月)。
黃枝連,美國二○三○年-對『美國體系』的歷史學與未來學的分析,下卷(香港:中流出版社,1980年)。
葉衛平,入世與多元化國際市場,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
廖光生,兩岸經貿互動的隱憂與生機,初版(台北:允晨文化,民國84年)。
趙全勝編,分裂與統一,初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3年8月)。
趙春山主編,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80年11月)。
劉映仙編,海峽兩岸經貿關係探討,第1版(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6月)。
蔡宏明、梁憲初合著,GATT與WTO之規範,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4年)。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初版(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9年3月)。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初版(台北:致良出版社,民國86年2月)。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初版(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9年4月)。
鄭竹園,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與互動,初版(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1月)。

鄭志海、薛榮久主編,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第1版(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9年8月)。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楊炯譯,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初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初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3年8月)。
饒美蛟、李思名、高長編,經濟中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論文、期刊: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新世紀台灣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向」,台灣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
仇長根,「中華經濟體中的上海與台灣-兼論滬台港澳區域經濟整合」,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論文,2001年11月3日∼4日。
王俊南,「兩岸統合歧見之探討:理論與實務」,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民國90年12月15日),頁8∼24。

王俊南,「兩岸經貿交流發展趨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廿七卷第十一期,民國90年11月15日,頁55∼66。
王泰銓,「兩經濟整合的限制因素」,台商張老師月刊,第32期(民國89年12月30日),第22頁。
王泰銓,「歐洲聯盟之法律特性及其形式」,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陳隆志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24日。
王興化,「投資中國大陸與港台經濟發展模式變遷」,北京:台灣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
石田浩,「解嚴後中台經濟交流的進展與問題」,台北: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論文,民國88年4月1日至3日。
朱炎,「台灣資訊產業的成長及其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台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
朱炎,「兩岸與東南的經濟關係-合作和競爭的現狀與展望」,台北: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9月25-26日。
朱雲漢,「三通 難如登天、易如反掌」,中國時報,民國91年5月27日,第15版。
朱雲鵬、徐東海「兩岸產業競爭與合作之現況及未來趨勢分析」,廣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市場政府-粵港澳台經濟合作探討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15∼16日。
余克禮,「海峽兩岸加入WTO後的經濟互動關係展望」,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余克禮,「海峽兩岸加入WTO後的經濟互動關係展望」,台灣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吳能遠,「論兩岸關係軟危機」,台灣研究,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
吳能遠,「邁向新世紀的海峽兩岸經貿關係」,台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1期(1998年3月)。
吳新興,「整合理論:一些概念性的分析」,中國事務,第五期(2001年7月),頁41∼55。

吳榮義,「兩岸經貿關係互動之探討」,台北:台灣與中國關係研討會,1999年9月18日。

李子奈,「台灣對祖國經濟之依存研究」,發表於國研網,2001年7月16日。
李明華、于喜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阻礙因素分析」,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李非,「新世紀的兩岸城市經貿合作展望」,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李非,「論21世紀初期海峽西岸對台城市經貿合作」,台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
李建敏,「加入WTO後兩岸四地經濟交流協作探析」,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李建敏,「加入WTO經貿關係的影響」,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李鴻階,「WTO框架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趨勢研究」,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李瓊莉「APEC與兩岸關係:新局勢下的政策思維」,台北:APEC與兩岸關係之回顧與前瞻研討會,2000年10月26日。
沈富雄、賴佑民,「兩岸共組國協,台琉同時廢武-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模式」,台北:中國事務,第五期(2001年7月),頁25∼40。

辛旗,「全球化之下的國際戰略運勢與兩岸關係前景」,香港:新世紀兩岸關係發展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2001年6月19-20日。
周志懷,「醞釀結構性變化的兩岸經貿關係」,台灣研究,2001年第2期,(2001年6月)。
林世淵,「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生態變化與『西移』趨勢分析」,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林明杰,「大陸經營環境變遷對台商投資影響之研究」,台北:經濟部投審會委託研究,民國89年12月。
林柏錫,「兩岸的衝突與合作-兩岸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意涵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民國89年6月。

林若雩,「東協整合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2001年2月24日。

林家如、盧業中,「兩岸加入APEC之目標分析」,台北:APEC與兩岸關係之回顧與前瞻研討會,2000年10月26日。
林祖嘉,「加入WTO後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與因應之道」,台北:全球化時代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12月22日。
林義欽,「兩岸經貿交流發展趨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1期(民國90年11月15日),頁55∼66。

