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814274200
DOI 10.6846/TKU.2018.00485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地區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專職心理師的角色定位與跨專業合作經驗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ole Positioning and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Experien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Children and Youths Placement Institut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林君姸
研究生(英文) Chun-Yen Lin
學號 6036909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7-06
論文頁數 16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麗君
指導教授 - 郭瓈灔
委員 - 彭淑華
委員 - 陳婉真
關鍵字(中) 兒少安置機構
專職心理師
角色定位
跨專業合作
關鍵字(英) children and youths placement institutes
full-tim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role positioning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專職心理師在臺灣地區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的角色定位及跨專業合作經驗,並歸納出有效的跨專業合作模式,期能讓更多人瞭解專職心理師於臺灣地區兒少安置機構的工作樣態及跨專業合作經驗。而本研究採用的是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個別深度訪談法,共訪談了五位在臺灣中北部地區之兒少安置機構任職之心理師、社工員及生活輔導員,並採用質性研究中資料編碼的方式逐步歸納出分析出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兒少安置機構專職心理師在機構中的角色定位主要可歸納成「專業資源」及「業務支援」兩大類,在「專業資源」上又可分為兩大情境,分別是「個別或團體諮商服務」的情境及「給予其他機構工作者心理資源」的情境;而「業務支援」上則是由於專職心理師常駐在安置機構,因此當其他專業工作者有困難時,專職心理師也會適時給予支援。而專職心理師在安置機構工作的經驗與因應方式是要重新適應自身的定位、尊重其他助人工作者、退居後援的角色,並釐清彼此的期待,此外還有找到更理想的溝通情境。最後,在安置系統有效的合作模式上,關鍵在於彼此瞭解角色定位,各司其職並適時互相支援,而機構主管或主事者的態度亦十分重要,若能有效成為協調者或仲裁者的角色都能促進跨專業合作的發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諮商心理師進入安置系統工作、安置機構的營運及未來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ole positioning and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experien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children and youths placement institutes in Taiwan, then sum up an effective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model. Looking forward to enabling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k style and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experience of full-time psychologists in Taiwan's placement institutes. This study uses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depth interview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re are five respondents, including psychologists, social workers, and life counselors who served in child-care placement institutions in the north-central Taiwan. Using the method of data encod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s.
Findings found that the role of full-time psychologists in placement institutes in Taiwan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 “professional resources” and “business support”. In "professional resourc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ituations: the situation of "individual or group consultative services" and the situation of "giving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to other organizations' workers". The "business support"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full-time psychologists are stationed in placement institutes. Therefore, when other professional workers have difficulties, full-time psychologists will also provide timely support. The experience and response of full-time psychologists working in placement institutes is to re-adapt to their own position, respect other helpers, back to support roles, clarify their expectations, and find a better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Finally, in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model of the resettlement system, the key lies in knowing each other's role orientation,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properly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in a timely manner. The attitude of the organization manager or supervisor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f they can effectively act as coordinators or arbitrators, the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to work on the resettlement system, the operation of the resettlement agency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緣起	1
一、安置法源及其處理流程	2
二、安置機構簡介:機構數量、服務人次及機構大小概述	9
三、臺灣兒少安置機構的團體生活型態	13
四、安置機構評鑑及安置個案的後續追蹤研究	14
五、小結	15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8
一、研究動機	18
二、研究目的	19
第三節、研究問題	21
第四節、名詞釋義	22
一、安置機構	22
二、角色定位	22
三、跨專業合作	22
第二章、文獻探討	24
第一節、安置機構專業工作者之角色定位與專業養成	24
一、角色定位	24
二、安置機構之心理專業工作者(心理師)	25
三、安置機構之社會工作專業工作者(社工員、社工師、社工督導)	32
四、安置機構之生活輔導專業工作者(保育員、生活輔導員)	34
五、小結	36
第二節、安置機構系統跨專業合作之相關研究	38
一、心理專業與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之跨專業合作	38
二、社會工作專業與生活輔導專業人員之跨專業合作	39
三、跨專業合作的現況及問題	39
四、小結	41
第三節、其他場域跨專業合作之相關研究	42
一、校園系統合作之相關研究	42
二、早期療育	50
三、社區機構	51
四、長照機構	53
五、小結	54
第三章、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研究方法的選擇	55
一、研究方法論:質性研究	55
二、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	55
第二節、研究參與人員	57
一、研究者本身	57
二、研究參與者	57
三、研究機構概述	58
第三節、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	60
一、研究步驟	60
二、研究資料分析	60
第四節、研究資料的檢核及研究嚴謹性	66
一、可重複性	66
二、可靠性	66
三、穩定性	67
第五節、研究倫理	68
一、知後同意	68
二、匿名保密協定/受訪及錄音同意書	68
三、避免對機構、機構個案及研究參與者造成危害	68
第四章、研究結果	70
第一節、角色定位	70
一、專職心理師	70
二、社工人員	79
三、生活輔導人員	81
四、小結	84
第二節、跨專業合作	85
一、不同專業與專職心理師間的一對一合作	85
二、不同專業多方合作	98
三、小結	103
第三節、安置機構的有效合作模式	104
一、對合作關係的理解	104
二、溝通的方式及管道	107
三、仲裁者的角色	110
四、正向的合作模式	113
五、小結	115
第五章、研究發現與討論	117
第一節、跨專業間的差異	117
一、	專業養成的差異	117
二、工作內容與目標的差異	120
三、小結	124
第二節、跨專業合作情況	125
一、跨專業合作的樣態	125
二、衝突與困難	128
三、因應及協調方式	129
四、小結	132
第三節、有效的合作模式	133
一、分工與合作的運作狀態	133
二、對照其他類型組織的合作模式	134
三、小結	138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研究結論	139
一、安置機構中專職心理師的角色定位:專業資源/業務支援	139
二、安置機構專職心理師在跨專業合作時之經驗與感受	141
三、安置機構專職心理師在合作過程中的因應與協調方式	142
四、安置系統有效的合作模式	143
第二節、研究建議	145
一、針對諮商心理師進入安置系統工作的建議	145
二、安置機構營運上的建議	146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47
參考文獻:	148
附錄一:訪談大綱(心理師版)	155
附錄二:訪談大綱(社工督導版)	156
附錄三:訪談大綱(社工版)	157
附錄四:訪談大綱(生活輔導員版)	158
附錄五:機構研究同意書	159
附錄六:訪談同意書	160
附錄七:訪談札記	161
附錄八:逐字稿檢核及回饋表	162
附錄九:資料分析檢核及回饋表	163

