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1210561100
DOI 10.6846/TKU.2012.00698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faculty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常硯鈞
研究生(英文) Yan-Jun Chang
學號 69871002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7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瑩
委員 - 張鈿富
委員 - 王如哲
關鍵字(中) 一般大學校院
技職大學校院
教師評鑑制度
關鍵字(英) General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Faculty Assess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案例研究,及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study)來進行。本研究主要目的為:
一、分析我國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之沿革發展。
二、瞭解我國一般大學校院與技職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之現況。
三、針對四所案例學校進行其教師評鑑制度之較深入分析。
四、比較四所案例學校教師評鑑制度之異同。
五、參考研究發現,提出未來可供政策改革參考之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共可歸納如下:
壹、我國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整體面
一、約三成學校在《大學法》修訂前即已實施教師評鑑相關措施。
二、教師評鑑對象,大多數以專任教師為主,部分學校適用對象尚包括專業技術人員。
三、大多數學校均以教師評審委員會為教師評鑑之負責單位,少數學校另設置專責單位
四、大多數學校均明定對未通過評鑑教師將進行輔導。
五、大多數學校均將教師升等條件與教師評鑑結果掛勾。
貳、四所案例學校教師評鑑之比較分析
一、共同處
(一)四所學校在民國94年《大學法》修訂後均已訂定或修正相關法規,建置各該校教師評鑑制度並實施迄今。
(二)四所學校教師評鑑對象皆以專任教師為主,且四所案例學校在相關辦法中都有明訂免評教師之條件。
(三)四所學校的教師評鑑項目基本上皆依大學法規定以教學、研究、輔導與服務等項目為主,並將評分滿分訂為一百分。
(四)四所學校教師評鑑均係透過教師評審委員會來進行教師評鑑。
(五)四所學校對未通過評鑑之教師,均有權利上之限制。
(六)四所學校都對教師若對評鑑結果有異議者,建立有覆評及申訴制度。
二、相異處
(一)四所學校教師評鑑辦法建置時間及法規名稱不完全相同。
(二)兩所技職校院,明確將產學合作、技術操作等訂定為教師評鑑評分項目。
(三)教師評鑑實施頻率方面,除了淡江大學教師受評期間是依其聘期兩年是否屆滿而定外,其他三所學校基本上皆為每3年即需評鑑。
(四)在四所案例學校裡,僅有淡江大學將募款金額納入輔導與服務評分項目中。
(五)除聖約翰科技大學外,其餘三所案例學校在評鑑辦法中,均有明確規定必頇通過評鑑始得提升等。
(六)除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外,其餘三所案例學校在評鑑辦法中都有明確規定,以未通過之次數與幾年內頇通過,作為下一學年聘任制之重要參考依據。
(七)四所案例學校中,兩所一般大學在評鑑辦法有提及對於獎勵優良教師之規定,但兩所技職校院則未明訂於辦法中。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ystem of teacher evalu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aiwan. The main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is document analysis, case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Ι.A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culty assessment system in Taiwan on the whole
1.All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have established their systems of faculty assessment by law, and 30% of them have undertaken their faculty assessment before the revision of the ―University Law‖ in 2006.
2.Full-time teaching faculties ar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faculty assessment in the majority of universities, but technical staff and research fellows are also included in some universities.
3. The Senate of the university is assigned as the main body responsible for the faculty assessment in most universities.
4. The majority of universities provide consultation and guidance services for the faculties fail, or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 in the assessment.
5. The result of faculty assessment is regarded as the prerequisite condition for promotion in most universities.
ΙΙ. As to the case study of 4 universities chosen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1.All of them have set up their own systems of faculty assess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rules, though the names of their rules vary.
2. Full-time teaching faculties ar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faculty assessment in the these 4 universities and exemption for the assessment are all well defined in their rules.
3. Scores are the main performance result for the faculty assessment in these four universities, with the ceiling of 100.
4. The Senate is the main body responsible for the faculty assessment in these 4 universities.
5.Constraints of the rights for the faculties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 in the assessment are regulated clearly in the rules of these 4 universities.
6. All of these 4 universities have provided the chance of appealing or complaint for their faculties with unsatisfactory result in the assessment.
