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800332200
DOI 10.6846/TKU.2018.00470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學習共同體的協同學習對七年級學生之學習成效研究─以數學素養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Outcom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f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An Analysis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李麗華
研究生(英文) Li-Hwa Lee
學號 70575015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6
論文頁數 13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儒傑
委員 - 林吟霞
委員 - 陳瑞貴
關鍵字(中) 學習共同體
協同學習
數學素養
關鍵字(英) Learning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athematical litera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主要為下列四項:
一、最根本的教育改革必須由教師做起;
二、PISA的數學測驗結果所帶來的省思;
三、彰顯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理念與教學實務之結合;
四、實踐十二年國教強調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究運用學習共同體的協同學習對七年級學生數學素養方面的學習成效,以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25人,運用學習共同體的協同學習融入數學教學以進行教學實驗;控制組共27人,則實施傳統講述式教學法。
    本研究方法分為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兩部分,量化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質性研究則運用各種質性表單蒐集質性資料並加以探討。量化研究工具有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及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所得結果採用套裝軟體SPSS20.0版進行統計上的分析;質性研究工具包括共同備課記錄表、同儕觀課回饋單、公開授課自評表、學生文字回饋單。結合此兩種研究方法,以瞭解學生在數學素養的學習成效、數學學習態度以及對於協同學習的感受,並透過與夥伴教師的討論及其回饋以進行研究者的個人反思。根據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協同學習並未顯著提升七年級學生在數學素養上的學習成效。
二、協同學習並未顯著提升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
三、接受協同學習融入數學教學的七年級學生,其數學素養與學習態度之間並
    無顯著相關。
四、協同學習對於高分群及中分群學生在數學素養上的學習成效具有顯著的正
    向影響。
五、協同學習對於低分群學生具有鼓勵作用。
六、學生的學習習慣非短期可變。
關鍵字:學習共同體、協同學習、數學素養
英文摘要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is research are: 
1.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ation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eachers. 
2.	The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PISA brings the reflection.
3.	The combination of ideas of 12-year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and teaching practice need to be highlighted. 
4.	This research practices the emphasis on of core literacy of 12-year Education in class teach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outcom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were the students from two classe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25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the pedagogy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 27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didactic i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took quantitative analysis as well as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kinds of qualitative form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cludes the literacy-base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es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mathematical learning attitude. All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oftware package SPSS 20.0.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includes the records of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self-evaluation of open lesson, and word feedback from students. They were analyzed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two approaches are combin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and perception towar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nd peer feedback, the instructor had her reflection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7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7th 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3.	Among those 7th grade students who were instructed with the pedagogy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mathematical literacy and learning attitude.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high-scored and medium-score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of mathematics literacy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5.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as encouraging effect on lower-scored students.
6.	Learners’ learning habits couldn’t be changed in a short perio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目次……………………………………………………………………………….vii
圖目次………………………………………………………………………………..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的實施方式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數學素養的意涵與相關研究…………………………………………23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0
第四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43
    第五節 實驗處理 ……………………………………………………………..43
第六節 研究工具 ……………………………………………………………..46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協同學習法對學生數學素養之影響…………………………………55
    第二節 協同學習法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64
    第三節 數學素養、學習態度之相關的分析及討論…………………………80
    第四節 質性資料的探討……………………………………………………....8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106
附錄一、「學習共同體之協同學習融入數學教學」 研究之家長同意書………113
附錄二、數學素養試題(預試版) …………………………………………………114
附錄三、數學素養試題(前測) ……………………………………………………119
