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309542100
DOI 10.6846/TKU.2013.00597
論文名稱(中文) 胡錦濤時期大陸官方對群體性事件 的反應與對策
論文名稱(英文) Mainland China official's responses and strategics to mass incidents in the period of Hu Jin T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李欣彧
研究生(英文) Hsin-Yu Lee
學號 70027007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7
論文頁數 11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王信賢
關鍵字(中) 胡錦濤
群體性事件
大陸
關鍵字(英) Hu Jin Tao
mass incidents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據統計,過去15年間大陸群體性事件年增長率為17%左右,參與人數也由73萬多人增加到307萬多人,群體性事件的爆發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且朝涉及面廣、主體多元、組織化明顯發展,加上近年傳播媒體與網路的崛起與普及,加快和擴展資訊傳播速度與影響範圍,使其極易進入公共傳播領域並被設置為公共議題。 
    近年大陸群體性事件更朝採聚眾鬧事、圍攻、械鬥、破壞社會公共財物、擾亂社會秩序等激烈行為發展,其再三反覆發生,不僅影響共黨執政的權威和公信力,消耗執政資源,影響區域的社會穩定外,甚至將進而危及到國家的安全。但觀察胡錦濤執政早期大陸官方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仍常出現舉措失當問題。
   但觀察胡錦濤執政早期大陸官方在處置群體性事件時,仍常出現舉措失當問題, 惟從其應對2008年甕安事件及2011年烏坎事件,如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官媒發表評論文章、嚴懲失職人員等作法,似乎態度、應處作法已經由往常摀、壓、瞞、拖,向資訊公開、懲處失職人員、揭露政府弊病等轉變。
    本論文先就胡錦濤時期大陸群體性事件的發展趨勢與狀況進行陳述,再針對此時期大陸官方對其採取的反應與態度進行說明闡述,據以分析轉變的時間節點、相關因素等,以歸納當前應處作為,進而描述其出現模式。
英文摘要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yearly growth ratio of mass incident in mainland china reached 17% within the past 15 years. In addition, the numbers of participants in these events also rise from 0.73 million to 3.07 million. The frequency of mass incident apparently increases with divergent layers, topics in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Owing to the rise and prevalence of media and internet, current information could be rapidly spread out with subsequent enormous effect, and the occurrence of mass incidents attracts to the media and being viewed as a public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mass incidents in china extend with violent behaviors by mobs’ insurrection, the fight with weapons, the loss of public properties and the disturbance of social orders. The continuous repeated mass incidents affect the power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weaken the governing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the social stability. To be more specific, the frequent mass incident will imperil the safety of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past, the way that the CCP leader Jin Tao Hu dealt with such incidents was not so appropriate. However, the manners of the “Wengan incident” in 2008 and “ Wukan incident” in 2011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e ways before. China officials not lonely actively called the press conference to announce their comments on official media; they severely blame those who were derelict on their duties. The ways and attitudes that china officials maintain towards mass incidents are seemed to be different. Unlike the conservative coercion, refutation, and slovenliness before, the officials now seek to the pursuit of right,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dealing with mass incidents.
