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2121421900
DOI 10.6846/TKU.2021.00387
論文名稱(中文) 黃檗山與茶文化
論文名稱(英文) Tea Culture in Huangbo Mountai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謝珽絜
研究生(英文) Ting-Chieh Hsieh
學號 6070100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4
論文頁數 10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殷善培
委員 - 蔣秋華
委員 - 羅雅純
關鍵字(中) 江西黃檗山
福建黃檗山
京都黃檗山
茶文化
黃檗宗
煎茶意識
關鍵字(英) Jiangxi Huangbo Mountain
Fujian Huangbo Mountain
Kyoto Huangbo Mountain
Tea Culture
Obaku
Sencha conscious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我們常聽到「天下兩黃檗」、「東西兩黃檗」,其實黃檗有三,即:福建福清、江西宜豐、京都宇治之黃檗山,此三座黃檗山蘊育臨濟宗、臨濟宗黃檗派、黃檗宗,實為佛教重要之道場。福清黃檗山作為天下黃檗山佛教道場之源流始於唐代,至明末清初發展黃檗派教團,東傳日本後,蘊育出日本三大禪宗派別(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之一。 
  福建黃檗山是另二座黃檗山道場之源頭,然以人來說,是唐代黃檗希運大振禪風,才使得天下黃檗之名廣為流傳。黃檗禪師與福清、江西黃檗山皆有因緣,前者為其出家之地,後者為其弘法之地。江西黃檗山之命名由來,更因其思念福清家鄉的黃檗山,故以黃檗山(寺)之名取代鷲峰山(寺)。希運禪師禪風廣被,後人稱為黃檗宗風。尤其在福建黃檗寺志中,可以看到福建黃檗山萬福禪寺在明崇禎年間(1628-1644),表現出以唐代黃檗希運禪師為法脈始祖而確立法系源流的強烈意識。因此日後言黃檗禪茶者,皆與江西黃檗禪師之禪法密不可分。
  本文以黃檗山與茶文化為主題,關注江西、福建、京都三座黃檗山與茶文化,探討寺院環境、禪師之禪茶思想等。三座黃檗山皆是佛教聖地,亦皆與茶有其因緣,因緣或深或淺,但對茶文化而言,實為重要之一環。其重要之意義,在於對中國禪茶之繼承外,更促使日本煎茶道之形成。
  全文共計五章,分為「緒論」、「江西黃檗山之茶文化」、「福建、京都黃檗山之茶文化」、「黃檗宗之煎茶意識」、「結語」,由此探討黃檗山與茶文化之關係。
英文摘要
Though it is often known as "the world of two Huangbos" and "the east and west of Huangbos," there are, in fact, three Huangbos - China Fujian Fuqing, China Jiangxi Yifeng, and Japan Kyoto Uji. They have developed critical Buddhist schools: Linji school, Linji school Huangbo sect, and Huangbo school. Fuqing Huangbo Mountain became a Bodhimanda from Ta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into the Huangbo section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fter being spread to Japan, the Huangbo sect became one of Japan's three primary Zen schools: Linji school, Caodong school, and Huangbo school.
  The Fujian Huangbo Mountain is the roots of the other two temples of the Huangbo Mountains. However, it was the Zen Master Huangbo Xiyun Tang Dynasty that made the name of Huangbo famous in the world. Zen Master Xiyun is related to both Huangbo Mountains in Fuqing and Jiangxi. The former is the origin of his monkhood, and the latter is the place that he spreads Dharma. The former name of Huangbo Mountain in Jiangxi is Jiufeng Mountain (temple), and Master Xiyun renamed it Huangbo Mountain (temple) because he missed the Huangbo Mountain in his hometown Fuqing. The Zen Master Xiyun expanded Zen Buddhism widely and was later known as the style of Obaku. Especially in the history of Temple in Fujian, it can be noticed that during the Chongzhen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1628-1644). The Wanfu Temple of Huangbo Mountain in Fujian showed a strong sense of establishing the source of the legal system with Zen Master Huangbo Xiyun in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ancestor of the Dharma line. Therefore, those who talk about Huangbo Zen tea in the future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Zen method of Jiangxi Huangbo Zen master.
  This thesis takes Huangbo Mountains and tea culture as the theme focusing on the three Huangbo Mountains and tea culture Jiangxi, Fujian, and Kyoto, discussed the temple environments and the thought of Zen tea further. All three of the Houngbo Mountains are Buddhist sacred places and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ea, which may be deep or shallow, but it is an essential link for tea culture. It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Zen te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Japanese Sencha Ceremony.
  The full text included five chapter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Tea Culture of Huangbo Mountain in Jiangxi," "Tea Culture of Huangbo Mountain in Fujian and Kyoto," "Obaku and its Sencha consciousness," and "Conclusi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ngbo Mountain and tea cul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黃檗山與茶文化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章 江西黃檗山之茶文化	19
   第一節 名寺與名茶	20
   第二節 趙州禪師之「吃茶去」	23
   第三節 黃檗希運禪師與茶文化	28
第三章 福建、京都黃檗山之茶文化	36
   第一節 黃檗僧所居	37
   第二節 黃檗僧之禪茶思想	56
   第三節 黃檗清規所見茶禮	72
第四章 黃檗宗之煎茶意識	77
   第一節 月潭道澄之煎茶意識	77
   第二節 賣茶翁高遊外之賣茶精髓-趙州吃茶,老翁賣茶	80
   第三節 黃檗之物與煎茶之正統性	84
第五章 結語	91
參考文獻	95