附錄四、數學學習態度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123
附錄五、數學學習態度量表………………………………………………………124
附錄六、公開授課學習單…………………………………………………………126
附錄七、共同備課記錄表…………………………………………………………128
附錄八、同儕觀課回饋單…………………………………………………………129
附錄九、公授開課自評表…………………………………………………………130
附錄十、學生文字回饋單………………………………………………………… 131
附錄十一、各主題學習單…………………………………………………………132

表目次
表2-1-1  單元型課程與計畫型課程之比較………………………………………15
表2-1-2  協同學習與合作學習之比較……………………………………………19
表2-1-3  學習共同體在數學領域實施的相關研究………………………………20
表2-2-1  數學素養的五項能力……………………………………………………29
表2-2-2  數學教學法與數學素養之相關實徵研究………………………………33
表3-1-1  實驗設計模式……………………………………………………………39
表3-5-1  協同學習分組表…………………………………………………………44
表 3-6-1  雙向細目分析表(預試版)……………………………………………….47
表3-6-2  數學素養試題的試題分析表……………………………………………49
表3-6-3  雙向細目分析表(正式版)………………………………………………..50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摘要表……………………………………………………………………55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之敘述統計表…………………56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後測」的共變數分析…………56
表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迴歸係數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7
表4-1-5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分群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之敘述統計表………….57
表4-1-6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後測」的共變數分析….58
表4-1-7  實驗組與控制組中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迴歸係數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8
表4-1-8  實驗組與控制組中分群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之敘述統計表………….59
表4-1-9  實驗組與控制組中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後測」的共變數分析….59
表4-1-10 實驗組與控制組低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迴歸係數
         同質性檢定摘要表………………………………………………………60
表4-1-11 實驗組與控制組低分群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之敘述統計表………….60
表4-1-12 實驗組與控制組低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後測」的共變數分析….61
表4-1-13 實驗組高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61

表4-1-14 實驗組中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樣本t檢定……………………………………………………………….62
表4-1-15 實驗組低分群「數學素養導向試題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63
表4-2-1  數學學習態度之相依樣本t檢定 …………………………………….. .65
表4-2-2  實驗組高分群「數學學習態度」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65
表4-2-3  實驗組中分群「數學學習態度」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66
表4-2-4  實驗組低分群「數學學習態度」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67
表4-2-5  數學學習態度之「數學信念」的相依樣本t檢定……………………..68
表4-2-6  實驗組高分群「數學信念」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68
表4-2-7  實驗組中分群「數學信念」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69
表4-2-8  實驗組低分群「數學信念」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0
表4-2-9  數學學習態度之「數學信心」的相依樣本t檢定……………………..71
表4-2-10 實驗組高分群「數學信心」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1
表4-2-11 實驗組中分群「數學信心」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2
表4-2-12 實驗組低分群「數學信心」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3
表4-2-13 數學學習態度之「學習過程」的相依樣本t檢定…………………….74
表4-2-14 實驗組高分群「學習過程」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4
表4-2-15 實驗組中分群「學習過程」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5

表4-2-16 實驗組低分群「學習過程」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6
表4-2-17 數學學習態度之「學習慾望」的相依樣本t檢定……………………..77
表4-2-18 實驗組高分群「學習慾望」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7
表4-2-19 實驗組中分群「學習慾望」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8
表4-2-20 實驗組低分群「學習慾望」前測、後測之敘述統計表及
         相依樣本t檢定………………………………………………………….79
表4-3-1  相關係數的分析結果標準…………………………………………….....80
表4-3-2  數學學習態度各向度與數學素養之相關係數摘要表………………….81

圖目次
圖2-1-1  近側發展區(ZPD) ……………………………………………………….13
圖2-1-2  學習成立的要件 ………………………………………………………...18
圖2-2-1  數學素養關係架構圖 …………………………………………………..27
圖 2-2-2  Pugalee數學素養模型 ………………………………………….……...32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7
圖3-3-1  研究步驟甘特圖…………………………………………………………40
圖3-3-2  研究流程圖 ……………………………………………………………..42
圖3-5-1  小組協同學習座位配置圖 ……………………………………………..44
圖3-5-2  協同學習實施方式流程圖 ……………………………………………..4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方德隆(2013)。從國民基本能力到核心素養:課程發展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
    236,17-28。
邱守榕(1990)。「數學教育合作研究計劃」第二階段的重點規劃。科學發展月刊,
    18(2),137-149。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Berk L. E. &
    Winsle A. )。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李維(譯) (1998)。思維與語言(原作者:Vygotsky, L.S. )。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8)
李坤崇(2011)。大學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意涵及其建置。教育研究月刊,211,
    114-126。
沈盛圳、林文生、林秋蕙、柯華崴、陳欣儀、陳麗華、…簡菲莉(2013)。學習共
    同體─台灣初體驗。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靜怡(2012)。實施以臆測為中心的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數學素養能力影響之合作
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淑英(2016)。國中英語教學以學習共同體為課室風景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
    臺北市。
吳松錡(2015)。學習共同體教學對高一學生在數學排列組合單元的學習成效之影
    響─以台中市某高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宋信融(2013)。以《數學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進行合作學習提升數學素養之
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周浩群(2012)。以臆測融入數學教學對高三生數學素養的展現情形之行動研究─
    以機率與統計(Ⅱ)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 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第五期。取自http://12cur.
