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211205600
DOI 10.6846/TKU.2012.00701
論文名稱(中文) 戰術之演進:傳統武器系統之運用
論文名稱(英文) Evolution of Tactics: Applications of Traditional Weapon System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楊孟璋
研究生(英文) Meng-Zhang Yang
學號 69733012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1
論文頁數 16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介正
委員 - 林中斌
委員 - 沈明室
關鍵字(中) 戰術
武器系統
關鍵字(英) Tactics
Weapon Syste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步兵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低階的作戰單位。根據步兵武器的選擇而產生了兩種作戰類型:近接格鬥與遠距射擊。由這兩種作戰類型產生了三種戰鬥狀況:近接格鬥對上近接格鬥、遠距射擊對上遠距射擊,以及近接格鬥對上遠距射擊。遠距射擊彼此交戰取決於射距、射速和精確度,當這三者均無懸殊的差異時,戰鬥會步入消耗模式,那麼勝敗將取決於數量。近接格鬥對上遠距射擊時,遠距射擊有攻擊距離的優勢,對戰的勝負取決於近戰部隊是否有辦法強迫射擊部隊進入近戰,方法有兩種:其一是速度,迅速通過遠距射擊的攻擊範圍;其二是數量,由於射距、射速和攜彈量的物理限制,遠攻部隊無法一次消滅大批的敵人,尤其近戰部隊有以裝甲防護或是採取疏散隊形來降低投射殺傷的對策。當近接格鬥對上近接格鬥時,兵器的長短有些微的優勢,但不像遠距射擊那麼明顯。決定近戰勝敗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迫使敵人多方向作戰,例如側翼攻擊、背後攻擊與包圍。要執行這類攻擊需要精銳的士兵、傑出的指揮官與愚昧敵方將領的配合,不過當有數量優勢的時候,即使是平庸的指揮官也可輕易辦到。
騎兵與戰車的採用使得武器系統多了機動能力這一屬性。由近接格鬥、遠距射擊與機動能力三項要素孕育了武器戰術系統的四種能力:輕步兵、重步兵、輕騎兵和重騎兵。輕騎兵強化了速度,使得它可以輕易地對近接格鬥施行打帶跑戰術。重騎兵的速度迫使敵人多方向作戰能更容易實施。武器系統戰術能力的應用是戰爭藝術的要項,即武裝衝突當中力空時三者邏輯關係的呈現。
英文摘要
The infantry is the most primitive and the lowest order combat unit of human. Two combat types arose from infantry choice of weapons: Shock or Missile. Three situation generated by these two types’ applications: Shock versus shock. Missile versus missile. And shock versus missile. Missile units against each other depending on shooting distance, speed and accuracy, when there are no such decisive superior essence between them, conflict will enter a consumption pattern, then the victory belong majority. Missile units versus shock units, in this situation that missile units take shooting advantage. If shock units want to grab the tail of victory, they must drag missile units into close combat. There are two ways to bring about this: One is shock units quickly cross kill zone. The other is majority, because missile is limited by attack range, shooting speed, and bullet’s stock, it couldn’t destroy massive enemy at one time, especially shock units always protect by armor or adopt scattered formation to reduce missile damage. When shock versus shock, long weapons take a little advantage from shorter ones, but not so obviously by missile weapon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shock units strive against another is forcing enemy to fight several direction: such as flank attack, back attack and siege. To come true such suppression requires elite soldiers, outstanding commander and foolish enemy general. But there is an easy way to come true such suppression, that is majority even the commander who just be a common commander.

Applications of cavalry and chariot expand mobile element into weapon systems. The Matrix of Shock, Missile and Mobile gave birth to the four capabilities of weapon systems: Heavy infantry, heavy cavalry, light infantry and light cavalry. Light cavalry has such superior speed that it can easily use hit and run to attack shock units. Application of heavy cavalry also impels enemy to surround by predicament easily. Applications of traditional weapon systems capabilities are the art of war,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presentation of armed conflict of logic of force, space and tim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4
第四節  文獻評析…………………………………………5
第二章  力空時論點的戰爭觀…………………..…………17
第一節  戰爭的根源……………………………..………17
第二節  人類的戰爭藝術……………………….……….22
第三節  力空時觀點的武裝衝突………………….…….24
第四節  陣的出現…………………………….………….30
第三章  戰車作戰的歷史流變……………………………..35
第一節  東西戰車簡史……………………….………….35
第二節  戰車的作戰方式………………………………..43
第四章  秦俑軍陣考………………………………………..51
第一節  秦俑軍陣配置圖覽………………………….….52
第二節  秦俑軍陣陣式淺析…………………………..…55
第三節  秦俑軍陣戰術試探……………………………..63
第四節  小結……………………………………………..64
第五章  機動能力提升條件下的戰爭實踐………………..66
第一節  騎乘的源起……………………………………..66
第二節  草原民族的擴張………………………………..69
第三節  馬其頓的軍事改革……………………………..77
第四節  騎兵的混合應用………………………………..88
第五節  小結…………………………………………….106
第六章  步兵作戰的沿革………………………………….109
第一節  兩種作戰類型的步兵………………………….109
第二節  兩種類型步兵的對戰………………………….112
第三節  羅馬的軍事改革……………………………….122
第四節  羅馬經驗的繼承者…………………………….138
第五節  小結…………………………………………….147
第七章  結論……………………………………………….150
參考書目…………………………………………………….155

