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607055000
DOI 10.6846/TKU.2016.00446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低年級學童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之 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Mother between Parenting Expectations and Work Valu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葉曉菁
研究生(英文) Hsiao-Chin Yeh
學號 60269050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2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郭瓈灩
委員 - 魏秀珍
委員 - 區雅倫
委員 - 宋鴻燕
關鍵字(中) 教養期望
工作價值觀
關鍵字(英) Parenting Expectation
Work Valu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市317位育有國小低年級子女之在職母親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教養期望量表以及工作價值觀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下:
1.母親教養期望的重視程度為中上程度,依序為「品格及能力期望」、「人際互動期望」、「未來成就期望」、「學期成績期望」。
2.母親工作價值觀個體構面及環境構面的重視程度為中上程度,依序為「成就」、「支持/管理因素」、「自我實現」、「獨立」、「理念使命」、「關 係/人際關係」、「工作條件/基本要素」。
3. (1)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低年級學童母親,其教養期望有顯著差異。
  (2)不同年齡、教育成、職業之國小低年級學童母親,其工作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4. (1)母親整體教養期望與整體工作價值觀呈中度正相關。
(2)母親教養期望各層面與工作價值觀各層面呈低度正相關。
5. (1)母親工作價值觀各層面對教養期望有預測效果。
 (2)母親愈重視「工作條件/基本要素」工作價值,「學期成績期望」愈高。
(3)母親愈重視「工作條件/基本要素」、「支持/管理因素」工作價值,「未來成就期望」愈高。
(4)母親愈重視「關係/人際關係」、「成就」、「管理因素」工作價值,「人際互動期望」愈高。
(5)母親愈重視「成就/自我實現」、「支持/管理因素」工作價值,「品格 及能力期望」愈高。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expectations and working values of Mothers’. The participants were 317 working mothers whom raised children at the lower elementary grades. The data was collected and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nstruments adopted by the researcher in the study consisted of the parenting expec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working valu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22.0 (SPSS 22.0) for Windows to deal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oderate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Mother's parenting expectation is moderate as desired in ordering: "character and capability expectations", "interpersonal expectations," "future success expectations", and "achievement expectations".
2.	Mother’s work value of the personal-side factor and environment-side factor is moderate as desired in ording: “achievement”, “support/management factors”, “self-realization”, “independence”, “philosophy mission”, “Relations/relationships”, and “working conditions/basic elements”.
3.(1) The work value hav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 Mothers with the difference of age, education levels, and occupations.
(2) The parenting expectation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 Mothers with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ion levels
4.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all parenting expectations and overall work value for Mothers, but the correlation is moderate.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expectations in all levels and work value in all levels for Mothers, but the correlation is low.
5. (1) Mothers’ work value in all levels have predictive effects on parenting expectations.
(2) More emphasis on importance of "working conditions/basic elements" work value, the " achievement expectation" is higher for Mothers.
(3) More emphasis on importance of "working conditions/basic elements" and “support/management factors “work value, the "future success expectation" is higher for Mothers.
(4) More emphasis on importance of " Relations/relationships",”achievement” and “management factors“ work value, the "interpersonal expectation" is higher for Mothers.