圖目次

 圖(1)崇禎黃檗山圖	45
 圖(2)崇禎黃檗山圖頁一	46
 圖(3)崇禎黃檗山圖頁二	46
 圖(4)崇禎黃檗山圖頁三	46
 圖(5)崇禎黃檗山圖頁四	46
 圖(6)永曆黃檗山圖頁一至四	47
 圖(7)永曆黃檗山圖頁一	47
 圖(8)永曆黃檗山圖頁三	48
 圖(9)永曆黃檗山圖頁五	48
 圖(10)永曆黃檗山圖頁七	48
 圖(11)日本黃檗山萬福寺境內圖	54
 圖(12)日本黃檗山萬福寺之黃檗樹	54
 圖(13)日本黃檗山萬福寺之大雄寶殿	54
 圖(14)日本黃檗山萬福寺之方丈室	55
 圖(15)日本黃檗山萬福寺之普茶料理	55
 圖(16)日本黃檗山萬福寺之立石:「不許葷酒入山門」	57
 圖(17)《青灣茶會圖錄》潤喉席	89
 圖(18)《青灣茶會圖錄》破悶席	89
 圖(19)《青灣茶會圖錄》搜腸席	89
 圖(20)《青灣茶會圖錄》肌清席	89
  圖(21)《青灣茶會圖錄》通仙席	89
 圖(22)《青灣茶會圖錄》風生席	90
 圖(23)《青灣茶會圖錄》養和堂	90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古籍文獻
(唐)封演:《封氏見聞記》(上海:商務書局,1936年12月)。
(唐)王敷:《茶酒論》,收錄於《敦煌變文》(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8年10月)。
(唐)陸羽:《茶經》,收錄於布目潮渢:《中國茶書全集》(上卷)
(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12月)。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收錄於布目潮渢:《中國茶書全集》(上         
 卷)(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12月)。
(唐)希運述、東恵仁注:《傳心法要 : 増冠・傍註》(京都:大谷津逮       
 堂,1886年10月)。
(唐)《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T 48,No. 2012B)。
(唐)《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No.1985)。
(唐)道綽:《安樂集》(T 47,No. 1958)。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4月)。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卷 
     六)。
(宋)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T 48,No. 2017)。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T 51,No. 2076)。
(宋)道元:《正法眼藏》(X67,No.1309611)。
(宋)普濟:《五燈會元》(X80,No. 1565)。
蘇軾:〈黃蘗寺茶花〉,收錄於(清)黃廷金修:《瑞州府志》。
倪思:〈遊黃檗山〉,收錄於(清)黃廷金修:《瑞州府志》。
(明)屠隆:《茶說》,收錄布目潮渢:《中國茶書全集》(上卷)(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12月)。
(明)喻政:《茶集》,收錄布目潮渢:《中國茶書全集》(下卷)(東京:汲古 書院,1987年12月)。
(明)陶屢中:《江西省瑞州府志》(第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3月)。
(明)《密雲禪師語錄》(J10,No.A158)。
(明)《費隱禪師語錄》(J26,No. B178)。
(明)《黃檗清規》,收錄於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大藏經》第八十三冊《續諸部十三》(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委員會,1959年6月)。
平久保章:《新纂校訂隱元全集》(東京:開明書院,1979年10月)。
平久保章:《新纂校訂木庵全集》(東京:思文閣出版,1992年12月)。
平久保章:《新纂校訂即非全集》(東京:思文閣出版,1993年12月)。
(清)劉源長:《茶史》,收錄於布目潮渢:《中國茶書全集》(上卷)(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12月)。
(清)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
會,1994年8月)。
(清)張吉安修:《浙江省餘杭縣志》(第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10月)。

