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8200911145400
DOI 10.6846/TKU.2009.0060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文化政策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n Analysis of Culture Policy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吳尊煇
研究生(英文) Tsun-Hui Wu
學號 69527017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5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漢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林琳文
關鍵字(中) 文化政策
意識形態
三個代表
和諧社會
關鍵字(英) cultural policy
ideology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harmonious socie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尚未改革開放前,文化政策路線偏向於革命的方式,以不斷的鬥爭來取得權力。直至改革開放後,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入了外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一併將外國的文化思想融入。觀其中共領導人的意識形態論述過程,毛澤東運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過程,建立屬於已身的意識形態領導,且建構中共的文化政策制定原則。

鄧小平確立改革開放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定不移;江澤民建立三個代表,詮釋一個新的屬於中共的文化霸權體系;胡錦濤從科學發展觀著手,建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掌握了意識形態的發言權,便擁有了製造與詮釋「文化」的權力,可推論意識形態於其中仍是扮演著主要變項,而文化政策僅僅是依賴變項。若欲將文化力量藉由霸權的形勢下放到社會各階層之中,那麼「文化政策」的制定以及影響,在國家與社會之間,乃成為中共所展現的一個治理性的媒介。

因此,本文研究將由中共領導人意識形態的途徑,藉由中共發佈的相關文件之中,試圖分析黨發佈的文獻,對其文化政策,乃至於對中共的影響所能具備的角色;同時,文化政策所因應社會發展而變遷的內容,依舊跟隨意識形態的途徑掌握中共執政的穩定。
英文摘要
Before opening reform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urse of culture policy was revolution oriented, acquiring the power in the way of successive conflicts. Until opening reform,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heads to market economy of socialism, introducing from Western developing model of market economy, and combine with Western culture thinking. Observing the dispute process of ideology concerning the leaders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Mao, Zedong, he utilizes the conflict and unity of dialectical method to establish self-belonged ideology domina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founding principle of culture policy for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Deng, Xiaoping reassured the course of opening reform that “ One central task, two basic points.” Jiang, Zemin established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to interpret a whole new cultural hegemony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Hu, Jintao engaged in the prospection of science developing to construct harmony culture of socialism. As we know that who dominates the voice of ideology is meant that who makes and interprets the power of culture; it is also referred that ide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main variable, yet culture policy is just as dependent variable. Once who puts down culture power in the form of hegemony to all classes in society, the founding and influence of “culture policy” will become the media between nation and society as governance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Henc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ideological approach of leaders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e related documentation issued by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We try to analyze the communism documentation for its culture policy and how it impacts as the critical role to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meanwhile, culture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of society developing remains coming after the course of ideolog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governance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架構	7
第三節、	名詞界定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社會主義下的經濟與文化關係	20
第一節、	馬克思的經濟與文化關係	21
第二節、	列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	28
第三節、	毛澤東的經濟與文化觀點	34
第三章、	中共改革開放後的文化發展取向	46
第一節、	改革開放的提出	47
第二節、	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變遷	51
第三節、	中共意識形態的危機與重構	62
第四章、	江澤民時期的文化政策	71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	72
第二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構	82
第三節、	加入WTO後的文化建設	92
第五章、	胡錦濤時期的文化政策	98
第一節、	科學發展觀的意涵	100
第二節、	和諧社會概念的形成	105
第三節、	和諧社會的文化建設	111
第六章、	結論	117