邱毅,「加入WTO對中國大陸農業的衝擊及調整兼論台灣對此新形勢的因應」,台北: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五期,2001年1月,頁31∼48。

柯俊吉,「從『整合理論』論台海兩岸關係發展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二年」,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民國81年6月。

柯建銘,「兩岸共同市場的歷史難題」,中國事務,第四期(2001年4月),頁127∼130。

洪志清,「中共對台資企業政策的演變分析-福建省個案研究1979∼1997」,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88年3月。

洪鎌德,「從政治經濟學理論看歐洲整合」,台北: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 2001年2月24日。
苗繼德,「從國際政治經濟學析論九○年代台灣之經貿取向」,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民國89年6月。

唐彥博,「兩岸高科技產業交流趨勢與分工途徑」,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18期(1999年11月),頁67∼97。

夏樂生,「中共現階段對台經貿政策之研究1979∼1995」,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85年7月。

席代麟,「我國大陸經貿政策形成之機制及政策演變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87年6月。

徐斯勤,「加入世貿組織與兩岸關係的初步回顧與前瞻」,中國事務,第五期(2001年7月),頁115∼118。

殷存毅、姜山,「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兩岸經濟合作的理論視角與實踐程序」,中國評論,總第52期(2002年4月),頁10∼14。
翁松燃,「國家統合模式初探」,台北: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2001年2月24日。
袁鶴齡,「台商在兩岸互動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袁鶴齡,「兩岸經貿與政治影響力間關係之探討」,政治學報。

高長,「WTO因素對兩岸經貿關係及台灣經濟影響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廿七卷第十期,民國90年10月15日,頁3∼7。
高長,「加入WTO後兩岸經貿互動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台北:中國事務,第二期(2000年10月),頁43∼54。

高長,「兩岸未來經貿整合」,台北:二○○二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民國91年6月9日。
高長,「論兩岸經貿關係之競爭與相輔」,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13期(1999年1月),頁3∼27。

高長、傅豐成,「大陸台商企業經營當地化及其對台灣之意涵」,兩岸經貿論壇(民國89年9月)。
常要京,「發展兩岸關係才能加快國內經濟復蘇」,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康紹邦,「入世後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香港:入世後兩岸四地面對的新問題研討會,2002年4月21∼23日。
張亞中,「兩岸統合之理論與實踐:歐盟經驗的啟示」,美歐季刊,第14卷第1期(民國89年3月)。

張亞中,「兩岸統合與『第三主體』的建立」,中國事務,第五期(2001年7月),頁56∼67。

張佩珍,「兩岸經貿互動之新思維架構-全球化與大陸化」,台北:全球化時代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12月22日。
張洋培,「國家主權與歐洲統合」,台北: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2001年2月24日。

張洋培,「從阿姆斯特丹條約論歐盟的整合原則-『加強合作』與『求同存異』」,美歐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民國89年6月)。

張美玲,「政治因素影響台商投資大陸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民國89年6月。

張淑卿,「實施『小三通』對台灣及兩岸之可能影響」,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三期(2000年9月),頁39∼55。

張盛開,「台商大陸投資之部分配合政策」,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十九期(2000年1月),頁199∼208。
張惠玲,「從統合理論的修正看兩岸談判」,台北:一九九九年全國研究生兩岸關係與大陸問題研究論文研討會,民國88年12月4日發表。
張登及,「中共『大國外交』構思下兩岸關係的發展-思辨模型試擬」,中國事務,第四期(2001年4月),頁131∼135。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三期(2001年1月),頁34∼65。

張維邦,「歐洲整合的意涵與模式」,台北: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論文集, 2001年2月24日。
張潔,「加入WTO後兩岸農業所受衝擊及合作構想」,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曹小衡,「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選擇與定位」,台灣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曹小衡,「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選擇與定位」,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盛九元,「新經濟與兩岸經貿關係新格局」,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莫大華,「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委託研究,兩岸交流遠景交流基金會,民國90年11月。
許世楷,「歐洲整合的意涵與模式」,台北: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2001年2月24日。
陳子明,「通過科技合作與交流實現兩岸『雙贏』之路」,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四期(2000年11月),頁63∼77。

陳文鴻,「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台灣的經濟影響」,中國事務,第二期(2000年10月),頁6∼31。