    http://12cur naer.edu.tw/category/post/298
林清山(譯) (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臺北市:
    遠流。
林寶山、何美慧、康春枝、簡成熙、陳淑嬌、方德隆、梁瑞安、陳淑敏、黃昌誠、
    陳枝烈、莊勝義、蘇永明(譯) (2013)。民主與教育(二版)(原作者:Dewey, J.)。
    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16)
洪裕宏(2008)。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1-S-010-001)。
臺北市:國立陽明大學。
洪梅芳(2017)。融入心智圖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姜曉平、陳滔娜(2008)。解讀杜威教育理論中的「民主」內涵。學海,6,91-94。
紀藶珊(2015)。學校推動精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學習共同體為焦點
    。靜宜大學,臺中市。
陸昱任(2005)。論數學素養之意涵及小學階段評鑑工具之開發(未發表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陸昱任、譚克平(2006)。論數學素養之意涵。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
    討會(頁1094-1096)。台北市:論文彙編-短篇論文-壁報展示-上傳編號173。
陳昇飛(2004)。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建構主義在數學教育上的再思。台中師院學報,18(2),71-87。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
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SC95-2511-S-003-001)。台南:致遠管理學院。
陳信智(2010)。Vygotsky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啟示。周
    新富(主持人),無主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生教育學術論壇
    (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伯璋(2010)。臺灣國民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發展之關係。課程研究,5(2),
1-26。
陳雅慧(2012)。基北區/用數學思考,聰明過生活─林福來談數學素養。親子天
    下雜誌,39。
陳凱謙(2014)。學習共同體之課堂教學模式「協同學習法」對國中八年級學生數
    學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徐右任(2008)。數學教學信念和學習態度的提升與轉變:以「遊戲教學法」為例。
    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5。  
莊青倫(2012)。以臆測為中心的數學探究教學下探討國中生數學素養的行動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s://www.
k12ea.gov.tw/97_sid17/970911數學課程綱要修訂(單冊).pdf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2)。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素養研究計畫。取自
    http://tame.tw/old/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6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
/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十二年國教數學領域課程綱要 (草案)。取自https://www.
    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7/pta_10147_1655251_02807.pdf
教育部教育Wiki(2018)。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取自http://pedia.cloud.edu.
tw/Entry/Detail/?title=%E5%8D%81%E5%A4%A7%E5%9F%BA%E6%9C%A
C%E8%83%BD%E5%8A%9B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2018a)。大家談素養。取自http://literacytw.naer.
    edu.tw/newsdetail.php?REFDOCID=0mmu87q3xwomx7d1&PageNO=1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2018b)。五大素養與教師專業素養,取自http://
    literacytw.naer.edu.tw/five.php?REFDOCID=0m8mpdw6gr8lgj9g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世忠(201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堯卿(2013)。一位高中教師對「學習共同體」的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
    2(3),63-64。
張簡鈺靜(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應用學習共同體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
    大學,屏東市。
梁學政(2013)。資訊公開紛爭解決機制之研究─以教育之公共性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許凱筑(2014)。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對話為
    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許至農(2014)。數學素養評量試題工作坊。取自http://pisa.math.ntnu.edu.tw/ 
attachments/article/984/math%20pisa.pdf

黃郁倫(2011)。借鏡日本: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學習共同體的革命。親子天下
    雜誌,24。
黃郁倫、鍾啟泉(譯) (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
    臺北:天下。
黃郁倫(譯) (2013a)。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褔(原作
    者:佐藤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譯) (2013b)。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遠見天
    下文化。
黃雅雲(2011)。高中數理資優學生數學素養能力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政傑(2013)。學習共同體風起雲湧。師友月刊,552,1-4。
黃友初(2013)。歐美數學素養發展狀況簡述。收錄於李國偉、黃文璋、楊德清、
    劉柏宏(編著),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素養研究計劃結案報告
    (頁195-234)。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
黃慶豐(2014)。教師運用探究教學以發展小學學生的數學素養-以PISA的情境
    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振富(2013)。學校生活教育在「學習共同體」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
52-57。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游自達、林素卿(2014)。整合學習共同體於差異化教學的改革。師資培育與教
師專業發展期刊,7卷1期,23-45頁。
單文經(2014)。杜威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闡釋。教育研究月刊,241,122-138。
游自達(2016)。數學素養之意涵與其變遷。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 
     5,4。                
程遠茜(2016)。PISA 2015:數學、科學全球第4、閱讀滑落第23,台灣學生欠
    實作能力。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977
楊淑容(2016)。學習共同體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
    東大學,屏東市。
維基百科(2018)。台灣教育改造,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
BA%E7%81%A3%E6%95%99%E8%82%B2%E6%94%B9%E9%9D%A9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8)。關於PISA計畫概述。取自http://pisa.nutn.edu.tw/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幼兒教保研究期刊,7,10。
