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700465900
DOI 10.6846/TKU.2017.00568
論文名稱(中文) 蘇門詞人「主體意識」與詞作「文人化」現象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of Su Shi and “Literati Stylization” of Ci Poem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林玉玫
研究生(英文) Yu-Mei Lin
學號 897010038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15
論文頁數 22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劉少雄
委員 - 崔成宗
委員 - 林佳蓉
委員 - 林淑貞
關鍵字(中) 蘇軾
蘇門
創作主體
主體意識
階層意識
文人化
關鍵字(英) Su Shi
The students of Su Shi
writing subject
subject consciousness
stratum consciousness
Literati Styliz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詞本是一種民間文學,後來開始有許多文人創作,並產生了漸進式的變化,使之逐漸脫離民間的風格與內容。像這樣一種文體進入到文人手中,而產生變化的過程,我們往往稱之為「文人化」。然在過去相關詞體的研究中,文人化一詞較不常見,常與詩化、雅化等詞混用,「文人化」之意義往往不甚明確。但既然有了「文人化」一詞,表示其自有與詩化、雅化不同之處。要明白其範疇,除了探討其作品是如何變化之外,更須回到文人本身的「創作主體」,以及共時性的「文人」群體,探究他們的階層意識對於創作,亦有深刻之影響。
      本文以顏師崑陽所提出的「創作主體復位」與「文學家的三重情境」理論作為基礎,以及在詞史中,詞作不斷變化的關鍵之處等,定義詞體之文人化。這是一種漸進的過程,首先詞初步之文人化,作者不僅要是文人,還必須能以詞抒情言志,自敘經驗,但此時之經驗多為常民意識的發用。而後發展到第二個層次,是不僅書寫常民意識,也有文人階層意識的題材與經驗。最後,第三個層次是形成有關詞體的文體理論,呈現出文人審美觀。而蘇軾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李之儀、張耒等蘇門詞人,正是將詞發展到第二階段與促成最終階段的關鍵。
       此一關鍵主要表現在三個部分:一是蘇軾與蘇門詞人創作的題材或主題,從過往代言或自敘性質的豔情類型化題材,轉向自敘身為文人階層才有的經驗,包含「貶謫不遇」、「隱逸」、茶禪等「生活美學」部分;二是較為明顯的改變詞體之用途,使詞一開始多為「娛賓遣興」之用,擴大作為應酬交流、抒情言志等功用;三是注意到詞體之應然、本質的定位,於是產生了相關的詞評或詞論,對詞體都是「尊體」的態度,也讓詞體成為文人正式肯定的文學。
英文摘要
Ci Poems is a kind of Folk Literature, then many literati write 
and change it  gradually, So that Ci Poems gradually out of folk style  and content.This process can be call “Literati Stylization”. In the past, Related research of Ci Poems,about “Literati Stylization” 
is rare, and often mix it’s definition up with“ Poetry Stylization” 
or “refinement  Stylization”. But those definition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The category of “Literati Stylization” should be delimited, besides study Ci Poems of literati, we should be retuned to “writing subject” and “stratum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i, study their impact on Ci Poems.
     This research basic on Dr. Kun-Yang Yen put forward the theories:“Consciousness of writing subject return”and “Three existent  situation of literati”, also Observed the key point of transformation of Ci Poems in song dynasty, defined what is“Literati Stylization”of Ci Poems.It’s a progressive process, The first stage, writers are  literati and written experience of themselves or express emotions,in  this period, literati usually written about their “Ordinary people 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stage, literati start  written about  “literati stratum consciousness”in  Ci Poems. The final stage, the literary theory of Ci Poems formed,showed the aesthetics of literati  stratum.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ge of “Literati Stylization”, 
Su Shi, Huang Ting-Jian, Chao Bu-Zhi, Qin Guan, Zhang Lei,Li Zhi-Yi, they are key persons. 
     Those six literatis changed three things: first, they changed 
theme of Ci Poems, before Su Shi, literati usually written about 
romance, and  written for women or about “Ordinary people 
consciousness” ,Su Shi and his studentstart written about theme 
of their “literati stratum consciousness”, including “relegating”,
“seclusion”,“life aesthetics of literati”. Second, Su Shi and his 
student extended the function of  Ci Poems,it can be used for express emotions, Express Aspirations, presentation, responsory. Third, they paid attention to the position of Ci Poems, and discussed about Ci Critics, made the position of Ci Poems become more loftly, and made more literati recognize Ci Poem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的導出……………………………………………………………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5