(5) More emphasis on importance of “achievement / self-realization“ and " support/management factors" work value, the "character and capability expectation" is higher for Moth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s discussed and proposed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for people who might do the relevant practical consultant or further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養期望 07
第二節	工作價值觀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34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3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之現況分析 38
第二節	不同背景母親在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之差異分析 43
第三節	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分析 70
第四節	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之預測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0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83
西文文獻 85
附錄
附錄(一)教養期望量表使用同意書 91
附錄(二)工作價值觀量表使用同意書 92
附錄(三)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關係問卷 93
表次
表2-2-1工作價值觀構面因素內涵 20
表2-2-2國內外工作價值觀相關研究 22
表3-3-1全體問卷回收情形 27
表3-3-2母親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表 28
表3-3-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 28
表3-4-1職業分類表 29
表3-4-2教養期望量表各向度與題目分配表 30
表3-4-3工作價值觀量表各向度與題目分配表 31
表4-1-1教養期望量表各題得分之分布表 39
表4-1-2教養期望之層面分析摘要表 40
表4-1-3工作價值觀量表各題得分之分布表 41
表4-1-4工作價值觀個體面向之層面分析摘要表41
表4-1-5工作價值觀環境面向之層面分析摘要表 42
表4-2-1不同年齡母親之教養期望差異分析摘要表 43
表4-2-2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教養期望差異分析摘要表 45
表4-2-3不同職業類別母親之教養期望差異分析摘要表 46
表4-2-4不同年齡母親之教養期望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47
表4-2-5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教養期望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48
表4-2-6不同職業類別母親之教養期望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49
表4-2-7不同年齡母親之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51
表4-2-8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52
表4-2-9不同職業類別母親之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54
表4-2-10不同年齡母親之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56
表4-2-11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57
表4-2-12不同職業類別母親之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59
表4-2-13不同年齡母親之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 61
表4-2-14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62
表4-2-15不同職業類別母親之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63
表4-2-16不同年齡母親之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65
表4-2-17不同教育程度母親之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66
表4-2-18不同職業類別母親之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差異分析摘要表(修訂)68
表4-3-1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個體層面之積差相關係數表 71
表4-3-2母親教養期望與工作價值觀環境層面之積差相關係數表 72
表4-4-1母親工作價值觀個體構面預測學期成績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3
表4-4-2母親工作價值觀個體構面預測未來成就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4
表4-4-3母親工作價值觀個體構面預測人際互動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4
表4-4-4母親工作價值觀個體構面預測品格及能力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5
表4-4-5母親工作價值觀環境構面預測學期成績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5
表4-4-6母親工作價值觀環境構面預測未來成就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6
表4-4-7母親工作價值觀環境構面預測人際互動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6
表4-4-8母親工作價值觀環境構面預測品格及能力期望之逐步多元迴歸摘要表 77
圖次
圖3-1-1研究架圖 2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方立音(2010)。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研究:比較新住民與非新住民父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理論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30。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王叢桂(1993)。工作目的價值變遷的探討。測驗與輔導,119,2435-2437。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叢桂(2000)。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王叢桂(2004)。父母職責信念與工作價值觀。應用心理學,22,201-216。
王思峰、徐家偉、陳思伃。工作價值短式量表指導手冊。未出版之工具。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更新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麗君(1986)。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大專畢業在職人員在工作價值觀量表之信效度、常模與價值觀組型。測驗年刊,43,173-188。
呂勝瑛、陳正沛(1983)。研究人員之工作投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台東大學。
侯世昌(2002)。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侯世昌、謝金青、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臺北:五南圖書。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聯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4,39-72。
林惠雅(1998)。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59,72-85。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淑娥(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林慧芬(2013)。家庭型態變遷趨勢對幼兒家長教養望、教養態度與親職角色之影響(計畫研究編號:NAER-100-24-A-1-02-00-3-02)。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3,2-92。
林雅萍、林惠雅(2009)。父母共親職面貌。本土心理學研究,32,41-97。doi:10.6254/2009.32.41。
洪季庭(2004)。高雄市已婚職業婦女成就動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教育大學。
洪秀梅(2006)。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縣:國立台南科技大學。
洪瑞斌、劉兆明(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211-250。
洪睿萍(2001)。壽險業務員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徐畢卿、羅文倬、龍佛衛(1999)。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中文版之信效度研究。護理研究,7 (5),479-489。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雙葉書廊。
柯銀德(2003)。臺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唐先梅(1991)。工作與家庭生活。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合著,
家庭概念(頁182)。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翁淑緣(1984)。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生活形態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6,95-116。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張孟琪(2009)。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瑞村、劉乙儀(2013)。師資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承諾概念模式之建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 (2),123-164。
張慧琴(2009)。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大學。
莊雅雯(1998)。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私立東海大學。
許美瑞(1978)。次級文化影響因素與兒童教養態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梁旅珠(2011)。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臺北:寶瓶文化。
夏林清、游慧卿(1984)。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60,1030-1036。
陳思伃(2012)。工作價值觀因素結構的穩定性及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
陳若琳(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5,51-78。
陳秀蓉(1986)。父母親管教子女的行為,認知互動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台東大學。
