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0911480900
DOI 10.6846/TKU.2009.0059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立場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Positions and Practic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傳盛
研究生(英文) Chuan-Sen Lin
學號 7953300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8
論文頁數 16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介正
委員 - 丁樹範
委員 - 張五岳
關鍵字(中) 信任(心)建立措施
軍事互信機制
新安全觀
關鍵字(英)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New Security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冷戰後,國際情勢愈趨緩和,中共因應改革開放,為求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維持穩定的週邊及國際政治環境;在此目的下,也影響中共對其「信任建立措施」觀點暨運用。加諸,其「綜合國力」的大幅提昇,為消弭國際間,尤其是亞太地區對「中共威脅論」疑慮,強調其「和平發展」道路。中共藉由倡導以新的安全觀,建立新型的安全合作模式,積極邀請週邊或區域主要國家,發展「信任建立措施」。惟中共仍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無法跳脫國家戰略的考量與意圖;基本上,中共希望藉著「信任建立措施」的實行,消除阻礙其對外發展的「中國威脅論」。
二、中共在「信任建立措施」上,具有「重視發展政治性宣示」、「強調非正式性」、「雙邊和多邊同時發展」暨「強調漸進原則」等特點;同時,為維護其國家最高利益,在與俄、中亞、印度、美國、日本等國家間的信任建立措施上,首先,軍事戰略以消弭「中國威脅論」的疑慮為主;其次,經濟戰略以確保首要的經濟利益,營造經濟發展環境為考量;再則,安全戰略上以維護民族統一,消除「分離主義」等勢力發展為目的;最後,則是能源戰略安全維繫,確保能源通道安全暨供應無虞。
三、隨著中共綜合國力的快速提昇,兩岸經濟、軍事實力優勢亦逐步傾向中共,如何在兼顧台海安全下,創造兩岸信任建立措施的可行性,愈趨重要。然而,兩岸對信任建立措施的看法上,仍存有「一個中國」、「主權認知」「威脅認知」等分歧;值此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密階段,加諸兩會復談、大三通、領導人互釋善意契機下,兩岸發展和平的機會增加。如何藉由我方「政治意願的強化」、「專責機構籌設」、「研究小組與資料庫的成立」、「國防戰略適切調整」暨「尋求美方支持」等面向,推動兩岸信任建立措施的建構,實為當下首要進程。同時,未來我國防部「智庫」籌設方向規劃,以及兩岸軍力失衡對「信任建立措施」影響,亦應儘速納入重要評估項目。
英文摘要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any ten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ppear to be eased. In order to susta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ve to keep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such intention also affects China’s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 Besides, to ease the concerns of other countries about “China threat”, China has been enthusiastically concluding many CBMs agreement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group of countries by advocating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cooperative patterns. However, the measures which China took still think inside the box of national strategies.
The features of China’s CBM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setting up political statement, 2) enhancing informal patterns, 3) developing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relationship simultaneously, 4) advancing step by step. To maintain its best interests, China’s CBMs establishment with Russia, central Asia countries, India, USA and Japan is based on four dimensions:
1. military strategy: to ease the concerns of other countries about China threat.
2. economic strategy: to protect primary economic interests, and to create a sui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3. security strategy: to constrain the rise of separationism.
4. energy strategy: to assure the security of supply line and supply.