This study pays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mass incidents under Jin Tao Hu's leading to state the actions and attitudes by china officials, aiming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change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to illustrate the present model of mass incid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群體性事件發展	13
第一節 群體性事件定義與特點	13
第二節 產生原因	20
第三節 發展趨勢與影響	26
第四節 案例介紹	32
第三章 中共官方的反應	43
第一節 2002-2004年	43
第二節 2004年完成群體性突發事件對策研究	48
第三節 2008年甕安事件	57
第四節 2011年烏坎事件	66
第四章 中共官方的對策	75
第一節 嚴密監控徹底防堵	75
第二節 表面安撫防範擴大	85
第三節 標本兼顧積極妥處	90
第五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08
參考文獻
一、書籍部分
1、于建嶸,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2、中共中央組織部課題組,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3、朱力,走出社會矛盾衝突的漩渦─中國重大社會性突發事件及其管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4、肖唐鏢主編,群體性事件研究,北京:學林出版社,2011年。
5、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
6、林為業、劉漢民,公安機關應對群體性事件實務與策略,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
7、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
8、姜平,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年。
9、胡聯合、胡鞍鋼、何勝紅、過勇,當代中國社會穩定問題報告,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年。
10、連玉明、武建忠,2011年中國民情報告,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年。
11、陳文俊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湯姆生出版:雙葉書廊,2007年。
12、菅強,中國突發事件報告,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年。
13、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14、葉立誠、葉至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6年。
15、葉篤初、盧先福,黨的建設辭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
16、靳江好、高小平、沈榮華,中國群體性突發事件成因及對策,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年。
二、論文、期刊
1、于建嶸,誘發群體性事件的最大陷阱,人民論壇,2012年7月,頁56-57。
2、于建嶸,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徵,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6期,2009年,頁116。
3、于建嶸,社會洩憤事件中群體心理研究:對「甕安事件」發生機制的一種解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頁60。
4、王東,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及處置原則,中國行政管理,第7期,2010年,頁70。
5、王超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體性事件報導回顧,青年記者,第20期,2012年7月,頁98。
6、王健君,深刻認識風險和干擾,瞭望新聞週刊,第11期,2008年3月,頁15。
7、王崟屾,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探索與啟示,浙江學刊,第5期,2012年,頁142。
8、王偉光,科學認識人民內部矛盾,瞭望新聞週刊,第47期,2006年11月,頁37。
9、王慶功、張宗亮、王林松,社會心理衝突:群體性事件形成的社會心理根源,山東社會科學,第9期,2012年,頁55-56。
10、王賜江,處置群體性事件需要新思維,學術前沿,2012年4月,頁60-61。
11、孔凡河、梁星,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對策探微,上海黨史與黨建,2012年8月,頁51-52。
12、石勇,群體性事件的「非政治」因素,南風窗雙週刊,第16期,2012年8月,頁23。
13、伍傑,論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法制與社會,2012年9月,頁193。
14、李永寵、陳晉勝,關於群體性事件的理性思考,晉揚學刊,第1期,2004年,頁33-34。
15、肖文峰、黃豁、林豔興、朱立毅,確保平穩處置,瞭望新聞週刊,第23期,2007年6月,頁20。
16、肖唐鏢,當代中國的「群體性事件」:概念、類型與性質辨析,人文雜誌,第4期,2012年,頁149。
17、宋善雲、劉子陽,關於對當前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趨勢及如何有效開展工作的分析報告,遼寧法治研究,第1期,2006年,頁12-13。
18、呂美琛、胡卓萍,論群體性事件中基層政府的媒體應對,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10年9月,頁46。
19、呂德文,基層權力失控的邏輯,南風窗雙週刊,第14期,2012年7月,頁41。
20、吳志敏,轉型期群體性事件治理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學術論壇,第7期,2012年,頁35-39。
21、邢子飛,從博弈角度探政府對維權型群體性事件的妥善化解之道-以烏坎事件為例,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12年,頁73。
22、杜明月、聶東雪,轉型期我國的群體性事件研究,科教導刊,2012年8月,頁73。
23、周忠偉,2008-2009年中國群體性事件分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頁77。
24、周蓓,群體事件中政府的媒體應對方式得失談,黨政幹部論壇,第12期,2010年,頁16。
25、周德勝,論正確認識和處理群體性事件,理論觀察,第1期,2009年,頁73-74。
26、苗頂榮,關於提高公安機關群體性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的思考,公安研究,第9期,2012年,頁39。
27、紀學龍,群體性事件倒逼官員問責,黨政幹部文摘,第9期,2009年,頁34-35。
