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8200915333400
DOI 10.6846/TKU.2009.00610
論文名稱(中文) 建構中國文化霸權—以對外推展漢語政策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Construction of China Culture Hegemony — A Case of External Deployment of Mandarin Poli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黃聖翔
研究生(英文) Sheng-Siang Huang
學號 69533007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8
論文頁數 1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王崑義
委員 - 周湘華
關鍵字(中) 文化霸權
中國文化霸權
'中國文化
孔子學院
對外漢語政策
中共意識形態
關鍵字(英) Culture Hegemony
China Culture Hegemony
Chinese Culture
Confucius Institute
External of Mandarin Policy
Chinese Communist ide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中國除了日漸崛起的政治、軍事實力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外,並挾以連年高速經濟增長對於世界的影響,有計畫性地透過對外推展漢語教育政策,藉由對外語言、中國文化的傳播來展現自身的軟權力,扭轉中國在國際的形象,淡化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並試圖建構和諧、開放、正面的國家形象,進而取得國際認同,進而對他國達到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

    因此,本文從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觀點,透過對文化霸權、意識形態等概念的說明,來探討中國的對外漢語政策與意識形態、文化滲透、和「中國文化霸權」的關係,並分析中國的意識形態的特徵、內涵,在建構「中國文化霸權」時所扮演的角色。從觀察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政策的種種作為,透過客觀具體數據的呈現來檢視其影響與成效、遇到的問題與缺失,把文化霸權構成的條件具體指標化,檢証中國如何透過這一套有體系的對外漢語政策來試圖支配或是形塑出認同中國意識形態的「跨國市民社會」。進而印證中國對外推展漢語政策不僅僅是軟權力的施展,而是意圖想從意識形態的指導與在對內建構出的意識形態霸權,在對外漢語教學等積極的作為相互呼應配合下,建立一個屬於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文化霸權」。
英文摘要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the ris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growing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ength of attention by the outside world and relying on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in successive years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there are planned through the exter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through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culture the spread to show their soft power to reverse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to play down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of concern, and attempts to build a harmonious, open,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thereby to obtain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then reached for his country cultural, ideological infiltration.

  Therefore, this theory of cultural hegemony from Gramsci's perspective, through cultural hegemony,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such as that of China to th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and ideology,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Chinese cultural hegemony"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cultural hegemony" role.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s a variety of policy, through an objective presentation of specific data to see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ith the lack of cultural hegemony posed by the conditions of specific targets, the prosecution evidence that the Chinese on how to use a system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to try to dominate or shape the identity of ideology in China,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Further evidence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 promote Chinese soft power is not just the play, but the intention of the guidance from the ideology and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a hegemonic ideolog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s a positive response in coordin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hina cultural hegemon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

頁碼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8
第五節	概念、分析架構與章節大綱......................................................................11
第二章、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15
第一節	文化霸權的思想淵源................................................................................16
一、	實踐哲學...............................................................................................16
二、	國家觀...................................................................................................20
三、	列寧霸權觀念的影響...........................................................................26
第二節	葛蘭西文化霸權的內涵............................................................................28
一、	霸權的概念...........................................................................................28
二、	基礎與上層建築...................................................................................29
三、	知識分子...............................................................................................31
第三節	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33
一、	意識形態...............................................................................................33
二、	運動戰與陣地戰...................................................................................38
三、	語言與文化霸權的關係.......................................................................40