圖目錄
圖一:傳統武器系統的戰術能力………….…………………13
圖二:禿鷲之碑…………………………….…………………31
圖三:希臘步兵方陣……………………….…………………32
圖四:古埃及方陣示意圖…………………………………….33
圖五:亞述方陣示意圖……………………………………….33
圖六:埃及戰車與步兵……………………………………….37
圖七:蘇美爾戰車…………………………………………….37
圖八:埃及戰車……………………………………………….38
圖九:埃及法老乘戰車作戰………………………………….38
圖十:印度戰車……………………………………………….38
圖十一:亞述王乘戰車作戰………………………………….39
圖十二:亞述戰車…………………………………………….39
圖十三:中國戰車…………………………………………….41
圖十四:希臘戰車…………………………………………….41
圖十五:刀刃戰車…………………………………………….41
圖十六:凱爾特戰車………………………………………….42
圖十七:戈…………………………………………………….44
圖十八:戟…………………………………………………….44
圖十九:戟為戈矛合體……………………………….………44
圖二十:矛…………………………………………………….44
圖二十一:步兵兩之排列圖………………………………….45
圖二十二:秦鈹……………………………………………….45
圖二十三:銅劍……………………………………………….45
圖二十四:戰車戰術………………………………………….46
圖二十五:複合弓…………………………………………….47
圖二十六:弩………………………………………………….47
圖二十五:戰車與步兵混合戰鬥隊形……………………….49
圖二十六:兵馬俑一號坑正面……………………………….51
圖二十七:兵馬俑坑平面位置示意圖……………………….52
圖二十八:兵馬俑一號坑…………………………………….53
圖二十九:兵馬俑二號坑…………………………………….55
圖三十:兵馬俑一號坑排列圖……………………………….56
圖三十一:四獸陣…………………………………………….58
圖三十二:跪射俑與立射俑………………………………….60
圖三十三:秦騎兵俑………………………………………….62
圖三十四:盠駒尊及其銘文…………………….……………68
圖三十五:亞述早期騎兵…………………………………….70
圖三十六:亞述騎兵………………………………………….70
圖三十七:賽西亞弓騎兵…………………………………….71
圖三十八:賽薩利騎兵……………………………………….71
圖三十九:波斯騎兵與賽西亞重騎兵……………………….72
圖四十:重甲騎兵…………………………………………….73
圖四十一:中亞草原民族西元前100年時的疆域分佈圖….74
圖四十二:普拉提亞會戰…………………………………….75
圖四十三:投石兵…………………………………………….78
圖四十四:依菲克拉特斯重裝步兵………………………….79
圖四十五:留克特拉會戰…………………………………….80
圖四十六:格拉尼卡斯河會戰……………………………….82
圖四十七:馬其頓騎兵……………………………………….83
圖四十八:高加米拉會戰波斯佈陣圖……………………….83
圖四十九:高加米拉會戰亞歷山大佈陣圖………………….84
圖五十:高加米拉會戰第一階段…………………………….84
圖五十一:高加米拉會戰第二階段………………………….85
圖五十二:馬其頓重裝步兵………………………………….86
圖五十三:馬其頓方陣……………………………………….87
圖五十四:鐵鉆戰術………………………………………….88
圖五十五:帕提亞重裝騎兵………………………………….89
圖五十六:帕提亞弓騎兵…………………………………….90
圖五十七:帕提亞的騎兵戰術……………………………….91
圖五十八:羅馬持盾騎兵…………………………………….92
圖五十九:波斯薩珊王朝重甲騎兵兵……………………….93
圖六十:羅馬重甲騎………………………………………….94
圖六十一:哥德戰士………………………………………….95
圖六十二:塔吉那會戰……………………………………….96
圖六十三:法蘭克戰士……………………………………….97
圖六十四:日耳曼戰士……………………………………….99
圖六十五:羅馬騎兵戰術……………………………………100
圖六十六:黑斯廷斯會戰……………………………………101
圖六十七:巴約掛毯…………………………………………102
圖六十八:巴約掛毯二………………………………………103
圖六十九:聖喬治屠龍傳說…………………………………104
圖七十:馬木留克戰士………………………………………105
圖七十一:蘇美爾戰士………………………………………110
圖七十二:波斯士兵…………………………………………110
圖七十三:埃及步兵…………………………………………113
圖七十四:馬拉松會戰………………………………………115
圖七十五:不死軍……………………………………………116
圖七十六:希臘方陣士兵……………………………………117
圖七十七:希臘輕盾兵………………………………………119
圖七十八:輕盾兵作戰圖……………………………………119
圖七十九:輕盾兵對陣方陣…………………………………120
圖八十:色雷斯輕盾兵………………………………………121
圖八十一:軍團陣形…………………………………………123
圖八十二:軍團戰術…………………………………………124
圖八十三:羅馬步兵與羅馬短劍……………………………125
圖八十四:羅馬步兵與羅馬拋槍……………………………126
圖八十五:薩莫奈士兵………………………………………127
圖八十六:羅馬步兵的戰鬥方式……………………………128
圖八十七:特雷比亞會戰……………………………………129
圖八十八:坎尼會戰佈陣……………………………………131
圖八十九:坎尼會戰…………………………………………131
圖九十:札馬會戰……………………………………………133
圖九十一:軍團大隊編制……………………………………134
圖九十二:皮德納會戰………………………………………135
圖九十三:軍團士兵…………………………………………136
圖九十四:拜占庭皇家衛隊…………………………………140
圖九十五:十字弓兵…………………………………………142
圖九十六:長弓兵……………………………………………143
圖九十七:克雷西會戰………………………………………145
圖九十八:英格蘭裝甲騎士…………………………………146
圖九十九:瑞士長矛步兵防禦隊形………………………....147