    一、「文人化」與「主體意識」基本觀念來源 ……………………………5   
    二、與文人化相關之文獻回顧………………………………………………7
        (一)以作品現象為主之研究…………………………………………8
        (二)以創作主體為主之研究…………………………………………9
        (三)兩者兼具之研 …………………………………………………11
    三、與蘇門相關之文獻回顧 ………………………………………………12
        (一)蘇門群體的綜合性研究 ………………………………………13
        (二)蘇門詞人研究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6
    一、過往「蘇門」範疇的組成與差異 ……………………………………16
    二、「蘇門詞人」之範疇……………………………………………………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6
第二章  「文人化」之義涵…………………………………………31
  第一節  「文人化」的定義 …………………………………………………31
    一、何謂「文人」 …………………………………………………………31
        (一)士階層的起源與成型 …………………………………………32
        (二)文人之起源與成型 ……………………………………………38
        (三)文人與士合流後的發展 ………………………………………42
        (四)宋代文人概況 …………………………………………………45
    二、何謂「文人化」 ………………………………………………………46
  第二節  「文人化」與「以詩為詞」、「詩化」、「雅化」之辯證關係 ……52
    一、「以詩為詞」之義涵……………………………………………………52
    二、「詩化」之義涵…………………………………………………………55
    三、「雅化」之義涵…………………………………………………………58
    四、文人化、以詩為詞、詩化、雅化之異同 ……………………………61
第三章  蘇軾與蘇門詞人的文人詞創作……………………………65
  第一節  文人悲歌之抒發:貶謫與不遇 ……………………………………69
    一、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紛擾 ………………………………………………70
        (一)宋代的黨爭與文字獄 …………………………………………70
        (二)蘇軾與蘇門詞人經歷的黨爭 …………………………………72
    二、貶謫與不遇的文人心境 ………………………………………………75
        (一)歷代書寫士人不遇與貶謫經驗之文學 ………………………75
        (二)蘇軾與蘇門詞人詞作中的貶謫心境 …………………………77
  第二節  文人進退之抉擇:仕宦與隱逸 ……………………………………85
    一、北宋文人積極的仕宦觀 ………………………………………………85
    二、隱逸傳統的發展 ………………………………………………………88
    三、蘇軾與蘇門詞人詞作之隱逸觀 ………………………………………92
        (一)被動性的隱逸 …………………………………………………93
        (二)蘇軾與蘇門詞人化被動為主動的「心隱」觀 ………………96
            1、歸田忘世:對陶淵明的嚮往…………………………………97
            2、漁隱忘機:對張志和的應和 ………………………………100
  第三節   文人生活的呈現:茶、禪之清淡生活美學 ……………………103
    一、飲茶題材的改變:繁華娛樂與政治行為、優雅品味………………103
    二、禪的文人化與滲入文人生活…………………………………………106
  第四節   文人化的創作方式 ………………………………………………112
    一、創作主體的內在轉變:文人群的創作主體失位走向復位…………112
        (一)環境因素………………………………………………………114
        (二)文人意識因素…………………………………………………114
    二、詞作形式的外在轉變:語言修辭和風格的變化……………………116
        (一)「白描」轉向「用典」 ………………………………………116
        (二)類型化風格趨向多元風格……………………………………118
第四章  蘇門詞人對詞體功能文人化的推展 ……………………121
  第一節  詞體最初的「衍外效用」和「自體功能」:娛賓與遣興 ………122
    一、詞「娛賓」之「衍外效用」…………………………………………125
    二、詞體中「遣興」與「吟詠情性」之義涵……………………………130
  第二節   詞「自體功能」的開拓:抒情與言志 …………………………135
    一、蘇門擴展的詞自體功能:「抒情」 …………………………………135
        (一)蘇軾詞「情」的改變…………………………………………135
        (二)蘇門詞「抒情」的繼承與發展………………………………138
    二、蘇門詞人對詞「自體功能」的擴展:言志 ………………………141
        (一)蘇軾的「以詞言志」 ………………………………………144
        (二)黃庭堅、晁補之的「以詞言志」 …………………………146
  第三節  詞體之「衍外效用」:贈答與唱和………………………………147
    一、贈答詩、唱和詩之源流 ……………………………………………149
        (一)贈答詩之源流 ………………………………………………149
        (二)唱和詩之源流 ………………………………………………151
    二、贈答詞與唱和詞之源流 ……………………………………………153
    三、蘇門詞人對詞之唱和、贈答的推展 ………………………………154
        (一)蘇門贈答詞、唱和詞在文人應酬間的「衍外效用」 ……156
        (二)蘇門贈答詞、唱和詞在情感交流方面的「衍外效用」 …158
第五章   蘇門詞人之詞論對文人化的意義 ……………………161
  第一節  蘇軾與蘇門詞人論詞之分歧 ……………………………………164
    一、詩詞是否有別 ………………………………………………………164
    二、詞應「協律」 ………………………………………………………167
    三、詞之風格應「婉約」 ………………………………………………168
  第二節  蘇軾與蘇門詞人論詞之共相 ……………………………………170
    一、皆肯認「創作主體復位」 …………………………………………170
    二、皆對詞體採「尊體」態度 …………………………………………173
  第三節  蘇門詞論對後來詞體規範之影響 ………………………………175
    一、「創作主體復位」後引領了「典範」與「類體」論述……………175
    二、從「音樂文學」走向「文學」 ……………………………………176
    三、對「雅」的崇尚 ……………………………………………………177
第四節  蘇門詞論在文人化中的意義 ………………………………………178	
    一、促使文人意識提升詞體內涵 ………………………………………178
    二、詞體成為文人正式肯定的文學 ……………………………………179
第六章  結論………………………………………………………187
    一、題材與主題的擴充:詞之殊題、殊意、自敘化 …………………187
    二、詞體功用的拓展:「自體功能」與「衍外效用」的增加…………191
    三、詞體理論的初構 ……………………………………………………193
參考書目……………………………………………………………195
附錄:蘇軾與蘇門詞人「文人化」詞作一覽表…………………207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