第三章、	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44
第一節	中共意識形態的特徵................................................................................44
一、	意識形態的內涵...................................................................................44
二、	中共意識形態的本質.......................................................................... 50
三、	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功能...............................................................53
第二節	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58
一、	中共意識形態的起源...........................................................................58
二、	毛澤東思想...........................................................................................63
三、	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鄧小平理論」.......................................71
四、	江澤民的「三個代表」...........................................................................75
五、	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79
第三節	中共意識形態的繼承與發展....................................................................85
一、	「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86
二、	「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88
三、	「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91
第四章、	中國推展對外漢語教學的作為................................................................94
第一節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95
一、	創立階段: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95
二、	鞏固、停滯階段: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96
三、	恢復階段:70年代初~70年代後期....................................................96
四、	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後至今...............................................................97
第二節	對外漢語教學機制....................................................................................99
第三節	漢語橋工程建設......................................................................................102
一、	孔子學院.............................................................................................103
二、	中美網路語言教學.............................................................................103
三、	教材和音像、多媒體製作................................................................ 103
四、	國內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104
五、	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建設.....................................................................105
六、	漢語水平考試(HSK) .........................................................................106
七、	「世界漢語大會」和「漢語橋」比賽..............................................106
八、	「漢語橋基金」和援助國外中文圖書館.........................................107
九、	基本建設.............................................................................................107
第五章、	中國文化霸權的檢証..............................................................................116
第一節	推展對外漢語教學的成效......................................................................116
一、	孔子學院.............................................................................................116
二、	漢語水平考試(HSK)..........................................................................118
三、	海內外漢語教師建設.........................................................................120
第二節	推展對外漢語教學蘊含的文化霸權......................................................121
一、	「政治社會霸權」的作為.................................................................122
二、	「市民社會」的積極同意.................................................................125
第三節	建構中國文化霸權..................................................................................130
一、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文化霸權.........................................................130
二、	中共意識形態下的文化霸權.............................................................131
三、	文化主義到民族主義.........................................................................133
四、	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霸權.............................................................134
五、	中國文化霸權危機與疑慮.................................................................139
第六章、 結論........................................................................................................147
第一節	總結與心得..............................................................................................147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154

圖表目次

一、	圖目次

圖1-1:論文概念架構圖............................................................................................11
圖1-2:論文分析架構圖..............................................................................................12
圖3-1:中共意識形態的創造過程............................................................................55
圖3-2: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內涵..................................................................84、85
圖5-1:全球孔子學院(課堂)成長趨勢圖(2004~2008).............................................117
圖5-2:孔子學院(課堂) 全球分布比例圖................................................................118
圖5-3:HSK國內外考點數成長趨試圖....................................................................119