表目錄
表一:普拉提亞會戰…………………………………….……76
表二:留克特拉會戰………………………………………….81
表三:格拉尼卡斯河會戰…………………………………….82
表四:高加米拉會戰…………...………... …. ……... ……....82
表五:卡雷會戰……………………………………………….90
表六:塔吉那會戰…………………………………………….97
表七:卡西林納姆會戰……………………………………….98
表八:黑斯廷斯會戰…………………………………………102
表九:馬拉松會戰……………………………………………116
表十:特雷比亞會戰…………………………………………130
表十一:坎尼會戰……………………………………………131
表十二:札馬會戰……………………………………………133
表十三:皮德納會戰…………………………………………136
表十四:斯特拉斯堡會戰……………………………………138
表十五:哈德良堡會戰………………………………………138
表十六:克雷西會戰…………………………………………144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資料
Andre Beaufre 著,鈕先鍾 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Antoine H. Jomini 著,劉聰 註譯。《解讀戰爭藝術概論》(Cometary on 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Antoine H. Jomini 著,鈕先鍾 譯。《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Archer Jones 著。劉克檢 劉衛國 等譯,《西方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 in the Western World)。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B. H. Liddell-Hart 著,鈕先鍾 譯。《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Bevin Alexander 著,許綬南 譯。《未來戰爭:傳統戰爭及游擊戰》(The Future of Warfare)。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Caesar著,崔意萍、鄭曉村譯。《凱撒的高盧戰記》。台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3月出版。

Carl Von Clausewitz 著,鈕先鍾 譯。《戰爭論精華》(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Carl Von Clausewitz 著,鈕先鍾 譯。《戰爭論》(On War) 。台北:軍事譯粹社,1980年3月出版。

Christer Jorgensen 等著;周桂銀 等譯。《圖解世界戰爭戰法:裝備、作戰技能和戰術‧近代早期:1500年~1763年》(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Ancient World AD1500-AD1763: Equipment, Combat Skills and Tactics)。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Dan Falk 著,嚴麗娟 譯。《探索時間之旅:宇宙最奇妙的維度》。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Douglas A. Macgregor 著,蔣永芳 譯。《擊碎方陣:二十一世紀美國地面部隊的新規劃》(Breaking the phalanx: A new Design for land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Dunca B Campbell 著,吳靖遠 譯。《希臘‧羅馬 弩砲&攻城器械》(Greek and Roman Artilley 399 BC—AD 363)。新北:楓樹林,2011年10月出版。

Edward N. Luttwak 著,時殷弘 惠黎文 譯。《羅馬帝國的大戰略:從公元一世紀到三世紀》(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the First Century A.D. to the Third)。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出版。

Geoffrey Parker 等著,傅景川 等譯。《劍橋插圖戰爭史》(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arfare)。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Hans Binnendijk 編,張台航、謝豐安 譯。《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s military)。台北:史政編譯室,2004年9月出版。