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3
(漢)孔安國《尚書注疏》,浙江大學圖書館館藏乾隆預覽本《四庫全書薈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魏)何晏注:《論語注疏》,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晉)郭象注《莊子注》,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
(清)焦循:《論語補述》,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收錄《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班固:《漢書》,收錄《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三國)劉邵:《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南朝宋)范燁:《後漢書》收錄《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齊)魏收:《魏書》,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楊仲良:《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元)脫脫:《宋史》,收錄《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收錄《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064年

子部
(漢)王充撰,陳蒲清點校:《論衡》,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8月
(唐)崔令欽撰,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
(宋)陶穀:《清異錄》,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
(宋)李昉:《太平廣記》,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文瀾閣本《欽定四庫全書》
(宋)沈括:《夢溪筆談》收入《歷代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3月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蔡絛撰,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
(宋)趙令畤:《侯鯖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年10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3月
(清)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集部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後蜀)趙重祚編,沈祥源、傅文生注:《花間集新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宋)柳永:《樂章集》,收入朱祖謀編:《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
(宋)張先撰,吳熊和、沈松勤校注:《張先集編年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宋)劉邠《中山詩話》,收錄(清)何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宋)陳世脩:《陽春集‧序》,見馮延巳《陽春集》,《四印齋所刻詞》
(宋)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宋)蘇軾《東坡樂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據元延七年葉曾雲間南阜草堂刻本影印,1957年8月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校註:《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全集》,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
(宋)蘇轍:《欒城後集》,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宋)黃庭堅撰,馬興榮、祝振玉校注:《山谷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
(宋)黃庭堅撰,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宋)晁補之撰,喬力校注:《晁補之詞編年箋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3月
(宋)晁補之:《雞肋集》,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宋)張耒撰,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收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李清照撰,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向子堙撰,王沛霖、楊鍾賢校注:《酒邊詞箋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6月
(宋)邵浩:《坡門酬唱集》,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文瀾閣本《欽定四庫全書》
(宋)汪莘:《方壺詩餘》,收入朱祖謀編:《彊村叢書》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5月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1月
(宋)張炎:《詞源》,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1月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四庫叢刊初編》,據景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明弘治刊本影印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0月
(清)王夫之等人撰,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1月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收錄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清)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謝章鋌撰,劉榮平編:《賭棋山莊詞話校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清)黃氏:《蓼園詞評》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1月
(清)陳廷焯撰,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11月
(清)王國維撰,徐調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訂:《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邵祖壽:《張文潛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29年
王重民編:《敦煌曲子詞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年12月
金啟華、張惠民、王恒展、張宇聲、王增學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
鄧子勉編:《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匯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孫克強編:《唐宋人詞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二、近人著作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8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水照:《蘇軾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2月
王曉驪:《唐宋詞與商業文化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8年2月
木齋:《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收入《朱自清全集》,杭州: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2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6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3月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6月
(日)村上哲見:《唐五代北宋詞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沈家莊:《宋詞的文化定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李世忠:《北宋詞政治抒情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1月。
阮忠:《宋代四大詞人群落及其詞風演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7月
吳梅《詞學通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4月
祈立峰:《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6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
徐培均:《秦少游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
馬東瑤:《蘇門六君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許芳紅:《南宋前期詩詞之文體互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3月
崔海正:《宋詞研究述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崔海正主編,高峰著:《唐五代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
崔海正主編,劉靖淵、崔海正著:《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黃瑞祺:《意識形態的探索者:曼海姆》,臺北:允晨文化,1982年
黃文吉:《黃文吉詞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11月)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4月
陳中林、徐勝利:《蘇門詞人群體概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王德民、朱易安、劉尊明、李翰、張明非撰,張明非主編:《唐詩宋詞專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
張峰屹:《西漢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4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曾棗莊:《李之儀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楊海明:《唐宋詞史》,收入《楊海明詞學文集》,杭州: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楊勝寬:《蘇軾與蘇門文人集團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鄧子勉編:《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1年7月
葉嘉瑩:《詞學新詮》,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年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照花前後鏡: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鞏本棟:《唱和詩詞研究——以唐宋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8月
劉少雄:《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銓》,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劉培:《兩宋辭賦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劉華民:《宋詞詩化現象探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
劉毓盤:《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4月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7年
鄧紅梅撰:《詩詞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
韓華:《李之儀及其詩詞研究創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0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3月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2016年4月
龔鵬程:《生活的學問》,臺北:立緒文化,1981年9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2月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臺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5月
(英)戴維‧賈里(David Jary)、朱莉婭‧賈里(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Sociology),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年
(荷)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三、專書或會議論文