二、近人專著 
(加)貝劍銘著,朱慧穎譯:《茶在中國:一部宗教與文化史》(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9年9月)。
P.T.Raju著,李增譯:《比較哲學導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文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禪七開示2──惟覺安公老和尚一九九七年秋季第一梯次僧眾精進禪七開示錄》(南投:文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0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國榮:《福建佛教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大全》(中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79年3月)。
朱金坤:《徑山史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10年11月)。
呂溦:《佛教研究法》(板橋:圓覺學舍,1982年11月)。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松浦章著,張新藝譯:《清代帆船與中日文化交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12年)。
林觀潮:《中日黃檗山志五本合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7月)。
林觀潮:《臨濟宗黃檗派與日本黃檗宗》(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年3月)。
林觀潮:《隱元隆琦禪師》(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施由明:《明清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
胡長輝:《文人與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2月)。
韋力:《覓宗記-佛教八宗一派遺跡尋訪》(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年11月)。
徐曉望編:《福建通史》第四卷·明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陳永革:《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收錄於星雲:《法藏文庫》(高雄:佛光山佛教基金會,2001年6月),《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9冊。
陳垣:《清初僧諍記》(北京:中華書店,1962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聖嚴法師:《明末佛教研究》(臺北:臺灣東初出版社,1987年)。
廖肇亨:《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劉澤亮:《黃檗禪哲學思想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臺灣靈巖山寺:《上妙下蓮老和尚開示選輯──彌陀聖誕佛七開示錄》(上冊)(南投:臺灣靈巖山寺,2011年11月)。
臺灣靈巖山寺:《得戒和尚開示錄》(第二集)(南投:臺灣靈巖山寺,2008年3月)。
蕭麗華:《東亞漢詩及佛教文化之傳播》(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4年10月)。   
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期刊論文
王啟元:〈雪峰超弘如幻禪師與《瘦松集》〉,《佛學研究》第1期(2020年1月),頁125-139。