28、馬小林、周鵬、劉志玲,當前我國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類型、特點及對策,江東論壇,第2期,2010年,頁39-40。
29、馬浩國、秦曉增、楊其連,群體性事件的成因與對策,法制與社會,第2期,2012年1月,頁175。
30、陳建國,要警惕紅皮白心幹部,黨政幹部參考,2010年1月,頁10。
31、陳華,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增刊,頁100。
32、陳統奎,開啟了事新思維-2010群體性事件的警示,南風窗,第26期,2010年12月,頁40-41。
33、陳澤偉,2011年社會和諧穩定新部署,瞭望新聞週刊,第5期,2011年2月,頁38。
34、陶國根,群體性事件中的謠言傳播與政府輿論引導,黨政幹部學刊,第6期,2012年,頁82。
35、郭麗蓉,社會轉型期群體性治安事件現狀及預防對策研究,西部法學評論,第5期,2012年,頁121。
36、曹偉龍,對群體性治安事件處置工作的若干思考,公安學刊-浙江員警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頁89。
37、張先國、劉娟、楊成軍,公共事件凸顯治理脫節,瞭望新聞週刊,第5期,2008年2月,頁12。
38、張倩燁,陸豐抗爭模式自發、民主反獨裁爭人權,亞洲週刊,2011年11月12日,頁27-28。
39、張倩燁,陸豐村民領袖警局遇害內情,亞洲週刊,2011年12月25日,頁29。
40、張振華,「弱者的武器」:群體性事件的政治解讀,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第34卷,第4期,2012年,頁44。
41、張墨寧,實現真正的責任政治-專訪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南方窗,第14期,2012年,頁50。
42、單光鼐,當前群體性事件新特點和應對之道,時事報告,第11期,2009年,頁30-33。
43、黃丹,法律視野下處理群體性事件的新思維,人民論壇,2012年6月,頁34。
44、黃飛,「烏坎事件」中媒體報導的幾個新特點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19卷,第2期,2012年6月,頁99-102。
45、黃冠,群體性事件少用不明真相,山東人大工作,第9期,2009年,頁59-60。
46、黃豁、朱立毅、肖文峰、林豔興,體制性遲鈍的風險,瞭望新聞週刊,第24期,2007年6月,頁6。
47、黃建宏,有效應對和化解群體性事件需要轉換思維與時俱進,決策導刊,第11期,2009年,頁42。
48、黃靈輝,甕安模式的運行機制與本質內涵,襄樊學院學報,2010年12月,頁41。
49、楊科,淺談社會群體性事件應對,黨史博採,2010年9月,頁36。
50、楊金志,現代警務機制保安寧,瞭望新聞週刊,第43期,2007年10月,頁55-56。
51、楊琳、陳良鋒,鄉鎮不可喪失控制力,瞭望新聞週刊,第39期,2007年9月,頁31。
52、楊琳,群體性事件推動反思,瞭望新聞週刊,第51期,2008年12月,頁23。
53、趙鵬、周芙蓉、劉文國,甕安事件背後,瞭望新聞週刊,第28期,2008年7月,頁11。
54、鄒漢冕,論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處置方略,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5期,2012年,頁40。
55、萬艷霞,由烏坎事件談群體性事件處置的困境與突破,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5期,2012年10月,頁38。
56、廖洪鈺,「基層政府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機制研究」,中南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007年。
57、鄭昆義、繆澤明、郭小鴻,論群體性事件及其處置,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公共安全研究,第13卷,第4期,1999年7月,頁61-62。
58、劉彬,群體性事件的階段性特徵與治理,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第2期,2010年,頁35。
59、劉彬、徐俠,群體性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望聞問切,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第4期,2010年,頁30-31。
60、龍汨,試析群體性事件的體製成因與治理,中國-東盟博覽,第5期,2012年,頁80。
61、謝海波,社會轉型期的群體性事件原因和對策分析,改革與開放,2012年7月,頁80。
62、蕭文濤、林輝,群體性事件與領導幹部應對能力建設論析,中國行政管理期刊,第2期,2010年,頁54。
三、網際網路
1、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2、人民論壇,http://theory.people.com.cn
3、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4、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5、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6、中國社會科學在線,http://www.csstoday.net
7、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8、中國廣播網,http://www.cnr.cn
9、中國軍網,http://www.chinamil.com.cn
10、中國價值網,http://www.chinavalue.net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ttp://www.sdpc.gov.cn
12、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
13、平湖組工網,http://phycjy.pinghu.gov.cn
14、世界財經網,http://money.591hx.com
15、光明網,http://www.gmw.cn
16、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
17、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8、社會學視野網,http://www.sociologyol.org
19、邳州在線論壇,http://bbs.pzzx.com 
20、泉州晚報,http://www.qzwb.com
21、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
22、開封網,http://www.kf.cn/news
23、博訊論壇網,http://www.boxun.com
24、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25、路透社,http://cn.ibtimes.com
26、福建東南新聞網,http://www.fjsen.com
27、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http://www.xjass.com
28、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9、搜狐網,http://house.focus.cn
30、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