吳璧雍:〈人與社會—文人生命的二重奏:仕與隱〉,收錄《中國文化新論‧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2月
張惠民:〈蘇門論詞與詞學的自覺〉,收錄《宋代詞學資料匯編》,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收錄《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李翰:〈魏晉六朝用典論及沈約「三易」說的批評史意義〉,收錄黃霖、周興錄主編:《視角與方法——復旦大學第三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8月

鄧子勉:〈論山谷詞〉,收錄黃君主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集》,南昌: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收錄《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收錄《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2年5月
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收錄《史林雜識初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3年2月

四、期刊論文

卓清芬:〈「以詩為詞」的實踐:談晏幾道《小山詞》的「詩人句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第4期
梅家玲〈論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的美學特質〉,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1995年4月
陳慶容:〈蘇軾與蘇堅之情誼研究〉,《新亞論叢》第12期,2001年
黃雅莉〈李之儀詞學觀在宋代詞論中的位置〉,《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
程國賦:〈論三言二拍嬗變過程中所體現的文人化創作傾向〉 ,《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02期
張玉璞:〈宋詞中的佛因禪緣〉,《齊魯學刊》,2007年1月
張高評:〈破體與創造性思維〉,廣東:《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劉少雄:〈黃庭堅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6年第6卷第2期,頁53—83。
劉慶雲:〈江西派之詞學觀論略〉,《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2期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顏崑陽:〈談詩歌用典的價值與方式〉,《南廬詩刊》第9期,1986年7月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
蕭麗華:〈唐代僧人飲茶詩研究〉,臺北: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2009年11月
蕭麗華:〈中日茶禪的美學淵源〉,《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2006年12月

五、學位論文

王秀珊:《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
徐宇春:《蘇軾唱和詩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陳慷玲:《宋詞「雅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黃智群:《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蓋琦紓:《蘇門與元祐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的選體心理與詞情特質探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蒲政:《蘇軾唱和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鄭慧敏:《北宋雅詞之美學面向研究——以清、淡、閒為核心的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
蕭綺慧:《蘇門四學士與蘇軾交遊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