伍先林:〈黃檗希運的禪學思想〉,《禪宗研究》2013年總第22期,頁314-315。
吳立民:〈中國的茶禪文化與中國佛教的茶道〉,《法音》2000年第9期,頁13-17。
吳遠鵬:〈《祖堂集》與禪宗話頭「吃茶去」〉,《農業考古》2019年第2期,頁149-154。
肖平、劉建國:〈馬祖道一對茶禪文化發展的貢獻〉,《農業考古》2013年第5期,頁231-234。
林觀潮:〈佛教文學中的隱元詩偈〉,《文學與文化》2010年第3期,頁77-92。
林觀潮:〈隱元大師與黃檗文化當議〉,《佛學研究》2017年第1期,頁169-184。
金翰鈞:〈中日茶文化之比較研究〉,《農業考古》2008年第3期,頁129-131。
侯巧紅:〈論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與精神氣質〉,《河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頁73-108。
胡長春:〈黃檗茶史話〉,《農業考古》1996年第4期,頁241-242。
胡長春:〈中國文人與茶文化〉,《農業考古》2006年第2期,頁26-31。
徐金華、姚定瑛:〈佛茶與中國茶文化〉,《農業考古》1995年第2期,頁185-190。
徐興慶〈「儒、釋、道、醫」的中日文化交流-從戴笠到獨立性易的流轉人
生〉,《臺大歷史學報》第54期(2014年12月),頁123-210。
浙江杭州余杭區徑山茶業管理協會、浙江杭州陸羽與徑山茶文化研究會:〈大放異彩的歷史名茶—徑山茶〉,《農業考古》2002年第2期,頁30-32。 
涂令旭:〈廬山茶與三教文化〉,《農業考古》2004年第2期,頁30-31。
野川博之:〈明末佛教在日本〉,《圓光佛學學報》第8期(2003年12月),頁225-244。
陳文華:〈論中國茶道的形成歷史及其主要特征與儒、釋、道的關系〉,《農業考古》2002年第2期,頁46-65。
舒曼、鮑麗麗:〈論「佛茶文化」與「禪茶文化」之關係〉,《農業考古》2018第2期,頁163-169。
廖肇亨:〈木庵禪師詩歌中的日本圖像-以富士山與僧侶像贊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頁129-153。
廖肇亨:〈獨往性幽與《蟄聲詩集》:兼探黃檗宗與復明運動之關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期(2007年12月),頁143-154。
廖肇亨:〈明末清初佛教忠義觀論析-以福建地區為例〉,《宗教哲學》第45期(2008年9月),頁169-189。
廖肇亨:〈高泉與溫泉:從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華僧的異文化接觸〉,《法鼓佛學學報》第20期(2017年6月),頁5-44。
廖肇亨:〈黃檗宗與江戶中期僧詩論析:以僧詩選集為進路的考察〉,《國文學報》第62期(2017年12月),頁33-58。
劉家幸:〈虛靈不昧托青蓮〉,《漢學研究》第36卷第4期(2018年12月),頁41-42。
劉家幸:〈虛靈不昧托青蓮-黃檗四祖念佛獨湛感應書寫義蘊探析〉,《漢學研究》第4期(2018年12月),頁39-71。
劉家幸:〈日本黃檗三祖慧林性機生平著作考述〉,《佛光學報》新5卷第1期(2019年1月),頁229-266。
劉家幸:〈峭壁空中湧聖泉:江戶禪林有馬湯山地景文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21期(2019年6月),頁129-174。
劉家幸:〈晚明清初渡日華僧高泉性潡《釋門孝傳》初探〉,《漢學研究》第3期(2020年9月),頁211-250。
劉澤亮:〈黃檗禪學與裴休、李忱〉,《湖北大學學報》第4期(1997年4月),頁29-33。
盧秀華:〈黃檗寺及其僧侶的政治活動〉,《史匯》第4期(1996年4月),頁133-143。
鄭雯嫣:〈日本煎茶道與中國文化淵源探析〉,《農業考古》2011年第2期,頁270-273。
戴曉雲:〈東林凈土茶文化—淺論凈土宗和中國茶文化〉,《農業考古》2003年 第2期 ,頁 261-263。
蘇美文:〈化城與邊地:明末憨山的施茶觀與其修弘歷程〉,《臺大佛學研究》第33期(2017年6月),頁59-108。