蔡清田(2013a,5月)。從課程學理基礎論國民核心素養研究的重要性。發表於
2010年「現代公民素養教育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 
蔡清田(2013b,6月)。從課程學理論公民核心素養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發表於「培育澳門廿一世紀公民-核心素養」國際研討會。澳門大學。  
蔡其霖(2012)。不同題目表徵呈現的二元一次方程式題型對國中二年級學生的
    解題表現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玉卿(2012)。杜威芝加哥實驗學校道德實踐課程之探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5(1)
    ,1-28。
趙苓菓(2014)。以學習共同體模式改善國中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臺中市。
劉柏宏(2016)。 從數學與文化的關係探討數學文化素養之內涵 ─理論與案例分
    析。臺灣數學教育期刊,3(1),55-83。
歐用生(2012)。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8。
潘慧玲、李麗君、黃淑馨、余霖、薛雅慈(2014)。學習領導下的學習共同體1.1版。臺北市: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
盧瑜(2011)。教育即溝通─讀「民主主義與教育」有感。教育探索,191,11-13。
鍾啟泉(譯) (2003)。課程與教師(原作者:佐藤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鍾啟泉(譯) (2004)。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原作者:佐藤學)。北京市:教育科
    學。
鍾啟泉(譯) (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
    東師範大學。
謝惠萍(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臺中市。
簡民峰(2016)。VEE圖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國二學生數學素養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二、英文部分                  
Bodrova, E. & Leong, D. J.(1996).Tools of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hio: Merrill.
Crowther, G. (1959). 15 to18: 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London, UK: 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Dewey, J. (1896). The university school. University Record, I(32), 417-419.
Kouba, V. L., Champagne, A. B., Piscitelli, M., Havasy, M., White, K., & Hurley, M. (1998). Literacy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tandards: Communication and reasoning. Report Series 3. 14.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417396)
Krutetskii, V. A. (1976).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as abilities in school childre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ilpatrick, J., Swafford, J., & Findell, B. (Eds.) (2001). Adding it up: 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Kennedy, K. J. (2010, November). Issues on Transformation among Ideas of 
Curriculum Reform, Textbooks and Classroom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ng Kong.「2010東亞地區課程改革脈絡下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Malewski, E. (Ed. )(2010). Curriculum studies handbook-The next moment. N. Y. : Routledg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9). Everybody count: A report of nation on the futur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1). Adding it up: 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iss, M. (2003).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an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The Danish
    KOM Project. In A. Gagatsis & S. Papastavridi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15-124). Athens, Greece: 
    The Hellenic Mathematical Society and Cyprus Mathematical Society.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Measure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 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Paris: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3).The PISA 2003
    assessment framework - Mathematics, reading ,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Paris, France: Author.
OECD (2006). Assessment scientific, reading and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framework for PISA 2006. OECD,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0). PISA 
    2012 mathematics framework. Paris, France: 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 //www. oecd. org/pisa/pisaproducts/46961598. pdf.
OECD (2013). PISA 201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problem solving and financial literacy. Paris, France: 
    Author. doi: 10. 1787/19963777。
Pugalee D. K. (1999). Constructing a model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e Clearing House, 73(1), 19-22.
Steen, L. A. (1990). Numeracy. Daedalus, 119(2), 211-231.
Stoessiger, R.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numeracy. In W. Morony & 
P. Brinkworth (Eds.), Springboards into numerac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Numeracy Conference 4-5 October 2002 (pp. 47-51).
    Adelaide SA, Australia: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Skalicky, J. (2004). Quantitative literacy in a reform-based curriculum and 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RE. Annual Conference Melbourne,
    Australia.
Schoenfeld, A. H. (2007). What is mathematical proficiency and how can it be assessed? In A. H. Schoenfeld (Ed.), Assessing mathematical proficiency (pp. 59-73). 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d, C.,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