圖目錄
圖 1-1 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事件處理流程	4
 
表目錄
表1-1 近五年保護處理安置情形(人次)	5
表1-2 2013~2017年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保護事件審理終結情形-交付保護處分安置輔導人次	7
表1-3 2017上半年安置兒童及少年性剝削被害人情形	8
表1-4 2007~2017年安置及教養機構數目表	11
表1-5 2016年兒童及少年性剝削安置情形	12

表2-1 心理師到安置機構服務模式一覽表 	29
表2-2 不同性別與年齡層受試案主在各分量表T分數平均數分析表	31
表2-3 「WISER三級輔導工作模式」與「WISELY模式」比較表 	49

表3-1 個案研究設計的四種類型	56
表3-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58
表3-3 研究參與者逐字稿檢核回饋結果	63
表3-4 本研究文本資料分析範例-1	63
表3-5 本研究文本資料分析範例-2	63
表3-6 研究參與者資料分析檢核及回饋	64

表5-1駐校心理師與國中學校輔導的合作模式與專職心理師在兒少安置機構的合作模式對照	137

表6-1 安置機構三大助人工作者業務分配	14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少年事件處理法(2015)。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10011
心理師法(2016)。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98
王順民(2011)。解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立法精神、現實挑戰及其衝擊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2/10092
王嘉瑜(2011)。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處遇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台中市。
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295-320。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和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
司法院大法官(2007)。大法官釋字第 623 號。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623
司法院統計處(2017)。地方法院少年暨兒童保護事件審理終結情形。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8.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13
朱佩如(2010)。看到韌性:歷經機構安置離院個案之自立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余姗瑾(2011)。安置機構「家」的意義建構:歷經長期機構安置之離院個案的經驗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富娟、陳志賢、溫雅惠(2012)。心理師與社工師跨專業合作經驗之研究。現代桃花源學刊,創刊號,33-52。
李開敏、陳淑芬(2006)。受暴婦女的充權:社工復原力訓練及督導之整合模式。應用心理研究,32,183-206。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2015)。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23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5)。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01
林君妍(2018)。安置機構助人工作者之工作壓力源及因應方式。諮商與輔導,389,43-45。
林杏足、李華璋、釋宗白、姜兆眉(2009)。性侵害倖存者的敘事治療歷程分析-以安置機構少女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研討會特輯),5(2),281-304 。
林幸台(2007)。復健諮商專業人員角色定位之研究。復健諮商,1,1-7。
林芝立(2004)。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過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台北市。
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2014)。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台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36(1),37-64。
林家興(2014)。臺灣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與執業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5(3),279-302。
林瑞茹(2012)。非單一案型安置機構工作員之工作壓力因應─以勵馨基金會安置家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侯瑀彤(2015)。駐校心理師與國中學校輔導的合作模式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施琇瑩(2009)。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中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中課程督學角色定位之研究—以旭日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家庭暴力防治法(2015)。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1
桃園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16)。桃園市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標準處理流程(105 年版)。取自http://dvpc.tycg.gov.tw/home.jsp?id=31&parentpath=0,9
翁毓秀(2011)。臺灣地區兒童少年安置照顧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3。
高雄地檢署婦幼組檢察官劉慕珊(2015)。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內容說明。取自http://tagv.mohw.gov.tw/TAGVResources/upload/Resources/2015/11/%E5%85%92%E7%AB%A5%E5%8F%8A%E5%B0%91%E5%B9%B4%E6%80%A7%E5%89%9D%E5%89%8A%E9%98%B2%E5%88%B6%E6%A2%9D%E4%BE%8B%E5%85%A7%E5%AE%B9%E8%AA%AA%E6%98%8E.pdf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2017)。取自考選部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laws_id=113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2017)。取自考選部http://wwwc.moex.gov.tw/main/ExamLaws/wfrmExamLaws.aspx?kind=3&menu_id=320&laws_id=88
康淑華、張凱強(2015)。家暴法104年修正概覽與未來展望。婦女救援基金會。
張玲如、邱琬瑜(2012)。何處是兒家?由兒童最佳利益探討我國兒童保護安置系統。現代桃花源學刊,創刊號,13-32。
張婌文(2007)。臺北市少年機構安置服務之研究─以中長期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張淑芬(2015)。心理師從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類社區諮商之跨專業系統合作能力初探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7(1), 23-43。