參考書目  127

附錄:中共中央有關文化政策的文件列表  141


表目錄

表格 1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不同	95
表格 2 十七大文化總路線下的指導原則	102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圖	10
圖 2 三個代表下的文化領導	9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David Easton 著,王浦劬等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書局,1992年。
2.	Gramci著,《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3.	Joseph S.Nye,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2006。
4.	Laclau & Mouffe著,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出版,1994年。
5.	Max Weber,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6.	Robert Bocock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1991年。
7.	Toby- Miller、George Yudic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文化政策》,台北:巨流,2006年。
8.	Vincent Mosco著,胡正榮譯,《傳播政治經濟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9.	Ziauddin Sardar著,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2001年
10.	中共中央編譯局,《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1.	中共中央編譯局,《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6.	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	中共中央編譯社,《史達林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
20.	朱新民,《1978~1990年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出版社,1991年5月。
21.	吳敬璉,《計畫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22.	吳安家,《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政大國關中心,1991年。
23.	吳安家,《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台北:國史館,2006年。
24.	李宗傑、徐耀新、魏力,《社會主義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2月。
25.	李英明,《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時報出版,1992年4月。
26.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27.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28.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型態的辯證》,臺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
29.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台北:生智,2006年。
30.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31.	孟繁華,《眾神狂歡──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現象》,北京:中央編譯社,2003年10月
32.	門洪華主編,《中國:軟實力方略》,杭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3.	俞可平,《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34.	胡惠林,《文化政策學》,山西:書海出版社,2006年。
35.	孫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36.	孫家正,《2006中國文化年報》,蘭州:蘭州大學,2006年1月。
37.	孫葆麗、孫葆潔,〈北京人文奧運的理論和實踐體系〉,《2008年北京奧運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8.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
39.	張厚義、明立志主編,〈又一支異軍在突起─改革開放以來私營經濟的再生與發展〉,《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1978-199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40.	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41.	張遠新,《江澤民文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42.	張錦厘、張昱,《新時期文化政策與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文藝思想》,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43.	習賢德,《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動員與宣傳──針對中共大眾傳媒的行銷策略的分析》,高雄:磐石書坊,2006年5月
44.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台北:政大國關研究中心,1982年10月初版,
45.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46.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
47.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2月
48.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聯經出版,2001年。
49.	陸委會編印,《鄧小平路線與廣東發展經驗》,台北:行政院陸委會,1993年5月
50.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20年紀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51.	賈松青主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52.	賈松青主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53.	鄒讜,《二十世紀的中國:從宏觀歷史與圍觀行動角度來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54.	劉玉照、張敦福、李友梅著,《社會轉型與結構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5.	蔡中興、漆光瑛,《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56.	蔡尚偉、溫洪泉等著,《文化產業導論》,上海:復旦出版社,2006年8月
57.	鄭小九,《北京人文奧運理念與奧運志願精神》,《2008年北京奧運的理論與實》,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5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0.	謝武軍,《江澤民文化建設思想初探》,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2006年10月。
61.	韓永進,《新的文化發展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5月。
62.	羅本琦、汪青松、余精華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機制論》,北京:中國社科院,2002年。
63.	蘇曉康,《從五四到河殤》,台北:風雲出版社,1992年9月。

 
二、期刊:
1.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板)》,1993年第3期。
2.	王瑾著、王昶中譯,〈中國大眾文化研究中的國家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0年9月第39期。
3.	王子錫,〈中共「三個代表」與文化霸權〉,《中共研究》,2003年3月第37卷3期。
4.	王永君,〈毛澤東在建國後關於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思想〉,《北京黨史》,2004年第5期。
5.	田紀雲,〈在中共中央黨校的講話〉,《中國大陸研究》,1993年1月第36卷第1期。
6.	田麗虹,〈改革開放後中共政權合法性的維繫:民族主義與合法性〉,《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9月第28卷第9期。
7.	朱巧香,〈論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淺析列寧晚年的文化困惑〉,《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第27卷。
8.	克思明,〈由「解放思想」到「思想解放」─中共改革思想的緣起與發展(1978-1987)〉,《共黨問題研究》,1997年3月第23卷第3期。
9.	李青,〈毛澤東經濟思想要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增刊。頁164。
10.	李河,張曉明,〈應當關注當代中國文化政策〉,《理論月刊前沿》,2008年5月。
11.	李咏梅,〈從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看意識形態掌控〉,《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月第10卷第4期。
12.	林琳文,〈評中共16大的思想理論作準備〉,《共黨問題研究》,2002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13.	姜新立,〈中共意識型態之演變與發展(上)〉,《中共研究》,2000年4月第34卷4期。
14.	姚偉,〈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及其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啟示〉,《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11月第6期。
15.	唐永瑞,〈中共改革開放理論基礎初探〉,《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8月第26卷第8期。
16.	祖光,〈論江澤民的政權合法性〉,《東亞季刊》,1997年7月第28卷第3期
17.	高繼文,〈新經濟政策與列寧社會主義觀的發展〉,《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板)》,2001年第1期。
18.	張雅君,〈鄧小平路線下中共意識形態與社會控制〉,《中國大陸研究》,1990年32卷11期。
19.	張國聖,〈鄧小平理論與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的重建〉,《共黨問題研究》,1997年12月第23卷12期。
20.	張鵬,〈加入WTO後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對策〉,《探索》,2000年第4期。
21.	張梅駒,〈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向與危機〉,《復興崗學報》,2003年77期。
22.	賀敬之,〈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幾點看法〉,《求是》,1991年6月。
23.	楊鳳城,〈從兩個「二為」方針說開去──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指導思想的歷史演進〉,《河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
24.	趙春山,〈論中共的對外開放政策〉,《東亞季刊》,1994年第26卷第1期。
25.	劉勝驥,〈中國大陸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之興亡〉,《復興崗學報》,2002年6月。
26.	劉琳,〈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經濟倫理解讀〉,《唯實.哲學視界》,2008年4月。
27.	劉雲德,〈文化大革命之後文化熱的歷史脈絡〉,《當代》,1988年21期。
28.	薛為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文化與經濟關係的思考〉,《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29.	羅曉南,〈流行文化與中國式社會主義〉,《東亞季刊》,1996年第27卷3期。
30.	羅仕清,〈馬克思經濟學的哲學本質〉,《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1.	關向光,〈從「三個代表論」看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發表於《2003年中國大陸總體形勢之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台北:遠景基金會、聯合報主辦,2003年11月28日
32.	蘇紹智,〈評「三個代表」論〉,香港《爭鳴》雜誌,2000年7月號。

