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309083400
DOI 10.6846/TKU.2013.00596
論文名稱(中文) 柳永與宋詞之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Liu Yu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 in the So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黃嬿樺
研究生(英文) Yan-Hua Huang
學號 79901013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0
論文頁數 1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共同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柳永
北宋詞壇
詩詞之變
關鍵字(英) Liu Yung
literati circle
Chinese poetic for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詩到詞的演變,實是民間流行風氣所主導而來的結果。柳永以寫曲譜詞造就流行音樂為能事,在他的創作之下,許多詞樂的內容書寫青樓女子的心聲,而樂曲娓娓動人,使柳永聲名在民間大噪。因此探討北宋詞體文學在民間與文壇的共同流行現象,柳永的詞是不能略而不提的。本文透過柳永的詞在北宋社會與詞壇的流行與影響,來探討詞體文學在宋代大放異彩的成因。
詞體文學的形成,除了與音樂本身的聯繫性外,與唐宋以來的歌妓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柳詞的流行是依賴都市消費人口的支持以及消費市場的龐大需求,因而產生的社會現象。文人對於柳永的正面評價焦點在他精於音律,反面論述是文字上的粗鄙、過於露骨的男女情愛主題、以及缺乏文人雅士在文學傳統上的底蘊餘味的訴求。宋文人群體對於柳永的意見並不公正客觀,而這與柳永的個人生平行徑以及文人的自我文學觀念有密切的關係。
柳永詞的特色上,有三個重點,第一是便於歌唱,二是文字淺白,三是反映大眾生活情景。而柳詞在北宋文人間接受與傳承其文學特質上也以三個面向為重,一是詞體協於音律,第二是詞體鋪敘模式,第三是詞體內容拓展。
在柳永其後的詞體發展上,周邦彥以雅化的形式使詞朝著精緻化而注重音律的型態發展,而蘇軾以「以詩入詞」的文人詞則意味著其與柳永專注於文字與音樂兩者關連性的訴求為之背離。
綜觀北宋文人針對柳永所作的各種文學意見上的批評,其實只是反映了宋代及其之後的文人傳統思維如何支配了本來屬於民間文藝一環的詞體文學論述,他們將柳永屏除於文人群體之外,將民間喜好觀感視為是無知的沒有文化涵養的體現,也因此詞體文學日後的雅化趨勢或別開分流的情況,都與民間場域漸行漸遠。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poetic forms from shi to ci was a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r literature practice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One of the pioneers of the latter, Liu Yung, was adept in composing music and writing lyrics (in the style of ci). Liu’s fame boomed for the vivid depiction of the heartfelt feelings of the whorehouse girls in many of the lyrics and the touching music. Therefore, the ci  lyrics written by Liu cannot be ignored when explor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ci literature among the people in general and in the literati circle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prevalent success of ci in the Song Dynasty by looking at the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of Liu’s ci works in the Northern Song society and among the ci writers.
In addition to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music, the formation of the ci literature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sing-song girls system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popularity of Liu Yung’s ci relied on the support of the urban consumer population and the huge demand of the consumer market. The positive critics of the literati on Liu Yung focused on his expertise of temperament. The negative comments included the vulgarity of the words, suggestive romance themes and the lack of elegant taste usually found in a traditional literati. The opinions of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i on Liu Yung were not impartial and not objective and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his personal conduct and his literature conceptions.
The lyrical works of Liu Yung are characterized by three main features: easiness in singing, simple and plain words and reflection of the grassroots lives. Literarily, his ci style found acceptance and were inherited by the Northern Song literati in the three main aspects: the lyrical coordination with the melody, the pattern of lyrical narratives and the lyrical content expan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 after Liu Yung, the elegant style of Zhou, Bang-yen’s works moved the poetic form towards higher delicacy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temperament patterns while the SuShi’s approach to “incorporate the features of shi in ci” for his ci of the literati symbolized a divergence from the stres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rds and music found in Liu Yung’s ci style.
The critics on the Liu Yung’s literature works by the literati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re actually reflection of how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ater literati dominated the general opinions on ci, which originally was a part of the folk literature. They excluded Liu Yung from the literati community and dismissed the preferences and feelings of the general public as mere ignorance and uncultivation. The later elegant trend or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i literature from the original style gradually separated the literati from the general peasa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7
第二章  詞的溯源	
  第一節  音樂與文學之關係 ………………………………………………	9
  第二節  社會型態轉變的一個側面:歌妓制度與詞的發展 ………………	21
  第三節  北宋初期詞壇風尚的形成 ………………………………………	29
第三章  柳永詞的接受與社會現象	
  第一節  柳永生平創作 ……………………………………………………	38
  第二節  文人群體的反面論述 ……………………………………………	41
  第三節  文人群體的正面論述 …………………………………………… 	53  
第四節  柳詞創作與社會 …………………………………………………	65
第四章  柳永詞的特色對於北宋文壇的影響 	
  第一節  柳永詞的特色分析 ………………………………………………	71
  第二節  柳詞對北宋文人的影響 …………………………………………	83
第三節  柳詞對詞風發展的兩種影響:雅化與分流 ……………………	102
第五章  結論 …………………………………………………………………	110
參考書目 ………………………………………………………………………	11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專書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47年。
〔唐〕魏徵 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王讜 著,周勛初 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崔令欽 著,任半塘 箋訂,《教坊記箋訂》,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杜佑 撰,王文錦 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薛用弱,《集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劉禹錫 撰,卞孝萱 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溫庭筠 撰,劉學鍇 校編,《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後蜀〕趙崇祚 編,李一氓 校,《花間集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宋〕柳永 著,薛瑞生 校注,《樂章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周邦彥 著,孫虹 校注,薛瑞生 訂補,《清真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胡仔,廖德明 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民28年。
〔宋〕歐陽修、宋祁 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李清照 撰,徐培均 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黃昇,《花菴詞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趙令畤 撰,孔凡禮 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舜民,《畫墁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0三六冊。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全集》(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民24年。
〔宋〕徐度,《卻掃編》,收於《退齋筆錄;卻掃編》(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民25年。
〔宋〕曾慥,《樂府雅詞》(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民28年。
〔宋〕沈括 撰,張富祥 譯注,《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解縉 等撰,《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宋翔鳳,《樂府餘論》,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焦循,《雕菰樓詞話》,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蔡嵩雲,《柯亭詞論》,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江順詒 輯,宗山 參訂,《詞學集成》,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陸鎣,《問花樓詞話》,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焦循,《雕菰樓詞話》,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俞正燮 撰,涂小馬 等點校,《癸巳類稿》,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宣統二年石印本,上海:掃葉山房,民23年。
〔清〕沈辰垣 編,《歷代詩餘》,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夏承燾,蔡嵩雲 注釋,《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李學勤 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小盾,《唐代酒令藝術》,台北市:文津,民82年。
徐元誥 撰,王樹民、沈常雲 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逯欽立 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圭璋 編纂,《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鄧子勉 編,《宋金元詞話全編》(上)(中)(下),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8年。
梁麗芳,《柳永及其詞之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杜若鴻,《柳永及其詞之論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謝桃坊,《柳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謝桃坊,《宋詞概論》成都:四川文藝,1992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葉慕蘭,《柳永詞研究》,台北市:文史哲,1983年。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繆鉞,葉嘉瑩 合著,《靈谿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台北:桂冠,2000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上)(下),台北:桂冠,2000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台北:桂冠,2000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收於《迦陵文集》第四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宇野直人 著,張海鷗、羊昭紅 譯,《柳永論稿:詞的源流與創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孫康宜 著,李奭學 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田玉琪,《詞調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吳世昌,《詞學論叢》,收於氏著,《吳世昌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子瑜,《柳永周邦彥詞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錢鴻英,《柳周評傳》,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鄒同慶、王宗堂 著,《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期刊文章