7. The criteria for the faculty assessment and the weights of each criteria can be regulated by each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cademic autonomy, so that differences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remain in these 4 univers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大學教師評鑑相關概念之意涵…………………………………..…....9
第二節 大學教師評鑑之規準、原則、實施方式與結果應用…………………19
第三節 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建立之沿革發展……………………………34
第四節 國內外既有相關研究與文獻之探討…………………………………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案例樣本之選卺…………………………………………………44
第三節 案例樣本學校特性……………………………………………………44
第四節 比較分析之實施時間及比較重點或項目……………………………53
第四章 我國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之檢視…..………………………………..…55
第一節 我國大學校院歷年師資結構分析……………………………………55
第二節 我國大學校院師資結構現況分析……………………………………59
第三節 我國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之現況………………………................64
第四節 我國大學校院教師評鑑制度之綜合分析……………………...…….83
第五章 四所案例學校教師評鑑制度之比較…………………………………...….89
第一節 四所案例學校專任教師結構與聘任情形與現況……………………89
第二節 四所案例學校教師評鑑機制之建構與實施情形…………………....92
第三節 四所案例學校教師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22
參考文獻 …………………………………………………………………….…….125
表次
表 1-1 民國65-100 年台灣18-21 歲人口高等教育淨在學率…………………….…1
表1-2 我國大專校院歷年學校數量、教師人數、學生人數統計…………………2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評鑑之定義………………………………………………….…9
表2-2 美國評估大學教授生產力指標系統表…………………………………….. 26
表2-3 台灣地區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發展沿革大事記………………………….…..38
表3-1 100學年度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人數—依層級與性別區分……………….….46
表3-2 100學年度國立臺灣大學專、兼任教師性別分佈……………………….….46
表3-3 100學年度淡江大學學生人數—依層級與性別區分…………………….….48
表3-4 100學年度淡江大學專、兼任教師性別人數………………………………..48
表3-5 100學年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學生人數—依層級及性別區分……………..50
表3-6 100學年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兼任教師性別人數…………………..….50
表3-7 100學年度聖約翰科技大學學生人數—依層級與性別區分…………..……52
表3-8 100學年度聖約翰科技大學專、兼任教師性別人數………………………..52
表3-9 四所案例大學校院基本資料比較表………………………………………..53
表4-1 80-100學年度我國一般大學、技職大學校院專任教師職級別人數….....…55
表4-2 94-100學年度我國一般大學、技職大學校院專任教師學歷別人數……..…58
表4-3 100學年度我國一般大學校院專任教師職級別人數……………………..…60
表4-4 100學年度我國一般大學校院專任教師學歷別人數……………………….60
表4-5 100學年度我國技職大學校院專任教師人數………………………………..61
表4-6 100學年度我國技職大學校院專任教師學歷別人數……………………….62
表4-7 100 學年度我國大學校院師資專長三類學門………………….…………..62
表4-8 一般大學校院教師評鑑辦法名稱採用之校數統計………………..………64
表4-9 《大學法》修正前後教師評鑑辦法訂定之情形………………………..….65
表4-10 教師評鑑辦法中有提及教師自評之情形………………………….…..….65
表4-11 各大學院校之主要評鑑對象之校數統計………………………………....66
表4-12 各大學院校採用評分制之校數統計…………………………………...….67
表4-13 各大學院校實施教師評鑑頻率之校數統計……………………..……..…68
表4-14 各大學院校採用評鑑單位之情形………………………………………....68
表4-15 一般大學院校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未通過教師之輔導部分情形……69
表4-16 一般大學院校在教師評鑑辦法中規定教師評鑑通過始得提升等………69
表4-17 指示以未通過之次數或幾年內須通過作為下一學年聘任之重要參考依據…....69
表4-18 一般大學校院永久免評條件訂定之情形……………………………..…..70
表4-19 一般大學校院當期兼任行政主管之教師免評條件訂定之情形…………71
表4-20 一般大學校院教師升等期限之情形………………………………………71
表4-21 一般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未通過教師之處理情形…………72
表4-22 一般大學校院對於未通過評鑑教師處理方式之統計………………..…..72
表4-23 一般大學院校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獎勵教師部分情形…………...….73
表4-24 教師評鑑辦法名稱公布情形之校數統計……………………………...….73
表4-25 教師評鑑辦法名稱採用之校數統計…………………………………..…..74
表4-26 《大學法》修正前後教師評鑑辦法訂定之情形…………………………74
表4-27 教師評鑑辦法中有提及教師自評之情形…………………………………75
表4-28 各技職院校之主要評鑑對象之校數統計…………………….…………..75
表4-29 各技職校院採用評分制之校數統計………………………………………76
表4-30 各技職校院實施教師評鑑頻率之校數統計……………………………....77
表4-31 各技職校院採用評鑑單位之情形…………………………………………77
表4-32 各技職院校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未通過教師之輔導部分情形…........78
表4-33 各技職院校另訂教師評鑑輔導要點………………………………………78
表4-34 技職院校在教師評鑑辦法中規定教師評鑑通過始得提升等…………....78
表4-35 以教師評鑑結果作為下一學年聘任之重要參考依據之學校……………….......79
表4-36 各技職大學校院永久免評條件訂定之情形………………………...…….79
表4-37 各技職大學校院當期免評條件訂定之情形………………………...…….80
表4-38 各技職大學校院教師升等期限之情形…………………………………....81
表4-39 各技職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未通過教師之處理情形……....81
表4-40 各技職院校對於未通過評鑑教師處理方式之統計………………………81
表4-41 各技職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獎勵教師部分情形………..…..82
表4-42 各技職大學校院另訂優良教師獎勵辦法……………………………...….82
表4-43 各大學校院教師評鑑相關法規名稱……………………………….………83
表4-44 各大學校院訂定教師評鑑相關辦法之時間………………………….……83
表4-45 各大學校院教師評鑑辦法中明訂教師自評之情形………………….……83
表4-46 各大學校院教師評鑑辦法之主要適用對象…………………………...….84
表4-47 各大學校院教師評鑑評核方式……………………………………….…....84
表4-48 各大學校院實施教師評鑑之頻率………………………………………....84
表4-49 各大學校院教師評鑑之負責單位……………………………………...….85
表4-50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相關辦法中明訂對未通過評鑑教師之輔導情形85