四、論文集論文
尹文漢:〈生活禪與「吃茶去」—從南泉、趙州到新羅道允〉,《中國茶葉加工》2012年第4期,頁46-50。
李斌城:〈唐代禪宗與茶〉,收錄於韓金科:《第三屆法門寺茶文化國際學術討論 會論文集》(《法門寺文化叢書》之三十九)(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頁45-65。
東初法師:〈中日佛教關係之囘溯〉,收錄於張曼濤:《中日佛教關係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1期,頁265-302。
聖嚴法師:〈日本佛教史〉,收錄於張曼濤:《日韓佛教研究》(臺北:大乘文化,1980年10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2期,頁115-231。
廖寶秀:〈中日茶道器用文化之比較-唐宋明三代與日本〉,收錄於《故宮月刊》第12期16卷(1999年3月),頁78-124。
趙令揚:〈無根的一代:從明代思想談起〉,收錄於湯一介:《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384-388。

五、學位論文
方麗芬:《日本煎茶道賣茶翁思想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3年)。
林麗芬:《日本黄檗宗宗祖-隱元禪師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翁秀芳:《隱元禪師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翁淑儀《禪的研究-以隱元隆琦之《隱元禪師語錄》為中心》(高雄:義守大學 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白雪:《木庵禪師和日本-以其詩偈為線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日語系碩士論文,2017年)。
潘華明:《明末黃檗宗僧人木庵性瑫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六、會議論文
李斌城:〈唐代禪宗與茶〉,收錄於韓金科編:《第三屆法門寺茶文化國際學術討 論會論文集》(《法門寺文化叢書》之三十九)(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頁54、61-62。
 
七、網路資料
《徑山志》,徑山志數位典(http://jingshanzhi.dila.edu.tw/)。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普茶談話〉,星雲大師全集網站(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2393)。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迷悟之間12-生活的層次〉,星雲大師全集網站(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article.jsp?index=53&item=90&boo kid=2c907d4945216fae014559035e0603b4&ch=1&se=54&f=1)。(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雲水台灣四美具足 茶禪文化新體驗〉,人間通訊社網站 (http://www.lnanews.com/news/%E9%9B%B2%E6%B0%B4%E5%8F%B0%E7%81%A3%E5%9B%9B%E7%BE%8E%E5%85%B7%E8%B6%B3%20%20%E8%8C%B6%E7%A6%AA%E6%96%87%E5%8C%96%E6%96%B0%E9%AB%94%E9%A9%97.html),2014年8月27日發表。(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禪淨共修雲水茶席 獨樹一格〉,人間通訊社網站(http://www.lnanews.com/news/37/%E7%A6%AA%E6%B7%A8%E5%85%B1%E4%BF%AE%E9%9B%B2%E6%B0%B4%E8%8C%B6%E5%B8%AD%E3%80%80%E7%8D%A8%E6%A8%B9%E4%B8%80%E6%A0%BC.html),2017年3月5日發表。(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中台世界博物館活動報導──覺茶‧心香〉,中台禪寺網站(https://www.ctworld.org.tw/buddaart/63.htm)。(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黃檗茶〉,宜峰縣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jxyf.gov.cn/news-show- 12780.html),2019年8月16日發表。(檢索日期:2021年4月9日)




日文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古籍文獻
平久保章編:『新纂校訂隱元全集』(東京:開明書院,1979年)。
平久保章編:『新纂校訂木蓭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1992年)。
平久保章編:『新纂校訂即非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1993年)。
賣茶翁高遊外:『梅山種茶譜略』(栂尾藏板,1838年)。
田能村直入:『青灣茶會圖錄』(天)、(地)、(人)(煙嵐社刊本,1863年)。