陳麗蓮(2007)。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教養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銘宗、劉兆明(1995)。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4,73-103。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與李坤崇(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台南師專學報,20,1-33。
陶惠芬(1999)。專科圖書館館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私立淡江大學。
馮燕、江東亮、田旻立(2013)。台灣大型調查家長教養量表之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
黃秉德(2001)。華人傳統價值觀與組織行為之關係: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研發人員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14,115-153。
黃迺毓(2006)。誰需要家庭教育?載於致遠管理學院主編,「第一屆兒童與家庭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3-20)。高雄市。
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台東教育大學。
黃慈薇(2006)。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黃毅志(1997)。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臺灣地區社經地位(SES)測量之重新考量。侯松茂(編),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頁189-216)。臺東: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5 (1),39-55。
楊國樞、鄭伯壎 (1987)。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49。
楊康臨(2011)。工作與家庭:工作價值與親職行為之探究。輔仁民生學誌,(1),17。
劉宜芳(2010)。母親教養態度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劉慧華(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子女教育期望與才藝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5。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鐘燕宜、紀乃文、陳景元(2008)。銷售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發展與評量。臺大管理論叢,19(1),51-81。
蘇惠君(2000)。管教孩子。載於社會教育司(主編),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頁107-114)。臺北市:教育部。
蔡添旺(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龔蕾(2016)。千禧世代知覺父母信念影響其生涯決定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私立淡江大學。
二、	英文文獻
Arkoff, A. (1991) 。適應與心理衛生(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臺北:大洋。(原著出版於1968)。
Bacon, M. K. & Ashmore, D. M. (1986). A consideration of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parent and their role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In R. D. Ashmore & D. M. Brodzinsky (Eds.), Thinking about the family.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S.D., & Lent, R.W. (Eds.). (2008).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Crokenberg, S.B. (1987). Predictors and correlates of anger toward and punitive control of toddlers by adolescent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58, 964-975.
Chen, X., Liu, M., & Li, L. (2000). Parental warmth, control, and indulg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to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4, 401-419.
Coles, R.L. (2001). The parenting roles and goals of single Black full-time fathers. The Western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25, 101-116.
Crowell, J.A. & Feldman, S.S. (1988). Mothers’ internal models of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developmental status: A study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Child Development, 59, 1273-1285.
Dawis, R. V. (2005). 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n Steven D. 
Brown & Robert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pp. 3-23).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Dawis, R.V., & Lofquist, L.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Enz, C., 1986. Power and Shared Value in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n Arbor, MI: UMI.
Finn, J.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George, J. M., & Jones, G. R. (1997). Experiencing work: Values, attitude, and moods. Human Relation, 50(4), 393-416.
Hershenson, D. B., & Szymanski, E. M. (1992). Career develop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R. M. Parker & E. M. Szymanski (Eds.),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asics and beyond (2nd ed.) (pp. 273-303). Austin, TX: Pro-Ed.
Hofstede, G. (1984).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 389-398.
Kohn, M. L. (1969). 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 values.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Kunce, L.J., & Shaver, P.R. (1991).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aregiv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Psychology Depart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Leung, K., Lau, S., & Lam, W. L. (1998). Parenting styles and achievement: A cross-cultural study.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4, 157-172.
Lieber, E., Fung, H., & Leung, P.W.L. (2006). Chinese child-rearing beliefs: Key dimension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appropriate assessmen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gy, 9, 140-147.
Ma, L. C., & Smith, K. (1990). Social class, parental values, and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 Taiwan. Sociological Spectrum, 10(4), 577-589.
McCloy, R., Waugh, G., Medsker, G., Well, j., Rivkin, d., & Lewis, P. (1999). 
Development of the O*NET Computerized Work Importance Profiler. Raleigh, NC: National Center for O*NET Dvelopment.
McDaniel, E. (1994).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McGillicuddy-De Lisi, A.V. (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level.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
Papalia D.E., Olds S.W., Feldman R.D.(1990)。兒童發展(黃慧真譯)。臺北:桂冠出版。(原著出版於1978)。
Parker, G., Tupling, H., & Brown, L. B. (1979). A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52, 1-10.
Pearson, E., & Rao, N. (2004). Socialization goals,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peer competenc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3, 131-146.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Sharf, R.S. (1998) 。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李茂興譯)。臺北:弘智。(原著出版於1994)。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In I. E. Sigel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Hillsdale, New Jersey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ublishers.
Slavin, R.E. (2002)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王明傑、陳玉玲譯)。臺北:學富。(原著出版於2002)。
Super, D. E. (1970). Manual of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Tamis-LeMonda, C.S. (2003).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What?” and “Why?” of parenting. Human Development, 46, 319-327.
Wollack, S., Goodale, J. P., Wijting, J. P.,& Smith, P.C. (1971).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work valu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4), 331-338.
Zunker V.G. (1996) 。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吳芝儀譯)。臺北:楊智出版。(原著出版於198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