表4-51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規定教師評鑑通過始得提升等…………85
表4-52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有明訂永久免受評條件之情形…………85
表4-53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明訂特定對象當期免受評條件之情形…86
表4-54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明訂教師升等期限之情形………………86
表4-55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未通過教師之處理情形……………86
表4-56 各大學校院對於未通過評鑑教師之處理方式(複選)………………….87
表4-57 各大學校院在教師評鑑辦法中提及獎勵優良教師情形………………....87
表5-1 100學年度四所案例學校專、兼任教師人數分佈…………………..………..90
表5-2 100學年度四所案例學校專任教師職級別人數……………..………………90
表5-3 100學年度四所案例學校專任教師性別分佈………………………..………91
表5-4 100學年度四所案例學校生師比情形……………………………………..…91
表5-5 100學年度四所案例學校專任教師最高學歷分佈……………….………….92
表5-6 淡江大學教師評鑑分項評分準則表………………………...…...……..…..98
表5-7 聖約翰科技大學教師教學服務成績考核辦法中評審項目與權重………105
表5-8 四所案例學校教師評鑑制度之比較……………………………………….111
圖次
圖1-1 本研究步驟圖…………………………………………………………………7
圖3-1 研究架構圖………………………………………………………………….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振世、陳芃婷(2005)。大學教師績效評量模型之建立:以新竹某國立大學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0(3),121-152。
王國明、顧志遠(1994)。績效獎勵制度建立之理論與實務-以元智工學院教師績效獎勵制度為例。研考雙月刊,18(5),32-41。
王湘閔(2009)。大學教師評鑑與學術自由相關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文雄(主編)(1999)。技職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江文雄、王珍(2004)。歷史演進。載於江文雄、王義智(主編)。兩岸技職教育(頁21-41)。台北:師大書苑。
吳孙正(2002)。大學教師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應用DHP法。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佩真、張民杰(2007)。國內大學教師教學評鑑現況分析。評鑑雙月刊,9,9-15。
吳和堂(2007)。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貞宜(2000)。中國大陸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探討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台中師院),8,229-249。
吳清山、林天佑(2007)。教育名詞-品牌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75,163-164。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9,102。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1-26。
呂美花(2003)。我國技職校院教師教學服務考核指標之建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奉儒(2006)。國中小學教師評鑑機制規劃之芻議:英國的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93-217。
李逢堅(1996)。台灣地區大學教師升等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林大森(2003)。技職高等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天佑(2007)。評鑑小辭典─教師評鑑。評鑑雙月刊,9,16。
林天祐、蔡菁芝(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佩萱(1999)。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中正大學,質的研究方法, pp239-261.。高雄:麗文。
林金泡(1981)。都市山胞的住居環境一瞥。中國論壇,12(7),29-32。
林騰蛟(2004)。高等技職學校的特色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83,40-46。
邱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一九五四~一九九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雅琪(2009)。我國大學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志麟(2007a)。大學教師評鑑的三項關鍵要素。評鑑雙月刊,6,36-38。
孫志麟(2007b)。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5-128。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http://www.heeact.edu.tw/mp.asp?mp=2。
高強華(1995)。論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臺北:師大書苑。
張仁家、趙育玄(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技職校院的創新-策略-卓越。台北:全華。
張鈿富(2008)。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168,21-28。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8)。形成性教師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芻議,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的回顧與展望(69-89)。台北:心理。
張德銳、呂木琳(1993)。教師評鑑的新方向─教師發展評鑑系統。國立編譯館館刊,23(1),269-303。
張德銳、高紅瑛與康心怡著(2010)。教學專業發展評鑑系統 : 實務手冊與研究。台北:五南。
張德銳等編著(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8)。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簡介2010。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1)。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統計處(2011)。擷卺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8)。台北:高等教育。
陳佩如(2007)。我國大學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玫樺(2010)。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鈺(2008)。建構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後設評鑑檢核表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琦媛(2007)。我國公立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陳聖謨(1997)。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態度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0,417-441。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德華(1999)。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趨勢。教育研究資訊,7(3),1-12。