二、近人專書
九州国立博物館:『黃檗─OBAKU 京都宇治萬福寺の名宝と禅の新風』(西日本新聞社,2011年3月)。
九松真一:『茶道の哲學』(『九松真一著作集』·第4卷)(東京:理想社,1973年7月),頁267-268。
大槻幹郎:『煎茶文化考──文人茶の系譜』(京都:思文閣,2004年2月)。
木村得玄:『黄檗宗の歷史、人物、文化』(東京:春秋社,2005年10月)。
木村玄得:『隱元禪師と黄檗文化』(東京:春秋社,2011年6月)。
木村得玄:『黄檗宗資料集成』(第一卷)(東京:春秋社,2014年11月)。
木村得玄:『黄檗宗資料集成』(第二卷)(東京:春秋社,2015年7月)。
平久保彰:『隱元』(東京:吉川弘文館,1962年9月)。
主婦の友社:『現代煎茶道事典』(東京:主婦の友社,1981年4月)。
布目潮渢:『中国喫茶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3月)。
尼崎博正、麓和善、矢ヶ崎善太郎編著:『庭と建築の煎茶文化 : 近代数寄空間をよみとく』(京都:思文閣出版,2018年)。
宇井伯壽:『佛教汎論』(東京:岩波書店,1947年)。
辻善之助:『日本佛教史』第9卷(東京:岩波書店,1954年4月)。
阿部理恵:『禅の寺―臨済宗・黄檗宗 十五本山と開山禅師』(禪文化研究所,1996年10月)。
谷端昭夫編:『茶道の歴史』,《茶道学大系》二(京都:淡交社,1999年5月)。
谷端昭夫:『日本史のなかの茶道』(東京都:淡交社,2010年)。
柳田聖山:『禅と日本文化』(東京:講淡社,1985年10月)。
能仁晃道:『隱元禪師年譜』(京都:禪文化研究所,1999年3月)。
高橋忠彥編:『東洋の茶』,『茶道学大系』七(京都:淡交社,2000年7月),頁298。
徐興慶、劉序楓:『十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文化交流―黄檗宗を中心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6月)。
野川博之:『明末仏教の江戸仏教に対する影響』(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16年5月)。
聖典刊行會編纂部:『大藏經』第八十三冊續『諸宗部十三』(大阪:大文館書店,1959年6月)。
愛知県陶磁資料館学芸課編集:『煎茶とやきもの : 江戶・明治の中国趣味:秋季企画展』(愛知県 : 愛知県陶磁資料館,2000年)。
熊倉功夫、田中秀隆編:『茶道文化論』(『茶道学大系』一),(京都:淡交社,1999年3月),頁276。
篠原寿雄:『典座教訓─禅心の生活』(東京都:大蔵出版株式会社,1969年)。
講談社:『図説·煎茶-伝統と美』(東京:講談社,1982年1月)。

三、期刊論文
光地英學:「傳心法要の研究」,『印度佛教學研究』第5卷第2號(1957年3月),頁531-534。
安永拓世:「江戶時代中後期における煎茶趣味の展開と煎茶道の成立」,
『商業学叢』第59卷第2号,2012年12月,頁583-606。
金子和弘:『禅と日本文-その一味性の根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6巻第2號,頁707-709。
林觀潮:「故郷の山へ、帰ろうかな―黄檗ゆかりの地 その三 福清黄檗 
山」,『黄檗文華』第127號(2006),頁1-32。

四、論文集論文
小川後樂:「煎茶的と言うこと」,收錄於小泉合子:『茶と室内デザイン』,(京都市:思文閣出版,2015年6月),頁53-85。
木村得玄:「黄檗派における中国僧渡来断絶の経過」,『竹貫元勝博士還暦記念論集―禅とその周辺学の研究』(2005年1月),頁105-118。
中村秀晴:「黄檗の文人趣味について」,『竹貫元勝博士還暦記念論集―禅とその周辺学の研究』(2005年1月),頁209-319。
林觀潮:「無著道忠と檗僧齊雲道棟との交涉-『双岡斉雲紀談』を中心に」,『花園大学国際禅学研究所論叢』第1號(2006年),頁1-18。
林觀潮:「隱元隆琦の天童法難について」,『花園大学国際禅学研究所 
論叢』第2號(2007年),頁131-149。
林觀潮:「費隱通融『五燈嚴統』についての考察」,『花園大学国際禅 
学研究所論叢』第3號(2008年),頁127-161。

五、學位論文
馬叢慧:『売茶翁研究』(長崎:長崎大学博士論文,2015年)。
漆原拓也:『文人煎茶の原点:売茶翁の煎茶席』(東京:法政大學研究所
論文,2014年10月)。

其他(依姓氏筆畫排列)
月海元昭:《売茶翁偈語 : 附・名公茶器銘》(大阪:田中楢治郎,1925年2月)。
劉家幸、王三慶:《日本‧大典顯常《小雲棲稿》校注》(高雄:佛光出版社,2020年6月)。
賴賢宗:〈隱元的茶詩與茶禪及其影響之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第二年)(2016年10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