Hanson W. Baldwin 著,奚明遠 譯。《明日戰略》(Strategy for Tomorrow)。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6年出版。

Jacques Le Goff 著,葉偉忠 譯。《中世紀英雄與奇觀》(Heros et Merveilles du Moyen-Ag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Jean-Pierre Vernant 著,馬向民 譯。《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L’univers,les Dieux,les Hommes)。台北:貓頭鷹出版,2008年1月二版。

J.F.C.Fuller 著,鈕先鍾 譯。《西洋世界軍事史 卷一:從沙拉米斯會戰到李班多會戰》(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Upon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J.F.C.Fuller 著,鈕先鍾 譯。《西洋世界軍事史 卷二:從西班牙無敵艦隊失敗到滑鐵盧會戰》(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Upon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J. F. C. Fuller 著,鈕先鍾譯。《戰爭指導》(The Conduct of War 1789-1961)。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Kenneth N. Waltz 著,倪世雄 等譯。《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出版。

MacGregor Knox, Williamson Murray 編,李育慈 譯。《1300-2050之軍事革命變遷》(The Dynamics of Military Revolution, 1300-2050)。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出版。

Matthew Bennett等著;徐淼 譯。《圖解世界戰爭戰法:裝備、作戰技能和戰術‧中世紀:500年~1500年》(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Ancient World AD500-AD1500: Equipment, Combat Skills and Tactics)。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Pual Kennedy 著,張春柏 陸乃聖 主議。《霸權興衰史:一五至二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s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Samuel P. Huntington 著,黃裕美 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9月出。

Simon Anglim等著,周桂銀 等譯。《圖解世界戰爭戰法:裝備、作戰技能和戰術‧古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Ancient World 3000 BC-AD500: Equipment, Combat Skills and Tactics)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Trevor N. Dupuy 著,李志興 等譯。《武器和戰爭的演變》(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出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歷代戰爭史》第一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63年6月出版。

王兆春 著。《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宋元明清)》。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王東生 黃培義 著。《戰術的哲學基礎》。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王厚卿 主編。《戰役發展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王學理 著。《秦俑專題研究》。西安:三秦出版,1994年6月出版。

市川定春 著,林哲逸 高胤喨 譯。《武器事典》。台北:奇幻基地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市川定春 著,林耿生 譯。《世界武器甲冑圖鑑》。台北:奇幻基地出版社,2006年出版。

朱浤源 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出版。

成田賴武 著,李浴日 譯。《克勞塞維茲戰爭論綱要頁》。台北:黎民文化出版,1986年7月出版。

李零 著。《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出版。

何炳松。《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出版。

周緯 著。《中國兵器史稿》。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5月出版。

金玉國 著。《中國戰術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姜國柱 著。《中國軍事思想通史‧先秦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胡燕欣 主編。《畫說世界戰爭—古代篇》。台北:波希米亞文化,2005年11月出版。

徐衛民 編著。《秦始皇帝陵與兵馬俑》。香港:萬里書店出版,2005年2月出版。

高銳 主編。《中國軍事史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倪世光 著。《中世紀騎士制度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出版。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編。《秦俑學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8月出版。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編。《秦俑秦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陳仲丹 編著。《圖說兵器戰爭史—從刀矛到核彈》。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4月出版。

張嘯天 著。《軍種的消亡:對戰爭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郭世貞 斐美成 主編。《軍事裝備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郭物 著。《國之大事:中國古代戰車戰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梁必駸 主編。《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鈕先鍾 著。《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鈕先鍾 著。《孫子三論》。台北:麥田文化出版,1996年10月出版。

鈕先鍾 著。《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鈕先鍾 著。《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鈕先鍾 著。《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鈕先鍾 著。《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凱風 編著。《西洋騎士》。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2008年10月出版。

楊志遠 彭燕眉 主編。《戰術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葉至誠 著。《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3出版。

鄔錫非 注譯。《新譯六韜讀本》。台北:三民出版,1996年1月出版。

潘晟 撰。《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帝國》。台北:風景文化,2006年12月出版。

盧林 著。《戰術史綱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

戴成文 等著。《戰爭哲理新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鍾少異 著。《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上古至五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鍾怡陽 編著。《流傳千年的北歐神話故事》。台北:知青頻道出版,2011年7月出版。

藍永蔚 著。《春秋時期的步兵》。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藤昕雲 著。《閃擊戰—迷思與真相:普魯士‧德意志軍事思想的詮釋》。台北:老戰友工作室出版,2003年7月出版。

二、外文資料
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the Western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Dave A. Grossman 著,安原和見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