圖5-4:HSK國內外考生人數成長趨試圖................................................................119
圖5-5:「對外漢語教學」論文數量成長趨勢圖(1950~2008) ..................................124
圖5-6:中國民眾對於中國經濟高度發展對世界影響的看法................................126
圖5-7:總體來說,你是否滿意今日國家的走向?....................................................127
圖5-8:2004年22個受訪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態度...................................................129
圖5-9:2009年受訪國家對於其他國家影響力觀感................................................140
圖5-10:2009年21個受訪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態度.................................................141
圖5-11:受訪國家對中國崛起影響力觀感變化圖(2005~2009).............................142
圖5-12:中國政府是否尊重人民的權利..................................................................144


二、	表目次

表2-1:政治社會與市民社會比較圖..........................................................................23
表3-1:中共意識形態結構..........................................................................................55
表4-1: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各部會主要執掌業務............................................100
表4-2:「國家漢辦」組成部門主要執掌業務............................................................101
表4-3: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表........................................................102
表4-4:世界主要跨國語言文化推廣機構對照表....................................................110
表4-5:HSK考點數、考生人數統計表(1990~2007) ...............................................115
表5-1:2008年漢語教師、志願者派出一覽表..........................................................121
表5-2:中國人對文化輸出重大事件的了解情況....................................................122
表5-3:「對外漢語教學」論文數量統計表(1950~2008)...........................................124
表5-4:全球孔子學院(課堂)成長對照圖(2004~2008) ...................................124、125
表5-5:中國民眾對於目前國家走向認同程度........................................................126
表5-6:對傳統文化的民族主義態度........................................................................134
表5-7:道德重建必須依靠的精神資源...................................................................135
表5-8:中國人對政府推動文化輸出的態度............................................................136
表5-9:對中華文化國際責任的看法........................................................................136
表5-10:中國對外印象議題自身觀感與世界對於中國的觀感..............................137
表5-11:國際輿論對於孔子學院的質疑對照表......................................................145
表6-1:中國建構文化霸權與霸權危機檢証指標對照表........................................148


附錄
附錄一:孔子學院章程..............................................................................................169
附錄二: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課堂)一覽表...........................................................173
附錄三:海外孔子學院設置指南..................................................................18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 Andrew Heywood,楊日青等 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出版社,1999
年。
2. Andrew J. Nathan,China's Transition;柯洛漪 譯,《兌變中的中國》。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0 年。
3. Edward W. Said;單德興 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4. Engel 等 著;張明貴 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1990 年。
5. Ernest Mandel,From Class Society to Communism : An Introuction to
Marxism;
向 青 譯,《馬克思主義入門》。台北:連結雜誌社;香港:新苗出版社,
2004 年。
6. Ernesto Laclau、Chantal Mouffe,Hegemony & Socialist Strategy;陳墇津 譯,
《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年。
7. Gerhart Niemeyer,The Communist Ideology;黃天健 譯,《共產主義的意識
形態》。台北:巨流出版社,1979 年。
8. Goran Therborn,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陳墇津
譯,《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年。
9. Holsti K. J.;龔文周、何建台 譯,《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台北:龍田出版
社,1983 年。
10. James Joll 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4 年。
11. Joseph S. Nye Jr,吳家恆、方祖芳 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6 年。
12. Lawrence E. Harrison、Samuel P. Huntington 編著,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李振昌、林慈淑 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
聯經出版社,2003 年。
13. Leon P. Baradat;陳坤森等 譯,《政治意識形態與現代思潮》。台北:韋伯文
化出版社,2000 年。
14. 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杜章智 譯,《列寧與哲學》。台北:
遠流出版社,1990 年。
15. Martin Carnoy;杜麗燕、李少軍 譯,《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1995 年。
156
16. Mattelart Armand 著,La Communcation-monde;陳衛星 譯,《世界傳播與文
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
17. Mclellan David,Ideology;施忠連 譯,《意識型態》。台北:桂冠出版社,
1994 年。
18. Robert Bocock,Hegemony;田心喻 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1 年。
19. Roland Robertson,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梁光嚴
譯,《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20. Samuel 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 World Oder;
黃裕美 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年。
21. Steven W. Mosher,Hegemon : China’s Plan to Domnate Asia and the Word;李
威儀 譯,《中國、新霸權》。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年。