With the rapidly rising of China’s national power, the strengths of economy and military power have gradually tilted to in favor of China. It’s important to put efforts on how to establish CBMs between both sides under the prerequisite of secur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differences on the issues of definition of “one China,” perception of sovereignty, and perception of threat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Close cross-strait contacts on all aspects over the years have produc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is has given opportunities for both sides to achieve pea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I suggest that, how to establish CBMs between both sides through “enhancing political will”, “indentifying responsible institution”, “establishing research units and databases”, “adopting defense strategies” and “obtaining support from the US” by the Taiwan government should be the priority in the current stage. In the meanwhile, the planning of establishing thinking tank and the effects caused by military imbalance of cross-strait should be put into evaluation by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f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
第五節 概念界定……………………………………………………14
第六節 文獻評析……………………………………………………17
第二章 「信任建立措施」意涵………………………………………29
第一節「信任建立措施」定義 ……………………………………29
第二節「信任建立措施」背景與條件 ……………………………33
第三節「信任建立措施」基本內容 ………………………………37
第四節 小結…………………………………………………………48
第三章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之觀點與發展………………………49
第一節 中共國家戰略對其「信任建立措施」之影響……………49
第二節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之觀點……………………………54
第三節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之發展……………………………62
第四節 小結…………………………………………………………70
第四章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之運用………………………………73
第一節 中共與俄、中亞「信任建立措施」………………………73
第二節 中共與印度「信任建立措施」……………………………84
第三節 中共與美國「信任建立措施」……………………………92
第四節 中共與日本「信任建立措施」 …………………………100
第五節 小結 ………………………………………………………106
第五章 中共對台海「信任建立措施」立場 ………………………109
第一節 中共對「台海信任建立措施」觀點 ……………………109
第二節 台海「信任建立措施」有利因素 ………………………117
第三節 台海「信任建立措施」不利因素 ………………………126
第四節 台海「信任建立措施」因應措施 ………………………132
第五節 小結 ………………………………………………………145
第六章 結論 …………………………………………………………14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7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啟示 …………………………………………149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52
參考書目………………………………………………………………155
圖 次
圖1-1:研究架構圖………………………………………………13
圖5-1:台海「信任建立措施」易難措施示意圖……………………145
表 次
表2-1:林文程CBMs的種類及具體項目表 …………………………40
表2-2:CBMs的種類及具體項目表 ………………………………45
表3-1:中共與亞太各國CBMs的發展情形表 ………………………67
表4-1:中共與俄、中亞邊境爭議協定表……………………………77
表4-2:上海合作組織CBMs的發展表 ………………………………80
表4-3:中印冷戰前後軍事交流比較表………………………………85
表4-4:美中軍事交流與外交事件的互動表 ………………………97
表4-5:中日兩國對於東海海線劃分爭議表 ……………………102
表5-1:中共信任建立措施評論與看法表 …………………………109
表5-2:兩岸領導人對信任建立措施觀點表 ………………………117
表5-3:美、中、台雙邊關係發展表 ………………………………119
表5-4:兩岸「一個中國」論點表 …………………………………120
表5-5:連胡會暨宋胡會達成共識比較表 …………………………123
表5-6:我國學者對台海「信任建立措施」建議作為表……………132
表5-7:我國政府(學術)部門(含委託研究案)台海「信任建
立措施」建議作為表 ………………………………………135
表5-8:我國官方代表對台海「信任建立措施」觀點表……………137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籍
1. Bruce Russett, Harvey Starr著,張明澍譯,《國際政治》(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2. Carolyn W. Pumphrey編,郭家琪等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3. Stephen Philip Cohen著,高一中譯,《印度:成型中的強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4. W.Lawrence Neuman,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2003年10月)。
5. 大陸工作委員會,《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之原則與作法》(台北,陸委會,2000年11月)。
6. 小創和夫,陳鵬仁譯,《中國的威信、日本的矜持:迎向東亞國際關係的再建構》(台北:星定石文化,2002年)。
7. 中共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8.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編,《台灣問題研究資料選編》(北京:1994年1月)。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譯局編,《中國外交概覽》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年鑑》(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
11. 王央城主編《前瞻兩岸關係發展趨勢》(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7年)。
12.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13. 王高成著,《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2005年3月)。
14. 托比‧謝利,《石油紛爭地圖-中文版》(台北:晨星出版社,2006年5月)。
15.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1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97年行政院暨所屬機關高階主管大陸工作研習會會議報告,2009年3月》。
17. 何蘭主編,《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18. 余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
19. 李銘義編著,《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6年9月10日)。
20. 貝蒂‧H‧齊斯克著,沈室明、賀和風、楊明譯,《政治學研究方法舉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6 月)。
21.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2000年)。
22. 林中斌著,《以智取勝》(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9月)。
23. 林文程,《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2001年)。
24. 邵宗海著,《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25. 洪停杓、張植榮著,《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
26.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年)。
27. 紐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5)。
28. 翁明賢、吳建德主編,《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2005年)。
29. 翁明賢、林德澔、陳聰銘等著,《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30. 郝雨凡、張燕冬主編,《限制性接觸: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9月)。
31. 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2009年3月)。