何定生〈詩經與樂歌的原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8期,1969年5月。
李清筠〈由文獻考索看詩經入樂問題〉,《教學與研究》,第12期,1990年6月。
王國瓔,〈柳永詞之世俗情味〉,《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民國90年12月。
李嘉瑜,〈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詞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第1期,民國90年12月。
張麗珠:〈跨越閨閣門檻的情詞──談柳永詞之「不減唐人高處」〉,見《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
盧冠如,〈宋士大夫觀點下的柳詞—兼論柳詞「高處不減唐人」意涵〉,《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7期,2009年7月。
朱崇才,〈從柳永詞的評價看雅俗觀念的轉化〉,《江海學刋》第6期,2001年。
劉少雄,〈論柳永的豔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刋》第9期,1996年9月。
劉暢,〈試論柳永干謁詞〉,《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2期,2008年3月。
程自信,〈淺論柳永的羈旅行役詞〉,收於《詞學》第十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年。
楊海明,〈柳永:世俗詞人的人生哲學和人生況味〉,《陰山學刋》第4期,1997年4月。
吳炎塗,〈柳永的詞情與生命〉,《鵝湖》第2卷第11期,1977年5月。
王力堅,〈佇興之作 格高千古—柳永「八聲甘州」賞析〉,《中國語文》第89卷第6期,2001年12月。
王西一,〈柳永「雨霖鈴」藝術賞析〉,《古今藝文》第28卷第4期,2002年8月。
夏承燾,〈令詞出於酒令考〉,《詞學季刊》,3:2,1936年。
謝桃坊,〈宋人詞體起源說檢討〉,《文學評論》,第5期,1995年。

學位論文

林雅琪《楚辭與音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林燕姈,《柳永詞對都會描寫的開拓》,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3年。
林柏堅,《柳永其詞與其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
姜朝影,《柳永詞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
呂靜雯,《《樂章集》修詞藝術之探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楊鈞瑜,《柳永羈旅詞雅化現象管窺》,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許玉婷,《北宋詞壇的柳永現象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
施惠娟,《柳永詞女性形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崔瑞玉,《柳永與周邦彥》,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6年。
陳怡蘭,《柳永與蘇軾詞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2009年。
李寶林,《《醉鄉日月》輯校疏證》,碩士論文,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專科,2007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