22. Vincent Mosco,The Poitical Economy of Communcation:Rethinking and
Renewal;馮建三、程宗明 譯,《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
五南出版社,1998 年。
中札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
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2006 年。
2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2006 年。
2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閱讀文件編選》。北
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 年。
26. 中共中央黨校編寫組,《「三個代表」學習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1 年。
27. 中共中央黨校編寫組,《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導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
版社,2001 年。
28. 毛澤東,《毛澤東哲學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年。
2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3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3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3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3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34.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年。
35. 王偉光 主編,《「三個代表」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6. 王滬寧,「文化擴張與文化主權:對主權觀念的挑戰」,王緝思主編,《文明
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37. 王曉明,《半張臉:中國的新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57
38.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39. 列 寧,《列寧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40. 列 寧,《列寧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
41. 列 寧,《國家與革命》。台北:外國文書集出版局,1949 年。
42. 朱 鋒,《人權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43.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年。
44. 吳安家,《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台北:國史館,2004 年。
45. 宋 強、張藏藏、喬邊,《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6 年。
46. 李 泉 主編,《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47. 李希光、周慶安主編,《軟力量與全球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
48. 李金銓,《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2004 年。
49. 李英明 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2007 年。
50.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 年。
51.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 年。
52.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年。
53. 李英明,《中國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2007 年。
54. 李英明,《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
化出版社,1992 年。
55. 李英明,《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 年。
56. 李英明,《哈伯馬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年。
57.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2001 年。
58.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文化出版
社,2003 年。
59. 李英明、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0
年。
60. 杜道明 編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文化概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61. 林琳文,《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冬、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文化出
版社,1997 年。
62. 法務部調查局 主編,《中國大陸綜覽》。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
誌社,2008 年。
63. 俞可平 主編,《全球化:西方化還是中國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年。
158
64. 俞吾金,《科學發展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年。
65.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66. 段家峰、孫正豐、張世賢 主編,《論文寫做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3
年。
67. 洪鎌德,《21 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1998 年。
68. 洪鎌德,《西方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4 年。
69. 韋玉莉,《意識形態的迷思者.毛澤東—1966 年文化大革命起因之研究》。
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93 年。
70. 孫 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
71. 烏 杰,《鄧小平思想理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
72. 馬克思、恩格思,《共產黨宣言》;管中琪、黃俊龍 譯。台北:左岸文化出
版社,2004 年。
73. 馬克思、恩格思,《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
74. 馬克思、恩格思,《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
75. 張五岳 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3 年。
76. 康曉光,《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運動研究》。新加坡:八方
文化創作室,2008 年。
77. 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室 編,《研究報告之寫作方法與格式》。台北:淡江大
學出版部,1982 年。
78. 許志功 主編,《偉大的理論創新-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研究》,北京:解
放軍出版社,2002 年。
79. 陳文通 等著,《科學發展觀新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0.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年。
81. 陳雨蒼,《剖析毛澤東思想》(上下卷)。台北:中共研究雜誌出版社,1974
年。
82.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 年。
83.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年。
84. 黃清賢,《中國大陸意識形態—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台北:新文京開發
出版社,2008 年。
85. 楊開煌 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台北:問津堂書局,2007 年。
86. 葉篤初、金曉鐘 主編,《黨員幹部「三個代表」讀本》,北京:紅旗出版社,
2001 年。
87. 葛蘭西 著,《獄中札記》。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年。
88. 葛蘭西 著,田時綱 譯,《獄中書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89. 葛蘭西 著,李鵬程 編,《葛蘭西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90. 葛蘭西 著,徐崇溫 譯,《實踐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年。