32.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8年)。
33.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
34.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
35.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6年)。
36. 國防部委託研究案,《積極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可行方案之研究」》(台北:國防部,2002年12月)。
37. 崔民選主編,《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能源博奕與能源安全》(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38.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3年)。
39.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1999年)。
40.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 年)。
41. 陳立等編著,《中國國家戰略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2年9月)。
42. 陳峰君主編,《亞太安全析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
43.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44.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5. 趙全勝,《解譯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新文京,2008年)。
46. 趙傑夫編譯,《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陸委會,1997年10月)。
47. 閰學通著,《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
貳、碩博士與學術研討會論文
1. 丁樹範,<中共對台政策對兩岸建立互信機制的影響>,發表於「第一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11月30日)。
2. 于有慧,<和平發展: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初探>,發表於:「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研討會,2005年5月13日。
3. 王裕民,《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4. 白永成,<台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兩岸劃設「非軍事區之」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外文學系。
5. 余莓莓,《九一一震盪對中國中亞戰略的衝擊》(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6. 岳瑞麒,《兩岸建立信心暨安全措施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7. 林正義,<台灣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可能與展望>,發表於「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主辦,2005年12月),頁210。
8. 林正義,<國際經驗與台海信心建立措施>,發表於「第一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11月30日)。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立場研究
9. 周茂林,<2004年我國總統大選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障礙與契機>,發表於「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主辦,2003年12月)。
10. 林佳龍、吳志中,<中共的國家戰略與對外政策:十六大後的 觀察>,發表於「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2001年12月1日)。
11. 唐菁芬,《歐安組織「信任暨安全建立措施」演進過程之研究》(台北: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2. 蔡明宗,《冷戰後美國與中共信心建立措施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東亞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3. 康琪祥,《冷戰後東北亞國家與中共間信心建立措施》(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2002年)。
14. 張旭成,<從歐安會議及亞太區域安全協商機制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能性>,發表於「第一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主辦,2000年11月30日)。
15. 張競,<籌建兩岸熱線之研究>,發表於「第一屆國家安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2000年11月30日),頁104。
16. 陳勁甫,<兩岸和平互信機制之探討>,發表於「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全勝論壇-『迎接卓越與關鍵時刻-從孫子全勝思思展望兩岸前途發展』」(桃園:元智大學暨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主辦,2008年9月20日)。
17. 陳華凱,《中共對亞太區域「信心建立措施」立場研究-兼論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台北: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18. 劉振安,《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之研究:國家利益之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9. 劉惠敏,《冷戰後中國-印度競爭與合作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0. 鄭昇陽,《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21. 鄭榮新,《中共新安全觀對中印關係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22. 謝奕旭,《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亞太戰略-權力平衡的觀點》(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4月)。
參、中文期刊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北京)>,第7期,1996年9月15日。
2. 中國大陸研究社,<論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8期,1994年8月,頁3。
3. 方天賜,<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
4. 王順合,<論中共「建立信心措施」理念之演變>,《中山學報》,第26期,2005年12月。
5. 王順合,<論兩岸可能之軍事衝突與我之危機管理措施>,《展望與探索月刊》,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
6. 包淳亮,<中國大陸與印度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競爭與合作>,《共黨問題研究》,28卷第7期,2002年7月。
7. 何思慎,<日、中升溫,台灣失落?>,《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2007年6月。
8.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1期,2000年秋季。
9. 李兩林,<未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措施具體規劃研究:就軍事安全觀點>,《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安全研究》,第6第4期,2005年9月冬季號。
10. 李長久,<世界經濟處在新一輸增長期>,《國際問題與研究》,第82期,2001年。
11. 李浦賢,〈國際經濟相互依賴與中印經貿合作〉,《南亞研究》,第4期,1992年。
12. 沈明室,<從溫家寶訪問印度看中共戰略意圖>,《展望與探索月刊》,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
13.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14. 林正義,<美國與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2005年11、12月。
15. 林碧炤,<武器管制的回顧與展望>,《美歐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民國86年秋季號。
16. 洪陸訓,<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可行性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2002年。
17.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
18. 馬宏、孫竹,<對中國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的政治思考>,《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1期。
中共「信任建立措施」立場研究
19. 張文木,<美國的石油地緣戰略與中國西藏新疆地區安全>,《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1期。
20. 張哲銘、李鐵生,<「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
21. 張祥山,<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2008年3月。