陳德華(2007)。台灣高等教育過去20年數量的擴充與結構的改變。高等教育,2(2),67-96。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森明 (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4A1004EI)。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曾瀚賢(2003)。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制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誌龍(2006)。屏東科技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工具修訂。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1-33。
黃琇屏(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詴辦現況。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9,71-88。
黃慈(1999)。開放大學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性教師評鑑。隔空教育論叢,11,247-278。
黃綉雲(2008)。大學教師評鑑現況分析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27,18-32。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27,18-32。
楊國賜(1992)。比較教育方法論。臺北:正中。
楊瑩(2010)。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台北:高等教育。
楊瑩、薛雅寧 (2011)。台灣地區的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發表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主辦之「第八屆兩岸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研討會。2011年11月11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刊載於該會議論文集,頁122-136。
楊瑩、薛雅寧 (2012)。台灣地區的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瀋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主辦之「第二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治理經營論壇:大學品質評估」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稿。2012年4月1- 2日。瀋陽:瀋陽師範大學。
葉煬彬、林佳穎(2008)。「年鑑學派中程史觀」的詮釋與落實-以台灣技職教育政策的回顧為例。研習資訊,25(5),45-51。
廖于萱(2008)。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歐陽教、張德銳,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1993)。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90-100。
潘慧玲(主編)(2005)。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8)。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蕭錫錡(1996)。技職教育的貣源與演進。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技職教育概論(頁23-56)。台北:師大書苑。
賴惠德(2004)。大學教師評鑑系統之建立—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6,123-143。
謝小芩、張晉芬、黃淑玲(1996)。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簡惠閔(2003),從利害關係人之角度看教師評鑑--Scriven評鑑觀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53,38-47。
簡慕萍(2011)。台灣與美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國樑(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蘇錦麗、黃曙東(2007)。人員評鑑標準對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 (頁3-37)。台北:心理。
蘇錦麗、黃曙東(2009)。美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2(2),1-44。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貳、英文部份
Bassem, Y. (2003). Faculty evaluation: Towards a happy balance between competing
values. World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1), 117-120.
Beerens, D. (2000). 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CA. California:Crowin Press, Inc.
Braskamp, L. A., & Ory, J. C. (1994). Assessing faculty work: Enhancing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Frymier (2000).A Philosophy of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全國大學優質教學研討
會。2000 年3 月23.24 日(專題演講)國立中興大學。
House, E. R. (1993).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Iwanicki, E. F.(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 Hammonds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158-171). Newbury Park, Ca.: Sage.
Kuligowski, B. A. F. (1990).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 processes, and
utcomes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Neal, J. E. (1988). Faculty evaluation: Its purposes and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0800)
Piercy, Fred P.(2002).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Virgin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Scriven, M. (2000). The logic and method of checklists.[On line]
http://www.wmich.edu/valctr/checklists/logic.htm
Smith, A. I. (1983).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aff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 11(1), 3-18.
Stufflebeam, D. 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
F.E. Peacoca.
The American Evaluation Center(2002).Nature of evaluation. Retrieved July 20, 2005 from http://www.wMich.edu/evalctr/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9198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