159
91. 葛蘭西 著,簡旭裕 編 ; 毛韻澤等 譯,《政治著作選(一)》。台北:遠流出
版社,1995 年。
92.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
93. 劉 珣,《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1997 年。
94. 劉 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
95. 劉世林,《列寧主義策略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9 年。
96. 劉青峰,《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年。
97. 劉曉波,《單刀獨劍—中國民族主義批判》。台北:博大出版社,2006 年。
9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9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0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01. 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香港:三聯書店,
1998 年。
102. 閻志民,《毛澤東的意識形態學說》。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03. 聶月岩,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04. 薩爾沃‧馬斯泰羅內編,黃華光等譯,《一個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蘭西『獄
105. 羅榮渠 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
道路論爭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社,1990 年。
106.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 年。
(二)期刊
1. Thomas R. Bates,呂增奎譯,「葛蘭西與霸權理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5 年第5 期。
2. 王子錫,「中共『三個代表』與文化霸權」,《中共研究》,第37 卷第3 期。
3. 王雨辰,「略論葛蘭西的市民社會與文化領導權理論」,《廣西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3 期。
4. 王昭鋒、徐雷,「從葛蘭西領導權理論看當前意識形態」,《聊城師範學院學
報》,2000 年第3 期。
5. 王嘉州,「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2002 年第10 期。
6. 王慶瑜,「中國大陸建立市場經濟與意識形態變遷的互動探討」,《共黨問題
研究》,第28 卷第12 期,2002 年12 月。
7. 古 同,「給『超速』的孔子學院提個醒」,《世界知識》,2007 年12 期。
8. 田時綱,「簡論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哲學研究》,2001 年第 5 期。
9. 田麗虹,「中共『三個代表』理論的提出背景與其影響」,《黨問題研究》共,
第28 卷第2 期,2002 年2 月。
10. 朱 峰,「淺議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軟權力』」,《國際論壇》,第4 卷第2 期
160
2002 年3 月。
11. 朱 鋒,「90 年代以來中國人『國際觀』的變遷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教
學通訊》,第53 期。
12. 朱 麗,「談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的文化滲透」,《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
報》,2007 年 第11 期。
13. 朱慶躍,「從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國化到馬克思主義宣傳大眾化—論黨的意識
形態宣傳工作調整的思維軌跡」,《甘肅理論學刊》,2008 年第5 期。
14. 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邏輯與中國的文化境遇」,《文化研究》,2002 年第5
期。
15. 何 萍,「意識形態與當代中國」,《毛澤東與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 年第1
期。
16. 何思慎,「改革開放與中國意識形態」,《共黨問題研究》,第90 卷第1 期。
17. 吳仁傑,「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2001
年第11 期。
18. 吳仁傑,「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第35
卷第11 期,2001 年11 月。
19. 呂增奎,「葛蘭西與霸權理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 年第5 期。
20. 宋效峰,「文化全球化與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06 年第3 期。
21. 李世之,「對外漢語教育的本質與功能」,《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 年第6
期。
22. 李俊毅,「北京的儒學外交(Beijing’s Confucian Diplomacy)」,《展望與探索》
23. 李英明,「論中共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1987 年12 月。
24. 李海娟,「『軟權力』競爭背景下的文化戰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4 年第12 期。
25. 李曉明,「國家形象與軟權力-論運用非軍事手段維持增進國家的對外影響
力」,《太平洋學報》,2002 年第4 期。
26. 沈明室,「共軍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實踐與影響」,《展望與探索》,1992
年第1 卷第18 期。
27. 肖可,「全球漢語熱: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中國社會導刊》,2005 年14 期。
28. 周 萍,「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範式選擇」,《寧波大學學報》,2006
年第2 期 。
29. 宛新政,「孔子學院與海外漢語師資的本土化建設」,《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2009 年第1 期。
30. 林茵璇,「概論中共積極推展對外漢語教育」,《中共研究》,2005 年第9 期。
31. 金 鬱,「文化語言觀與對外漢語教學」,《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
年第9 期 。
32. 金 鬱,「文化語言觀與對外漢語教學」,《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
161
年第9 期。
33. 俞 燕,「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策略」,《學語文》,2008 年
第3 期。
34. 俞可平,「現代化和全球化雙重變奏下的中國文化發展邏輯」,《學術月刊》,
2006 年第38 卷。
35. 俞新天,「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4 年第12 期。
36. 姚 斌,「通用的語言和文化霸權」,《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8 年12 月。
37. 姜 遊,「初中級階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淺析」,《佳木斯大學社會
科學學報》,2007 年第6 期 。
38.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上)」,《中共研究》,第34 卷第4
期。
39.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下)」,《中共研究》,第34 卷第5
期。
40. 施 唯,「論江澤民對中共思想意識形態及宣傳輿論控制的方法、特點、及
新走向」,《中共研究》,1999 年第9 期。
41. 段 奕,「硬實力-軟實力理論框架下的語言-文化國際推廣與孔子學院」《復
旦教育論壇》,2009 年第2 期。
42. 洪鎌德,「馬克思主義與傳播理論」,《傳播文化》,1999 年 7 月。
43. 孫 晶,「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及其質疑」,《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
年第1 期。
44. 孫德金,「五十餘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縱覽」,《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 年
第2 期。
45. 徐冰若,「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回顧及其現狀、發展」,《科教文化》,2006
年第9 期。
46. 徐斯儉,「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43 卷第4
期,2000 年4 月。
47. 徐麗華,「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8
年第5 期。
48. 桑迪歡、劉 丹,「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2007 年第21 期。
49. 張 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山西大同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5 期。