 
三、學位論文:
1.	申鳳燮,《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頁1,1990年7月。
2.	林奎燮,《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2004年1月
3.	林祈昱,《中共「三個代表」統治合法性的變遷:意識形態再詮釋的政治經濟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4.	張國聖,《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型態:衰退與重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5.	郭慶汾,《中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6.	陳筑君,《中國的文化安全問題之研究》,淡江中國大陸研究所文教組碩士論文,2007年1月
7.	賴皆興,《中共意識形態發展中的後殖民意涵: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三個代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四、網站資料

《新華網》:

1.	〈「三講」教育〉,《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043.htm
2.	〈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文〉,《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6/content_10903441.htm
3.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意見〉,《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4535.htm
4.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3491.htm
5.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全文)〉,《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_3.htm
6.	〈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的建議〉,《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18/content_2590430.htm
7.	〈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3491.htm
8.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9.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10.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一章第一條,《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2.htm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8/content_7687416.htm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16/content_4312362.htm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15/content_1367387_1.htm
14.	〈吳邦國: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絕不搞多黨輪流執政〉,《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3/09/content_10974257.htm
15.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0/21/content_1135402_9.htm
16.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參照日期:2009年3月3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17.	〈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_1.htm
18.	〈奧運之魅,文化之美——解讀「人文奧運」在中國〉,《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lympics/2008-07/30/content_8857404.htm
19.	〈關於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
20.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43544.htm
21.	〈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4/content_2548139.htm
22.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1/05/content_2418530.htm
23.	光明日報特約研究員,〈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09/content_8138077.htm
24.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1-12/03/content_499021.htm
25.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54.htm
26.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89.htm
27.	吳光祥,〈史海:胡耀邦與「特約評論員」署名〉,《世紀風采》,轉引自《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06/content_8112610.htm
28.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可參閱《新華網》相關資料,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49999.htm
29.	李長春,〈堅持「三貼近」要著重解決五個問題〉,《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5/20/content_878286.htm
30.	胡錦濤,〈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發展的整個過程〉,《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flac.org.cn/zt/2008-10/09/content_14592612.htm
31.	胡錦濤,〈科學發展觀是我黨提出的新重大戰略思想〉,《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04/content_1400182.htm
32.	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_2558863.htm
33.	張毅、周英峰,〈過去四年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由六晉四〉,《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1/content_6864327.htm
34.	新京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胡福明談文章寫作過程〉,《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11/content_8143716.htm
35.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_2558864.htm
36.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可參閱《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17/content_2586970.htm
37.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_2558123.htm
38.	鄧小平,〈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新華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49907.htm
39.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50275.htm
40.	龔育之,〈我所知道的陸定一、周揚和於光遠〉,《新華網》文史新論,參照日期:2008年9月21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3/19/content_7817945.htm



《人民網》:

1.	〈中央宣傳部關於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意見〉,《人民網》,網址:http://tv.people.com.cn/BIG5/14645/9196045.html
2.	丁元竹,〈「軟實力」產生於文化吸引力〉,《人民網》,參照日期:2009年3月3日,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4/49156/4894890.html
3.	人民日報社論,〈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人民網》,網址:http://www1.peopledaily.com.cn/GB/channel2/10/20000522/72068.html
4.	人民日報社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奮鬥〉,《人民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_5190770.htm



《共產新聞網》:

1.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
3.	〈我國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歷史回望〉,《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3/7220362.html
4.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提出與發展〉,《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56/64157/4511551.html
5.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
6.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趙紫陽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7.	劉少奇,〈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問題〉,《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3583/73601/74120/5039300.html



《學習時報》:

1.	張曉明,〈文化產業發展急需理論支援〉,《學習時報》,網址:http://big5.china.com.cn/xxsb/txt/2006-12/26/content_7561293.htm
2.	陶東風,〈和諧的文化哲學意蘊〉,《學習時報》,網址:http://big5.china.com.cn/xxsb/txt/2007-10/15/content_9060172.htm
3.	趙峰,〈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文化戰略新思路〉,《學習時報》,網址:http://big5.china.com.cn/xxsb/txt/2007-11/13/content_9221970.htm



《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1.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馬克思主義研究網》,網址: 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17/marxist.org-chinese-mao-19251201.htm
2.	毛澤東,〈矛盾論〉,《馬克思主義研究網》,網址: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17/marxist.org-chinese-mao-193708.htm
3.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馬克思主義研究網》,網址: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big5/nonmarxists/mao/19420502.htm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1.	李河,張曉明,〈應當關注當代中國文化政策〉,《理論月刊前沿》,2008年5月,引用自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網頁,網址:http://philosophy.cass.cn/zhexueluntan/wenhuayanjiu/0809.htm 
2.	曹駿,〈列寧與鄧小平經濟思想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網址:http://myy.cass.cn/file/2006010517790.html
3.	葉政,〈意識形態建設與和諧社會制度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網址:http://myy.cass.cn/file/2009030933141.html



《其他》:

1.	〈六四事件20周年,天安門廣場封鎖〉,《大紀元網》,2009年6月4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au/gb/9/6/3/n2547055.htm
2.	〈建國60周年重點劇目最新動態〉,《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網址:http://dsj.sarft.gov.cn/article.shanty?id=0120a78a7a41001b4028819e20a3689f
3.	《零八憲章》,http://knol.google.com/k/-/08/3jhi1zdzvxj3f/9#(E9)(9B)(B6)(E5)(85)(AB)(E6)(86)(B2)(E7)(AB)(A0)(28)(E7)(B9)(81)(E4)(BD)(93)(E4)(B8)(AD)(E6)(96)(87)(E7)(89)(88)(29)
4.	毛少瑩,〈中國文化政策30年〉,《文化發展論壇》,參閱日期:2009年4月5號,網址:http://www.ccmedu.com/bbs35_75790.html
5.	毛澤東,〈論新階段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經濟網》,參照日期:2008年12月1號。網址: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5/22/t20070522_11449970.shtml 
6.	江澤民,〈在中國文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國文聯網》,網址:http://www.cflac.org.cn/wdh/cflac_wdh-6th_Article-01.html(參照日期:2009年4月5日)
7.	空中大學哲學社,〈淺談康得「先驗」的判斷〉,《空大電子報》,參照網址:http://studwww.nou.edu.tw/~philosophy/cause/know.htm
8.	國稅總局,〈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文化政策圖書館》,2009年3月26日,網址:http://www.cpll.cn/law8382.html
9.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透視WTO規則與現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系統〉,《中國文化報》,轉引自《山東文化產業網》,參照日期:2009年3月1號,網址:http://www.sdci.sdu.edu.cn/detail.php?id=7038
10.	陳弘毅,〈憲政:中華民族復興的要求〉,《炎黃春秋》,2009年第一期,參閱網址:http://www.yhcqw.com/html/yjy/2009/14/1I3A.html
11.	庹祖海,〈與改革開放同行(3)文藝政策與文藝理論研究關係初探〉,《文化發展論壇》,參照日期:2008年9月20日,網址:http://www.ccmedu.com/bbs13_66011.html
12.	楊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啟動「新中國成立60週年」全球知識競賽〉,《國際線上消息》,2009年6月1日,網址: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06/01/145s2524454.htm
13.	葛大維,〈不變的主旋律 大陸電影指標:為人民服務〉,《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www.udn.com/2009/5/25/NEWS/ENTERTAINMENT/ENT3/4924375.shtml
14.	鄭必堅,〈「和平崛起」同「和平發展」是一回事〉,《中國新聞網》,檢索日期:2007年12月25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09-21/1033067.shtml
15.	韓永進,〈創建中國特色的文化標準化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7年8月13日,網址:http://www.ccnt.gov.cn/xwzx/whbzhxw/t20070813_43373.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