陳岸明、俞友康,「WTO框架下港澳台經濟合作模式探討」,廣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市場政府-粵港澳台經濟合作探討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15∼16日。
陳軍、陳凌雄,「淺析兩岸經濟合作的推動力與排斥力」,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陳博志,「避免台灣被中國經濟發展邊緣化的策略」,台灣:和平論壇(2002年4月)。

陳榕三,「兩岸三通與一個中國原則」,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陳福川,「廿一世紀東亞繁榮與和平之道-從台灣海峽兩岸自由貿易區談起」,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陳德昇,「中共現階段對台經貿政策:設想、取向與運作分析──兼論我政府大陸經貿政策調整與因應」,委託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國90年2月。
陳德昇,「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兩岸經濟整合的設想與挑戰」,中國評論,總第52期(2002年4月),頁15∼18。
陳德昇,「兩岸經濟整合設想與挑戰」,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陳學明,「中國加入WTO的進程及利弊概述」,:經濟學動態月刊(北京,2000年3月),頁38∼43。
陳蘋,「入世後兩岸經貿互動之蠡測」,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單玉麗,「WTO框架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之探析」,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彭志平,「兩岸在WTO架構下的經貿互動」,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88年1月。

湯紹成,「兩岸將藉由WTO形成一種新的交往機制」,香港:中國評論,2001年2月號。
程偉,「廿一世紀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景」,現代化研究(台北),專刊第28卷(2001年10月),頁11∼18。

童振源,「兩岸經貿交流對兩岸關係互動的影響」,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華曉紅,「入世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華曉紅,「同在WTO框架下-入世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國際貿易(北京),2001年7月,頁21∼24。
黃枝連,「台灣的廿一世紀:『回歸中華,共建中國』此其時矣」,香港:新世紀兩岸關係發展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2001年6月19-20日。
黃智聰,「海峽兩岸在加入WTO後的經濟關係」,中國事務,第六期(2001年10月),頁121∼136。

楊開煌,「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東亞所,民國76年12月,頁32。

董立坤,「中國入世後兩岸四地的法律衝突」,香港:入世後兩岸四地面對的新問題研討會,2002年4月21∼23日,頁4∼5。
詹陽,「兩岸實現『三通』與『共同經濟區』的設想」,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九期(2001年9月),頁193∼222。

雷政儒,「兩岸經貿互動與台商投資之演變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民國89年7月。

熊玠,「全球一體化.美洲自由貿易區與亞太區域經濟安全:兼論廿一世紀中美日三邊關係」,日本:第七回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2001年11月3日∼4日。
熊玠,「兩岸入世以後的後果與影響」,台北:二○○二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研討會專題演講,民國91年6月9日。
趙文衡,「APEC與兩岸的合作與競爭」,台北:APEC與兩岸關係之回顧與前瞻研討會,2000年10月26日。
趙春明,「大陸與台灣『入世』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香港:入世後兩岸四地面對的新問題研討會,2002年4月21∼23日。
劉建興,「台商在兩岸關係中的影響與作用」,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期(2000年3月),頁187∼198。

劉復國,「歐洲聯盟創設單一貨幣之動向及政治經濟效應」,http://isc01.moea.gov.tw/~ecobook/cynex/sac11.htm。

劉震濤,「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的宏觀思考」,中國評論,總第52期(2002年4月),頁6∼9。
潘錫堂,「台灣二○○○年大選前後的中共對台策略與兩岸關係」,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一期(2000年5月),頁225∼265。
蔡宏明,「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啟示」,香港:中國評論,總第54期(2002年6月),頁47∼50。
蔡宏明,「入世對兩岸四地經貿與互動架構的影響」,香港:入世後兩岸四地面對的新問題研討會論文,2002年4月21∼23日。
蔡宏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兩岸產業分工」,台北:全球化時代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12月22日。
蔡政修,「當代美國聯邦主義的發展:從聯邦補助款與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民國88年12月)。

蔡萬助,「歐洲統合經驗對台海爭戰的啟示」,廣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市場政府-粵港澳台經濟合作探討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15∼16日。
蔡學儀,「兩岸經貿關係之發展與突破」,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廿七卷第十期(民國90年10月15日),頁39∼52。

鄭竹園,「兩岸經濟關係現勢及前景」,台灣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鄭竹園,「兩岸經濟關係現勢及前景」,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鄧利娟,「WTO框架下兩岸經貿關係走勢分析」,台灣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
盧倩儀,「區域整合中之修約理論與阿姆斯特丹條約談判過程-移民相關規定之個案研究」,美歐季刊,第十四卷第二期(民國89年夏季號)。