50. 張 閎,「中國結:新世紀的國家圖騰」,《二十一世紀》,第76 期,2003 年
4 月。
51. 張士海,「論葛蘭西的列寧主義—文化領導權的視角」,《學術論壇》,2008
年第8 期。
52. 張如梅,「語言的得體性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大理學院學報》,
2004 年第4 期。
162
53. 張西平,「簡論孔子學院的軟實力功能」,《世界漢語教學》,2007 年第3 期。
54.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型態發展的詮析」,《中共研究》,2004 年第4
期。
55. 張國聖,「論析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研究途徑」,《中共研究》,1998 年第1
期。
56. 張國聖,「鄧小平理論與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重建」,《共黨問題研究》,1997
年第12 期。
57.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2006 年總第87
期。
58. 崔淑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 年第3
期。
59. 章新勝,「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促進多樣化的共同發展」,《求是雜誌》,2005
年16 期。
60. 莊 嚴,「列寧革命觀與葛蘭西革命觀之比較」,《理論探討》,2003 年
第2 期。
61.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文化中國》,1998 年6
月號。
62. 陳墇津,「九○年代中共意識型態的變與不變」,《中國大陸研究》,1993 年11
月。
63. 陳墇津,「中共內部的意識型態分歧」,《中國論壇》,1992 年1 月。
64. 陳墇津,「文化霸權:觀念與反省」,《中國論壇》,總第333 期,第28 卷第
9 期,1989 年8 月。
65. 郭憲春,「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的文化滲透方法」,《理論界年》,2008 年
第6 期 。
66. 陳樹林,「試論葛蘭西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貢獻」,《學術交流》,2006
年11 月。
67. 陳燕谷,「Hegemony (霸權/領導權)」,《讀書月刊》,1995 年。
68. 陳燕谷,「Hegemony(霸權/領導權)的釋義」,《讀書期刊》,1995 年第2
期。
69. 彭新良,「從『中法文化年』看我國的文化外交」,《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6
年第3 期。
70. 湯道化、張 敏,「文化霸權的當代思考」,《廣西社會科學》,2006 年第5
期。
71. 焦勇勤,「實踐哲學、知識分子與文化領導權—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評
析」,《理論探討》, 2002 年第2 期。
72. 黃清賢,「全球化下轉化的中國意識形態」,《遠景基金會季刊》,2006 年第4
期。
73. 楊以彬,「儒家文化與中共柔性權力:以廣設『孔子學院』為例」,《展望與
163
探索》2007 年第7 期。
74. 楊立英,「意識形態、經濟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合理性」,《馬克思主義
與現實》,2006 年第2 期。
75. 楊景堯 等,「對中共柔性權力(soft-power)面面觀」,《中共研究》,2007 年第
9 期。
76. 楊陽著,「淺析文化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現代國際關係》,2002 年第4
期。
77. 楊鴻璽,「傳承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文化外交」,《當代世界》,2005 年第3
期。
78. 葉曉璐,「葛蘭西的實踐哲學及其存在論基礎」,《寧波黨校學報》,2005
年第4 期。
79. 趙曉剛、王永志,「列寧與葛蘭西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之比較」,《馬克思
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2006 年第10 期。
80. 劉乃京,「文化外交——國家意志的柔性傳播」,《新視野》,2002 年第3 期。
81. 劉立恒,「中外合作創建孔子學院的問題與對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7
年第3 期。
82. 劉義飛,「葛蘭西和馬克思對市民社會認識之比較」,《宜賓學院學報》,2006
年第2 期。
83. 劉曉波,「虛幻盛世下的尊孔鬧劇」,《開放雜誌》,2007 年6 月號。
84. 劉曉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2001 年第3 期 。
85. 劉鑫銘、王紅梅,「淺析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
年第6 期。
86. 蔣永軍,「全球掀起漢語熱」,《當代世界》,2006 年第9 期。
87. 蔡其達 主編,「保衛阿圖塞」,《島嶼邊緣》,1994 年第4 期。
88. 蔡其達 主編,「葛蘭西100 專輯—革命家的台灣形象」,《島嶼邊緣》,1991
年第1 期。
89. 魯 競,「中共意識形態發展狀況分析」,《中共研究》,1995 年第10 期。
90. 盧德煥,「軟國力與中國國家利益實現」,《黨政幹部學刊》,2004 年第3 期。
91. 鞠殿明,「全球漢語熱彰顯中國軟力量」,《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 年第10
期。
92. 羅建波,〈中國的對外崛起文化戰略:一種軟權力的視角〉,《中共中央黨校
學報》,2006 年6 月。
93. 羅雲璇,「試論國家軟實力中的民族意識問題」,《貴州民族研究》,2005 年
第1 期,頁7-13。
94. 蘇 卉,「對外基礎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年第4 期 。
164
(三)學位論文
1. 吳雨蒼,《中國軟實力的迷思》。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2. 汪慶怡,《從新葛蘭西學派解析美國文化霸權-以美對伊拉克轉型外交為
例》。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3. 周信宏,《中共「十六大」之研究:從意識形態、權力轉移、政策制定層面分
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4 年。
4. 林奎燮,《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4 年。
5. 林琳文,《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9 年。
6. 林瑞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概念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博士論文,1997 年。
7. 林賢治,《葛蘭西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 年。
8. 胡敏遠,《國際關係理論中『文化霸權』與『溝通行動』的研究》。台北: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年。
9. 張國聖,《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衰退與重構》。台北:國立台灣
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年。
10. 張國聖,《葛蘭西實踐哲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1 年。
11. 許光武,《毛澤東與鄧小平時代意識形態結構內容的比較》。台北:國立政治
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12. 郭妤綺,《兩岸國際漢語教學體系之比較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
文獻資源研究所,2008 年。
13. 黃一正,《中共外交政策中「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研究途徑之分析與
比較》。
14. 黃富國,《葛蘭西的霸權與民主理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9 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15. 葉素萍,《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16. 廖登山,《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力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7. 劉祖光,《1949-1957 毛澤東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4 年。
18. 盧遠珊,《共黨意識形態與蘇聯對外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4 年。
165
19. 賴皆興,《中共意識型態發展中的後殖民意涵: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
『三個代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20. 謝玉燕,《對中共建構「和諧世界」之研究—以設立孔子學院為例 》。台北: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8 年。
21. 蘇子宏,《江澤民時代中共意識型態變遷之研究--以三個代表為例》。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1 年。
(四)報紙
1. Sarah Carr, “Filling China's spiritual vacuum” ,Christianity Scientific Monitor,
2007/05/14.