22. 張五岳、呂明洋,<中共對臺政策評析>,《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2期,2008年2月。
23. 張競,<兩岸軍事交流互建信任建立措施>,《中國時報》,1996年4月7日。
24. 張蜀誠,<中共石油安全與領土爭端>,《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2期,2008年2月。
25.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立場:分析與檢視>,《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1999年7月。
26. 許國樑,<對中共「信心建立措施」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4卷第3期,2000年3月。
27. 郭臨伍,<安全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8年1月。
28.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29. 陳仲志,<倫斯斐訪問中國大陸之行評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
30. 陳偉寬,<海峽兩岸軍事互信作為之我見>,《海軍學術月刊》,第42卷第4期,2008年8月1日。
31. 陳寒溪,<新安全觀實踐:中國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響>,《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年5月。
32. 喻常森,<東盟地區論壇的目標及大國的立場>,《東南亞研究》,2000年4月。
33. 曾品元,<論中國在中亞的角色轉換>,《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年第5期。
34.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民88年6月。
35. 楊志恆,<中共舉辦國際觀艦式之意涵>,《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5期,2009年5月。
36. 楊闖,<試論中亞的安全問題及中國與中亞關係>,《外交學院學報》,第77 期,2004年9月。
37. 翟文中,<中共與美國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之研究-背景、
運作與展望>,《國防雜誌》,第23卷第5期,2008年10月1日。
38.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際>,《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1期,2003年秋季。
39. 趙春山,<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九期,1999年9月。
40. 齊文禮,<對「新疆的主要危險來自民族分裂主義」這一科學論斷的再認識>,《新疆社會經濟》,2000年第2期。
41. 劉新華,<試論中亞對中國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武漢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8 卷第2期,2004年6月。
42.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禪〉,《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年。
43. 縱橫(Zong Heng),<希拉蕊首度東亞行之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第7卷第3期,2009年3月。
44. 謝台喜,<兩岸建立軍互信機制之研議>,《陸軍學術月刊》,第38卷第445期,2002年9月1日。
45. 韓岡明,<現階段建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困境與作法>,《中華戰略學刊-95年秋季刊》,2006年9月。
肆、外文書籍期刊
1. Adam-Damiel Rotfeld,“Confidence and Security-Building Measures and Euopean Security,"R. B. Byers, F. Stephen Larrabee, eds,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ast-West Security Studies, (1987).
2. Charles Horner, “The Other Orientalism - China’s Islamist Problem,”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67,Spring 2002.
3. David Shambaugh, “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 Survival, 42(1).
4. Gardner Bovingdon, “The Not-So-Silent Majority: Uyghur Resistance to Han Rule in Xinjiang,” ,Modern China, Vil.28 No.1, 2002.01.
5. Jackson P.Wu,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aiwan Strait: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Peacesful Unification"
6. Jing-dong Yuan, “Sino-Russia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sian Perspective ,Vol.22,No.1, Spring 1998.
7. John Borawski, “The World of CBMs,”in John Borawski(ed.),Avoiding War in the Nuclear Age: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Crisis Stability(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6).
8. John Jorgen Holst,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A Conceptual Framework,"Survial,vol.25,No.1(1983).
9. M. Susan Pederson and Stanley Weeks, "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A.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
10.Marie-France Desjardins,“Rethink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11.Michael Krepon et. Al.,“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3rd Edition(Washington D.C.:The Stimson Center,1998).
12.Richard Lowenthal, “The Long Strain of Coexistence,” Survey, vol. 22, no. 3-4, Summer-Autumn, .
13.Shri Prakash,“Economic Dimensions of Sina-Indian Relations,”China Report, vol.30, no.2,1994.
14.Victor-Yves Ghebali,“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ith the CSCE Process:Paragraph-by-Paragraph Analysis of the Helsinki and Stockholm Regimes"(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89).
15.Vladimir Myasnikov, “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A Basis for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China Report, Vol.38, No1, 2002.
16.Xia Lip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s Toward CBMs.” In Michael Krepon ed.,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 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Report No. 23, 1997).
伍、平面媒體
1. 人民日報
2. 中央日報
3. 中國時報
4. 中華日報
5. 自由時報
6. 青年日報
7. 聯合報
8. 蘋果日報
陸、參考綱站:
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2. 中共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
3. 中華人民共和國:http://www.gov.cn/
4.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5.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6. 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
7.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
8. 史汀生研究中心:http://www.stimson.org/home.cfm
9.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
10.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tw/
11.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12.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13.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http://www.osce.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9-12-31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9-12-31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