盧倩儀,「區域整合理論之比較與評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1期(民國86年3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戴淑庚、鄧利娟,「兩岸貿易對台灣經濟影響的計量分析」,台灣研究集刊,1998年第1期(1998年3月)。
顏建發,「兩岸政經統合前景」,香港:新世紀兩岸關係發展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2001年6月19-20日。

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台北: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9月25-26日。

顏建發,「當前兩岸關係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一期(2000年5月),頁201∼222。

顏聲毅,「認同中華文化,發展經貿合作」,台北: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9月25-26日。
魏艾,「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三通』之評估」,香港:新世紀兩岸關係發展與中國前途研討會, 2001年6月19-20日。
魏艾,「經濟全球化下兩岸三地的經濟合作與融合」,台北:全球化時代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12月22日。
魏艾,「調整經貿政策 營造復談契機」,聯合報,民國91年6月11日,第15版。

羅懷家,「兩岸經貿現況及發展」,台北:現代化研究,專刊第28卷(2001年10月),頁24∼37。

譚志強,「台灣立法院選舉與兩岸經貿關係」,廣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市場政府-粵港澳台經濟合作探討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15∼16日。
邊裕淵,「兩岸由經貿統一之可行性分析」,中共研究,第29卷9期(1995年9月),頁23∼37。

嚴正,「加入WTO後海峽兩岸可期盼的經濟互動」,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廿七期(2000年9月),頁119∼132。

嚴正,「對兩岸加入WTO後經濟互動的構想」,福建:新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2001年5月23-26日。
嚴安林,「海峽兩岸交流廿年的省思」,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
二、外文部分
(Ⅰ)Books:
Deutsch, Karl Wolfgang, ‘Nationalism and its alternatives’, New York: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69.
Deutsch, Karl Wolfgang,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nationality’, New York: Wiley, 1953.
Deutsch, Karl Wolfgang,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how people decide their fat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1974, 2nd ed.
Deutsch, Karl Wolfgang,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1968.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1964.
Keohane, Robert O., Joeseph S. Nye, & Stanley Hoffmann,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strategies in Europe, 1989-199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Yang, Winston L. & Deborah A. Brown (Ed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1998.
(Ⅱ)Periodicals:
Bustelo, Pablo, Trade Integration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Are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A View from Southern Europe, in European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ed. Yu-ming Shaw,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998, pp.85-97.
Cal, Clark, Taiwan-Mainland China Relation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blems in Community Building,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xchanges,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Winston L. Yang & Deborah A. Brown (Eds.),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1999, pp.85-102.
Cheng, Chu-yuan, Economic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Mutual Dependence and Conflicts,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xchanges,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Winston L. Yang & Deborah A. Brown (Eds.),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1999, pp.63-83.
Cheng, Chu-yuan, Economic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Progress, Effects and Prospe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Taiwan in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April 1-3, 1999.
Chow, Peter C. Y.,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y toward Mainland China,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xchanges,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Winston L. Yang & Deborah A. Brown (Eds.),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1999, pp.1-29.
Ciuriak, Dan, The Economies of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ince the Asia Crisi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1990s, ed. Thomas J. Bellows,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2000), pp.401-440.
Deutsch, Karl, Burrell, Sidney,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 Antholog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6).
Dexter, Roberts, Bruce Einhorn in Taipei, and Alysha Webb, Taiwan & China, Business Week (June 11, 2001), pp.46-50.
Lijun, Sheng, Chen Shui-bia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3, No.1, April 1, 2001, pp.122-140.
Meyer, Mahlon, Risky Business, Newsweek, August 14, 2000, pp.36-39.
Prybyla, Jan S., China and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conomic Problems Since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1990s, ed. Thomas J. Bellows,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2000, pp.357-400.
Tsai, Wen-hui, Taiwan-Mainland China Relations: Cultural and Othe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xchanges, Conflicts, and Negotiations, Winston L. Yang & Deborah A. Brown (Eds.), New York: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St. John’s University, 1999, pp.103-124.
Wang, Zhi, The Impact of China and Taiwan Join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on U.S. and World Agriculture Trade: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on Analysis, Technical Bulletin, No. 1858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1997.
Wise, Mark & Gibb, Richard, Single Market to Social Europe (Essex: Longman Group, 1993), pp.24-3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