2. Carol Huang, “Why China wants you to learn Chinese?”, Christianity Scientific
Monitor, 2007/01/04.
3. 「中文熱,美列戰略語言之一」,中國時報,2006/12/30。
4. 「中文熱,美列戰略語言之一」,中國時報,2006/12/30。
5. 「孔子搭台經濟唱戲?」,新京報,2005/09/28。
6. 「孔子學院究竟是幹什麼的?」,大紀元時報,2007/07/23。
7. 「文化實力未彰顯,中國軟實力有限」,星島環球網,2007/05/26。
8. 「全球中文熱,老美瘋中文,會了就占優勢」,聯合報,2006/07/9。
9. 「每四天誕生一所孔子學院2010 達五百所」,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01/4。
10. 「海外學中文者近一億人漢語教學風行全球」,中國教育報。2005/08/25
11. 「德國『漢語熱』:一百五十余所中學開設中文課程」,華聲報,2006/09/21。
文匯報,2006/05/09。
12. 丘巒,「患上焦慮症,西方為何怕孔子?」,中評社(香港),2007/06/04 。
13. 白德華,〈中文海外發燒:孔子學院有教無類〉,中國時報,2006/01/12。
14. 李宇明,「強國的語言與語言強國」,光明日報,2004/07/28。
15. 沈在群、姜 澎,「孔子學院在全球數量不斷增加,呼喚權威漢語教材」,
文匯報,2006/05/09。
16. 肖 琳,「中共藉孔子學院滲透澳大學」,大紀元時報,2007/11/23。
17. 張宗智,「全球中文熱,老美瘋中文,會了就占優勢」,聯合報,2006/07/09。
18. 陳世昌,「日華僑學校躍居熱門學府」,聯合報,2006/07/09。
19. 陳玉慧,「歐洲人履歷 強調我會中文」,聯合報,2006/07/09。
20. 曾振隆,「孔子學院是中共擴張軟權力的統戰工具」,青年日報,2007/11/23。
21. 華 明,「中共全球建孔子學院,動機何在?」,大紀元時報,2007/07/09。
22. 蕭衡倩,「南韓人下班趕著上漢語班」,聯合報,2006/07/09。
(五)網路
166
1. “The 2008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in China: The Chinese Celebrate Their
Roading Economy , As They Struggle with Its Cost Near Universal Optimism
About Beijing Olympics”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2008/07/22, at:
http://pewglobal.org/reports/pdf/261.pdf
2. “The 2008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in China: The Chinese Celebrate Their
Roading Economy , As They Struggle with Its Cost Near Universal Optimism
About Beijing Olympics”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2008/07/22, at:
http://pewglobal.org/reports/pdf/261.pdf
3. “Views of China and Russia Decline in Global Poll”BBC world service poll,
2009/02/06, at: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feb09/BBCEvals_Feb09_rpt.pdf
4. “China (New Poll Results Since Last Revision of Online Analysis)” 2008/08,at:
http://www.americans-world.org/PDF/china_data_update-8_2008.pdf
5. “22-Nation Poll Shows China Viewed Positively by Most Countries Including Its
Asian Neighbors”2004/12, at:
http://www.globescan.com/news_archives/bbcpoll3.html
6. “Some Positive Signs for U.S. Image Global Economic Gloom-China and India
Notable Exceptions”2008/01/12 , at: http://pewglobal.org/reports/pdf/260.pdf
7. BBC 中文網,「北京武漢等地民眾舉行反法示威」,2008/04/19,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350000/newsid_7355900/735593
5.stm
8.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ttp://www.cpaffc.org.cn/index.php。
9.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網站,http://www.hsk.org.cn/。
10. 海外孔子學院設置指南,天津語言文字網,
http://www.tjyywz.com/View_Info.aspx?id=64。
11. 中法文化年官方網站,http://cul.book.sina.com.cn/cfcy/france/index.html。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介」。
http://www.moe.gov.cn/。
13.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http://www.hanban.edu.cn/。
14. 中新網,「促進漢語國際化中國計畫在美設立多所孔子學校」,2005/01/27,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1/27/content_2513882.htm。
15. 中新網,「中國漢辦駁文化滲透論:孔子學院不輸出價值觀」2009/04/22,
http://www.hanban.edu.cn/content.php?id=4871
16. 新華網,「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 」,2006/11/01/,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1/01/content_5277447.htm。
17. 網路孔子學院,www.linese.com。
18. 國家漢辦,「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將在臺灣開考」,
http://www.hsk.org.cn/news/news20090506_c.html,2009/05/06。
167
19. 漢語橋世界中文比賽,http://cs.chinesebridge.org/。