張淑卿、陳妍杏(2013)。長期照護專業間合作策略-以臺灣社區照護場域運用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7(3),213-221。
張銀旭(2014)。臺灣兒少機構安置服務現況與未來發展。2014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劇變時代的社會福利政策,臺北市。
郭瓈灔、林君姸(2015)。104年度某安置機構案主身心狀態現況評估研究。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專案研究報告。
郭瓈灔、林君姸(2016)。個別遊戲治療暨探索教育體驗團體之成效評估研究。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專案研究報告。
陳秀峯(2010)。台灣家庭暴力防治之現狀與未來--從被害人保護及加害人處遇角度觀察。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 (1),187-210。
陳佳宜(2013)。諮商師與社工人員在社區機構合作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陳怡芳、林怡君、胡中宜(2014)。復原力增進方案在少女安置機構之應用與反思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1,93-121。
陳芬苓、黃翠紋、嚴祥鸞、鍾佩倫、周坤寶、佘洛歡、鄭天睿、吳雯婷(2011)。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RES-099-019)。臺北市:行政院。
陳信昭、陳碧玲、張婷婷、張志宏、朱倍毅、吳姿瑩(譯)(2007)。兒童遊戲治療案例研究(原作者:Landreth, G. L.、Sweeney, D. S.、Ray, D. C.、Homeyer, L. E.、Glove, G. J.)。臺北市:心理。
陳思瑜(2014)。國中輔導教師跨專業合作經驗探討-以新北市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台北市。
陳斐娟(2015)。分工與整合:談系統合作推動大專生涯輔導工作。學生事務與輔導,54(1),12-17。
陳慈幸(2014)。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身心治療與輔導教育之執行現況之探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2),159-184。
陳毓文(2008)。國內接受機構安置少年憂鬱情緒之探究:問題陳顯與解釋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75-101。
陳祺杰、黃志傑(2010)。性受虐兒童的遊戲治療初探。諮商與輔導,292,17-21。
彭淑華(2006)。保護為名,權控為實?-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的觀點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5,1-36。
彭淑華(2007a)。「寧缺毋濫」?「寧濫毋缺」?--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機構安置決策困境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2),127-154。
彭淑華(2007b)。機構安置:保護他(她)?傷害他(她)?-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眼中之機構虐待圖像。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1-36。
彭淑華(2008)。臺灣地區兒童類安置機構之特性與相關法規之檢視。兒童福利,64,2-12。
彭淑華(2012)。由「慈善為本」到「專業為重」:兒童少年安置機構政策與實務發展。21 世紀臺灣蛻變的兒童及少年福利,頁253-287,內政部兒童局。
彭淑華(2016)。104年度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聯合評鑑評鑑總報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彭淑鈴(2012)。「我在寄養家庭的日子」~結束寄養安置個案之寄養歷程的回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以安、姜兆眉(2016)。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4。
游淑華、姜兆眉(2011)。諮商心理與社會工作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跨專業合作經驗-從社工觀點反思諮商心理專業。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0,24-53。
黃宛玲(2013)。兒少安置機構社工與諮商心理之跨專業合作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黃松林、黃怡慧、郭銀漢(2013)。大者愈優?兒少安置及教養機構大小與評鑑績效相關因素研究。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 (3),135-158。
黃翠紋(2013)。婦幼安全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6)。中華民國 105 年新北市社會事業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sw.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657
葉坤祥(2013)。兒少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的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詹采芸(2014)。生態系統合作之個案研究:以情緒障礙拒學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 (2),127-139。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
劉倩蘋(2014)。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員與生活輔導員合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台中市。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7)。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相關科系對照表。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409&pid=2764
謝秀芬(2005)。社會工作理論的發展與本土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49-74。
謝亞庭(2013)。外展諮商服務開展跨系統合作經驗之行動研究─以勵馨基金會台中市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顏寧(譯)(2011)。Sharan B Merriam著。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台北:五南。

英文部份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Glaser, B. G., &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Kadushin, A. & Martin, J. (1988). 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 NY: Pearso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xwell, J. A. (2005).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Yin, R. K. (2009)。個案研究法:方法與設計。台北:五南。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