20. 馬箭飛,「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及對教師培養的新要求,2009/03/29,
http://hanyuan.cuc.edu.cn/download/20094816315549.doc。
21. 維基百科,「2005 年中國反日示威活動」,2008/11/1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5%E5%B9%B4%E4%B8%AD%E
5%9B%BD%E5%8F%8D%E6%97%A5%E7%A4%BA%E5%A8%81%E6%B4
%BB%E5%8A%A8&variant=zh-tw
二、英文部分
(一) 專書
1.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eds),Ma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ence.
N.Y.:M.E. Sharpe,1989.
2. Cammett, John M. Antonio Gramsci and the Originals of Italian Communi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3. David W. Carrol,Psychology of Language. California:Brook/Cole Pubkishing
co.3rd edition 1999.
4. Eagleton David,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o,1991.
5.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6. Gramsci, Antonio, Louis Marks Trans, The modern prince: and other writings.
7. Gramsci, Antonio, Prison notebook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8. Gramsci, Antonio,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Y: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
9. Joll, James, Antonio Gramsci. NY: Penguin modern masters, 1977.
N.Y.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57.
10. Nye, S. Joseph.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cs,
Affairs.New York, 2004.
11. Ransome Paul, Antonio Gramsci A New Introduction. 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2.
(二) 期刊
1. Arif Dirlik, “The Predicament of Marxist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Mao
Zedong, Antonio Gramsci, and the Reformulation of Marxist Revolutionary
Theory, “ Modern China, Vol. 9, No. 2 ,Apr., 1983, pp. 182-211.
2. Chantal Mouffe,” Hegemony and ideology in Gramsci,” Gramsci and Marxist
168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pp. 168-204.
3. David J. Cheal , “Hegemony, Ideology and Contradictory Consciousnes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20, No. 1 ,Winter, 1979, pp. 109-117.
4. James P. Hawley, “Antonio Gramsci's Marxism: Class, State and Work ,” Social
Problems, Vol. 27, No. 5, Sociology of Political Knowledge Issue: Theoretical
Inquiries, Critiques and Explications ,Jun., 1980, pp. 584-600.
5. John Fulton,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Gramsci: An Introduction,” Sociological
Analysis, Vol. 48, No. 3 ,Autumn, 1987, pp. 197-216.
6. Leonardo Salamini , “Gramsci and Marxist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 Analysis
of Hegemony-Ideology-Knowledge,”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15, No. 3
Summer, 1974, pp. 359-380.
7. Leonardo Salamini , “The Specificity of Marxist Sociology in Gramsci's Theory,”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16, No. 1 (Winter, 1975), pp. 65-86.
8. Nigel Todd , “Ideological Superstructure in Gramsci and Mao Tse-Tung,”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 35, No. 1 ,Jan. - Mar., 1974, pp. 148-156.
9. Paul Piccone, “Gramsci's Marxism: Beyond Lenin and Togliatti,” Theory and
Society, Vol. 3, No. 4 ,Winter, 1976, pp. 485-512.
10. Thomas R. Bate, “Gramsci and the Theory of Hegemon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 36, No. 2 ,Apr. - Jun., 1975, pp. 351-366.
11. Wolfgang Fritz Haug , “Rethinking Gramsci's Philosophy of Praxis from One
Century to the Next,” boundary 2, Vol. 26, No. 2 ,Summer, 1999, pp. 101-11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